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IPF)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345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结果将RA患者分为并发IPF组(RA-IPF组)和不并发IPF组(单纯R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吸烟史、既往用药史等.结果 345例RA患者中,60例(17.39%)并发IPF.RA-IPF组患者中男性及吸烟者所占比例,年龄及发病年龄,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C反应蛋白(CRP)水平,骨破坏发生率均高于单纯R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男性吸烟史、病程、红细胞沉降率(ESR)、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抗核抗体(ANA)阳性率、疾病活动指数(DAS28)、既往用药史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暴露因素的OR值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吸烟史、发生骨破坏、高龄(≥60岁)、发病年龄较大(≥50岁)、病程长(≥5年)、高CRP(≥24 mg/L)、高滴度的RF(≥60 U/ml)和抗-CCP抗体(≥75 RU/ml)均为RA并发IP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PF是RA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男性、高龄、吸烟、高CRP、表达高滴度RF或抗-CCP抗体的RA患者易并发IPF.故应早期行HRCT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宗英;王俊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实验室研究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0例行腹腔镜手术者(腹腔镜手术组)、20例行开腹手术者(开腹手术组)和20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者(空白对照组)手术前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率及MTA1、nm23-H1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分析不同术式对其影响.结果 (1)腹腔镜手术组子宫内膜癌细胞术前及术后凋亡率分别为(3.55±0.60)%和(25.23±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腹手术组子宫内膜癌细胞术前及术后凋亡率分别为(3.58±0.5)%和(3.6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细胞术前及术后凋亡率分别为(28.23±1.09)%和(28.18±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2)腹腔镜手术组术前子宫内膜癌组织MTA1、nm23-H1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062±0.037)和(0.002±0.001),术后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012±0.008)和(0.005±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腹手术组术前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TA1、nm23-H1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061±0.034)和(0.002±0.001),术后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076±0.051)和(0.002±0.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空白对照组术前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TA1、nm23-H1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002±0.001)和(0.006±0.003),术后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003±0.001)和(0.006±0.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并不增加子宫内膜癌细胞转移潜能,反而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转移能力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黄守国;秦杰;陈瑾;程虹;蒙秋;张静;王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托吡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偏头痛患者脑血管病变和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托吡酯组和普奈洛尔组,每组45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括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严重程度)、脑电图变化、颅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脑白质变性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α波频率变慢发生率、δ波增多发生率及θ波增多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普奈洛尔组有4例(8.9%)、托吡酯组有5例(11.1%)患者存在脑白质变性,治疗后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均可耐受,未进行特殊处理.结论 托吡酯用于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脑电图癫痫样放电,对脑血管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欧小凡;林斯革;蔡雪峰;陈皓;凌卫仙;周俊;陈志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戒烟干预对不同性别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和肺通气功能影响,为临床制定戒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呼吸科接诊的男性吸烟COPD患者87例为男性组,女性吸烟COPD患者60例为女性组.对两组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戒烟干预,记录患者戒烟情况并进行亚组分析,记录患者入组时、戒烟干预1年时临床症状评分和肺通气功能,肺通气功能以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表示.结果 男性组成功戒烟率为40%(35/87),女性组为22%(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18).入组时,男性成功戒烟患者临床症状评分、FEV1%Pred与女性成功戒烟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成功戒烟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平均变化量为(2.4±2.5)分,FEV1%Pred平均变化量为(3.1±2.2)%,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2和8.51,P<0.05);女性成功戒烟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平均变化量为(1.0±1.3)分,FEV1%Pred平均变化量为(8.4±1.7)%,自身前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和17.6,P<0.05).入组时,男性未成功戒烟患者临床症状评分、FEV1%Pred与女性未成功戒烟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未成功戒烟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平均变化量为(1.1±1.0)分,FEV1%Pred平均变化量为(4.2±3.6)%,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1和8.40,P<0.05);女性未成功戒烟者临床症状评分平均变化量为(2.0±1.4)分,FEV1%Pred平均变化量为(6.8±3.5)%,自身前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3和13.25,P<0.05).结论 成功戒烟可改善吸烟COPD患者临床症状和肺通气功能,但女性吸烟COPD患者戒烟相对困难.吸烟COPD患者的戒烟干预效果存在性别差异,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戒烟策略,以达到成功戒烟的目的.
作者:王少飞;张庆;张勃;宋欢欢;何权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 年发病时间<12 h的因AMI行PCI患者324例,根据入院时HbA1c水平分为HbA1c升高组(HbA1c≥6.5%,123例)和对照组(HbA1c<6.5%,20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TIMI血流0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血管支数、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和无复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力衰竭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后3个月时LVEF和心力衰竭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HbA1c是PCI后3个月时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OR=2.978,95%CI(1.635,5.018),P=0.021].结论 HbA1c升高是AMI患者心功能差的影响因素,应重视HbA1c在AMI预后中的作用,早期干预,控制血糖.
作者:王梅;王春梅;王成钢;艾辉;朱小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新疆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生命质量,探讨透析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调查法.282例患者选自新疆7所医院,血透患者215例(血透组),腹透患者67例(腹透组),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自制人口学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1) 腹透患者的SF-36的总分及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维度的得分均高于血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无论是血透组还是腹透组,汉族和少数民族患者的SF-36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的患者其SF-36总分及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业患者的SF-36总分及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失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方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原发病对SF-36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新疆血透患者的生命质量总分低于腹透患者,透析早期可优先考虑腹透.(2)汉族、少数民族透析患者生命质量无差异;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低于非糖尿病患者,失业患者的生命质量低于就业患者.(3)透析方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原发病多因素影响透析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热娜;赵新;张豫;刘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6个月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和24 h 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1例,随机分为早晨服药组(n=230)和晚上服药组(n=230),分别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1片/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时测量24 h 动态血压.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的达标率分别为91.8%(202/220)和91.5%(206/225).24 h动态血压监测表明,治疗后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共190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早晨服药组104例,晚上服药组86例,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转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均能够明显降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室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能显著降低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节律.
作者:荆珊;王鸿懿;孙宁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RODH-1945(T/C)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汉族精神分裂症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探明壮族、汉族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为诊断标准,使用TaqMan MGB荧光定量实时PCR实验技术对纳入的广西精神分裂症患者282例(病例组,其中壮族94例、汉族188例),健康对照者282例(对照组,其中壮族94例、汉族188例)的PRODH-1945(T/C)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数据统计均使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结果 无论在壮族、汉族样本中,还是在两个民族的合并样本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PRODH-1945(T/C)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DH-1945(T/C)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汉族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均不相关联.
作者:龙建雄;苏莉;韦波;陈强;冯启明;潘润德;唐海宁;李柳姗;张海英;农清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成功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对84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使用NIPPV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NIPPV成功组和NIPPV失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使用NIPPV前及NIPPV后2 h、4~6 h的血气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NIPPV成功的临床因素.结果 (1)共收治84例NIPPV患者,成功组64 例,成功率为76%;失败组20例[其中改为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者15例(18%);死亡11 例,病死率为13%].(2)成功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低于失败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高于失败组、NIPPV前PaCO2高于失败组、NIPPV后4~6 h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CO2 较失败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对NIPPV成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44,OR 1.796,95%CI(1.886,13.009)].结论 对于APACHEⅡ评分低、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相对较高、NIPPV后4~6 h pH值和PaCO2变化显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NIPPV的应用易成功.
作者:谭伟;孙龙凤;代冰;赵洪文;康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峰值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发病2 h内的STEMI患者60例,于患者发病后2、4、6、8、10、12 h采血,检测H-FABP水平,找出其峰值.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计算GRACE风险评分,对GRACE评分和H-FABP的峰值水平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H-FABP的达峰时间为4~8 h,平均峰值为(59.4±23.1)μg/L;STEMI患者H-FABP峰值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正相关(r=0.701,P<0.05).结论 STEMI的H-FABP峰值水平与GRACE评分相关,检测H-FABP峰值水平可以为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提供参考.
作者:魏庆民;周彬;王晓纲;樊延明;王爱平;刘翠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从2009-2011年在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中选取伴骨质疏松患者32例(A组)、骨量减少患者36例(B组)、骨质正常患者31例(C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D组).比较4组受检者的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血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血钙(Ca)、血磷(P)、尿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检测A组、B组患者腰椎(L2~4)、股骨颈、三角、大转子的骨密度,分析AGEs与A组、B组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4组受检者年龄、性别构成及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BMI、FBG、HbA1c、BGP、尿CTX、PTH、Ca、P、AGE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C、B、A组血清AGEs水平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A、B组AGEs水平与ALP无直线相关性,但均与BGP及L2~4、股骨颈、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与HbA1c、尿CTX、PTH、Ca、P呈正相关(P<0.05).结论 T2DM伴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患者血清AGEs水平显著升高;且AGEs与T2DM伴骨质疏松、骨量减少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AGEs可能通过影响骨代谢的生化指标,进而引起T2DM患者的骨质疏松、骨量减少.
作者:付文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居家老年期痴呆患者直系亲属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90例老年期痴呆患者直系亲属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使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Zarit照料者负担问卷(ZBI)了解直系亲属生活质量.结果 老年期痴呆患者直系亲属的ZBI评分为(25.2±11.9)分.直系亲属的SF-36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5).空巢痴呆患者配偶的SF-36各维度评分与温州空巢老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variate分析结果显示,ZBI总分、亲属年龄、照顾时间与SF-36各维度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亲属年龄、亲属性别、亲属患病情况、亲属职业、与患者关系、ZBI总分、患者职业、居住类型对亲属SF-36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家老年期痴呆患者直系亲属生活质量相对较低,护理人员应加强院外指导,帮助亲属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巩固其社会支持,减少照料者负担,终提高直系亲属的生活质量.
作者:于华;金奕;崔君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流动人口结核病合并糖尿病发病现状,提出提高结核病合并糖尿病发现率的方法,并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及建议.方法 对白云区2011年登记的57例结核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57例患者根据户籍情况分为本地户籍组(n=27)和流动人口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糖尿病知晓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人口组以30~50岁者为主,占67%(20/30);本地户籍组以51~65岁者为主,占52%(14/27).本地户籍组患者糖尿病知晓率为89%(24/27);流动人口组患者糖尿病知晓率为5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8,P<0.05).57例结核病患者结核菌痰检阳性者42例(74%),阴性者15例(26%),痰检阳性者血糖轻度异常(空腹血糖为7.0~11.1 mmol/L)12例,明显异常(空腹血糖>11.1 mmol/L)30例;痰检阴性者血糖轻度异常10例,明显异常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8,P<0.05).结论 流动人口中结核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患病知晓率低,两病互相影响.所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是防治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的基础,建议把糖尿病的筛查作为结核病控制项目内容之一,同时对流动人口结核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免费糖尿病治疗,可提高结核病治愈率,从而更好地控制结核病的传播.
作者:谢满容;肖凌文;卢灿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苍耳子具有治疗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等症的作用,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含有的苍术苷、羧基苍术苷或其衍生物是主要毒性成分.既往研究发现服用苍耳子可致心脏、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损伤,本文报道1例苍耳子中毒致急性肝肾功能损伤患者,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不同年龄段苍耳子中毒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
作者:汪玫;瞿金涛;戴兵;梅长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糖尿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诱因.肾小球滤过率是反映肾功能的主要指标.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血清胱抑素C不受性别、年龄、炎症反应、肿瘤、肌肉量、饮食摄入等因素的影响,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理想的内源性标记物,因而可替代肌酐等指标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本文就胱抑素C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傅美华;陈军;陈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的多种免疫抑制因子之一,在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对TGF-β1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彭晔;张旭刚;王艳玲;杨秀芳;周立强;胡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产物,主要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表达.已有研究证明其在心肌、乳腺、骨骼肌、肺组织、胃黏膜等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等生物学效应,并参与神经内分泌疾病、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呼吸疾病、肥胖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研究显示,瘦素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即对瘦素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覃泱;徐彤彤;武琦;吕祥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逐年升高,肝脏脂肪沉积在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NAFLD的治疗备受国内外内分泌代谢和消化领域专家关注,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拓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NAFLD的新研究进展,从代谢的角度阐述NAFLD的新概念,介绍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作者:郑盛;唐映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4-8月在我院体检的老年(年龄≥60岁)男性1 043例.超声检查发现242例脂肪肝患者,其中164例诊断为NAFLD(NAFLD组);另从体检者中选取超声检查无脂肪肝的老年男性72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NAFLD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NAFLD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及血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及三酰甘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AFLD组肥胖或超重、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糖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法)显示,体质指数[OR=1.449,95%CI(1.237,1.697),P=0.000]、空腹血糖[OR=2.188,95%CI(1.353,3.537),P=0.001]及三酰甘油[OR=2.213,95%CI(1.353,3.621),P=0.00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肥胖或超重、高血糖、高三酰甘油血症是NAFLD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血脂、血糖和减重是防治NAFLD的重点,改善生活方式才是防治NAFLD的关键.
作者:游志清;张蜀平;郭蔚;程莹;郎红梅;郝新忠;万勇;李宁娜;艾智华;邢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尿酸(UA)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借助开滦集团研究资料(chicTR-TNC-11001489),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 937例,按照血UA基线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A组738例(≤216 μmol/ L),B组749例(216~μmol/ L),C组722例(263~ μmol/ L),D组728(>316 μmol/ L).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NAFLD发生情况及年龄、腰围(WC)、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NAFLD发生率为28.9%(850/2 937),其中男性为28.1%(691/2 460),女性为33.3%(159/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A组NAFLD发生率为22.5%(166/738)、B组为28.8%(216/749)、C组为29.5%(213/722)、D组为35.0%(255/72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8.15,P<0.01).4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WC、BMI及TG、HDL-C、LDL-C、TC、FP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组为参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组、C组、D组发生NAFLD的OR值依次为1.37[95%CI(1.11,1.77),P=0.005]、1.44[95%CI(1.14,1.83),P=0.002]、1.86[95%CI(1.48,2.34),P=0.000];引入性别、年龄因素后,B组、C组、D组发生NAFLD的OR值依次为1.45[95%CI(1.15,1.84),P=0.002]、1.52[95%CI(1.20,1.93),P=0.001]、2.03[95%CI(1.60,2.57),P=0.000];进一步引入TG、TC、HDL-C、LDL-C、FPG及BMI后,B组、C组、D组发生NAFLD的OR值依次为1.36[95%CI(1.06,1.74),P=0.016]、1.37[95%CI(1.07,1.74),P=0.012]、1.68[95%CI(1.31,2.17),P=0.00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NAFLD发生风险较大,血UA水平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建军;张艳敏;吴寿岭;蒋晓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分化综合征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5年5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分化综合征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8例患者主因发热、乏力、出血等就诊于我院血液科,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后应用维A酸诱导治疗,均出现呼吸急促、困难,高热;4例患者体质量增加超过5 kg,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5例患者行胸部X线检查,表现为两肺纹理增粗、模糊,散在片状影,大小不一,边缘不清,或片状影融合呈弥漫渗出性改变,3例患者行胸部CT检查,可见两肺多发片状及磨玻璃样高密度影,边界欠清,其中2例患者可见下肺不张或胸腔积液.均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4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氧合指数升高,胸部X线示肺部渗出吸收,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0~18 d后查血气分析基本正常,肺部渗出大部分吸收,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经后续治疗后达到临床缓解.2例患者低氧血症难以纠正,1例患者并发双侧气胸,1例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均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分化综合征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其预后与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关系密切.
作者:孙杰;张小坤;张丽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是指无明确致病原(如感染)或其他临床伴随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所出现的机化性肺炎,具有独特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和咳嗽,典型的胸部X线表现为多发的双侧肺分布或局灶实变影.胸部CT可见磨玻璃影、实变影及弥漫性浸润影.COP的病理特征为肺泡内和小气道管腔内有疏松的纤维状息肉样的肉芽组织.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本文结合具体病例对COP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于洋;韩春生;疏欣杨;张纾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CLABSI)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ICU并经短期中心静脉导管(CVC)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共19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单腔或双腔CVC.对CLABSI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90例患者共出现CLABSI患者23例,累积感染率为16.96例/千导管日.共培养出菌株30株,其中G+菌15株、G-菌9株、真菌6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高体温、多发创伤、导管管腔、肠外营养液中是否添加谷氨酰胺均是发生CLABSI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发创伤[OR=5.327,95%CI(1.772,16.013),P=0.003]、肠外营养时间[OR=3.185,95%CI(1.073,9.453),P=0.037]是CLA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肠外营养液中添加谷氨酰胺[OR=0.024,95%CI(0.082,0.716),P=0.01]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肠外营养患者CLABSI发生率较高,且与多发创伤、肠外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液中是否添加谷氨酰胺密切相关,应加强CVC无菌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培训,选择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作者:傅培荣;孙运波;王惠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EN)联合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化疗对Ⅳ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经病理组织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Ⅳ期肺腺癌且采用GP方案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依日常习惯进食,每日外周静脉用葡萄糖、20%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素佳膳或肠内营养粉剂(TP).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和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部分缓解8例、稳定12例、恶化6例;研究组部分缓解9例,稳定13例、恶化4例,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51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96±8)g/L 和(98±7) g/L;血清清蛋白:(34±4)g/L 和(35±4)g/L,P>0.05],而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104±8)g/L和(109±7)g/L;血清清蛋白:(37±4)g/L和(38±3)g/L,P<0.05].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化疗依从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联合GP方案化疗是治疗Ⅳ期肺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改善肺腺癌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化疗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陈天君;孙忠民;Asmitanand Thakur;阳甜;李洋;陈明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不同疾病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的耐受性情况,为减少耐受不良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5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室(ICU)且采用EN的危重患者1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整蛋白纤维型组72例和短肽型组91例,整蛋白纤维型组给予整蛋白纤维型EN混悬液,短肽型组给予短肽型EN混悬液,均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输注速度和数量,连续滴注.记录并比较两组不同疾病患者耐受良好、部分耐受或不耐受情况及耐受性评分.结果 短肽型组消化系统疾病和晚期肿瘤患者EN治疗后耐受良好率较整蛋白纤维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重症颅脑损伤和其他疾病患者EN治疗后耐受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肽型组消化系统疾病和晚期肿瘤患者EN治疗后耐受性评分较整蛋白纤维型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重症颅脑损伤和其他疾病患者EN治疗后耐受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施EN支持时,医护人员应对不同疾病危重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动态评估,制定个性化、合理化的营养方案,从而减少耐受不良发生率.
作者:刘智明;曹金红;徐亮;蔡利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