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河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3-7632
  • 国内刊号:13-1070/R
  • 影响因子:0.53
  • 创刊:1987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9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河北省科技期刊编辑质量奖
  • 口腔科学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3年6期文献
  • 牙列重度磨耗应用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以固定义齿修复进行咬合重建在治疗牙列重度磨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5例牙列重度磨耗或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制作烤瓷或铸造固定义齿进行全牙列咬合重建修复.1年后比较修复前后美观效果、夜磨牙症状、颞下颌关节症状和咀嚼效率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美观效果,夜磨牙和关节症状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显著提高了咀嚼效率.结论 固定义齿修复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咬合重建的方法.在保留息止颌间隙的前提下,临时义齿戴用3周后如无不适症状,可考虑行永久咬合重建.

    作者:肖越红;李武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前牵方向逆时针改变反作用力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建立并使用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前牵引角度逆时针减小时其反作用力在颌骨特别是颞下颌关节(TMJ)的应力及位移变化,为正畸临床更好地治疗骨性Ⅲ类错(拾),避免对TMJ的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完整的包含TMJ的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牵引矫治器反作用力,直接在颏部施以一定大小的力并逆时针改变施力的方向,测定颌骨和TMJ区应力及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 应力方面:①从不同角度加载节点力之后产生大应力点出现在加载部位颏部,关节窝、髁突头颈部等上下颌接触部位应力也比较集中,且随角度的逆时针变化,大应力增大;②接触部位(TMJ)应力变化规律:从不同角度施加相同载荷时,上颌骨产生接触应力,角度由37°逆时针减小到22°时,接触应力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下颌骨同样产生接触应力,下颌头处节点的等效应力(如节点24757)随牵引角度的逆时针减小呈增大趋势,下颌颈处的节点(如点24301)也是如此.位移方面:①以一定力值不同角度施加载荷后,该模型产生微小的位移变化,位移大部位产生在加载部位,下颌骨位移沿X轴正方向逐渐减小.牵引角度小于等于37°时,上颌骨位移沿Y轴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减小;②5个节点在X,Y方向的位移可以看出:X轴位移值均为正值,且随着角度由37°逆时针减小,位移基本呈上升趋势(31°位移值小);Y轴位移值大部分为负值(只有37°时关节窝内节点和34°时关节窝内个别节点为正值)说明37°时下颌即发生了后下方(顺时针)旋转,随着角度逆时针减小,上下颌均发生了后下方(顺时针)旋转,且位移值基本呈增大趋势.结论 ①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成功建立;②前牵引矫治器在牵引上颌向前的同时,确实对颌骨及TMJ产生反作用力,如下颌的后下旋转,颏部的应力变形等,因此临床上在保证上颌牵引效果的同时,要考虑将其不利的反作用力降到低;③从作用力反作用力两方面考虑,传统加力方式中的(500g,37°斜向下)角度37°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临床上具体选择哪个角度,还要根据患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

    作者:董瑞;王旭霞;张文娟;陈云;郑德华;张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改良HBSS液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存活和克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比较室温下改良HBSS液对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PDLC)存活和克隆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台盼蓝染色法和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体外培养的第4代人PDLC.在HBSS中添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 U/ml、地塞米松8 mg/L及1、3、5mmol/L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制成改良HBSS液,并与HBSS液比较,观察PDLC在上述溶液中保存不同时间后的细胞活性及克隆能力的变化.结果 3 mmol/L和5 mmol/LGSH组保存的细胞存活率在2~24 h显著高于HBSS液组,且5mmol/LGSH组保存的PDLC克隆能力在1~12 h显著高于HBSS液组.结论 含5 mmol/LGSH改良HBSS液保存人PDLC活性的效果在12 h内明显好于HBSS液.

    作者:李鑫;李欺翰;匡威;段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探讨

    目的 探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向骨骼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和可能性.方法 ①收集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下颌阻生齿拔出后切除的牙龈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液选用含2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传代.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和骨骼肌肌动蛋白(α-sarcometric actin)&肌球蛋白(myosin)的免疫细胞化学、Masson特殊染色进行鉴定.②采用含10%胎牛血清DMEM/F12混合培养液,应用5-氮杂胞苷(azacytidine,5-aza)、成肌分化因子(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o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诱导培养38天,采用vimentin和α-sarcometric actin&myosin的免疫细胞化学、Masson特殊染色进行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 ①牙龈组织原代培养7~10天,细胞爬出,成纤维细胞呈梭形、胞体大,核大圆形.对波形蛋白(vimentin)呈阳性反应.②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经诱导培养38天细胞后,形态变为长圆柱状或棒状,胞浆两端突起消失.对α-sarcometric actin& myosin呈阳性表达,Masson染色胞浆着红色.呈现骨骼肌细胞的形态特征.结论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能够诱导分化为骨骼肌细胞.

    作者:宋鹏;王洁;董福生;李荷香;侯亚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笑气-氧气吸入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镇静对Narcotrend指数的影响

    目的 采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在笑气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镇静时进行监测,观察笑气镇静时是否引起Narcotrend指数(NI)变化.方法 选择择期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134例,年龄6岁~66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笑气+局麻组(笑气组,n=67)和单纯局麻组(对照组,n=67).分别观察笑气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配合情况,并记录笑气组患者入室即刻T1、平静5分钟后T2、笑气-氧气吸入起效时T3、消毒时T4、局麻时T5、手术开始T6、术中T7、手术结束时T8以及术后5分钟时T9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NI指数及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对应时间点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结果 笑气组患者对器械敲打、疼痛等刺激无不适感,容易接受治疗并且配合手术完成.对照组有6位患者在术中表示对器械敲打、疼痛等刺激产生不适感,但也能够配合完成手术.笑气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心率、血压相差不明显,仅个别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NI指数无明显变化,基本在清醒范围内.结论 笑气-氧气吸入镇静技术可改善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紧张焦虑状况,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以及NI指数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力;侯亚丽;董福生;张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核转录因子-κB/p65在口腔鳞癌患者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通过对NF-κB/p65在口腔鳞癌中表达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它们在口腔鳞癌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 无菌提取口腔癌患者及其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65的基因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单核细胞中的p65的磷酸化水平,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组织中的p65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口腔癌患者外周单核细胞p65的基因表达明显增加,p65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增强.口腔癌组织中p65的磷酸化水平较正常组织明显明显增加.结论 核转录因子-κB/p65在口腔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被大量表达并大量被激活,可能在其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此将为口腔癌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李玉华;王海欣;张爱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3~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3~6岁儿童龋齿发病情况及影响龋齿的相关因素,为学龄前儿童防治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所幼儿园的1358名3~6岁儿童进行口腔龋齿检查,并对其口腔卫生、生活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0软件录入问卷,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58名儿童乳牙龋患率为51.3%,6岁组儿童龋患率较高为68.3%,龋均为2.77,不同性别龋齿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喂养方式、早晚坚持刷牙、甜食摄入及家长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与儿童龋患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本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较高,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家长定期检查口腔卫生问题,促使儿童尽早刷牙,控制儿童龋齿患病率.

    作者:王雯;尚永一;及捷;韩素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同体两侧对称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同体左、右对称性.方法 收集186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病例数据.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曲面断层片.按照Pell-Gregory升支分类、Pell-Gregory(铪)平面分类和Winter分类对左、右两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分别进行分类.对两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三种阻生类型两侧完全对称者95例,占51.1%;任意两种阻生类型两侧均对称,另一种不对称者占19.9%;三种阻生类型中仅一种两侧对称,另两种不对称者占14.5%;三种阻生类型两侧均不对称者占14.5%.两侧下颌第三磨牙Pell-Gregory升支分类(r=0.51,P=0.01)、Pell-Gregory(羚)平面分类(r=-0.41,P=0.01)和Winter分类(r=0.48,P=0.01)均有显著相关性,将每侧下颌第三磨牙三种阻生类型合并,两侧也具有显著相关性(r=-0.67,P=0.01).结论 同体两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具有对称性,一侧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类型、临床病理以及治疗方案对另一侧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楚德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本文就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予以叙述,包括:初始治疗时间、初始治疗的心电监测、给药剂量、治疗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复发率,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在出生时出现,新生儿发病率为1.1%~2.6%,1岁时达10%~12%,男女之比为1:3~1:5[1].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中60%位于头颈部,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血管瘤有三个临床病程阶段: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一般在出生后第1年生长迅速,1岁后进入静止消退期[2,3].虽然婴幼儿血管瘤具有可预见的临床病程及自行消退的特点,但其发展结果不可预测,尤其是那些位于重要解剖区域或可能导致严重的外形和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血管瘤.目前,对于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属于探索性治疗阶段.

    作者:靳职雷;张俊发;胡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VEGF与舌癌的浸润转移和复发

    一、VEGF概述1.VEGF 的生物学功能1989年初Ferrara等[1]对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由二硫链将两个17-22KD的亚单位连接而成的分泌型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分子量为36-45KD.它的基因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定位于染色体6p21.3,由于外显子剪切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亚型.其中VEGF121、VEGF165和VEGF189在人类表达.

    作者:陈德厚;冯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髁突软骨力学信号转导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出生后的髁突软骨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力学微环境中,力学刺激对其生长发育、合成代谢均有重要影响.适当的应力可以使髁突软骨发生适应性生长改建[1,2],这种改建去除了有害的细胞及基质,维持了软骨内新陈代谢的平衡.

    作者:江莉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木村病临床研究进展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金显宅等于1937年以“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之名报道7例,当时认为是一种肿瘤.1948年经日本学者Kimura(木村)等人首先做出“不寻常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肉芽肿”的描述,并由此命名[1].该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软组织肉芽肿病变,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可多发,易复发,病理表现以淋巴细胞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极易误诊,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凯;贾志宇;张英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形根磨牙根管治疗后CAD/CAM高嵌体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CAD/CAM全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C形根管下颌第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C形根管下颌第二磨牙24例,进行完善根管治疗,进行CAD/CAM全瓷高嵌体修复.术后即刻、6月及18月,参考美国公共健康会(USPHS)标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CAD/CAM全瓷高嵌体成功率高于90%.结论 CAD/CAM全瓷高嵌体修复C形根管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后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杨翠萍;刘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上颌第二磨牙远颊根管位于髓底中央1例

    上颌第二磨牙常见双管型和三管型,偶见单管型和四管型,根管变异较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上颌第二磨牙远颊根管位于髓底中央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9岁,因左上后牙食物嵌塞痛半月就诊.临床检查发现左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邻(殆)深龋洞,腐质软,探及穿髓点,探痛(+),叩痛(-),根尖粘膜无肿胀及窦道,左上颌第一磨牙一度松动,远中腭侧牙周袋深约10mm,X线示左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至根尖处,根尖低密度影像.诊断为左上颌第一磨牙牙髓炎,第二磨牙牙周炎并根尖周炎.建议左上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第二磨牙牙周治疗并根管治疗.向患者交代病情及诊疗计划,患者知情同意.局麻下清理左上颌第二磨牙髓腔后探查根管,近颊根管及腭根管较粗大,呈一直线状,远颊根管位于髓底中央,近颊根管口与腭根管口之间偏远中,根管口较细小,用8号锉作为初尖锉,扩至25号,常规根管治疗后桩核冠修复.

    作者:陈虹;宋友杰;徒珂欣;来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自凝塑料与光固化树脂均发生过敏1例报告

    口腔科常用的材料因为直接接触牙体组织,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虽然都经过严格的检测,但仍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对于特殊过敏体质的患者.笔者遇到一例对自凝塑料和光固化树脂均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4岁,口腔检查:上颌14、15、17完好无松动,其余均为活动义齿,下颌36、37龋补.现13义齿脱落要求修复,采用自凝塑料修复.患者回家后出现局部粘膜发痒,烧灼感,继之出现心慌,头部不适症状.摘除活动义齿,予以抗组胺药物口服,症状逐渐缓解,3天后重做热凝塑料活动义齿,症状完全消失.同一患者3周后37近中补物(普通玻璃离子)脱落,予以重新制洞后光固化树脂.充填后亦出现上述症状,去除光固化树脂,予以抗组胺药物口服,症状缓解.患者坚持要求拔除患牙,拔除后无异常.

    作者:李玉维;武淳秋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