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高血压作为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其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预后的相关生理病理机制已得到充分阐释,但探讨昼间嗜睡(EDS)与高血压之间关系的研究却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脑卒中合并EDS对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需针灸病房及门诊就诊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EDS将所有患者分为EDS组(n=120)和非EDS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将EDS患者的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与其动态血压监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DS组患者年龄大于非EDS组、卒中病程长于非E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卒中类型、合并高血压情况、高血压病程、近3个月服用降压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S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非E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S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收缩压节律和舒张压节律的非杓形程度高于非ED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昼间收缩压均值、昼间舒张压均值、24 h收缩压均值、24 h舒张压均值、脉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SS评分与收缩压节律、舒张压节律呈线性正相关(P<0.05);ESS评分与昼间收缩压均值、昼间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24 h收缩压均值、24 h舒张压均值、脉压下降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与单纯脑卒中相比,脑卒中合并EDS更好发于高龄人群,且脂代谢异常程度更严重;合并EDS会使脑卒中患者的夜间血压升高,导致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形及反杓形的程度加重,进而导致不良预后及卒中复发的风险上升.
作者:王文熠;万福铭;李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能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但多数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目的 探讨膳食维生素C摄入水平对膝关节骨赘及关节间隙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576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体检者基本资料,并测定其膳食维生素C摄入水平.根据膳食维生素C摄入水平,采用3分位法将体检者分为3组:低维生素C摄入水平组(维生素C摄入水平≤85.65 mg/d,n=1902)、中维生素C摄入水平组(维生素C摄入水平85.66~132.08 mg/d,n=1902)、高维生素C摄入水平组(维生素C摄入水平≥132.09 mg/d,n=196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膳食维生素C摄入水平对膝关节骨赘及关节间隙狭窄的影响.结果低、中、高维生素C摄入水平组关节骨赘患病率分别为16.46%(313/1902)、12.72%(242/1902)、12.45%(244/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C摄入水平、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体检者患膝关节骨赘的影响因素(P<0.05).低、中、高维生素C摄入水平组体检者膝关节间隙狭窄患病率分别为29.34%(558/1902)、28.65%(545/1902)、28.88%(566/1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MI是体检者患膝关节间隙狭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膳食维生素C摄入水平低可能是患膝关节骨赘的危险因素,但膳食维生素C摄入水平不是膝关节间隙狭窄的影响因素.
作者:李嘉添;吴紫莺;李潇骁;龙慧中;徐备;钱宇轩;王伊伦;谭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肠道作为吸收营养、参与免疫调节的重要器官,其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住院早期胃肠功能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进展中的作用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轻度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早期的胃肠功能与其病情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接受治疗的轻度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2013年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治指南,根据出院诊断中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组(n=58)、中度急性胰腺炎组(n=28)、重度急性胰腺炎组(n=14).比较3组患者入院后首次大便时间、入院第1、2、3天修订版胃瘫主要症状指数(GCSI-R)量表评分,并探讨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以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3组急性胰腺炎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入院24 h液体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首次大便时间及GCSI-R量表总分、早饱维度评分、腹胀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恶心/呕吐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其首次大便时间及入院第1、2、3天的GCSI-R量表总分、早饱维度及腹胀维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入院第1、2、3天恶心/呕吐维度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轻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早期的胃肠功能与其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反映了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之一.
作者:王旻静;方小萍;李雪阳;陈明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老年人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发人群,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是发展至高胆固醇血症的过渡阶段,对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目的 探讨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徐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接受社区常规管理,运动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五脏养生操运动,穴位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五脏养生操运动,4组均持续干预12个月.比较4组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干预依从性、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控制率.结果 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干预依从性无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4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有效控制率存在差异(P<0.05);其中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运动组、穴位组(P<0.05).结论 穴位按压、运动干预均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二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霍永彦;唐斌;邱怡敏;余静珠;郭景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老年人身体状况呈退行性变化,对疾病的易感性也随之增加.受各种慢性病的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地丧失,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失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失能老年人数量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目的 了解罹患慢性病社区老年人失能状况,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7月—2017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河北省唐山市市区内的8所二级医院、8所三级医院中分别随机抽取1所,抽取此2所医院所有直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管辖社区内的老年人(≥60岁)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慢性病(脑卒中、关节炎/风湿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症、抑郁症)罹患情况,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测评其失能程度,ADL总分为14~56分,14分为无失能,>14分且<22分为轻度失能,≥22分为重度失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人失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6342份,回收有效问卷6171份,有效回收率为97.30%.其中3682例(59.67%)为无失能,1341例(21.73%)为轻度失能,1148例(18.60%)为重度失能,失能率为40.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罹患慢性病(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症、抑郁症)是社区老年人失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罹患慢性病加重社区老年人失能程度,积极治疗慢性病,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失能率,减轻照护者照护负担.
作者:白金文;马潇斌;陈长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研究表明,大脑的自由基在日间醒觉状态时进行积累,在睡眠期间进行清除.睡眠期间过多自由基的清除是通过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及增加内源性抗氧化机制完成的,但氧化应激与失眠症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未阐明.目的 了解非器质性失眠症(失眠症)患者自由基、抗氧化酶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是否与失眠症的发病有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科就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7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78例作为失眠症组,选择同期7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水平.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症组PSQI总分及各成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失眠症组CAT、GSH-PX、SOD的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失眠症组MDA的活性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异于常人,提示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失眠症的发病过程.
作者:王新源;陈强;潘燕;李玲;佘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2017-04-08北京市正式实施新医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事服务费适当拉开价格差距,目的是实现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合理分级诊疗,但是尚未有研究从需方的角度分析北京市新医改对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目的 了解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门诊患者的就医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促进分级诊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对2017-11-20至2017-12-05在燕山地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的2100例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就医行为变化、政策及服务知晓情况等.结果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7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90%.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后社区门诊患者预期首诊机构和预期慢性病复诊机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349,P<0.05;χ2=255.112,P<0.05).社区门诊患者中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预期首诊机构由房山区三级医院变为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占15.12%(314/2077),预期慢性病复诊机构由房山区三级医院变为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占21.62%(449/20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总收入、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社区就医比到医院方便程度是患者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从区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首诊的影响因素(P<0.05);家庭月总收入、是否患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是患者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从区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慢性病复诊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门诊患者中没有因挂号费上涨而减少到医院看病次数的患者占80.74%(1677/2077)、开药频率与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相比减少的患者占15.07%(313/2077),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月医疗支出减少的患者占11.22%(233/2077).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促进了患者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但少量患者回流到三级医院就医;就医机构的转变主要为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医疗机构,社区患者慢性病复诊机构的转变比疾病首诊机构的转变更加明显;社会经济状况、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知晓情况、社区就医方便程度和患有慢性病影响患者从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就医.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患者就医负担变化不大,社区药物不全问题影响患者下沉到社区就医.
作者:戴云鹤;王涛;俞红霞;卜晓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未分化疾病(MUP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难以确诊为某个或某些疾病,影响疾病的佳治疗时机,增加医疗花费;多数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过初步诊治后,被转入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综合医院,就诊于各个专科,而各个专科对MUPS患者的诊治有无差异,目前缺乏相关报道.目的 比较MUPS患者在综合医院全科与专科的就诊情况,为MUPS患者在综合医院选择就诊科室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全科医疗科和专科住院的616例MUP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全科312例,专科304例.采用课题组成员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确诊情况、周转科室数量、确诊所需时间及医疗花费、每日与主管医护人员交流时间、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随访情况.结果 全科收治的MUPS患者的就诊原因涵盖了各专科,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MUPS患者的疾病确诊率为75.6%(236/312),高于专科的60.5%(184/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MUPS患者的周转科室数量少于专科,确诊所需时间短于专科,医疗花费低于专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MUPS患者每日与主管医生及护士交流时间长于专科,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高于专科,随访率高于专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多数MUPS患者的健康问题在综合医院全科得到了更优化的解决,综合医院全科应承担起MUPS的诊治工作,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服务.
作者:赵稳稳;王荣英;张金佳;王雅依;张雅丽;孙彦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主体模式,随子女流动的老年人口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41万.但目前关于流动老年人口就医行为的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上海市流动老年人口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性资料来源于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中上海市流动老年人口(n=752)卫生服务利用数据.质性资料来源于2015年9—12月上海市30例流动老年人个人深入访谈资料,内容包括上海市流动老年人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分析上海市流动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752例上海市流动老年人口中,728例(96.8%)自评身体健康/基本健康,174例(23.1%)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484例(64.4%)有医疗保险.平常患轻症时,选择就医者427例(56.8%),在本地找/买药或自我治疗者279例(37.1%),从老家带药者18例(2.4%),不处理等待自愈者20例(2.7%),其他8例(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原因、本地朋友数量是流动老年人口在患轻症时是否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个人深入访谈发现异地医保报销问题、经济收入、怕麻烦、不能独自一人到医疗机构就医影响流动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结论 上海市流动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良好,卫生服务利用度较高.流动原因、本地朋友数量影响流动老年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度.建议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的建设,提高流动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发挥社会团体作用,重视家庭支持,引导流动老年人口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继续推进建立简便快捷的流动老年人口异地就医结算制度.
作者:王泳仪;王伟;严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起步较晚,各地实施情况不一,影响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因素繁杂.目的 构建社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方法 于2018年3—5月方便抽取杭州市社区居民956名,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自制量表,调查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的签约意向和签约行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签约行为的因素.共发放问卷956份,回收有效问卷910份,有效回收率95.2%.结果 问卷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34,KMO值为0.924,Bartlett's球形检验P<0.01,总体方差解释率为76.776%.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居民签约家庭医生行为有直接效应的是信息(0.529)、签约意向(0.195)及知觉行为控制(0.184),有间接效应的是遵从意愿(0.085)、正向态度(0.045)及规范信念(0.039),签约行为的决定系数(R2)为0.522(P<0.01).结论 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构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社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行为,对签约行为影响大的是信息、其次是签约意向与知觉行为控制.
作者:贾薇;杜亚平;范敏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截至2017年底,我国全科医师队伍已达到25.3万人,但是距离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全科医师的目标相距甚远.全科医学培训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全科医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 探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录像分析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8年3—9月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参加培训的86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学员按照宿舍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名.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观察组学员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录像分析教学法进行培训.比较两组学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情景模拟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学员对此教学模式感兴趣程度、学习收获程度等自我评价结果.结果 观察组学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情景模拟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员对此教学模式感兴趣程度、学习收获程度等自我评价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录像分析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全科医师学习积极性及综合技能,可应用于全科医学教学实践中.
作者:王雅依;王荣英;贺振银;汪雁;张金佳;李玉坤;赵稳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脑卒中后二级预防对于患者预防血管并发症、再发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医师是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目的 了解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评价对社区医师进行相关培训的效果.方法 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北京市门头沟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选取执业范围为内科或全科的社区医师50例,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可控危险因素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脑卒中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心房颤动、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二级预防治疗与管理.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对纳入社区医师进行相关知识考核,比较培训前后的合格率,采用柏拉图分析法探讨培训未达标项(合格率<90.0%)的影响因素.结果 培训前,社区医师血压相关知识的合格率达80.0%,其他因素相关知识的合格率均<80.0%.培训后,社区医师对血压、血糖、血脂、心房颤动、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知识的合格率均高于培训前(P<0.05);对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达标〔合格率分别为100.0%(50/50)、92.0%(46/50)、90.0%(45/50)、96.0%(48/50)〕,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的培训未达标〔合格率为70.0%(35/50)〕.柏拉图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社区医师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培训未达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对抗凝药物的了解(40.0%,20/50)、心房颤动抗凝适应证的掌握(28.0%,14/50)、心房颤动抗凝出血风险的评估(18.0%,9/50).结论 目前社区医师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主要可控危险因素的认知不足,对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较好,对心房颤动相关知识的认知较差,规范性培训可以提高其认知水平.
作者:高彩红;裴建基;马丽芳;穆利春;朱倩倩;安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在2018-10-25召开的全球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WHO)197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阿斯塔纳宣言》,该宣言重申了《阿拉木图宣言》,并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提出了行动方向.《阿拉木图宣言》和《阿斯塔纳宣言》的核心思想均为公正、公平、团结,均明确指出人人健康是重要的社会目标,并认为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健康的重要途径.全科医学服务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人人健康理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当前的初级卫生保健开展现状,结合《阿斯塔纳宣言》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发展全科医学的做法,以期为全科医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杨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未分化疾病是指医学上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或指疾病早期尚未明确归属于某一系统的疾病,腰痛作为常见的未分化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及高医疗支出等特点,且其涉及的相关疾病的种类较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与腰痛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等,从全科医生的视角,介绍腰痛的分类、诊断、管理等,探讨并尝试建立适用于全科医生的腰痛临床路径,旨在为全科医生提供清晰的腰痛管理思路,同时优化腰痛患者的管理,促进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有效开展.
作者:朱晓丹;李琰华;李俊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吸烟是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动机性访谈(MI)应用于戒烟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易操作性.目的探讨MI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吸烟患者的戒烟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吸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均衡随机化分组方式,采用分配隐匿的原则,将纳入的210例社区吸烟患者分配至对照组与干预组.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7—10月.对照组依据《中国临床戒烟指南(2015年版)》给予简短戒烟干预,干预组由全科医生给予MI戒烟干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以及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戒烟率、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和尼古丁依赖程度.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吸烟患者基线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烟龄、北京严禁烟令知晓率、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尼古丁依赖检测量表(FTND)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向处理(ITT)分析结果显示,干预3、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FTND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戒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方案数据集(PPS)分析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FTND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率、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FTND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简短戒烟干预方式相比,尚未发现MI更能有效降低戒烟率,但MI可降低吸烟患者一氧化碳呼出检测等级和尼古丁依赖程度.
作者:张振汉;黄亚芳;刘涛;郭爱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背景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降压宝系列中成药对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目的 评价长期服用降压宝系列中成药对高血压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选取2001—2003年于河南省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就诊的13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高血压的标准二级预防措施并服用降压宝系列中成药,利用受试者脱离服药自然形成的队列差,以服药总月数42个月为标准分为短期服药组236例和长期服药组1128例.收集年龄、高血压早发家族史、病程、血压级别、抗高血压西药使用情况、吸烟史、饮酒史、文化水平、运动量、睡眠状况等资料,连续追踪调查42个月,记录不良结局(心脑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的发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长期服用降压宝系列中成药对高血压患者结局的影响.结果入组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5.90%(217/1364),2001、2002、2003年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22%(80/360)、13.06%(64/490)、14.20%(73/514).至试验结束,长期服药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短期服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7%(24/236)比17.11%(193/1128),χ2=7.03,P=0.008〕.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回归模型中,短期服药组不良结局发生率均高于长期服药组(HR均>1.00,P均<0.05).结论 长期服用降压宝系列中成药能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作者:崔伟锋;范小会;王守富;范军星;武可文;邓松涛;范军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随着国内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养老问题面临巨大压力,广州市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市城乡老年人医养服务问题严峻.本文深入分析广州市老年人医养服务现状,探讨应对策略,从分级养老的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广州市医养服务模式的思路,应注重医养服务的关系调节,妥善处理国营与民营、集体与个体、顶层与基层的关系,整合广州市城乡老年人医养服务的公共资源,加强软硬件建设,制定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医养服务运作机制,实现城乡老年人医养服务的良性运作.
作者:廖生武;谭碧慧;李文源;陈保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背景 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缓解心绞痛的发生,降低全因死亡率.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冠心病病变程度、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两个民族之间,临床用药的不同也应引起重视.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及静息心率达标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3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12例冠心病患者,维吾尔族140例(17.24%),汉族672例(82.76%),记录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服用β-受体阻滞剂例数,行冠状动脉造影、血运重建的比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记录入院及出院时静息心率,出院时静息心率达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及静息心率达标的影响因素.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继续服药率及停药原因.结果 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年龄、出院时静息心率达标率较汉族低,体质指数(BMI)、合并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比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冠状动脉造影、血运重建的比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入院和出院时静息心率较汉族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OR=8.924,95%CI(5.483,14.525)〕、吸烟〔OR=2.014,95%CI(1.412,2.873)〕、高血压〔OR=1.697,95%CI(1.183,2.436)〕、心肌梗死〔OR=1.418,95%CI(0.994,2.022)〕、心力衰竭〔OR=1.661,95%CI(1.155,2.388)〕、糖尿病〔OR=2.175,95%CI(1.497,3.160)〕、冠状动脉造影〔OR=1.887,95%CI(1.320,2.696)〕、血运重建〔OR=2.080,95%CI(1.376,3.14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OR=0.159,95%CI(0.070,0.359)〕是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OR=2.069,95%CI(1.173,3.649)〕、民族〔OR=0.292,95%CI(0.196,0.433)〕、心肌梗死〔OR=1.918,95%CI(1.357,2.710)〕是静息心率达标的影响因素(P<0.05).随访6个月,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继续服药率分别为89.29%(125/140)、93.78%(618/659).结论 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均较低;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虽然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较汉族高,但是静息心率较快、静息心率达标率偏低,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作者:梁健;苏欣;刘红阳;徐忠诚;刘稳;王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背景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住院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对于传统利尿剂,托伐普坦对电解质平衡影响较小,进而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亦有血浆渗透压升高的风险.目的 探讨服用托伐普坦治疗引起的血浆渗透压升高对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需服用托伐普坦治疗的CHF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均根据病情服用托伐普坦治疗,自规范化治疗即日起进行为期1年的门诊随访,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服用托伐普坦治疗的CH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83例患者参与随访,失访6例,余77例患者完成随访.依据有无终点事件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25例和预后良好52例.服用托伐普坦治疗的CHF患者2个月生存率为93.8%,4个月生存率为84.2%,6个月生存率为77.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肌钙蛋白T(cTnT)〔RR=1.373,95%CI(1.005,1.876)〕、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RR=1.463,95%CI(1.036,2.066)〕、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RR=1.051,95%CI(1.015,1.166)〕、血浆渗透压〔RR=1.638,95%CI(1.206,2.224)〕为服用托伐普坦治疗的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TnT、LVEF、NT-proBNP、血浆渗透压预测服用托伐普坦治疗的CHF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0.67、0.80、0.83.NT-proBNP联合血浆渗透压预测服用托伐普坦治疗的CHF患者预后的AUC为0.87,高于NT-proBNP(Z=2.706,P=0.048)及血浆渗透压(Z=3.124,P=0.032)的AUC.结论 cTnT、LVEF、NT-proBNP、血浆渗透压为服用托伐普坦治疗的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NT-proBNP联合血浆渗透压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刘静;李家富;邹立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背景 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预后的预测评估.方法 选取2007—2016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初诊SCLC患者86例,局限期45例、广泛期4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8F-FDG PET/CT检测局限期SCLC患者标准摄取值大值(SUVmax)、平均值(SUVmean)、峰值(SUVpeak)、病灶固定阈值为40%SUVmax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糖酵解总量(TLG),以及广泛期SCLC患者原发灶的SUVmax、MTV、TLG与所有病灶的大SUVmax、MTV之和(MTVsum)、TLG之和(TLGsum).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局限期与广泛期SCLC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TNM分期、全身化疗、预防性全脑照射治疗(PCI)、乳酸脱氢酶(LDH)≥245 U/L、癌胚抗原(CEA)≥5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5.2μg/L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SCLC患者胸部放疗(TRT)比例高于广泛期(P<0.05).随访3~105个月,生存29例,死亡57例.中位OS、PFS分别为21.3、30.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9%、51.2%、29.1%,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6%、43.0%、32.6%.局限期SCLC患者生存24例,死亡21例;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5例,死亡36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3~4分〔HR=3.118,95%CI(1.196,8.131)〕、TNM分期Ⅲ期〔HR=7.739,95%CI(2.017,29.691)〕、TLG〔HR=1.056,95%CI(1.004,1.111)〕是局限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LGsum〔HR=3.898,95%CI(1.132,13.426)〕是广泛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DH≥245 U/L〔HR=4.957,95%CI(1.080,3.353)〕、MTV〔HR=1.205,95%CI(1.008,1.440)〕是局限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ECOG评分3~4分〔HR=5.555,95%CI(1.697,18.183)〕、LDH≥245 U/L〔HR=2.898,95%CI(1.326,6.335)〕、TLGsum〔HR=3.898,95%CI(1.355,11.211)〕是广泛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体积代谢指标能有效预测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中TLG、MTV分别是局限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TLGsum是广泛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SUVmax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孟鑫;郭宏;王丽;周健;赵文静;隋雪峰;崔红升;徐进志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背景 近年来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探讨影响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高危因素成为热点,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受体术前情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研究供体术前情况对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变化的影响,为受体肝脏移植术后病情恢复提供新的思路.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术前情况对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DCD肝脏移植供体25例,收集供体的性别、年龄、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术前血清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及血红蛋白(Hb)〕和受体肝脏移植术前、术后MELD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供体19例、女性供体6例,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分别为(2.80±1.32)%和(1.4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6,P=0.021);供体年龄<45岁15例,≥45岁10例,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分别为(2.73±1.26)%和(2.07±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0,P=0.242);供体ICU治疗时间<5 d 3例,5~10 d 14例,>10 d 8例,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分别为(2.30±1.38)%、(2.85±0.85)%、(2.94±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7,P=0.516).供体年龄、ICU治疗时间、术前AST、DBiL、WBC、Hb水平、受体肝脏移植术前MELD评分与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均无直线相关关系(r=-0.344,P=0.093;r=-0.294,P=0.154;r=-0.271,P=0.090;r=-0.181,P=0.386;r=-0.310,P=0.096;r=-0.205,P=0.325;r=-0.219,P=0.294).供体术前ALT、TBiL水平与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呈负相关(r=-0.301,P=0.044;r=-0.372,P=0.01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供体术前ALT、AST、TBiL水平与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相关(P<0.05).结论 DCD供体术前ALT、AST、TBiT水平越高,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越低,患者恢复越慢.DCD供体术前ALT、AST、TBiT水平是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
作者:方大正;胡伟;张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随着社区疫苗接种种类不断增加,现有的接种人员不足、场地有限、冷链失效等众多风险有碍于安全接种.本研究借助网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功能和计算机的智能作用,针对上述接种风险研发出智能疫苗柜,并改善疫苗接种流程,协助护士实施安全接种,提高工作效率.2016年7月—2017年6月采用智能疫苗柜后,比上年多接种1721剂次,每日减少4 h接种时间,3名护士日接种数量增加189%,无一例不安全接种事件发生.使用智能疫苗柜后,接种高峰日各时间段接种量波动在32~35剂次,相对均衡;而使用传统冰箱期间,接种量波动在2~53剂次,各时间段护士工作量不均衡.采用智能疫苗柜并改善疫苗接种流程,可保障接种安全,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护士接种压力.
作者:王宝艳;韩琤琤;王凌云;杨洁;张金声;夏京晶;张旭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