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陶瓷托槽与金属弓丝在第二序列成角状态下的摩擦力,探讨影响托槽弓丝间摩擦力的因素.方法 进行托槽外观形貌的测量与观察,计算托槽与弓丝第二序列成角下的临界角,并设计带可调节罗盘的载物台,用MTS Tytron250微力试验机体外测试三种陶瓷托槽(A、B、C)和一种金属托槽(D)与0.016英寸不锈钢圆丝(SS)在第二序列成角分别为0度、2度、5度、8度时的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结果与0.016英寸SS的摩擦力总体表现出B托槽>C托槽>A托槽>D托槽的趋势,在四种成角状态下的大静摩擦力随角度加大而增大,总体表现为0度到2度的摩擦力增加没有显著性,增大夹角后摩擦力增加量不同托槽间有差异:A托槽与弓丝在2度到5度成角状态下的摩擦力增加没有显著性,而5度到8度的摩擦力有显著增加;B托槽在2度到5度摩擦力有显著增加,而5度到8度摩擦力增加不显著;虽然2度到5度摩擦力增大没有显著性,但8度与0度状态下相比,C托槽与弓丝间的摩擦力有显著增加;D托槽在2度、5度、8度时摩擦力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用带金属槽沟的陶瓷托槽,增加陶瓷托槽边缘的圆钝程度等能减缓牙齿移动中托槽-弓丝成角引起的滑动阻力增加;使用传统陶瓷托槽要注意充分排齐.
作者:仇玲玲;杨力;厉松;白玉兴;王邦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口服中药对山羊骨牵张中新骨形成和成熟的影响.方法 选用16只健康山羊,随机分为两组.安装牵张器后实验组动物开始口服补骨中药每日一次,到试验结束.所有动物经过7天的延迟期以1 mm/d的速度牵张加力10天.固定4周处死动物取下颌骨标本进行X光检查、组织学检查、组织计量学检查,结果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X光检查中实验组新生骨组织X光阻射能力强于对照组.组织学显示,实验组的成熟骨质区域增大.骨计量结果实验组的成骨细胞数(OB·N)为282.69±39.41、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b·Ar%)为0.64±0.038,对照组成骨细胞数为170.84±12.06,骨小梁面积百分比为0.47±0.039,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能有效地加速骨牵张中新生骨质的生成与成熟,提示在临床中可以缩短骨牵张的疗程.
作者:赵虎;董福生;董玉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部位的种植体支抗前牵引对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种植体支抗前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已建立的上颌复合体和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上颌骨唇颊侧三个不同部位(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尖牙与第一双尖牙牙根间;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种植体,模拟临床在种植体上加载前牵引力,不同部位和不同角度之间两两组合共形成12种工况,分析比较不同工况下上颌复合体发生的应力分布以及旋转、移位变化.结果 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前牵引力对上颌复合体的影响表现为:①牵引力向前下与眶耳平面呈30°方向时,随着种植体部位的逐渐后移,除颧额缝处应力逐渐减小外,其余各骨缝处应力逐渐增大.当种植体位于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时,上颌复合体各相关骨缝主应力值接近.②牵引力向前下40°方向时,蝶颌缝变化较大.当种植体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和尖牙与第一双尖牙牙根间时此处受到的是压应力;而当种植体位于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前牵引时则变为拉应力.(牵引力向前下50°和60°方向时,鼻颌缝处应力在三个不同部位种植体牵引时虽发生较大变化,但均为拉应力.蝶颌缝处应力均为压应力.结论 根据应力分析,随着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逐渐后移,上颌复合体逆时针旋转趋势逐渐增大:①牵引角度30°,种植体位于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时,上颌复合体可能发生近似整体前移;当种植体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尖牙与第一双尖牙牙根间时,上颌复合体均可能发生顺时针旋转.②牵引角度40°,种植体位于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时,上颌复合体可能发生逆时针旋转,其余两部位前牵引时上颌复合体均可能发生顺时针的旋转;③牵引角度大于50°,三个不同种植体部位前牵引均可能导致上颌复合体顺时针旋转.
作者:王洁丽;潘虹海;刘健;黄跃;杨四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导致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558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病例数据,将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与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牙位等变量之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58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病例中,120例出现远中邻面龋.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中的Pell-Gregory(牙合)平面分类(P=0.00<0.01,OR=0.43<1)和Winter分类(P=0.00<0.01,OR=2.45>1)以及性别(P=0.00<0.01,OR=1.99>1)、年龄(P=0.00<0.01,OR=1.06>1)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 下颌第三磨牙在下颌骨内的位置越高,近中倾斜的角度越大,越容易导致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年龄越大,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越高,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生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
作者:楚德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10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方法 对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之前发表的可查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做比较.结果 27例患者诊断为症状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典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以50~70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女性患者多见;罹患侧别以右侧居多;以单侧Ⅱ、Ⅲ支单独受累常见;7例患者存在家族病史;约有19.8%的患者至少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痛等系统性疾病中的一种.结论 就诊患者需行必要的神经系统及影像学检查,以排查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可能.经典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疼痛特点、发病年龄、性别、罹患侧别、分支等分布规律与之前相关文献报道接近一致.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等疾患在就诊患者中高发,可能为三叉神经痛发病的诱发因素,但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许振起;孙树平;韩荣红;张建成;张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唾液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肠疾病的关联性,探讨幽门螺杆菌唾液检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法,分别对163例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实验组)和27例非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对照组)进行检测,并测定阳性样本的Hp分离菌株尿素酶活性及菌液pH值.结果 163例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中有24例(14.72%)检测出Hp,27例非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中有18例(66.67%)检测出Hp.实验组24例Hp分离菌株尿素酶活性高于对照组18例Hp分离菌株,pH值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唾液中幽门螺杆菌致病性可能存在差异,唾液中尿素酶活性较高、菌液pH值较低的幽门螺杆菌可能与部分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Hp的唾液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的检测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郑艳;程子健;何祥一;陈骏;车团结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探讨XIAP的表达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5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XIAP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例的关系.结果 XIAP在MEC中呈高表达,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MEC和正常涎腺组织XIA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21/25)和0.00%(0/10)(P<0.01);XIAP表达与MEC组织病理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肿瘤部位、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 XIAP在MEC中高表达,可能在MEC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宁兆荣;李松;郭延伟;房殿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对制备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释放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志愿者进行静脉采血,分别以不同离心速度(2500r/min、3000r/min、3500r/min)、离心时间(10min、15min、20min)和除水方法(快速除水和缓慢除水)制备PRF,收集PRF所释放的生长因子,通过ELISA法比较不同方法所获得的PRF释放的TGF-β和PDGF-AB的浓度差异.结果 以3000r/min的离心速度制备的PRF释放TGF-β和PDGF-AB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10min组和15min组制备的PRF释放TGF-β含量高于20min组,而PDGF-AB含量10min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两种除水方法制备的PRF释放TGF-β和PDGF-AB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离心速度、离心时间对PRF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快速除水和缓慢除水对PRF特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李艳秋;周延民;孙晓琳;张天首;朱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国产73-Ⅱ型血管套接器与普通血管缝合两种血管吻合方式对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将2005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本院63例应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分为两组,血管套接组(n=32)修复时采用国产73-Ⅱ型血管套接器吻合动脉及静脉,普通血管缝合组(n=31)采用血管缝线吻合血管,比较两组病例血管吻合时间,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皮瓣成活率,以及患者面部外形、面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血管套接组、普通血管缝合组血管吻合时间分别为(15.66±8.76)分钟、(65.55±15.14)分钟,两组吻合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共移植组织瓣63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3例,成活61例,皮瓣危象发生率4.76%,总成活率为96.83%.血管套接组移植游离组织瓣32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1例、成活31例,皮瓣危象发生率3.13%、成活率96.88%;普通血管缝合组移植游离组织瓣31例,术后发生皮瓣危象2例、成活30例,皮瓣危象发生率6.45%、成活率96.77%.两组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皮瓣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的创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恢复良好、舌体运动、咬合关系及吞咽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安全有效,患者面部外形、功能恢复满意.术中血管套接和普通缝合吻合血管的方法,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基本相同,但血管套接法吻合速度快、易于掌握,临床上需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自身经济条件进行选择.
作者:王天祥;于鸿潜;刘屹嵩;邱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体外共培养时,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活菌及其灭活菌对牙龈角化上皮细胞株KB细胞的粘附,以及La对口腔致病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rn nuclearum,Fn)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粘附拮抗作用,以期为牙周疾病益生菌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不同生命状态(活菌、灭活菌)的La4356作为研究菌,运用光镜以及革兰染色法,分析不同状态的嗜酸乳杆菌对口腔牙龈上皮细胞株KB细胞的粘附指数,以及La作用于Pg和Fn后,Pg和Fn粘附指数的变化.结果 两种生命状态的嗜酸乳杆菌对KB 细胞均有粘附作用,活菌的粘附指数略高于灭活菌.La和其灭活菌均可与Pg和Fn竞争对KB细胞的粘附,显著降低Pg 和Fn对KB细胞的粘附指数;同时在允许浓度范围内,高浓度的益生菌的粘附拮抗作用较低浓度时明显.当益生菌和致病菌浓度比大于1:1时,La灭活菌抑菌作用略强于La活菌.结论 益生菌La及其灭活菌均可粘附于上皮细胞,且均对Pg、Fn具有较强的粘附拮抗作用,可用作牙周生态防治.
作者:丁琴凤;马丽;冯希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年来骨及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一直是组织工程学的热点.在口腔科学领域,颌面部外伤、肿瘤以及炎症导致颜面部的骨及骨软骨缺损,牙周疾病导致的牙槽骨丧失等方面都大量的涉及骨和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本文将对骨和软骨组织工程的进展及其在口腔方面的研究重点做以简要的总结.一、组织工程化骨及软骨支架随着骨及软骨组织缺损修复对支架材料的高性能追求,单一的生物材料已不能满足骨及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两种或两种以上支架材料的复合应用可以互补长短,优化组合[1].
作者:吴迪;张斌;李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冠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是衡量一个修复体精密的一个重要指标,边缘的密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修复体的固位及牙体、牙髓和牙周的健康.临床调查结果表明,约有12.7%的人造冠边缘不密合,并且不密合冠的龈炎发生率为100%[1],可见冠边缘的精密性对临床极为重要.影响冠边缘精度的因素很多,从牙体预备、印模、灌注模型、蜡型完成、包埋、铸造到铸件冷却,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性或材料性因素都会影响到冠的精确性,进而影响到牙体及牙周的健康[1].
作者:崔荣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本文就光动力疗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原理、临床特点、光敏剂的研究现状、激光光源、及其在种植体周围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门医学与光物理学、光化学、光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和临床治疗新技术.光动力疗法初用于治疗肿瘤,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浅表的良性和恶性病变,如口腔粘膜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纤维性变等,防止其发生癌变.由于PDT的抗微生物作用,应用PDT方法可有效治疗口腔细菌性疾病而不产生耐药性,它在牙周病和种植体周围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光动力疗法为临床口腔医学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1].
作者:黄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楔状缺损(wedge-shaped defect,WSD)是指在某些因素长期作用下牙颈部的硬体组织逐渐丧失,形成由两个光滑斜面组成的楔形缺损[1].它是口腔门诊常见的牙颈部非龋性疾病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罹患率与严重程度均随年龄而增长.目前临床上对楔状缺损多选择修复治疗,虽然近几十年来楔状缺损的修复材料有了极大的发展,其物理性能及粘接性能不断优化,但仍然常常发生楔状缺损充填后充填体脱落的情况.据统计,楔状缺损修复治疗后2年的成功率只达到70%~90%左右,4年的成功率仅有27%,且在治疗后4年内有2%~6%的牙齿在原楔状缺损修复体的下方发生新的缺损或者出现充填体脱落[2].
作者:陈惠珍;李文静;牛家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创伤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的流行病,并且严重的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随着颌面部外伤的增多,前牙外伤的比例也日益升高,我院使用固位纤维在固定外伤前牙的同时用树脂恢复前牙外形,达到了美观与功能的双重效果,深受患者欢迎.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前牙外伤患者41例,共63颗患牙,年龄7~57岁.其中冠折未露髓5颗,冠折露髓19颗,冠根斜折39颗;患牙松动Ⅱ~Ⅲ度,叩诊(+),牙龈缘渗血,其中31例患者牙龈撕裂伤.
作者:吴新;张建华;蔡琴;罗宁;林娟;张风格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对于口腔科医师尤其是修复医师,临床比色是一道难题,同一颗牙不同的医师可以比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口腔临床迫切需要一种稳定的非肉眼比色法.数码拍照比色具有很好的前景[1,2],但由于数码相机拍摄的稳定性、不同的数码相机相互一致性、光源等尚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数码比色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试行临床比色[3],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魏斌;陈凌;许敏;曹裕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