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2].肝移植术中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veno-venous bypass,V-VB)对患者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仍然存在争议.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104例,探讨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素琴;何慧梁;祝胜美;项燕;陈益忠;陈庆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关于肾移植病人应用罗库溴铵的临床报道结果不一[1-4].本研究拟观察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手术病人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为肾移植手术麻醉中肌松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辛艳;张传汉;王鹏;田玉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理想的方法,但由于患者肾功能严重障碍,且有严重的并发症,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贫血、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等,致使麻醉方法与药物的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采用双针分间隙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肾移植手术病人行手术麻醉,现总结如下.
作者:肖晓山;刘瑛;廖秀清;周代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肺部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Pierpont等[1]的首次肺隔离灌注实验研究证实肺隔离灌注是安全可靠的且局部隔离完全,为临床应用肺隔离灌注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肺隔离灌注技术的完善和化疗药物研究的进步,国外在九十年代开展肺隔离灌注的临床应用研究[2].肺隔离灌注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至今尚无定论,故本研究拟通过20例肺癌患者实施肺隔离灌注治疗中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予以探讨.
作者:蔡宏伟;任飞;田玉科;程智刚;王艳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咪达唑仑应用于老年患者术中镇静的药效学影响,为它用于老年患者术中镇静时的佳剂量提供参考.
作者:周俊;潘学文;朱卫东;赵雪君;熊照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有研究表明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具有强化全身麻醉药的镇静催眠作用,减少全麻过程中全麻药的用量、降低其毒副作用的效果[1,2].
作者:项燕;祝胜美;许爱军;徐建红;翁晓川;陈庆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施行心脏手术时,在围术期可因肺血管压力及阻力持续增高而产生严重并发症.现将2000年6~2003年6月我院41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张国强;倪锦;杨盛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分娩镇痛后母儿血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来间接了解CSEA分娩镇痛对母儿循环特别是胎儿胎盘循环的影响.
作者:陈新忠;陈宏;石一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40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PCIA组和肌注镇痛组(IM组),每组20例.PCIA组镇痛药配方为吗啡100 mg、咪唑安定0.03~0.06 mg/kg和胃复安2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手术结束后开始镇痛,背景剂量1 ml/h,PCA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IM组病人诉疼痛时,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次,间隔时间不少于6 h.术后进行VAS评分,保留Swan-Ganz导管,以Baxter CCO监测仪监测血液动力学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O2),并计算全身氧代谢指标.结果 (1) 术后16、24和40 h ,PCIA组VAS明显低于IM组(P<0.05).(2) 术后随时间延长,CO和CI均渐增加,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4 h和40 h ,PCIA组HR、MAP和SVR均明显低于IM组(P<0.05).(3) 两组间DO2无差异.而PCIA组的VO2和O2 ER明显低于IM组(P<0.01),SO2明显高于IM组(P<0.05).结论病人静脉自控镇痛能为冠脉搭桥术后病人提供有效镇痛,减少血液动力学波动,同时改善全身氧供需平衡.
作者:陆益斌;彭章龙;于布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软件计算国人异丙酚靶控输注(TCI)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析药代动力学特点. 方法 61例行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男26例,女35例,年龄18~64岁,体重41~83 kg.采用Tackley药代动力学参数,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 μg·ml-1)变速输注60 min,间断采血90 min,共976个血标本,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异丙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运用NONMEM软件估算异丙酚TCI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析药代动力学变化特点.结果国人异丙酚TCI可用二室开放型药代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终药代动力学参数:K10、K12、K21分别为0.111、0.064、0.023 min-1;V1、V2分别为0.205、0.404·L·kg-1;CL1、CL2分别为22.76、13.24 ml·min-1·kg-1.终回归模型中异丙酚血药浓度估算值与实测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在固定效应参数中,体重影响V1、CL1,年龄影响K21,性别对参数无影响.结论国人异丙酚TCI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可用二室指数开放模型进行描述,中央室分布容积明显小于欧美人群,药物从中央室向外周室转运和消除速率较快.
作者:郑宏;王江;曹兴华;芮建中;刘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四种常用麻醉方法用于长时间(180 min)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率、动脉氧合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40例ASAⅠ~Ⅱ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异氟醚吸入组(GI组,n=10),异氟醚吸入复合硬膜外组(GIE组,n=10),静脉异丙酚组(GP组,n=10)和静脉异丙酚复合硬膜外组(GPE组,n=10).GIE组和GPE组均以0.5 %罗哌卡因持续胸段硬膜外阻滞.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输出量(CO)、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等.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异氟醚吸入浓度或异丙酚输注速率.分别于清醒仰卧位(T1)、侧卧位双肺通气30(T2)、侧卧位单肺通气5(T3)、15(T4)、30(T5)、60(T6)、120(T7)、180(T8)min及再次双肺通气30 min(T9)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各组肺内分流率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T2明显高于T1(P<0.05),单肺通气后肺内分流率进一步增加,分别在T4、T5时达到高峰(GI组 46%±14%,GIE组 34%±4%,GP组 34%±5%,GPE组 27%±7%),之后逐渐降低.而PaO2在单肺通气后明显下降,T4~T6时达到低点之后开始回升.T8的分流率及PaO2已恢复到与T9差异无显著性的水平.GI组单肺通气后肺内分流率高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PaO2差异无显著性(P>0.05).GI和GIE组单肺通气后心脏指数(CI)高于GP和GPE组(P<0.05).GP组T4的MPAP高于T2(P<0.05).GIE和GPE组麻醉中MAP低于T1(P<0.05).结论不同麻醉下,单肺通气后肺内分流和PaO2会随着单肺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渐改善.异氟醚吸入麻醉较静脉异丙酚麻醉增加肺内分流,但并不降低PaO2.复合胸段硬膜外0.5 %的罗哌卡因阻滞不会影响肺内分流和氧合,但对循环影响较大.
作者:孙颖;冯艺;杨拔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地氟烷麻醉期间颅内动脉瘤病人行夹闭术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方法颅内动脉瘤拟行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45例,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地氟烷维持麻醉(MAC 1.0~1.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剪硬膜(T2)、夹闭动脉瘤(T3)和动脉瘤夹闭后30 min(T4)4个时点采集动脉血,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浆中AT-Ⅱ、 ET和CGRP的浓度.结果 4个时点AT-Ⅱ均在正常值范围.ET于地氟烷麻醉中3个时点明显低于T1 (P<0.01).麻醉中3个时点CGRP与T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氟烷麻醉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缩血管物质降低,但舒血管物质不变,提示麻醉中应注重扩血管治疗,预防术中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作者:张淑珍;单玉明;罗芳;王保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术中血糖和乳酸的变化.方法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80例,男66例,女14例,年龄12~67岁,体重40~130 kg,于麻醉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和60 min、门静脉开放后5和3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采集动脉血,测定血糖及乳酸浓度.其中70例采集门静脉开放后的肝静脉血测定.结果术中无一例出现低血糖,门静脉阻断前血糖轻度上升,无肝期血糖有所回降,但仍高于术前.静脉开放5 min时,血糖由开放前6.34 mmol/L升高到12.14 mmol/L(P<0.01).术中血乳酸呈进行性上升,术前1.87 mmol/L,静脉开放5 min时达5.23 mmol/L(P<0.01),随后继续维持在高水平.开放门静脉后的肝静脉血血糖达16.0~90.5 mmol/L,乳酸9.6~80 mmol/L.结论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常出现高血糖和高乳酸血症,尤其是移植肝开放循环后,需随时监测并纠正.
作者:李士通;汪正平;王莹恬;徐国辉;颜涛;庄心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与异氟醚及七氟醚复合静脉麻醉下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确定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变化的rSO2界值.方法 60例患者,ASAⅠ~Ⅱ级,年龄>60岁,行择期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前均不用术前药,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呼末CO2分压在正常范围.根据文化程度分为3组(n=20),麻醉维持采用吸入麻醉,以吸入麻醉药平均呼末浓度为1 MAC,随机分为2个亚组:异氟醚亚组和七氟醚亚组(n=10),术中定时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记录入室后、吸氧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后、术中、术毕时的rSO2界值,术中监测在吸入麻醉药平衡15 min后,平均呼气末浓度为1.0 MAC时开始记录rSO2.应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试方法调查患者入室后和术后1、4、8、12、24 h的认知功能变化,常规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 rSO2在各亚组术中、术毕与入室后相比显著性下降 (P<0.05).各组及各亚组诱导后、术中、术毕、苏醒时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0.05).术后1 h的MMSE评分与入室后相比显著性下降 (P<0.05).术后1~4 h患者均发生短暂的认知功能下降,4 h后85 %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发生短暂认知功能下降的rSO2界值在异氟醚亚组中文盲患者为45、小学组患者为47、中学及以上组患者为49;在七氟醚亚组中文盲患者为47、小学组患者为48、中学及以上组患者为50.结论围术期患者的rSO2只要不低于50,就能减少术后发生短暂认知功能变化的机会.
作者:贾宝森;张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地氟烷、恩氟烷及异氟烷对哌库溴铵时效关系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病人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地氟烷、恩氟烷、异氟烷组,每组10例.采用氧化亚氮、氧气、芬太尼及相应吸入麻醉药静吸复合全麻.静脉注射哌库溴铵0.045 mg·kg-1后,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T1 25 %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等.结果三组T1 25 %恢复时间分别为65±18、68±24、(63±26)min,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比文献中的41~54min有所延长.恢复指数分别为80±64、60±25、(52±18)min,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比文献中的29min明显延长.结论1.地氟烷可延长哌库溴铵的肌松恢复时间.2.地氟烷、恩氟烷、异氟烷对哌库溴铵时效关系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桑诺尔;叶铁虎;罗爱伦;任洪智;黄宇光;郭向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硫喷妥钠对大鼠前额皮层突触体谷氨酸释放的影响以及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断头取脑,分离前额皮层,加入到冰冷蔗糖溶液中进行匀浆,在0℃~4℃下以1 000 g离心5 min,取上清液再以12 000 g离心20 min,所得沉淀为粗突触体,用人工脑脊液孵育.分为5组:对照组(C组)、硫喷妥钠10 μmol/L组(THS10组)、硫喷妥钠30 μmol/L组(THS30组)、硫喷妥钠100 μmol/L组(THS100组)、硫喷妥钠300 μmol/L组(THS300组),每组含8份突触体.向各组人工脑脊液中分别加入10~300 μmol/L不同浓度的硫喷妥钠(C组中不加入),于37℃水浴中自发释放或应用30 mmol/L KCl诱发释放谷氨酸,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液中谷氨酸含量,于水浴前向人工脑脊液中加入0.1 mmol/L的荷包牡丹碱,观察其对硫喷妥钠影响谷氨酸释放的作用.结果硫喷妥钠30、100、300 μmol/L可明显抑制谷氨酸的自发释放(P<0.01)及KCl诱发的谷氨酸释放(P均<0.01),THS10、THS30、THS100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THS100与THS300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0.1 mmol/L荷包牡丹碱本身对突触体自发释放和KCl诱发释放谷氨酸无明显影响,但硫喷妥钠各浓度组中加入荷包牡丹碱后,谷氨酸释放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喷妥钠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大鼠前额皮层突触体自发释放及高浓度KCl诱发释放谷氨酸,这种效应是由GABAA受体介导的.
作者:刘红亮;戴体俊;姚尚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氯胺酮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MK-801对脂多糖(LPS)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及核因子-kappa B (NF-κB)易位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Jaffe方法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10组:对照组(C组,RPMI-1640),LPS组(L组,LPS 1 μg/ml),氯胺酮组(K组,依浓度不同分为KⅠ、KⅡ、KⅢ、KⅣ亚组,即氯胺酮12.5、25.0、100、300 μmol/L+LPS 1 μg/ml),MK-801组(M组,依浓度不同分为MⅠ、MⅡ、MⅢ、MⅣ亚组,即MK-801 1.25、2.50、10、30 μmol/L+LPS 1 μg/ml).在37℃、5%CO2中孵育1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CAM-1的表达阳性率.NF-κB易位表达的测定分组处理同上,在LPS 1 μg/ml刺激2 h后,用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内皮细胞中NF-κB p65亚基的表达.结果 KⅡ、KⅢ、KⅣ亚组可抑制LPS作用下HUVECs表面ICAM-1的表达和细胞内部NF-κB的易位表达(P<0.05),且两者的变化呈正相关(r=0.985, P<0.01).M组各亚组对LPS作用后HUVECs表面ICAM-1的表达和NF-κB的易位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氯胺酮对炎症反应中内皮细胞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但并非通过NMDA受体途径.
作者:王海云;王国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部分液体通气 (PLV) 对油酸诱导的急性肺损伤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成年日本大白兔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单纯机械通气组(C组);油酸肺损伤机械通气组(MV组)和油酸肺损伤部分液体通气组(PLV组).中心静脉滴注油酸150 μg/kg诱导急性肺损伤(ALI)模型,1h后当PaO2/FiO2<300时,认为造模成功,再连续通气4 h,用多导生理监测仪连续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测定基础、肺损伤及治疗后1、2、4 h动脉血气.治疗4 h立即处死动物,描记肺的压力-容积曲线,行右肺支气管灌洗,测量灌洗液中双饱和磷脂酰胆碱(DPPC)、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总蛋白(TP)的浓度.结果 PLC组经PLV治疗后,PaO2提高(P<0.01),各时段PaO2高于MV组(P<0.01);PLV组PaCO2逐渐降低,治疗后4h,PaCO2与MV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LV组灌洗液中DPPC、SP-A 的含量高于MV组(P<0.01),而TP的含量低于MV组(P<0.01).PLV组肺的顺应性较MV组提高.结论 PLV可增加油酸性急性肺损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改善肺功能.
作者:孙震;吕晶;陈卫民;张秉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异丙酚对内毒素(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股静脉注射内毒素(LPS)5 mg/kg,建立大鼠ALI模型.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输注生理盐水),LPS对照组(L组,股静脉注射LPS后输注生理盐水),低剂量异丙酚治疗组(Lp1组,股静脉注射LPS后立即输注异丙酚5 mg/kg,随后5 mg·kg-1·h-1维持),高剂量异丙酚治疗组(Lp2组,股静脉注射LPS后立即输注异丙酚10 mg/kg,随后10 mg·kg-1·h-1维持),每组6只.于注射LPS后1、2、3、4 h抽血并于4 h时处死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白细胞介素-1β(IL-1β) 、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测肺湿/干重比;并观察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蛋白浓度.结果 L组大鼠肺湿/干重比、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及蛋白浓度均明显增加(P<0.05),血清及BALF中TNF-α、IL-1β、IL-10水平显著性升高(P<0.01),而异丙酚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较内毒素组减轻,大剂量作用更明显(P<0.01).结论异丙酚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大剂量作用较明显.
作者:姚媛媛;王焱林;王成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IT)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CCI)脊髓背角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假手术组(组Ⅰ);CCI组(组Ⅱ);氯胺酮组:于术前30 min、术后1、2、3 d分别IT氯胺酮12.5 μg(组Ⅲ)、50 μg(组Ⅳ)、100 μg(组Ⅴ)、300 μg(组Ⅵ).按Bennett法制作CCI模型,以von-Frey filaments测定触痛及冷刺激反应,术后14 d断头取腰段脊髓,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脊髓背角NOS活性.结果与组Ⅰ相比,术后第7、14天组Ⅱ、组Ⅲ痛阈下降,冷刺激反应升高(P<0.05或0.01),组Ⅳ、Ⅴ、Ⅵ痛阈及冷刺激反应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组Ⅱ比较,组Ⅳ、Ⅴ、Ⅵ的痛阈升高,冷刺激反应下降(P<0.05或0.01).与组Ⅰ相比,组Ⅱ、Ⅲ脊髓背角NOS活性升高(P<0.01),而组Ⅳ、Ⅴ、Ⅵ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组Ⅱ比较,组Ⅳ、Ⅴ、Ⅵ髓背角NOS活性明显下降(P<0.01).组Ⅲ、Ⅳ、Ⅴ、Ⅵ痛阈、冷刺激反应和NO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O/NOS系统参与了CCI大鼠痛敏的形成,此过程与NMDA受体有关.
作者:袁维秀;张宏;徐娟;杨红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细胞镇痛是生物镇痛的主要方法,以前曾将研究主要集中于能分泌镇痛物质的嗜铬细胞[1],但微囊化的嗜铬细胞仍无法完全避免免疫反应[2],神经元细胞是大脑中枢的主要细胞之一,其作为镇痛细胞移植入大脑可以减少以往的体细胞移植所带来的免疫反应[3].本试验旨在探索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培养过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为转基因的时机提供依据.
作者:孙怡;田玉科;王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氯胺酮( Ket)是目前常用的静肪全麻药.
作者:葛志军;戴体俊;曾因明;段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行为学及脊髓Fos蛋白表达的改变,评价曲马多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
作者:林青;杨锡馨;林财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罗非昔布是新一代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已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痛经和牙科手术术后镇痛[1,2],但其在大手术术后镇痛方面的报道甚少.本研究拟评价术前预用罗非昔布时术后病人静脉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的效应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许峰;徐旭仲;胡明品;金胜威;连庆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心脏手术等大手术和重症监测的重要操作,通过它监测中心静脉压,麻醉医师可以获取有关患者心脏前负荷、心功能等的信息,而且它是快速补液及给药的重要通路.
作者:黄爱杰;王伟鹏;常勇男;李立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由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具有直观、简便、无创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良好相关性早已被证实.
作者:邓丽云;赵嘉训;赵真英;耿力;李吉顺;赵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