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沙土鼠缺血去极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沙土鼠24只,体重60~75 g,随机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异丙酚组.两组均吸入1%氟烷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照组持续吸入1%氟烷,异丙酚组停止吸入氟烷,静脉输注异丙酚1.2 mg·kg-1·min-1.股动脉、静脉切开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输液.监测两侧海马CAI区脑皮层直流电位、局部脑血流(rCBF)及直肠温度.1 h后,双侧颈总动脉阻断5 min,再灌注30 min停止吸入氟烷或输入异丙酚.结果 缺血即刻两组MAP升高40%,rCBF几乎降至0,再灌注期逐渐恢复至缺血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组脑缺血去极化的起始时间延长(P<0.01),持续时间及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可延长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沙土鼠缺血去极化起始时间,而对脑缺血去极化的持续时间及恢复时间无影响.
作者:张山;武田吉正;森田潔;董振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异丙酚或氯胺酮对内毒素(LPS)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小动脉骨形态构建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20~260 g,6~7周龄.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C组):1.5 h内经股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 ml;LPS组(L组):1 h内输注生理盐水3ml,然后30min内输注内毒素1 mg/kg(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异丙酚20 mg/kg+LPS组(P1组)、异丙酚50 mg/kg+LPS组(P2组)、氯胺酮20 mg/kg+LPS组(K1组)、氯胺酮50 mg/kg+LPS组(K2组)1 h内经股静脉分别输注不同剂量的药物,然后30 min内输注LPSl mg/kg(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输注完毕后72 h断头处死大鼠.RT-PCR法测定肺小动脉BMP-2 mRNA、Bax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测定肺小动脉BMP-2、Bax、Bcl-2表达.显微成像分析系统测量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结果 各组肺小动脉BMP-2、Bax、Bcl-2均有表达.与C组比较,其余组BMP-2、Bax蛋白水平和mRNA表达降低,Bcl-2水平升高(P<0.05或0.01).与L组比较,异丙酚或氯胺酮使BMP-2、Bax蛋白水平及mRNA表达升高,Bcl-2水平降低(P<0.05).各组肺小动脉中膜厚度较C组增加(P<0.05);异丙酚或氯胺酮减轻了肺小动脉中膜的增厚(P<0.05).结论 异丙酚或氯胺酮可以抑制大鼠LPS致急性肺损伤肺血管的重建,其机制可能与BMP-2、Bax基因表达上调,Bcl-2基因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裴凌;单世民;王俊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舒芬太尼具有镇痛作用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1,2].其脂溶性高,产生相同的术后镇痛效应,硬膜外途经较静脉途经用药量多,因此推荐静脉输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3].有关舒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婴幼儿患者术后镇痛有待进一步探讨.本试验拟观察婴幼儿患者静脉输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的效果.
作者:王芳;张建敏;訾婷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断指再植术是治疗手指离断的佳手段,除伤情轻重和手指血管吻合技术影响再植指成活外,再植指的血液供应也很重要.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有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的作用[1],但其对再植指的成活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评价同侧连续SGB对断指再植术患者再植指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贾文平;柳顺锁;李成田;刘学亮;李朝争;孟庆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超前镇痛指在伤害性刺激之前采取措施阻止伤害性感受传入或阻止中枢神经致敏,使伤害性刺激诱发疼痛感减轻的效应.非甾体抗炎药通过降低周围局部组织致敏[1],局麻药通过阻滞伤害感受的传入,中枢抑制剂通过降低疼痛中枢兴奋性等产生超前镇痛.舒芬太尼是芬太尼N-4位的噻吩基衍生物,脂溶性更高,镇痛效能更强.本研究拟评价舒芬太尼对硬膜外阻滞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邹捍东;吴灵灵;周青山;程邦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院2002年9月至2005年10月原位肝移植(OLT)后行非移植器官手术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35~60岁,ASAⅡ~Ⅳ级.再手术原因:切口感染、肿瘤转移.根据OLT后时间不同分为围术期组(A组,n=7,术后≤33 d)和术后中长期组(B组,n=9,术后>90 d).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方式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其中全身麻醉(静吸复合)14例、硬膜外阻滞1例和坐骨神经阻滞1例.监测麻醉诱导插管时、进腹时、手术开始后45 min、关腹时和拔管时的血液动力学;检测麻醉诱导即刻、手术开始后1 h、术毕时动脉血气、血糖和电解质;记录术后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进入ICU和死亡的情况.与B组比较,A组术前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较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长,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合并肺部感染及低血压的比例较高,而合并高糖血症比例较低;术后进入ICU例数增多,拔管时间延长(P<0.05);A组2例自动出院.OLT后患者不同时期再次手术的麻醉处理重点不同,围术期组患者应注重保护新肝、肺等脏器功能和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术后中长期组患者应注重处理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引起的并发症.
作者:冯智英;张健;祝胜美;陈庆廉;郑树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颈椎手术患者一般伴有脊髓压迫、颈椎活动受限,实施全身麻醉时给气管内插管带来困难,同时经光纤喉镜直视下行气管插管也可能加重颈段脊髓的损伤[1].插管型喉罩(ILMA)具有更好的插管特性,在困难气道处理领域已获得认可[2-4].在置入喉罩时只需患者门齿间距大于20 mm,而不需头颈明显后仰,在相对较浅麻醉状态下即可完成操作,因此对于伴有颈椎活动受限的颈椎手术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有关ILMA应用于颈椎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拟评价ILMA用于颈椎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
作者:南兴东;张利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术中输注氨基酸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患者围术期深部体温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患者21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7):从麻醉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分别静脉输注氨基酸混合液240 kJ·h-1(AA组)、等容量乳酸钠林格氏液(LR组)、葡萄糖溶液240 kJ·h-1(GLU组).麻醉诱导前至术后2 h每5分钟测定鼓膜温度,于麻醉诱导前即刻、手术开始后1 h和术后1 h检测指尖血糖,采用4分表法评价术后2 h内寒战的发生情况,采用间接测热仪测定术前与术后氧耗.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即刻比较,术后30 min LR组和GLU组氧耗降低,AA组氧耗升高(P<0.01),术后2 h LR组、GLU组鼓膜温度降低(P<0.05),A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R组和GLU组比较,AA组术后2 h内寒战发生例数减少(P<0.05),术后30 min氧耗增多(P<0.05),LR组与GL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开胸手术患者术中静脉输注氨基酸可通过提高基础代谢率,缓解围术期深部体温降低,减少术后寒战发生,而输注葡萄糖不产生此效应.
作者:费敏;诸杜明;葛圣金;薛张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权重配方法探讨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的优化配伍方案.方法 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1~55岁.诱导药物的低效量和足量分别确定为咪达唑仑0.02、0.06 mg/kg,芬太尼2、6 μg/kg,异丙酚0.5、1.5 mg/kg.根据权重配方法,将病人随机分配至3种药物不同剂量组合的6个配伍组(n=10).连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各组依次静脉注射相应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罗库溴铵0.6 mg/kg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即刻、异丙酚注入后1、2 min、插管即刻、插管后1、3、5、7 min的BIS、MAP及HR.按权重配方法的剂量优化原则评判复合药效,分析各组份药的重要程度及相互作用的性质.结果 以BIS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 mg/kg、芬太尼5 μg/kg、异丙酚1.0 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MAP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 mg/kg、芬太尼5 μg/kg、异丙酚1.5 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具有协同性作用,异丙酚与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HR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 mg/kg、芬太尼5 μg/kg、异丙酚1.0 mg/kg配伍时,芬太尼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协同性作用.结论 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在维持镇静方面为相加作用,在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为协同作用;优化配伍方案为咪达唑仑0.06 mg/kg、芬太尼5 μg/kg、异丙酚1.5 mg/kg.
作者:金孝岠;徐晖;胡利国;鲁卫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麻醉诱导时病人眼内压(IOP)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级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R0组、R2组、R4组、R6组,每组15例.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IOP.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 μg/ml,5 min后R2组、R4组、R6组分别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2、4、6 ng/ml瑞芬太尼,R0组静脉注射3 μg/kg芬太尼,3 min后气管插管.BIS低于70时静脉注射0.1 mg/kg维库溴铵.记录入室后(基础值)、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及气管插管后5 min内大值(T3)的IOP、MAP和HR.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前后MAP与IOP的变化差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输注瑞芬太尼后R2组、R4组及R6组IOP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R2组IOP明显升高(P<0.05),但仍低于基础值.R2组、R4组、R6组MAP与IOP的变化差值的相关系数分别0.803、0.835及0.883(P<0.05),IOP下降与MAP下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可明显降低麻醉诱导时病人的IOP,靶浓度4、6 ng/ml可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眼内压的上升.
作者:裴春明;张炳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种定位方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1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55):K组采用Kilka介绍的定位方法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位于肩峰腹侧突与胸骨颈静脉切迹连线(K线)的中点;G组采用Greher介绍的定位方法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根据K线的长度对Kilka定位方法的穿刺点予以校正.所有穿刺成功患者给予0.5%罗哌卡因40 ml.记录两种方法的试穿次数、进针深度和注药后正中、桡、尺、腋、肌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观察有无刺破血管、气胸等并发症.结果 K组和G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0.9%和14.5%(P<0.01),前3次试穿总成功率分别为83.6%和47.3%(P<0.01),放弃率分别为7.3%和10.9%(P>0.05).穿刺成功的100例进针深度平均为35(25~49)mm.K组发生刺破血管2例,G组发生刺破血管1例、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 就成功率而言,Kilka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穿刺点定位方法,适用于成年患者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进针深度不超过50mm.
作者:杨庆国;周雁;金梅;林惠华;李世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油酸致猪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方法 16只健康幼猪,体重30~35 kg,随机分为2组(n=8):生理盐水组(S组)及罗哌卡因组(R组).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人氧浓度100%,经颈内静脉持续输注油酸,直至动脉血氧分压(PaO2)≤200 mmHg.ALI制备成功后即刻R组经T3,4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哌卡因5 ml,随后以2 ml/h的速率持续输注4 h,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操作完成后稳定30 min(基础值)、ALI模型制备成功后即刻(T0)、硬膜外腔输注罗哌卡因(或生理盐水)1、2、3、4 h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PaO2、心排血量(CO)、肺内分流率(Qs/Qt)、肺血管阻力(PVR)和体循环血管阻力(SVR).罗哌卡因输注4 h时处死动物,取左肺下叶,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结果 油酸可导致MPAP、PVR、SVR、Qs/Qt升高,CO、PaO2降低,并可使肺组织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发生病理改变,胸段硬膜外阻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酸引起的上述改变.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减轻油酸致猪急性肺损伤.
作者:董振明;曹瑞旗;康荣田;李晓松;任玉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肾移植术患者连续腰麻(CSA)的效果.方法 择期肾移植术患者24例,ASAⅢ级,随机分为3组(n=8),DCEA组:L1,2与L3,4间隙硬膜外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5ml,初始剂量10~20 ml(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1:1混合液);CSEA组:L1,2间隙硬膜外穿刺,L3,4间隙经硬膜外针行腰麻穿刺,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0~13 mg,调节体位和硬膜外给药量(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1:1混合液);CSA组:L3,4间隙经硬膜外针行腰麻穿刺,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0~13 mg,根据阻滞平面给药2~4 mg/次.3组目标阻滞平面T6,记录入手术室后(基础值)和首剂量局麻药注入后1、5、10、15 min SP、DP、MAP、HR.于麻醉前(T1)、移植肾植入髂窝后即刻(T2)、手术结束(T3)测血糖;记录开始注入局麻药至出现满意阻滞平面的时间、肌松程度、肾脏植入髂窝后患者不适感和局麻药总量.结果 与CSEA组比较,阻滞平面达T6时间DCEA组延长(P<0.05),局麻药总量DCEA组增多,CSA组减少(P<0.05).3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应及肌松程度CSA组优于DCEA组和CSEA组.结论 与硬膜外阻滞和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相比,肾移植术患者连续腰麻产生较好的镇痛、肌松效果,且局麻药用量较少.
作者:罗中兵;陈利民;张燕辉;宋晓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及控制性降压(CH)均能有效节约术中用血[1].AHH可引起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2-4],而CH时阻力血管扩张,可避免AHH引起的短时间内容量负荷过重对心脏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减退,心脏贮备下降,实施AHH受到限制.本研究拟通过评价AHH联合尼卡地平CH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
作者:宋子贤;孙丽娜;李国良;王合梅;贾慧群;李淑先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急性等容性中等程度血液稀释后病人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 10例择期手术病人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血液稀释.分别于血液稀释前及稀释后15 min测定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测定传统凝血实验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nb),同时用血栓弹性描记仪测定参数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α角(ANG)、大振幅(MA)、A30、A60、CL3、CL60、LY30和LY60.结果 血液稀释后Hb及Hct均减少,PT延长,Fib减少(P<0.01),而APTT及血栓弹性描记仪测定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急性等容性中等程度血液稀释后凝血功能没有明显变化.
作者:王庚;吴新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舒芬太尼是目前临床镇痛效果强的麻醉性镇痛药物,与μ阿片受体亲和力高,为芬太尼的7~10倍,镇痛持续时间为芬太尼的2倍,临床效价为芬太尼的5~10倍[1].对心血管功能影响更小,适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2,3].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心血管手术的麻醉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舒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醚用于不同年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时的麻醉效果回顾性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张东亚;邵燕斌;李之明;何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院2004年3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Ebstein畸形患者22例,男女各11例,年龄3个月~52岁,体重5~80 kg.16岁以下患者诱导前肌肉注射氯胺酮6~7 mg·kg-1、东莨菪碱0.01 mg·kg-1,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 μg·kg-1、泮库溴铵0.1~0.2 mg·kg-1麻醉诱导;16岁以上患者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吗啡10 mg、东莨菪碱0.3 mg,口服安定10 mg,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0.05mg·kg-1、依托咪酯0.2~0.3 mg·kg-1、舒芬太尼1~2 μg·kg-1、哌库溴铵0.08~1.0 mg·kg-1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30~35 mm Hg.吸入1.0%~1.5%异氟醚,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哌库溴铵维持麻醉.连续监测心电图、有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PETCO2、中心静脉压、体温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术中麻醉管理要点为减轻右心室前、后负荷,避免肺血管阻力增加,保护心功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低于术前,围术期无1例患者死亡.
作者:何军;张东亚;吴清玉;李之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β受体阻滞药在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的作用已得到证实[1,2],但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对97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中应用美托洛尔的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
作者:纪宏文;陈雷;李立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会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要求所选用的麻醉药既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又对心功能影响较小.舒芬太尼是芬太尼N-4位取代的衍生物[1],镇痛效价是芬太尼的5~10倍[2],且起效快,无组胺释放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适合用于心脏手术的麻醉.有关舒芬太尼用于小儿CPB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评价等效剂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CPB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张爱玉;吴伯娟;吴洁;付建峰;邢玉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瓣膜病患者病程长,心功能受损明显,手术时既要强调维持稳定、适宜的麻醉水平,抑制应激反应,又要尽可能减少对患者心血管功能的抑制,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目前常采用较大剂量芬太尼(40~80 μg·kg-1)复合麻醉[1].舒芬太尼脂溶性是芬太尼的2倍,较易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μ-受体,其效力为芬太尼的7~10倍,是目前镇痛作用强的麻醉性镇痛药[2].本研究拟比较等效剂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复合麻醉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钟白;齐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肝移植术患者术前应用重组活化入凝血因子Ⅶa(rFⅦa)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ASAⅡ或Ⅲ级,Child-Pugh分级B或C级,术前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20 s.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rFⅦa 40~80 μg·kg-1.分别于注药前即刻(T0)、注药后5(T1)、15(T2)、30(T3)、60(T4)、120 min(T5)、无肝期15 min(T6)及新肝期30 min(T7)取颈内静脉血4.5 ml,测定PT、凝血酶原活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与T0比较,PT和INR在T1~6降低,PTA在T1-6增加,APTr在T2~5缩短,TT在T7延长(P<0.05),各时间点nb、PLT、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11±6)U,出血总量600~4000 ml,其中使用rFⅦa后120min内出血量200~2 400 ml.给药期间未发生过敏反应,术后未发生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前应用rFⅦa可改善患者术中凝血功能,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李宏;李津源;杜洪印;翁亦齐;秦煦;邓迺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回顾总结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43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分析和讨论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经验及相关问题.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5~15 μg/kg或舒芬太尼50~100 μg、维库溴铵0.1 mg/kg或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诱导;间断给予芬太尼5~15 μg/kg或舒芬太尼50~150 μg、维库溴铵0.05 mg/kg或罗库溴铵0.15 mg/kg,吸入1%~2%异氟烷,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3~6 mg·kg-1·h-1维持麻醉.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7~133 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23~230 min.体外循环后静脉持续输注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循环稳定;静脉输注硝酸甘油、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维持肺动脉舒张、降低肺动脉压.体外循环后除1例因持续性心动过缓应用临时起搏器外,其余均恢复满意的窦性心律;所有病人移植后心脏功能满意.围术期免疫抑制方案采用巴利昔单抗、环胞霉素A、霉酚酸酯和皮质激素四联方案.除1例心肾联合移植病人术后3个月死于感染致多器官衰竭外,其余病人均无任何排异反应和并发症、痊愈出院.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围术期稳定的血液动力学、良好的供心保护、免疫抑制治疗等是保证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明政;李立环;金沐;王越夫;王剑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