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是一类较少见的婴幼儿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1.5%~3%.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矫治技术水平的提高,病死率逐渐降低.但是新生儿及婴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早期治疗仍有一定难度,早期诊断且及时采取手术是挽救危重小体重TAPVD患儿的关键[1].本文回顾性总结近年本院治疗的体重8 kg以下TAPVD患儿的麻醉经验和体会,探讨此类患儿合理的麻醉方法.
作者:郑铁华;张建敏;吕红;杨晖;高永杰;朱惠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获得性食管呼吸道瘘包括食管气管瘘(TEF)和食管支气管瘘(BEF),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此类手术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均有其特殊性,如在麻醉诱导与机械通气时,呼吸道气体向消化道分流,易造成肺通气不足、胃内压增高及胃内容物反流等,增加麻醉处理的困难.现将本院11例获得性食管呼吸道瘘病人手术中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魏荣;魏彦;徐建设;邓荣建;古妙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PAxpress导管是一种新型的气道装置,可在保持头颈部不动的情况下不需任何辅助装置盲置进行通气,也可用来引导气管插管[1].本研究拟通过比较经PAxpress导管盲探气管插管和经直接喉镜明视气管插管用于模拟颈项强直病人的效果,以评价PAxpress导管盲探气管插管在颈部活动受限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张传汉;李白莉;姚文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罗库溴铵是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ED95约为300μg/kg,主要由肝脏摄取、肝-胆道排泄.动物实验显示在阻断肝脏血流的条件下,罗库溴铵的临床作用时间增加约3倍[1],因此肝脏功能损害对患者罗库溴铵药效学特性可能会产生影响,但目前对肝硬化尤其严重肝功能不全(Child C级)患者罗库溴铵药效学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观察静脉麻醉下拟行肝移植术男性患者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变化.
作者:翁晓川;祝胜美;陆莉萍;何慧梁;吴健;郑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前胸科手术麻醉普遍采用肺隔离技术,它可控制肺的复张与萎陷,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确保健肺有效通气.但单肺通气的临床安全性是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方式单肺通气对开胸手术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存在一定影响[1,2],而单肺通气对病人开胸前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观察单肺通气对胸科手术病人开胸前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刘伟;田鸣;苏跃;耿万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严重感染、创伤、休克、中毒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减少.沐舒坦为一种新型粘液溶解剂,早期用于祛痰,其常规剂量为15~30mg静脉注射,3次/日.但近年来一些体外和动物实验结果证实大剂量应用对肺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1].有研究表明沐舒坦能促进PS的合成和分泌、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对肺损伤产生保护作用[2,3].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剂量沐舒坦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为ARDS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赵双平;艾宇航;徐道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全麻病人术后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44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四组(n=11):对照组(N组)、可乐定组(K组)、硬膜外组(EP组)、可乐定复合硬膜外组(KEP组).除K组和KEP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60min口服可乐定5μg/kg外,四组病人其它麻醉前用药相同;分别在麻醉前、拔管前、拔管后1、2、5、10 min经桡动脉采集动脉血7 ml,测定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血糖、血乳酸浓度,并做血气分析,同时记录以上各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与拔管前比较,N组、EP组拔管后1 min HR、SBP、DBP升高,拔管后2min SBP、DBP仍较高;与N组比较,K、EP、KEP组病人拔管后1 min肾上腺素、NE、皮质醇水平均较低,拔管后2、5minK组、KEP组血浆激素水平较低,K组、KEP组拔管前、拔管后1、2min血乳酸水平较低,拔管后1、2 min血糖水平较低,K组、KEP组拔管后1、2 min HR、SBP、DBP较低(P<0.05或0.01).与N组比较,K、EP、KEP组病人拔管后1 min血肾上腺素、NE、皮质醇水平均较低,拔管后2、5 minK组、KEP组血浆激素水平较低(P<0.05或0.01).与N组比较,K组、KEP组拔管前、拔管后1、2 min血乳酸升高程度较低;拔管后1、2min血糖升高程度较低(P<0.05或0.01).N组、EP组拔管后1 min HR、SBP、DBP比拔管前升高,拔管后2 min SBP、DBP仍较高;K组、KEP组拔管后1、2 min HR、SBP、DBP较N组低(P<0.05或0.01).结论全麻病人麻醉前服用可乐定或拔管时复合硬膜外给药能明显减轻气管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作者:石碧明;任永功;张雪萍;李亚丽;陶明哲;张中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即刻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2万U/kg,另0.6万U/kg加于体外循环(CPB)预充液中,0.6万U/kg于主动脉开放前约5 min加入CPB机内.C组用等容积生理盐水代替.于麻醉后手术前(T1)、复温至36℃(T2)、停CPB 30 min(T3)、CPB后6 h(T4)抽取颈静脉球血,用放免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用ELISA法测定S100β蛋白(S100β)浓度,用硫代巴比妥法测丙二醛(MDA)浓度,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于T1、T3、T4用放免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用ELISA法测定IL-10浓度.结果两组S100β、NSE、MDA浓度在T2-4时高于T1,TNF-α、IL-6、IL-8、IL-10浓度在T3,4时高于T1(P<0.01);U组S100β、NSE、TNF-α、IL-6、IL-8浓度在T3、4时低于C组(P<0.05或0.01);T2~4时,U组SOD活性高于C组,MDA浓度低于C组(P<0.05或0.01);U组IL-10浓度在T4时高于C组(P<0.05或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生成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邹定全;常业恬;周建美;王亚平;李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双管型喉罩(PLMA)用于腹腔镜胆道手术患者通气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80例,年龄21~6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PLMA组和气管导管(TT)组,每组40例.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PLMA的到位情况.记录患者插管时、插管后3min、拔管时和拔管后3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间歇正压通气15 min时和气腹15 min时的气道峰压(Ppeak)、潮气量(Vt)和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结果两组的插管时间、间歇正压通气15 min时和气腹15 min时的Ppeak、VT、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插管后通气成功率均为95%,纤维支气管镜确认PLMA首次正确到位率为87.5%.PLMA组插管时、插管后3 min、拔管时和拔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TT组降低(P<0.05或0.01).拔管时TT组65%出现呛咳或挣扎反应,术后2、24h咽痛发生率分别为22.5%、25%,而PLMA组均无拔管反应和术后咽痛.结论与气管导管相比,双管型喉罩操作简便,应激反应小,通气可靠,可避免术后咽喉部并发症.
作者:董庆龙;叶靖;庄小雪;欧阳葆怡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吸入异氟烷对腹部手术老年病人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65岁以上行腹部手术病人4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由同一麻醉科医生根据经验调节术中异氟烷的吸入浓度;BIS组术中维持BIS在50~60,手术结束前20min,BIS维持在60~70.记录诱导前、麻醉期间和拔管时的BIS、异氟烷挥发罐设定浓度和呼气末浓度;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从手术结束至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的时间;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IS组术中异氟烷用量减少34%,麻醉、手术期间的BIS升高、呼气末异氟烷浓度降低,手术结束时呼气末异氟烷浓度降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从手术结束至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9的时间缩短;与麻醉前比较,BIS组术后1 h MMSE评分降低,对照组在术后1、2 h MMSE评分降低(P<0.05或0.01).结论BIS指导吸入异氟烷能加快腹部手术老年病人麻醉恢复,并可减少术中异氟烷用量.
作者:左明章;李晓琳;王忠;杜翔华;于晖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血清新喋呤、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的变化.方法拟行胃癌根治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异体输血组(H组)术中输异体全血400 ml;自体输血组(A组)麻醉诱导后采集自体血400ml,同时输入琥珀酰明胶500ml,术中将采集的自体血进行回输.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前)、术毕拔管后(术毕)、术后第5天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新喋呤和IL-2浓度.结果与术前比较,H组术毕和术后第5天时血清新喋呤、IL-2浓度降低,A组术毕血清新喋呤浓度降低(P<0.05或0.01),术后第5天时恢复至术前水平,IL-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与H组比较,A组术毕和术后第5天时血清新喋呤浓度升高,IL-2浓度术后第5天时升高(P<0.01).H组和A组新喋呤和IL-2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1和-0.29(P>0.05).结论自体输血对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较轻,与IL-2相比,血清新喋呤可更敏感的反映病人术后免疫功能.
作者:严敏;陈钢;柳子明;房玲玲;王屹;郑周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3%高渗盐水(HTS)对颅内肿瘤患者脑脊液压力(CSFP)、血液动力学及电解质的影响,探讨3%HTS用于降低颅内肿瘤患者颅内压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HTS组和M组,麻醉诱导前行L3,4穿刺置管监测CSFP.两组均行静吸复合麻醉,异氟醚呼气末浓度达1 MAC后,在15 min内输注3%HTS(5.33 ml/kg)和20%甘露醇(1 g/kg).在输注前即刻(T0)、输注后15、30、60、90、120 min(T1~5)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尿量,采集5 ml动脉血测定血浆Na+、K+、pH、血浆渗透压;在T0~4监测CSFP,计算脑灌注压(CPP).结果两组各时点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HTS组CSFP在T2~4时降低,M组在T3、T4时降低,HTS组CVP在T1~4时升高,M组在T4、T5时降低,两组各时点血浆渗透压均升高,两组不同时点血浆Na+和K+浓度均有改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P<0.05).与M组比较,HTS组CSFP在T2时降低,CVP在T5时升高,尿量在T1~2、T2-3、T3~4、T4~5时段减少(P<0.05).结论3%HTS可安全地用于颅内肿瘤患者,其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优于20%甘露醇,且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不影响血液动力学.
作者:陈佳瑶;周守静;唐辉毅;施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致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TIMP-2)的表达.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麻醉和气管切开及气管内插管后,进行三种方式通气,A组(对照组):保留自主呼吸;B组(小潮气量组):VT7 ml/kg,呼吸频率(RR)40次/min;C组(大潮气量组):VT 40ml/kg,RR 20次/min;B、C组大鼠通气时间均为4 h.测定实验前及通气4 h后PaO2/FiO2、通气4 h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水平及左肺湿重/干重(W/D)比值,并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RT-PCR检测肺组织MMP-2、MMP-9、TIMP-1和TIMP-2 mRNA的表达;酶谱法分析BALF中MMP-2和MMP-9的活性.结果通气4 h后,与A、B组比较,C组PaO2/FiO2下降,BALF中总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W/D比值以及MMP-2、MMP-9活性增高,肺组织MMP-2、MMP-9 mRNA表达水平增高,TIMP-1、TIMP-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肺组织有更多的白细胞浸润和肺泡壁结构的破坏.结论大潮气量通气可致大鼠急性肺损伤,MMP-2和MMP-9及TIMP-1和TIMP-2的失衡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定宇;姚尚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吗啡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吗啡预处理组(M组).I-R、M组通过阻断左肺门2 h及再灌注2 h造成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组阻断左肺门前30min经肺动脉注入吗啡4mg/kg,I-R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S组手术操作同其他两组,但不行左肺门阻断及给药.分别在阻断左肺门前(缺血前)、再灌注5、30、60、90及120 min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气道峰压(PIP),并在缺血前、再灌注60、120 min时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实验结束时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肺湿干重比(W/D),并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S组比较,I-R、M组再灌注各时点PaO2下降,I-R组再灌注30~120min时MPAP升高,I-R、M组再灌注60~120 min时PIP升高(P<0.05);与I-R组比较,M组再灌注60~120min时MPAP、PIP降低,PaO2升高(P<0.05).再灌注60、120min时I-R组ET-1浓度高于M、S组(P<0.05),M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W/D高于S组,低于I-R组(P<0.01).结论吗啡4 mg/kg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ET-1浓度及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有关.
作者:郭悦平;李文志;徐咏梅;李咏梅;席宏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阻断剂缬沙坦预先给药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只,处理组(V组)将缬沙坦溶于2.5%NaHCO3 100μl,以微量注射泵2 mg·kg-1·d-1泵入腹腔至实验结束,对照组(C组)仅予2.5%NaHCO3 100μl在相同时间以相同速率泵注.给药第10天以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 h后拔出线栓,再灌注23 h.以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缺血前10 min、缺血即刻、缺血10、30、50 min、再灌注10、30、60 min时的局部脑血流.在应用缬沙坦前即刻、缺血前10 min、再灌注10 min用尾袖法测量平均动脉压.再灌注23 h后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处死小鼠后,测定脑梗塞灶面积和脑含水量.结果两组小鼠3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V组脑梗塞灶面积减小,死亡率降低,神经功能损害评分降低,脑含水量减少,再灌注后V组梗塞灶中央区和半暗区局部脑血流升高(P<0.05).结论预先应用AT1受体阻断剂缬沙坦可改善局部脑血流,减轻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曹阳;冯红斌;缪海生;周俊岭;胡琼玉;陈月芳;岳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即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15 s组(I-15 s组):大脑中动脉线栓阻闭(MCAO)90 min后,再灌注15 s,缺血15 s,反复3次;缺血后处理30 s组(I-30 s组):MCAO 90min后,再灌注30 s,缺血30 s,反复3次.再灌注24 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然后取大脑测定脑梗死容积.结果再灌注24 h后I-15 s和I-30 s组ND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4 h后脑梗死容积I-15s组为(271±97)mm3,I-30 s组为(217±85)mm3,小于对照组[(378±103)mm3](P<0.01),I-15 s和I-30 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的病理性损伤.
作者:熊利泽;杨静;徐宁;朱萧玲;朱妙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异丙酚预先给药对甘露醇诱导大鼠高渗性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8):对照组(C组)、小剂量异丙酚组(P1组)和大剂量异丙酚组(P2组).经大鼠颈内动脉以0.25 ml·kg-1·s-1的速率注射20%甘露醇30 s建立血脑屏障损伤模型,在血脑屏障损伤前,P1组和P2组分别经股静脉注射异丙酚20、40mg·kg-1,以14C-a-氨基异丁酸(14C-AIB)和3H-葡聚糖(3H-dextran)作为同位素示踪物,在血脑屏障开放后取血及脑组织标本测定同位素放射活性,计算14C-AIB的血/脑转运系数(Ki).结果C组、P1组和P2组应用甘露醇同侧大脑皮质的Ki分别是相应对侧大脑皮质的4.9、3.5和2.5倍(P<0.01),与C组同侧大脑皮质Ki比较,P2组降低47%(P<0.05),三组间对侧大脑皮质K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同侧大脑皮质的血浆容量高于对侧大脑皮质.结论大剂量异丙酚预先给药对甘露醇诱导大鼠高渗性血脑屏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袁宝龙;莫利求;黄河清;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氯胺酮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出生1~3 dWistar大鼠T11~L5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混合培养2周.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n=8):对照组(C组)加入Hanks液;谷氨酸组(G组)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00μmol/L;氯胺酮组(K组)加入氯胺酮至终浓度1 mmol/L;GK1、GK2、GK3组先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00μmol.L,30 min后分别加入氯胺酮至终浓度0.1、1、10 mmol/L.培养48h后取各组细胞上清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结果与C组比较,G、GK1、GK2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峰值增加,GK3组细胞几乎全部死亡,未能上机检测细胞凋亡,G、GK1、GK2、GK3组IL-1β和TNF-α浓度升高(P<0.01).与G组比较,GK2组各指标均降低,GK3组IL-1β和TNF-α浓度升高(P<0.01).结论1mmol/L氯胺酮可降低谷氨酸引起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清;刘菊英;周青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液回收和血液保存对成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血液回收的手术患者50例,患者术中回收的红细胞为Ⅰ组;Ⅰ组患者的术野红细胞50份为Ⅱ组;库存2周的浓缩红细胞50份为Ⅲ组.分别测定三组红细胞的受体花环形成率、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CD35阳性红细胞百分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果Ⅰ组与Ⅲ组红细胞受体花环形成率、CD35阳性红细胞的百分率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低于Ⅱ组,且Ⅰ组上述指标均高于Ⅲ组(P<0.05或0.01).三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回收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但术中回收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优于库存2周的红细胞.
作者:赵砚丽;王丽华;赵鹤龄;张凤霞;曲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常常出现下腹部和/(或)腰骶部顽固性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盆腔癌痛的方法很多,大多数癌痛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对于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后仍不缓解的顽固性癌痛,或因严重的副作用不能继续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采用除药物治疗以外的其它治疗方法[1].国外有报道采用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治疗盆腔癌性疼痛[2],国内应用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上腹下神经丛毁损对盆腔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
作者:汪国香;王振;郑汉光;方向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者,男,30岁,因胆囊炎胆囊结石于2003年5月8日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既往体健,体力活动无不适.术前查X线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未见异常.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芬太尼0.1 mg、异丙酚75 mg、维库溴铵6 m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吸入2%安氟醚.二氧化碳气腹后腹腔镜下牵拉胆囊时,多参数监测仪显示心率骤减,随即心电波消失,触诊大动脉搏动消失.立即停止手术操作,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1 mg,停止吸入安氟醚,1min内心跳恢复,观察15 min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再行手术时心率稍减慢,静脉注射阿托品1 mg加平衡液250ml维持心率在70次/min左右至手术结束,自主呼吸、神志恢复后拔管,回病房观察.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24h动态心电监测无异常.术后第7天出院.
作者:邓吉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心脏病患者施行心脏或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合理的液体治疗是维持心血管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稳定的重要手段,但是实践过程的难度较高,常易发生血容量过多或不足而导致心血管功能、组织血流灌注或氧供需平衡的变化.因此,本文就心脏病患者围术期血容量变化的特点、液体治疗的监测、液体种类的选择以及如何合理实施围术期液体治疗进行讨论,为临床上心脏病患者实施液体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闻大翔;杭燕南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