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欧洲评分系统(EuroSCORE)和优化的欧洲评分系统预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可行性.方法 运用欧洲评分系统对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施行PCI手术的1 392例患者评分并且预测住院病死率,同时笔者结合PCI手术特点提出优化的欧洲评分系统,与住院期间实际的病死率比较并做出评价.结果 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术前高危状态、急诊PCI、射血分数<30%、手术失败和欧洲评分是PCI手术高危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欧洲评分7~9分的中高危患者采用欧洲评分系统的预期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评分区间两个评分系统的预期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欧洲评分系统和优化的欧洲评分系统可以作为PC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一个预测方法,后者可能准确性更高,有利于完善医患双方的术前决策和医生的术中术后处理.
作者:田锐;吕树铮;柳弘;陈新;宋宪涛;李红;刘欣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吸烟对男性精浆一氧化氮、微量元素及精子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的影响.方法 124例男性不育患者根据有无吸烟分为不育非吸烟组和不育吸烟组,不育吸烟组又根据吸烟习惯和烟龄分为3组:A组日吸烟量<10支,且烟龄<5年;B组日吸烟量10~20支,且烟龄5~10年;C组日吸烟量>20支,且烟龄>10年.选择35例已生育正常健康男性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精浆一氧化氮、微量元素及精子ATP的水平.结果 不育吸烟组和不育非吸烟组较正常对照组精浆一氧化氮、铅和镉水平明显升高,锌、铜和精子AT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吸烟组较不育非吸烟组精浆一氧化氮、铅和镉水平明显升高,锌、铜和AT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精浆一氧化氮、铅和镉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锌、铜和精子AT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烟可以影响精浆一氧化氮、微量元素及精子ATP的水平,与不育密切相关.
作者:孙启玉;丁晓旭;张秀琴;更学丽;陈向华;刘敏;张茉莉;谢守军;李剑;韩迎春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耐药性、患者的性别、年龄、烟酒史、疾病类型及组织学改变等对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十二指肠溃疡(DU)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所有患者接受7 d的H.pylori根除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ylori根除情况.H.pylori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和二倍平皿稀释法.结果 78例患者均分离出78株革兰阴性弯曲海鸥状弧形杆菌,其中14.1%对克拉霉素原发性耐药,69.2%对甲硝唑耐药,1.3%对阿莫西林耐药.Login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克拉霉素耐药的OR值分别为5.649[95%CI(1.3,24.6)]和8.520[95%CI(1.62,44.7)],与H.pylori根除呈正相关(P<0.05);DU的OR=0.119[95%CI (0.018,0.072)],与H.pylori根除呈负相关(P<0.05).结论 克拉霉素耐药、DU、患者的性别是影响H.pylori根除的相关独立因素.
作者:吴蓉;周刚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对肺结核病人发现登记和结核病疫情的影响.方法 对1994-2009年荆州市肺结核病人发现登记数据进行动态数列分析.结果 1994-2009年共发现和登记各类肺结核病人49 950例,其中涂阳肺结核38 107例,肺结核病人年平均增长15.92%,涂阳肺结核病人登记率年平均增长14.51%.其中1994-2004年涂阳登记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32%,2004-2009年涂阳登记率年平均递降率为5.90%.结论 随着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在我市广泛推广和应用,完善了疫情报告和监测系统,降低了结核病疫情,使传染性肺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加快了我市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进程.
作者:肖芮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观察手足口病患儿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利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对16例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组)、14例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脑干脑炎组)、12例手足口病合并肺出血(肺出血组)及14例正常儿(正常组)进行二维超声及STI测定,分析STI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正常组、手足口病组、脑干脑炎组及肺出血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脑炎组右心室射血前期时间(RPEP)较正常组及手足口病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出血组较正常组、手足口病组及脑干脑炎组RPEP明显延长,右心室射血时间(RVET)明显缩短,RPEP/RVET明显增大,左心室射血前期时间(LPEP)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RPEP/RVET增大的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630,P<0.001),Pearson相关系数P=0.5937.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右心室STI改变明显,RPEP/RVET与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手足口病合并肺出血的参考指标.
作者:石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出现腹泻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近3个月以乳糖乳制品为主食的住院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儿80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出现腹泻后,采用尿半乳糖测试盒进行测试,并记录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患儿进行便常规、便一般细菌培养、便轮状病毒检测,并记录其检测结果.结果 80例样本中便常规示:红细胞:无或0~1个/HP;白细胞:无或0~1个/HP;脂肪滴:(-).便一般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便轮状病毒检测阴性77例(96.25%),阳性3例(4.75%)(其中2例乳糖不耐受阳性,1例乳糖不耐受阴性).乳糖不耐受结果阳性44例(55.00%),阴性36例(45.00%).不同年龄组乳糖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P<0.001).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破坏肠道乳糖酶活性致腹泻,即药物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
作者:彭海珍;任立红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索原发性肠套叠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在发病当日(急性期)及发病后15 d(恢复期)的血浆胃动素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白细胞计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肠套叠患儿血浆胃动素水平急性期较正常儿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1);恢复期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胃动素水平在原发性肠套叠急性期的升高是继发于疾病本身或其诱因(病毒感染)等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或继发于疾病急性期的应激反应、神经反射等因素,同时升高的胃动素又可能促进了肠套叠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永森;白锡波;姬汉书;张庆峰;冀向宁;郭艳汝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PhNR)的改变.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20例(40眼)分为高度近视1组(-6.00~-10.00 DS) 10例(20眼)和高度近视2组(-10.25~-20.00 DS)10例(20眼),同时选取正常成人10人(20眼)为对照组,应用重庆康华AVE8000视觉电生理仪检查PhNR.结果 对照组受试者在强度1(2.000e-1 cd·s/m2)刺激下振幅较强度2(2.000e-2 cd·s/m2)和强度3(2.000e-3 cd·s/m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刺激光强度下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佳刺激强度(2.000e-1 cd·s/m2)对高度近视1组和2组患者进行PhNR测试,高度近视1组与正常组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1组和对照组振幅较高度近视2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高度近视度数增加,其视网膜内层功能也受到损伤,PhNR可以作为高度近视眼内层视网膜功能检测的一个视功能评价指标.
作者:马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及Ki-67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判断甲状腺癌预后寻找新的指标.方法 将112例甲状腺癌患者按病理类型分为未分化癌与分化型癌(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XCR4及Ki-67在各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及性别的关系.结果 CXCR4在各型甲状腺癌组织中均为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分化型癌组织中CXCR4强阳性表达率与未分化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中CXCR4强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CXCR4及Ki-67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的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甲状腺癌组织中CXCR4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CXCR4及Ki-67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甲状腺癌患者判断预后的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
作者:王明华;惠震;王耕;李文仿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隐匿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隐匿性骨折患者35例(共52节),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9例(30节)给予PKP治疗,对照组16例(22节)给予保守治疗.术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缓解程度评估,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伤椎椎体形态学变化,上述指标均分别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30节椎体穿刺全部成功,无椎管内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个月时两组上述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中央、后缘丢失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12个月时对照组患者椎体明显塌陷,椎体丢失高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绝经期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隐匿性骨折与传统保守治疗相比,可迅速缓解疼痛,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显著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防止脊椎后凸畸形发生.
作者:刘瑶;张华朋;赵光宗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辽宁省城市成年居民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为辽宁省城市社区脑卒中的防治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地理经济水平随机抽取辽宁省沈阳、鞍山和锦州3个城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11个行政区≥35岁的17 170名城区常驻(≥5年)居民进行调查.由培训过的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血压测量和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资料的收集.结果 辽宁省城市居民脑卒中患病率为2.62%,标化率为2.80%;男性患病率(3.63%)显著高于女性(1.95%).随着年龄和血压分级的增高,脑卒中患病率呈明显的增高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不良饮食等因素是脑卒中患病的影响因素.控制饮食(低油、低热)可有效降低居民患脑卒中的危险性[OR=0.73,95%CI(0.55,0.96)].超重肥胖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者患脑卒中的危险性是同龄健康者的18.82倍[95%CI(12.20,29.02)].结论 辽宁省城市居民脑卒中患病率较高,高血压是脑卒中显著的危险因素,而良好的饮食行为可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因此,应加强脑卒中预防措施的宣传,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度,以减少脑卒中的患病率.
作者:孟秀君;林巧;田沈;任玉峰;李伟;胥丽霞;侯华;董光辉;刘苗苗;王达;杨宗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状况.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遵医行为问卷,对上海市社区>6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依从性得分(3.1±0.8)分、健身锻炼依从性(2.6±1.0) 分、自我监测血糖依从性(3.2±0.8)分、预防并发症依从性(3.2±0.9)分均偏低.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好、中、差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控制水平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用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健身锻炼、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就医、预防并发症遵医行为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从性差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顾竞春;龚幼龙;吕斌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直立不耐受患儿的生活质量现状,探讨直立不耐受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直立不耐受患儿74例为病例组,从北京中小学生体检正常者中,按与病例组1:1匹配选择对照组.匹配因素是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及性格.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直立不耐受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及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所有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患儿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与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认知满意度、情感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立不耐受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使其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临床工作者不仅应关注患儿疾病的本身,更应该关注患儿主观上的不适症状,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方面的照顾和护理,以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陈建军;杨京丽;杨园园 刊期: 2011年第26期
1 病例简介患儿,男,3岁半,体质量11.5 kg,患儿于入院前12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6 d前左侧肢体出现不自主运动,双眼向左侧偏斜,口角不自主运动,口齿不清,伴呕吐,非喷射性,在外院给予抗感染治疗5 d(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好转,转入我院.入院查体:神清,精神欠佳,营养欠佳,吐词不清,颈强直阳性,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体检无异常,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可,膝反射未引出,巴氏征、克氏征阳性.
作者:宋诩;江艳娥;樊启红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一种重要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类似物的研发旨在获得该激素有益作用的同时,将副作用降至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甲状腺激素类似物之一的3,5-二碘甲状腺丙酸(3,5-diiodothyropropionic acid,DITPA)的一些研究进展.
作者:李秀娟;张劼 刊期: 2011年第26期
髋关节是一个由骨、韧带和肌肉组织组成的复杂结构,在站立和行走过程中将体质量传向下肢.因其解剖结构复杂且病变多样,诊断髋关节疼痛的原因及其病理变化比较困难.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使人们对髋关节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了解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功能以及相关的病理变化,有助于骨科医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髋关节疾病.本文对髋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生物力学以及髋关节病变如髋臼发育不良、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盂唇损伤、关节囊松弛、髋关节不稳和关节软骨损伤的生物力学改变进行综述,并讨论这些病变的临床意义及其治疗方法在恢复和保留髋关节功能中的作用.
作者:张秀丽;刘勇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北京崔各庄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糖尿病引起失明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8月<三甲医院与多社区中心联合管理2型糖尿病项目>,对崔各庄社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遵循T2DM患者自愿参加的原则,本研究共纳入329例T2DM患者;医师经过专门培训,按统一要求调查并填写调查表,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1)329例T2DM患者中,合并DR者74例,患病率为22.49%[95%CI(17.98%,27.00%)],其中非增殖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分别占89.2%和10.8%;(2)T2DM患者经济收入增高,DR的患病率降低(P=0.031);糖尿病程延长,DR的患病率增加(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增高,DR的患病率增加(P<0.01).(3)调整多个因素间的影响,相对于经济收入<1 000元/月的患者,收入为1 000~2 000元/月、>2 000元/月的患者发生DR的风险分别为0.470[95%CI(0.240,0.920)]和0.281[95%CI(0.060,1.327)];相对于糖尿病病程<5年的患者,5~10年、>10年的患者发生DR的风险分别为1.644[95%CI(0.764,3.536)]和3.246[95%CI(1.447,7.283)];相对于HbA1c水平<6.5%的患者,6.5%~7.5%、>7.5%的患者发生DR的发生风险分别为1.490[95%CI(0.653,3.399)]和3.192[95%CI(1.562,6.526)].结论 经济收入、HbA1c水平、病程长短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及血糖控制达标,才能有效遏制DR的发生、发展,预防失明.
作者:张楠;郑远远;万钢;吕玉洁;孙飞;卜祥雷;张译文;要立娜;马淑贤;袁申元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68例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分为T2DM非心血管并发症组和T2DM心血管并发症组,另选择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尿酸、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体质指数、病程和血压的差异,并对T2DM心血管并发症组和T2DM非心血管并发症组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为53.73%(144/268).T2DM心血管并发症组、T2DM非心血管并发症组患者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心血管并发症组较非心血管并发症组血尿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收缩压高、病程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收缩压和血尿酸是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尿酸是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其嘌呤代谢异常有关,与嘌呤类饮食摄入过多无关.病程和收缩压亦是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丽君;金都;涂传发;杨宏伟;顾琴红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评估无锡市糖尿病患者合并皮肤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6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皮肤病组和无皮肤病组,对皮肤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皮肤病的患病率为78.6%,其中感染性皮肤病患病率高,为55.9%,其余依次为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皮肤病(33.1%)、其他皮肤病(12.7%)、糖尿病治疗药物相关的皮肤病(0.4%).皮肤病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及高血压、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皮肤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性别构成、家族史、体质指数、血脂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合并症,以感染性皮肤病为主;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可能与长期的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有关.
作者:浦洁;张国龙;朱圣伟;刘国萍;施和建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共病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根据结果分为糖尿病伴抑郁症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对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病情资料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抑郁症者52例(43.3%),未合并抑郁症者6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婚姻状况、糖尿病病程、合并躯体疾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伴抑郁症组和单纯糖尿病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合并躯体疾病和HbA1c是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对家庭情感支持不足、躯体合并症多、高HbA1c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抑郁症筛查.
作者:杨成龙;蔡文治;黄海刚;金燕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缺血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性疾病,在我国平均患病率达15.2%.社区医师在监测高危人群、发现早期患者、利用简单检查初步诊断患者、与上级医院合作确诊患者、科学管理患者、监测疗效、指导完成疗程、健康宣教及指导一级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丹;刘晓雨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腹腔镜切开引流术和经皮穿刺引流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对外科处理的83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细菌性肝脓肿腹腔镜切开引流术与经皮穿刺引流术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脓肿大小、数量、病程、术前白细胞计数、清蛋白、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穿刺引流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白细胞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穿刺引流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穿刺引流组治愈率明显升高,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无大出血、腹膜炎、腹腔脏器损伤、胆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和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均是微创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有效手段,前者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后者治疗更彻底.把握二者的适应证尤其重要.
作者:于亮;段绍斌;刘郁;杨东鹰;居来提;邓明飞;陈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总结微创手术治疗泌尿系口香糖样软结石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泌尿系口香糖样软结石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10例患有泌尿系感染,尿培养均为大肠埃希菌,6例患有糖尿病.11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微创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均一期完成手术,无改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45~120 min,平均(64.3±6.9)min,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无结石复发者.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泌尿系口香糖样软结石安全有效.
作者:赵春利;张晶;杨文增;古德强;张彦桥;李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三种方法治疗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5月-2009年2月,36例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采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术(A组)、三级串联皮瓣修复术(B组)和腓肠浅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C组)治疗.结果 3组手术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B组发生率为58.3%,C组发生率为75.0%,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方法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无差异,并发症符合相关手术的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成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深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为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提供佳穿刺工具及方法.方法 将采用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50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60例)和对照组(246例).试验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留置针,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增强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0.08%与1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增强成功率(98.08%与94.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次穿刺成功率(95.00%与96.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时配合使用高压注射器,在危重病患者中深静脉留置针明显优于普通静脉留置针,可降低造影剂外渗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保证增强效果.
作者:董金芳;孙雪东 刊期: 201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