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高校医院对教职工高血压患者开展家庭自测血压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12月于北京林业大学医院就诊的本校教职工高血压患者728例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基本信息和自测血压情况。共回收问卷681份,回收率93.5%,其中466例患者目前进行家庭自测血压。选择调查问卷填写完整、自测血压采用的血压计为经国际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患者136例纳入本研究,2014年4—9月进行为期6个月的家庭自测血压管理干预。患者每周于门诊测量血压1次,于每日清晨起床服药前在家自测血压,根据血压是否达标调整测量频率和用药方案。结果136例患者完整随访126例,失访率7.4%。患者干预后门诊收缩压较干预前下降(2.1±1.4)mm Hg(t=3.070,P<0.05);患者干预后门诊舒张压较干预前下降(0.7±0.2)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1,P>0.05);患者干预后门诊血压达标率为86.5%,高于干预前的70.6%(χ2=9.428,P<0.05)。患者干预后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分别较干预前下降(3.3±1.6)、(1.0±0.3)mm Hg(t=4.188、2.641,P<0.05);患者干预后清晨血压达标率为93.7%,高于干预前的78.6%(χ2=11.978,P<0.05)。患者干预后遵医行为、服药行为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87、-0.846,P>0.05);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管理、烟酒嗜好依从性评分及总评分高于干预前( t=-4.675、-2.384、-4.599,P<0.05)。结论高校医院开展家庭自测血压管理,可有效降低教职工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改善门诊及清晨血压达标率。
作者:张洪娜;杨奕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 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的患者122例,根据CAG、典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指标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 )组30例。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速率法检测空腹血糖( FB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采用免疫法检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Lp-PLA2。应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采用超声心电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收缩功能指标。结果各组性别、年龄、血压、FBG、TC 和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LDL-C、hs-CRP、lgNT-proBNP、Lp-PLA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AP组和AMI组LDL-C、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P组(P<0.05);SAP组、UAP组和AMI组lgNT-proBNP、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AMI组lgNT-proBNP水平高于SAP组和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Lp-PLA2水平均高于SAP组,AMI组Lp-PLA2水平高于UAP组(P<0.05)。各组LVEDV、LVESV和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AP组、UAP组和AMI组LVEDV和LVESV均高于对照组,LVEF均低于对照组;UAP组和AMI组LVEDV和LVESV均高于SAP组,AMI组LVEF低于SAP组;AMI组LVEDV和LVESV均高于UAP组,LVEF低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Lp-PLA2水平与LDL-C(r=0.298,P<0.01)、hs-CRP(r=0.515,P<0.001)、lgNT-proBNP(r=0.743,P<0.01)、LVEDV(r=0.550,P<0.001)、LVESV(r=0.603,P<0.001)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 r=-0.707,P<0.001),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间无直线相关性( r =0.106,P>0.05)。结论 Lp-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心脏收缩功能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心功能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郑永红;鹿秀霞;陈德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软脑膜侧支( LMA)代偿对伴大脑中动脉( 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评价MCA闭塞及LMA代偿情况。根据1年随访结果,按照代偿程度分为LMA代偿阳性组和LMA代偿阴性组,按照代偿途径分为双途径代偿组、单途径代偿组、无代偿组。比较各组患者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112例MCA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中,LMA代偿阳性组76例,LMA代偿阴性组36例。112例患者随访1年内共有10例病变血管同侧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1年复发率为8.9%;其中LMA代偿阳性组复发3例(脑梗死),1年复发率为3.9%(3/76);LMA代偿阴性组复发7例〔脑梗死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1年复发率为19.4%(7/36),两组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0,P =0.007)。112例患者中,双途径代偿组患者34例,1年复发率为2.9%(1/34);单途径代偿组患者42例〔大脑前动脉( ACA)代偿14例、大脑后动脉( PCA)代偿28例〕,1年复发率为4.8%(2/42);无代偿组患者36例,1年复发率为19.4%(7/36)。不同LMA代偿途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P=0.026)。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除抗血小板药物停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MCA粥样硬化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LMA阳性代偿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且双途径代偿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优于单途径代偿及无LMA代偿者。
作者:杨燕;张临洪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转染pcDNA-HA/ΔNp73α重组质粒对树突状细胞( 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健康人脐带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置入含有白介素4(IL-4)和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第5、7天时收获DC细胞,加入FITC-anti-CD1a、PE-anti-CD83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a、CD83表达情况。将DC分为正常培养至成熟的DC组(空白对照组)、空载体pcDNA-HA转染的DC组(阴性对照组)、ΔNp73α重组质粒转染的DC组(实验组)。分别在转染24、48、72 h后采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转染48 h后收获并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检测转染后各组ΔNp73α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DC的ΔNp73α蛋白表达水平;在收获的各组DC细胞中分别加入PE-ant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Ⅱ)、FITC-anti-CD40、PE-anti-CD80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CD40、CD80、MHC-Ⅱ表达情况;ELISA检测各组DC细胞白介素12(IL-12)分泌水平。结果 CD1a和CD83在培养第7天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培养第5天(t=16.62、34.75,P<0.001)。DC于第7天诱导成熟。质粒转染DC后,24 h可见特异性绿色荧光蛋白表达,48 h荧光强,转染效率为38.2%,在48 h后,绿色荧光的表达逐渐减少。实验组在670 bp处可见阳性条带,为ΔNp73αmRNA阳性表达,而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未检测到ΔNp73α mRNA的表达。在实验组中检测到ΔNp73α蛋白的表达,而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中未检测到ΔNp73α蛋白的表达。各组CD40、CD80、MHC-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41.18、38.95,P<0.05);其中实验组CD40、CD80、MHC-Ⅱ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各组IL-1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3,P<0.001);其中实验组IL-12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 P<0.05)。结论从人脐带血中可成功分离DC;重组质粒pcDNA-HA/ΔNp73α转染DC促进其成熟,将有效提高DC的抗原提呈能力。
作者:苗小青;王阳;李淑华;艾丽梅;张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rhEPO)对高糖诱导的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HK-2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未加任何刺激物)、高糖诱导组(高糖终浓度为30 mmol/L)、甘露醇对照组(甘露醇为24.5 mmol/L)、rhEPO对照组( rhEPO终浓度为20 U/ml )、不同浓度 rhEPO 干预组( rhEPO 终浓度分别为5、10、20 U/ml +高糖)及 Rho 激酶抑制剂(Y27632)组(Y27632终浓度为30μmol/L,加入Y2763230 min后加高糖,高糖终浓度为30 mmol/L),以上各组均培养24 h。采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人纤维连接蛋白(FN)、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糖诱导组与5 U/ml rhEPO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0 U/ml rhEPO组、20 U/ml rhEPO组及Rho激酶抑制剂组RhoA、ROCK1 mRNA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rhEPO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均低于高糖诱导组(P<0.05),Rho激酶抑制剂组ROCK1 mRNA表达低于高糖诱导组( P<0.05);10 U/ml rhEPO组与20 U/ml rhEPO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均低于5 U/ml rhEPO组(P<0.05);20 U/ml rhEPO组RhoA mRNA、ROCK1 mRNA表达均低于10 U/ml rhEPO组(P<0.05)。各组α-SMA、E-cadherin、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糖诱导组、不同浓度rhEPO组、Rho激酶抑制剂组α-SMA、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 E-cadherin均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5);不同浓度rhEPO组、Rho激酶抑制剂组α-SMA、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均低于高糖诱导组,E-cadherin均高于高糖诱导组(P<0.05);10 U/ml rhEPO组、20 U/ml rhEPO组α-SMA、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均低于5 U/ml rhEPO组,E-cadherin均高于5 U/ml rhEPO组(P<0.05);Rho激酶抑制剂组α-SMA、FN蛋白表达均低于5 U/ml rhEPO组,E-cadherin均高于5 U/ml rhEPO组(P<0.05);20 U/ml rhEPO组α-SMA、FN、IL-6及TNF-α蛋白表达均低于10 U/ml rhEPO组,E-cadherin均高于10 U/ml rhEPO组(P<0.05);Rho激酶抑制剂组α-SMA、E-cadherin、FN蛋白表达均低于10 U/ml rhEPO组(P<0.05)。Pearson直线相关结果分析,高糖诱导组、不同浓度rhEPO干预组RhoA mRNA与ROCK1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885、0.901、0.886、0.868,P<0.05)。结论 rhEPO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转分化,rhEPO还可以通过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 DN)的进展,延缓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RhoA/ROC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陈艳霞;杨丽萍;吴险峰;秦晓华;黄翀;房向东;涂卫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 rIL-11)对肿瘤放疗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诊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采取的治疗措施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出现1级及以上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后,在淡盐水漱口后使用普庆合剂含漱,试验组出现1级及以上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后,予rIL-11雾化吸入,至放疗结束次日为止。记录放疗过程中严重时的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以放疗结束1周后口腔黏膜反应分级与其严重时口腔黏膜反应分级的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和肿瘤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9,P<0.05)。两组口腔黏膜反应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73,P<0.05)。结论 rIL-11可阻止放疗引起的口腔黏膜反应进一步加重,治疗效果优于普庆合剂。
作者:宋亚颀;刘华;王万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CISS)分型方法,比较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分布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18~44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0例为青年组,按照相近的性别构成随机抽取同期年龄≥45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0例为中老年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CISS分型方法对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进行分型。结果青年组和中老年组CISS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88,P<0.001)。青年组7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 LAA)患者均为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组93例LAA患者中91例为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两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8,P<0.05)。青年组和中老年组颈内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186,-12.280,-15.305,-15.246,-11.588,-12.492,-14.130;P<0.05)。两组心源性卒中( CS)患者病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0,P<0.05)。结论青年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以LAA为主,而LAA又以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青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中老年患者不同。
作者:郭旭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CP)对新生儿肾功能的影响,为改善新生儿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和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DCP患者38例,选取同期在两家医院生产的健康孕妇45例,均以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于新生儿出生48 h后抽取血液3 ml,检测血清胱抑素C( Cys-C)、尿素氮( BUN)、肌酐( Cr)、尿酸( UA)及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足月儿、早产儿的Cys-C、BUN、Cr、UA及β2-MG水平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足月儿、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D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肾功能较正常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低下, HDCP与新生儿肾功能损伤有关。为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及时发现新生儿早期肾损害,建议同时监测血清Cys-C、BUN、Cr、UA及β2-MG。
作者:金伟;龚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HARRT)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并观察改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LPV/r)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13年3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且跟踪随访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510例为研究对象,经HARRT 12个月后,174例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其中70例同意更换为含LPV/r的二线治疗方案。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治疗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 HIV RNA、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记录更换治疗方案者和未更换治疗方案者第2年CD4+T细胞计数的增长量。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95%CI (1.012,1.062),P=0.004〕、治疗时CD4+T细胞计数〔OR=0.988,95%CI(0.982,0.995),P<0.001〕、治疗后3个月CD4+T细胞计数〔OR =0.991,95%CI(0.985,0.997),P =0.001〕、治疗后6个月 CD4+T 细胞计数〔OR =0.993,95%CI(0.988,0.998),P=0.009〕、治疗后6个月淋巴细胞计数〔OR=0.433,95%CI(0.230,0.816),P=0.010〕进入回归方程,是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未更换治疗方案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70.5(119.5)个/μl,更换治疗方案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147(155.2)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86,P<0.05)。未更换治疗方案患者不和谐反应发生率为53.8%(56/104),更换治疗方案患者为22.8%(16/70),不和谐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3,P <0.05)。结论年龄、治疗时 CD4+T 细胞计数等是HARRT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且发生不和谐反应后改用含LPV/r的方案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不和谐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鹏;蒋忠胜;温小凤;韦静彬;覃川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空腹C肽(C0)、餐后2 hC肽(C2)与空腹C肽比值(C2/C0)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于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测定C0、食用标准100 g馒头餐后2 hC肽( C2)水平,佩戴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动态血糖监测72 h,记录日间平均血糖( MBG)、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血糖标准差( SDBG)、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分别比较C0≥1.1μg/L和<1.1μg/L、C2/C0≥3.0和<3.0患者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C0<1.1μg/L患者MBG、MAGE、SDBG、LAGE高于C0≥1.1μg/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2/C0<3.0患者MBG、MAGE、SDBG、LAGE高于C2/C0≥3.0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0及C2/C0均能影响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C0<1.1μg/L和C2/C0<3.0的患者血糖波动较大。
作者:蒋泽;史爱梅;戚文群;唐宝康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背景据保守估计,目前有超过100万的澳大利亚人口患有糖尿病,且主要为2型糖尿病( T2DM)。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是T2DM的主要特点,在有效阻止该功能衰退之前,大多数患者应接受胰岛素治疗,从而进行持续有效的血糖控制。目的为初级医疗机构何时和如何开始胰岛素治疗提供实用综述。讨论目前的澳大利亚指南建议以每日一次的基础疗法或预混合胰岛素疗法进行胰岛素治疗。在非卧床护理机构中,两种疗法均可安全进行并实施注射,全科医生应对此熟知。
作者:Jencia Wong;Eddy Tabet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投稿是作者发表文献的首要工作,作者需考虑期刊的诸多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期刊。本研究采用定性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作者投稿时选择期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提取相关因素及其排名,探讨作者投稿选择期刊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情况。结果显示,期刊声誉或权威、主题相关度、影响因子、读者、发表时间、评审质量是作者投稿期刊选择的重要因素。国外研究无论是数量、规模、深度、质量等方面均领先于国内。国内期刊应借鉴国外期刊发展经验,对读者给予更多关注,重视网络在期刊发展中的作用,并开展更为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满足作者投稿诉求。
作者:张磊;张桂云;龙莉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国内外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病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本文报道1例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误诊为肝脓肿的患者,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的认识,减少误诊。
作者:滕巍;崔巍;刘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 BM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成像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67例踝关节BME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数据、药物和手术治疗史、预后及门诊随访资料。门诊随访内容:记录视觉模拟评分( 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 AOFAS)评分,应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扫描,包括T1和T2加权像,并记录距骨骨髓水肿面积。结果患者均接受了非手术治疗,29例患者接受了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理因子治疗,保护性负重;18例患者接受了中药熏蒸、关节松动术、带或不带支具的部分负重;20例患者先后接受上述两种治疗。经过治疗后,61例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保守治疗的平均时间为2.4个月。患者随访不同时间点VAS、AOFAS评分和距骨骨髓水肿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AOFAS评分优良率为92.5%(62/67)。患者初诊MRI表现:T2加权像为弥漫性、不规则增强信号,T1加权像为边界不清的低信号区。63例患者MRI水肿消退与临床症状的改善一致。踝关节BMES受累骨骼2~6块。结论踝关节BMES MRI成像特点为T1加权像变量区域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不规则的弥漫性高信号。患者MRI显示距骨均有骨髓水肿表现,受累踝关节骨骼至少为2块。此外,多数患者MRI改变与临床症状一致。
作者:倪广晓;韩娟;赵巧艳;岳崴;姜建勇;牛彦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急性心血管事件往往起病隐匿,症状多样,病情变化迅速,稍有耽搁,就会错失良机、危及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患者生命的第一道防线,在患者的生命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若能及时发现病情,可挽救患者生命。本文就不同院前表现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希望通过症状的描述对社区卫生工作者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郭力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灯盏生脉胶囊( DZSM )含药血清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 OGD/R )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出生24 h内SD大鼠的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7 d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GD模型组、正常血清对照组、低剂量DZSM组、高剂量DZSM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预处理及造模,其他各组在OGD/R前分别采用0.9%氯化钠溶液、正常大鼠血清、低剂量DZSM含药血清、高剂量DZSM含药血清预处理,在OGD/R后24.0 h用光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采用X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测定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量,并观察OGD/R后0.5、6.0、12.0、24.0 h Cx43表达变化。结果OGD/R后24.0 h,OGD模型组神经元呈现损伤特征,细胞存活率〔(54.6±6.4)%〕较空白对照组(100.0%)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48.6±4.6)%与(8.8±1.0)%〕(P<0.05);OGD/R模型组Cx43在OGD/R后0.5 h表达量升高,并持续整个观察过程( P<0.05)。低、高剂量DZSM组光镜下可见神经元损伤,较OGD模型组减轻;低剂量DZSM细胞存活率为(69.6± 7.7)%,高剂量DZSM细胞存活率为(76.1±8.8)%,均较OGD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高(P<0.05);低剂量DZSM组细胞凋亡率为(25.0 ± 5.9)%,高剂量DZSM组为(18.2±4.9)%,与OGD模型组〔(48.6± 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GD模型组、正常血清对照组、低剂量DZSM组和高剂量DZSM组Cx43表达量分别为(72.8± 6.9)、(63.1±6.6)、(21.1±3.2)、(24.4 ± 3.8),低、高剂量DZSM组与OGD模型组相比,Cx43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 DZSM含药血清可抑制OGD/R模型神经元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x43的表达有关。
作者:周子懿;卢鸿基;向军;陈依萍;王立新;蔡业峰;蔡定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 CHD)患者心电图改变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的CHD患者402例为中医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心血痹阻组76例、痰浊痹阻组104例、气阴两虚组112例、心肾阴虚组110例,另选择同期应用单纯西医治疗的CHD患者9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限盐、休息、强心、吸氧、扩血管、利尿等基础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V1导联P波双向的负向波振幅及宽度的乘积( PTF-V1)≤-0.04 mm·s、ST段异常、缺血型T 波、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校正 QT 间期离散度( QTcd)、校正 JT 间期离散度( JTcd)情况。结果治疗前,5组患者PTF-V1≤-0.04 mm·s、ST段异常、缺血型T 波、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校正大QT间期( QTcmax)、校正小QT间期( QTcmin)、QTcd、校正大JT间期( JTcmax)、校正小JT间期( JTcmin)、JT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气阴两虚组患者PTF-V1≤-0.04 mm·s、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5);气阴两虚组患者QTcd、JTcd低于对照组、心血痹阻组、痰浊痹阻组、心肾阴虚组( 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CHD患者心电图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对气阴两虚型CHD患者心电图改善较为显著。
作者:马剡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膳食因素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CP)发生中的作用,为制定有效的膳食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诊断为HDCP的妊娠妇女204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的正常妊娠妇女20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食物频率法进行膳食调查,询问调查对象妊娠期食物摄入种类及频率,包括粮谷类、肉禽鱼类、蛋类、奶类、豆类、蔬菜水果类、干果类和咸菜泡菜类。将各类食物摄入频率分为5个等级:每日吃(≥7次/周)、每周吃3~6次、每周吃1~2次、每月吃2~3次、几乎不吃(≤1次/月),依次评为4、3、2、1、0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DCP发生的膳食因素。结果两组粮谷类和蔬菜水果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肉禽鱼类、蛋类、奶类、豆类、干果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咸菜泡菜类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以是否患有HDCP为因变量,以粮谷类、肉禽鱼类、蛋类、奶类、豆类、蔬菜水果类、干果类和咸菜泡菜类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摄入肉禽鱼类、蛋类、奶类、豆类、干果类、咸菜泡菜类是HDCP发生的影响因素( P<0.05),其中危险因素为咸菜泡菜类,保护因素为肉禽鱼类、蛋类、奶类、豆类、干果类。以是否患有HDCP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咸菜泡菜类、蛋类、奶类是HDCP发生的影响因素( P<0.05),其中咸菜泡菜类为危险因素,蛋类、奶类为保护因素。结论妊娠期摄入咸菜泡菜类食品会增加妊娠妇女发生HDCP的风险,而多食蛋类、奶类可有效预防或减少HDCP的发生。
作者:丁晓华;刘小玲;张悦;彭晓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 EIN)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及ICU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营养方法将患者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1)、EIN组(n=24)和埃索美拉唑联合EIN组(E+EIN组,n=23),检测并对比分析3组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指标,包括血浆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 DAO)水平及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 L/M)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第7、14天,3组患者各黏膜屏障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IN组、E+EIN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D-乳酸、DAO水平及尿L/M低于TPN组,E+EIN组低于E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EIN可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维护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疗效优于单纯EIN和TPN。
作者:田笑笑;杜浩;白艳丽;朱晶晶;张瑜;张亚历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研究营养性肥胖妊娠妇女对子代肥胖影响的孕鼠肥胖模型。方法选取SPF级SD成年大鼠,将成功受孕孕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妊娠期间喂养基础饲料),全孕期高能饮食组(妊娠期间喂养高能模型饲料),孕早期高能饮食组(妊娠后前10 d喂养高能模型饲料,之后喂养基础饲料)和高能饮食组(妊娠开始喂养基础饲料,后10 d喂养高能模型饲料),每组各10只。在子代鼠出生后第4、9周,停止喂食12 h后,称取子代鼠体质量,量取体长,计算Lee's指数;在子代鼠股动脉采集0.5 ml血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糖、血脂、血胰岛素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取子代鼠肾周和睾周脂肪组织,计算脂体比。采用不同的标准判断各组致肥率:(1)以超过对照组体质量20%为标准进行判断;(2)以超过对照组脂肪垫重量2倍标准差为标准进行判断;(3)以超过对照组Lee's指数2倍标准差为标准进行判断。结果出生后第9周,4组体质量、体脂肪、脂体比和Lee's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全孕期高能饮食组和孕早期高能饮食组体质量、体脂肪、脂体比和Lee's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标准(1)进行判断,孕早期高能饮食组在子代鼠出生后第4周和第9周致肥率均为60%;全孕期高能饮食组在子代鼠出生后第4周和第9周致肥率均为70%;以标准(2)进行判断,孕早期高能饮食组在子代鼠出生后第4周和第9周致肥率均为70%;全孕期高能饮食组在子代鼠出生后第4周和第9周致肥率均为80%;以标准(3)进行判断,孕早期高能饮食组在子代鼠出生后第4周和第9周致肥率均为80%;全孕期高能饮食组在子代鼠出生后第4周和第9周致肥率均为90%。出生后第4周,各组血糖、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胰岛素、I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孕期高能饮食组和孕早期高能饮食组血胰岛素和IS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后第9周,各组血胰岛素、ISI和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全孕期高能饮食组和孕早期高能饮食组血胰岛素、ISI和血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后第9周,各组肝脏、脂肪组织重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孕期高能饮食组和孕早期高能饮食组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通过调整孕鼠饮食数量及时间,出生后第4周可诱导建立营养性肥胖孕鼠对子代鼠肥胖影响模型,出生后第9周可建立营养性孕鼠对子代鼠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影响模型。
作者:袁静泊;黄先玫;郑绪阳;韩勇;李小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AMI患者29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情况、药物使用情况、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实际用药患者占推荐用药的67.0%(136/203),β受体阻滞剂(β-BK)实际用药患者占推荐用药的86.8%(197/227),心功能Killip分级各级患者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MRA)实际用药人数均超过推荐用药人数。53.6%(157/293)的患者接受联合神经内分泌抑制治疗,其中 ACEI/ARB +β- BK + MRA 联合用药18例(6.1%),ACEI/ARB+β-BK联合用药88例(30.0%),ACEI/ARB+MRA联合用药17例(5.9%),β-BK+MRA联合用药34例(11.6%)。心功能 Killip 分级Ⅰ~Ⅳ级患者同时使用 ACEI/ARB 和β- BK 的例数依次为89例(38.5%)、11例(32.3%)、5例(26.4%)及1例(11.1%)。136例使用 ACEI/ARB 患者中剂量达标113例(83.1%),其中达目标剂量83例,达大耐受量30例。197例使用β-BK患者中剂量达标127例(64.5%),其中达目标剂量22例,达大耐受量105例。97例使用MRA患者均达目标剂量。结论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药物中ACEI/ARB、β-BK使用率及剂量达标率均偏低,而MRA使用率过高,与指南存在一定差距。
作者:李静;蒋林轩;赵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疑似因疏血通注射液用药期间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876份临床应用疏血通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4例在疏血通注射液用药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分析其出血与应用疏血通注射液的相关性。结果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4 例患者均>70 岁;4 例患者与疏血通注射液合并应用的药物除阿司匹林肠溶片外,还包括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芪蛭通络胶囊、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抗栓药物,合并用药3 ~6 d 后出现黑便、腹胀、腹痛、呕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停药和抑酸治疗4 ~9 d 后出血症状好转或痊愈。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合并用药可能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用药导致出血可能与阿司匹林等抗栓药物有关,临床应警惕多种中西抗栓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导致出血的可能性。
作者:何书华;李丽;陈芬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质子泵抑制剂( PPI)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药物之一,广泛用于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如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等。本研究探讨了使用PPI的潜在风险,包括骨折、肺部感染、心血管事件、营养吸收障碍、胃肠道感染、胃结直肠癌等,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
作者:高明生;陈拥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艾滋病( AIDS)患者由于HIV感染出现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多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AIDS相关腹泻是AIDS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AIDS相关腹泻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临床研究、方案制定和推广优化方面对AIDS相关腹泻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制定过程进行总结,为中医药治疗AIDS并发症提供借鉴。
作者:许前磊;许向前;李青雅;谢世平;徐立然;郭会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终末期肾脏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社会参与是衡量患者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社会参与的定义,总结社会参与的测评工具,分析影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综述国内外社会参与的干预性研究现状,从中探寻我国相关研究的不足,以供研究者参考。
作者:徐飒;张奕琳;张倩倩;张琳;单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前有多种方法用于识别糖尿病高危人群,其中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因其操作简单、经济、无创、可靠、灵敏,已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广泛应用于社区人群的筛查,并建立了各国统一的工具版本和评分标准。我国尚未有统一使用的或公认的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但已有学者引入或开发了中文版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本文将中文版工具的内容、开发过程、灵敏度和特异度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将来形成公认的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提供依据。
作者:师正坤;郭佳;Monica Parry;唐四元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近更新的有关镇痛、躁动和谵妄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应用每日镇静唤醒或轻度镇静,以期改善ICU中镇静患者的预后。多数学者将其解读为维持轻度镇静目标与每日中断镇静两者可以相互替代,即如果维持轻度镇静则无需每日中断镇静。那么两者是否可以相互替代,还是其中一种策略更具有优势,抑或两种策略同时应用更能改善ICU患者预后?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发现每日中断镇静和轻度镇静与ICU预后改善相关,但仍不明确是否一种策略更优于另一种策略,需进一步研究;但可以明确的是,ICU镇静要尽可能减少患者镇静药物的暴露和避免深度镇静,以保持患者处于一种轻度镇静的水平并改善其临床预后,这或许是指南推荐应用每日镇静唤醒或轻度镇静的根本所在。
作者:陈玉红;胡振杰;赵钗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