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调查我国部分地区肿瘤患者UGT1A1* 28和UGT1A1*6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明确二者在肿瘤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 1年8月-2014年4月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肿瘤医院、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住院肿瘤患者241例,均进行了UGT1A1* 28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其中177例同时进行了UGT1 A1*6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UGT1A1基因片段,检测UGT1A1* 28和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结果 241例检测UGT1A1* 2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患者中,UGT1A1* 28位点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呈6次重复的野生型(TA6/6)即野生型纯合子180例(74.7%),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突变型(TA6/7)即突变型杂合子56例(23.2%),TA序列7次重复的纯合突变型(TA7/7)即突变型纯合子5例(2.1%);177例检测UGT1A1*6位点基因多态性的患者中,UGT1A1*6位点基因型为野生型(G/G)即野生型纯合子106例(59.9%),杂合突变型(G/A)即突变型杂合子62例(35.0%),纯合突变型(A/A)即突变型纯合子9例(5.1%).UGT1A1* 28和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地区来源肿瘤患者UGT1A1* 28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来源肿瘤患者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部位患者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40岁、肠道、山东地区、甘肃地区肿瘤患者UGT1A1* 28与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40 ~60岁、>60岁、肺部、胃部、其他部位、陕西地区、其他地区肿瘤患者UGT1A1* 28与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内肿瘤患者中UGT1A1* 28和UGT1A1*6位点基因野生型纯合子频率均较高,但两位点基因型分布有差异,所以研究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毒副作用时应联合检测UGT1A1* 28和UGT1A1*6两个突变位点,并且应同时注意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地区来源.
作者:来向阳;衡雪源;车峰远;王守峰;石建华;蔡利娟;张金岭;黄伟;李峥嵘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背景 部分学者认为,低分化影响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但该类患者是否应行术后辅助治疗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治疗对早期单纯低分化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早期单纯低分化宫颈鳞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辅助治疗组(手术+辅助治疗,40例)和对照组(单纯手术,63例).记录并比较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辅助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放/化疗毒副作用、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盆腔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治疗组术后单纯放疗患者17例,其中2例复发,1例死亡;术后单纯化疗患者10例,其中1例复发并死亡;术后放、化疗患者13例,随访期内未发现复发及转移征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治疗组放疗毒副作用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放射性肠炎(25.0%,10/40)、骨髓抑制(37.5%,15/40)、放射性膀胱炎(5.0%,2/40),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骨髓抑制(32.5%,13/40)、胃肠道反应(25.0%,10/40)、肝功能损害(5.0%,2/40);2例患者因无法忍受放射性肠炎拒绝行后1次腔内治疗,无一例患者因化疗毒副作用而中止治疗;无一例患者因放/化疗毒副作用而死亡.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辅助治疗组(x2 =5.209,P=0.023).对照组病死率高于辅助治疗组(x2=4.111,P=0.043).对照组无瘤生存率低于辅助治疗组(P<0.05);对照组总生存率低于辅助治疗组(P<0.05).结论 对Ⅰ~Ⅱ期单纯低分化宫颈鳞癌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且辅助治疗的毒副作用经对症处理后均可逆转,患者可以耐受并获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作者:李昭昭;张春瑜;王新玲;夏鸣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背景 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检查在宫颈癌治疗后血清鳞状细胞癌(SCC)抗原水平升高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宫颈癌治疗后临床怀疑复发及转移但SCC抗原水平处于参考范围内的患者行18 F-FDG PET/CT检查有无意义,以及宫颈癌治疗后,SCC抗原处于何种水平时适宜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可以得到理想的病灶检出率,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 探讨宫颈癌治疗后患者SCC抗原居于何种水平时适宜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7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SCC,并行根治性治疗(手术、手术+术后放疗、手术+术后化疗、手术+术后放化疗等),治疗后均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和SCC抗原水平测定.依据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PET/CT阳性组(62例)和PET/CT阴性组(16例).依据SCC抗原水平将患者分成3组:<1.50 μg/L组(24例),1.50 ~6.00 μg/L组(31例),>6.00μg/L组(23例).本组人选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结果均经病理或随访结果证实.绘制SCC抗原水平预测18F-FDG PET/CT阳性的ROC曲线.结果 PET/CT阳性组患者年龄、SCC抗原水平小于PET/CT阴性组(P<0.05).<1.50 μg/L组、1.50~6.00 μg/L组、>6.00 μg/L组.18F-FDG PET/CT阳性率分别为66.7%、77.4%、95.7%,3组18F-FDG PET/C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0 μg/L组18F-FDG PET/CT阳性率高于< 1.50 μ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均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别为(4.9±2.9)、(6.3±3.2)、(6.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SCC抗原水平预测18F-FDG PET/CT为阳性的佳截断值为1.15 μg/L,此时,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47.1%,本组患者在该截断值18F-FDG PET/CT阳性率为86.7%.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在SCC抗原水平较低时即可发现宫颈鳞癌复发及转移,患者SCC抗原水平升高时18F-FDG PET/CT阳性率升高,当SCC抗原水平升至1.15 μg/L以上时,适宜通过18F-FDG PET/CT检查进行确诊.
作者:张召奇;赵新明;和玲燕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MUTYH基因rs3219489、rs1052734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原发性男性不育症和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及其与吸烟、饮酒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就诊的245例原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为病例组,其中少精弱精症患者166例(少精弱精症亚组)、精液指标正常男性不育症患者79例(精液指标正常亚组);另选取同期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体检健康且有生育史的男性329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MUTYH基因rs3219489、m10527342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SCD)试验检测精子DNA损伤程度,采用精子DNA断裂指数(DFI)表示.结果 对照组与病例组MUTYH基因rs3219489位点GG、CG、CC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G+CC基因型频率和G、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MUTYH基因rs10527342位点AA、AP、PP基因型分布,AP+ PP基因型频率和A、P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少精弱精症亚组与精液指标正常亚组MUTYH基因rs3219489位点GG、CG、CC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G+CC基因型频率和G、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MUTYH基因rs10527342位点AA、AP、PP基因型分布,AP+PP基因型频率和A、P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精子DFI[(46.2±22.3)%]高于对照组[(21.4±9.2)%](P<0.05).少精弱精症亚组与精液指标正常亚组精子DFI高于对照组,少精弱精症亚组精子DFI高于精液指标正常亚组(P<0.05).MUTYH基因rs3219489、rs10527342位点不同基因型原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TYH基因rs3219489位点与rs10527342位点间存在中度连锁不平衡(D’=0.749,r2=0.289).MUTYH基因rs3219489、rs10527342位点与吸烟、饮酒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MUTYH基因rs3219489位点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原发性男性不育症的保护因素,rs10527342位点可能与原发性男性不育症无关.精子DFI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原发性男性不育症的患病风险增加.rs3219489、rs10527342位点可能对精子DNA完整性没有影响,且与吸烟、饮酒均无交互作用.
作者:申琴;马强;刘春莲;焦海燕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探讨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4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NLR和PLR与不同临床特征的关系,绘制NLR和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ROC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同期行良性乳腺手术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病例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80个月,共15例患者死亡,19例发生复发转移.病例组术前外周血NLR、PL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不同病理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年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2.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4%和86.5%,ROC曲线下面积0.738 [95%CI (0.657,0.818)];PLR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界值为123.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7%和58.4%,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 [95%CI (0.563,0.738)].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无病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LR、PLR对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情况、生存情况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乳腺癌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前NLR、PLR可预测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情况,但NLR和PLR不能作为预测乳腺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胡赟宏;王铮元;崔嵘嵘;许诚;林晓燕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比较常规剂量置换液与高剂量置换液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N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2015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RDS患儿3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15例及高剂量组16例.两组患儿均在常规机械通气等疗法基础上,采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模式进行CBP治疗,常规剂量组给予常规剂量置换液(20~35 ml·kg-1·h-1)治疗,高剂量组给予高剂量置换液(50~70 ml·kg-1·h-1)治疗.以患儿死亡或转出PICU作为研究终点,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0h)及治疗中(24、48、96、144 h)氧合指数(PaO2/FiO2)、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碱剩余(BE)、吸入氧浓度(FiO2)、呼吸频率、吸气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潮气量(Vt),治疗120 h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第三代小儿死亡风险(PRISMⅢ)评分,CBP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PICU时间以及CBP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包括寒战/低体温、低血压、高血压、滤器凝血、局部和/或全身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剂量与时间在PaO2/FiO2、pH值、PaO2、PaCO2、BE、FiO2、呼吸频率、PIP、PEEP、Vt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剂量对PaO2/FiO2、PaO2的主效应显著(P<0.05);剂量对pH值、PaCO2、BE、FiO2、呼吸频率、PIP、PEEP、Vt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对PaO2/FiO2、pH值、PaO2、PaCO2、BE、FiO2、呼吸频率、PIP、PEEP、Vt的主效应显著(P<0.05).高剂量组患儿治疗24h时PaO2/FiO2、PaO2高于常规剂量组,PEEP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患儿治疗48 h时PaO2/FiO2、PaO2高于常规剂量组,PaCO2、FiO2、PIP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患儿治疗120 h时PCIS高于常规剂量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120 h时PRISMⅢ评分、CBP治疗时间及入住P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患儿共进行65例次CBP治疗,高剂量组患儿共进行72例次CBP治疗;高剂量组患儿寒战/低体温、低血压、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常规剂量组,滤器凝血率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患儿局部和/或全身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CBP治疗早期,高剂量置换液较常规剂量置换液改善AnDS患儿氧合情况存在一定优越性,但综合患儿临床结果、入住PICU时间及CBP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等因素,临床选择尚需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而定.
作者:熊道学;姜建渝;冯琰;王玲;成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背景 随着男性年龄增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逐渐衰退,因睾酮缺乏造成的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PADAM)会导致腹部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骨骼肌肉质量下降、性功能减退、情绪抑郁和认知障碍等.目的 探讨男性睾酮水平及PADAM患病率变化.方法 收集2011-2014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男性5 74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20~岁组(142例)、30~岁组(1 261例)、40~岁组(2 346例)、50~岁组(1 339例)、60~岁组(552例)、70 ~85岁组(103例).检测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睾酮水平.以20~岁组P10睾酮水平(11.1 nmol/L)作为阈值来判断PADAM患病率.结果 研究对象睾酮水平为15.14 (16.87,25.05)nmol/L,年平均PADAM患病率为16.8%.睾酮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s=-0.041,P=0.002).30~岁组、40~岁组、50~岁组、60~岁组、70~ 85岁组睾酮水平均低于20~岁组(P<0.05).6个年龄组睾酮水平年平均下降率为1.3%.30~岁组、40~岁组、50~岁组2011、2012、2013年睾酮水平均高于2014年(P<0.05).30~岁组睾酮水平年平均下降率为1.7%;40~岁组、50~岁组睾酮水平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5%、3.0%.各年龄组PADAM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2011、2012、2013年PADAM患病率均低于2014年(P<0.05).50~岁组PADAM患病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份是PADAM患病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温州地区健康男性睾酮水平随年龄增长缓慢下降,30 ~59岁男性睾酮水平随年龄升高逐步下降,50岁后睾酮水平相对平稳;50~59岁男性的PADAM患病率随年份逐渐升高.
作者:陈坚;潘钦石;王瑜敏;周星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比较选择动静脉内瘘与长期导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变化,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2012年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1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维持性血液透析采用的血管通路,将患者分为动静脉内瘘组(109例)和长期导管组(11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尿素清除率(Kt/V),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左心室功能,记录两组患者入组后1年内的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结果 两组患者舒张压(DBP)、血红蛋白(Hb)水平、原发疾病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内瘘组患者左心室肥厚、收缩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长期导管组(P<0.05).动静脉内瘘组心血管事件病死率(4.6%,5/109)与长期导管组(63.6%,7/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4,P=0.56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收缩压[HR=0.991,95% CI (0.981,0.999)]、DBP[HR =0.981,95%CI (0.966,0.988)]、血钙[HR =2.240,95%CI (1.042,6.321)]、甲状旁腺激素[HR=1.004,95%CI (1.001,1.022)]水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通过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更易发生左心室功能异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控制血压水平、维持正常血钙水平、降低PTH水平均可能有助于改善长期预后.
作者:王立华;魏芳;陈海燕;孙桂江;毕学青;姜埃利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独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每组60例.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单独用药组患者单独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NIHSS评分、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用药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8.3% (11/60)、8.0% (5/60),联合用药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卒中复发率分别为6.7% (4/60)、5.0% (3/60);两组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733、0.1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发生高尿酸血症[β=0.986,SE=0.737,Wald x2=0.463,OR=2.680,95% CI(0.967,7.744),P>0.05]、是否卒中复发[β=0.220,SE=0.296,Wald x2=0.150,OR=1.246,95%CI (0.479,5.883),P>0.05]无影响.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独阿司匹林在降低缺血性卒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和卒中复发率中未体现出明显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和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
作者:温淼;杨波;于丹丹;张婧;杨中华;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比较各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使用差异并评价其合理性,为政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技术管理和能力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12月,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首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上海市2家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现场;其次,采用系统抽样法预计在每家三级医院选取150例,每家二级医院选取50例,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10例,共920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终共选取889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比较各级医疗机构患者人口学基本特征(性别、年龄等)、住院一般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住院期间卫生技术的使用情况(检验项目、检查项目、西药使用情况),并采用诊疗指南进行卫生技术使用合理性评价.结果 二级医院患者男性所占比例、日均住院费用大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小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P<0.05);三级医院患者住院天数小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大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P<0.05);三级医院患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大于二级医院(P<0.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别使用184、181、200种检验项目,前30位检验项目使用人次占总使用人次的比例分别为82.3%、64.4%、60.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共有34.1%检验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共有8.5%检验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共有4.3%检验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别使用47、59、62种检查项目,前15位检查项目的使用人次占总使用人次的比例分别为92.3%、99.2%、94.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共有10.0%检查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共有3.4%检查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共有3.4%检查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分别使用398、367、339种西药,前30位西药使用人次占总使用人次比例分别为65.2%、61.2%、7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共有6.0%西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共有6.0%西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共有13.4%西药.各级医院检验项目差异较小,均涵盖诊疗指南推荐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诊疗指南推荐的CT、磁共振等项目.溶栓、抗凝等方面西药均未在前30位.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应用集中趋势明显,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同二、三级医院相似度低,其同二、三级医院卫生技术差异与设备配置及技术能力均相关.社区使用的卫生技术同诊疗指南差距较二、三级医院大,诊治能力需要加强.
作者:刘卉;王海银;应晓华;朱涛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高钙血症并不多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引起误诊、误治.本文报道3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等,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高钙血症的病因、可能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期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骆溢;万沁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造血干细胞良性克隆性疾病,但常出现输血依赖的反复发作性溶血、骨髓衰竭、血栓等并发症,部分可转变为阵发性睡眠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尿(AA-PNH)综合征,导致不良预后.本文对1例接受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且伴有EVI1阳性AA-PN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作为治疗年轻AA-PNH综合征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
作者:韦中玲;戴艳;黄来全;蒋艺枝;黄东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总结乳头溢液患者乳管镜下不同数量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方法 选取2007年7月-2014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乳头溢液患者515例,患者均行乳管镜检查,且镜下显示存在隆起性病变.回顾性分析乳管镜下不同数量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乳头溢液情况、溢液孔数、溢液颜色,并观察其乳管镜下隆起性病变所在乳管级别.结果 515例乳头溢液患者中单发隆起性病变454例(88.2%),多发隆起性病变61例(11.8%);年龄≥45岁274例(53.2%),<45岁241例(46.8%);单侧乳头溢液460例(89.3%),双侧乳头溢液55例(10.7%);单孔溢液420例(81.6%),多孔溢液95例(18.4%);红色血性溢液233例(45.3%),黄色浆液性溢液221例(42.9%),无色清水样溢液47例(9.1%),白色乳汁样溢液14例(2.7%);乳管镜下隆起性病变为3级乳管及以下437例(84.9%),隆起性病变为3级乳管以上78例(15.1%).多发隆起性病变患者双侧乳头溢液所占比例、多孔溢液所占比例大于单发隆起性病变(P<0.05);单发、多发隆起性病变患者年龄、溢液颜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隆起性病变患者乳管镜下隆起性病变为3级乳管以上者52例(11.5%),多发隆起性病变乳管镜下隆起性病变为3级乳管以上者26例(42.6%);多发隆起性病变患者乳管镜下隆起性病变为3级乳管以上的发生率大于单发隆起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51,P<O.01).结论 临床应关注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当患者出现双侧乳头溢液、多孔溢液,且乳管镜下隆起性病变为3级以上乳管时,应警惕患者乳管内多发隆起性病变的可能;而患者年龄、乳头溢液颜色不能帮助分辨患者是否出现不同数量乳管内隆起性病变.
作者:曲文志;李子豪;涂巍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17例不同疾病患者胸部高分辨CT的反晕征特点,以提高对可能产生反晕征的不同病因的鉴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科就诊的17例胸部高分辨CT表现为反晕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由2位放射科医生分别独立阅读CT影像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描述,且意见一致.记录反晕征的形态、数量、病灶特点及其他伴随病变.结果 17例患者中感染性疾病9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例、肺结核4例、肺炎4例),非感染性疾病8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炎1例、结节病1例、肺腺癌1例、淋巴瘤1例、血管炎1例、感染后机化性肺炎2例).反晕征壁光滑13例,反晕征壁内或周围有结节4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反晕征壁内或周围均可见多发粟粒状小结节,其他感染性疾病或非感染性疾病所致反晕征壁内或周围均未见有小结节.结论 反晕征壁内或周围有小结节多提示肉芽肿性疾病,肺结核可能性大,而不应考虑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或其他感染性肺疾病及非感染性肺疾病.
作者:陈爱凤;沈晓强;汝触会;徐俭朴;蔡闯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近20年来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在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1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216例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间分为前10年组(n=100)和后10年组(n=11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前10年组比较,后10年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增加,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并发症越来越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缩短,手术质量不断上升,患者更加受益.
作者:侯铸;姜永光;赵佳晖;罗勇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了解北京郊县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的209例高血压患者为调查对象.2014年5-8月,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高血压患者接受医务人员提供的自我管理教育或建议的情况,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情绪状态及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并现场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共发放问卷209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 209例高血压患者中,有154例(73.7%)测量了身高、体质量、血压,其中体质量正常79例(51.3%),超重45例(29.2%),肥胖30例(19.5%);血压正常52例(33.8%),1级高血压66例(42.9%),2级高血压30例(19.5%),3级高血压6例(3.8%).209例高血压患者中,从未接受过任何饮食、运动、工作与休息管理、情绪管理、血压监测、遵医嘱服药方面的自我管理教育或建议者分别为69例(33.0%)、85例(40.7%)、135例(64.6%)、116例(55.5%)、104例(49.8%)、43例(20.6%).209例高血压患者中,在过去7d内,总是能够遵医嘱正确使用降压药、戒烟限酒者分别为126例(60.3%)、118例(56.5%);焦虑评估结果,152例(72.7%)“无症状”,抑郁评估结果,98例(46.9%)“无症状”.针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选择缺乏自我保健知识103例(49.3%),嫌麻烦不能依从92例(44.0%),经济因素88例(42.1%).结论 北京郊县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控制状况不佳,自我管理现状较差,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重视不够,亟须制定适用于郊县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策略.
作者:徐光耀;王媛媛;庞雪芹;刘薇薇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家庭远程监测系统下社区中老年人早晚时段心率差值及高水平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3-09-25至2014-01-30,选取北京市石景山区某社区符合纳入标准且使用家庭远程监测系统[监测06∶00~10∶00(早晨时段)、16∶00~22:00(晚间时段)的心率及血压]的中老年人78例进行研究,居民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统一发放Lifesense电子血压仪LS802-4及数据基站1S902,嘱其在家定时测量血压、心率等,通过数据基站LS902自动传输到老年人健康服务支撑平台,共进行3个月的监测.其中早晚时段心率差值=晚间时段平均心率-早晨时段平均心率,并将平均心率≥83次/min定义为高水平静息心率.收集并记录所有配合并完成监测的居民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散步时间、吸烟、饮酒]、用药史[是否服用钙通道阻滞剂(CCB)]和疾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老年人早晚时段心率差值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水平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服用CCB、患高血压的中老年人早晚时段心率差值高于未服用CCB、未患高血压的中老年人(P<0.05);不同性别、年龄、BMI及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患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早晚时段心率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晚时段心率差值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晚时段心率差值与年龄、BMI、散步时间、服用CCB、早晨时段舒张压有线性回归关系(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3.889,95%CI (1.133,13.354),P=0.031]是中老年人早晨时段出现高水平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BMI24~kg/m2[0R=4.444,95% CI(1.427,13.839),P=0.010]、高脂血症[OR =3.018,95%CI(1.117,8.156),P=0.029]是中老年人晚同时段出现高水平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3.889,95%CI (1.133,13.354),P=0.031]是中老年人出现早晨时段高水平静息心率的危险因素(P<0.05);晚间时段舒张压[OR=1.593,95%CI (1.023,2.481),P=0.039]、高脂血症[OR=2.953,95%CI (1.058,8.237),P=0.039]是中老年人出现晚间时段高水平静息心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社区50岁以上的人群中,早晚时段心率差值与BMI、散步时间、服用CCB、早晨时段舒张压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吸烟是早晨时段高水平静息心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晚间时段舒张压、高脂血症是晚间时段高水平静息心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刘孟颖;吴升平;茹小娟;孙冬玲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评价北京方庄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4年初推行了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前来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签约居民为调查对象.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签约居民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签约居民的一般情况,签约居民对门诊访视指导、电话随访、健康教育讲座的满意度.两次均发放问卷200份,均回收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7.00%.查阅计算机健康档案数据库和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收集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全科门诊诊疗人次数和慢病管理资料.结果 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签约居民对门诊访视指导、健康教育讲座的满意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电话随访的满意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后较实施前全科门诊诊疗人次数、居民健康档案活档数量、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慢病户数、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人数、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的增长率分别为10.68%、17.29%、57.72%、22.10%、70.91%.结论 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提高了辖区慢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数量和质量,巩固和完善了居民健康档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创新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模式.
作者:王丽;常利杰;吴浩;刘丽华;于海洋;贾鸿雁;刘新颖;葛彩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全科医生的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情况,为家庭医生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帮助.方法 依据城乡差别,将上海市浦东新区划分为城镇地区、城郊结合地区、郊区3类,采用计算机在各区随机抽取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其全部全科医生为调查对象.2014年10月,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的家庭医生信心指数调查内容自行设计,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对家庭医生工作的关注度、家庭医生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事家庭医生工作的需求、家庭医生信心指数.结果 共发放问卷203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为99.0%.201例全科医生中,总是关注家庭医生工作的有102例(50.8%),经常关注的有75例(37.3%),偶尔关注的有22例(10.9%),从来没有关注的有2例(1.0%);关于家庭医生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收入水平的有69例(34.3%),选择执业环境的有67例(33.3%),选择社会尊重的有21例(10.4%),选择工作压力的有19例(9.5%),选择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的有18例(9.0%),选择职业晋升空间的有7例(3.5%).201例全科医生的2014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为(24.65±22.75)分;其中非常失望93例(46.3%),比较失望55例(27.3%),有点失望29例(14.4%),中立8例(4.0%),有点满意5例(2.5%),比较满意4例(2.0%),非常满意7例(3.5%).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为(65.99±20.85)分;其中非常失望3例(1.5%),比较失望19例(9.5%),有点失望15例(7.5%),中立13例(6.5%),有点满意45例(22.3%),比较满意77例(38.3%),非常满意29例(14.4%).2014年与2017年的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不同单位所在地区的全科医生2014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单位所在地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限、从事家庭医生相关工作年限的全科医生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类别的全科医生2014年与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全科医生2014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较低,可能与目前的收入水平、执业环境有关;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提高.
作者:唐慧芸;宋道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提高全科医生的能力,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举足轻重.本文特别关注了如何更好地提高上海市浦东新区全科医生的临床诊疗技能、公众影响力等综合能力的问题,从浦东新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培训发展、实训中的建设、构建员工发展机制与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国内其他地区全科医生能力的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李明;黄煊;杜兆辉;张韬;顾煜;唐岚;林吉祥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慢性肾病(CKD)患病情况,并探究CKD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横断面调查人群)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浦东新区符合纳入标准的常住居民10 657例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静坐时间、睡眠时间、体育活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向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并对居民进行体格检查,记录其清蛋白尿、白细胞尿、肾功能下降、血尿、CKD患病率,其中肾损伤(清蛋白尿、白细胞尿、血尿)或肾功能下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60 ml·min-1·(1.73 m2)-1]或自报临床明确诊断中任意一项阳性均定义为CKD.以2010年全国人口构成对居民患病率进行标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居民患CKD的影响因素.结果 10657例调查对象中终能够获得CKD结局的有效调查人数为9 653例,其中男3 550例(36.78%),女6 103例(63.22%).不同性别居民年龄、文化程度、静坐时间、睡眠时间、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血脂异常发生率、向心性肥胖发生率、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清蛋白尿患病率为12.10% (867/7 164),全国人口标化患病化为9.22%.不同性别、睡眠时间及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居民的清蛋白尿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静坐时间,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向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居民的清蛋白尿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清蛋白尿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的趋势(x2趋势=73.112,P<0.05);居民清蛋白尿患病率有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x2趋势=60.559,P<0.05).居民白细胞尿患病率为8.48% (482/5 684),全国人口标化患病化为6.2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静坐时间,是否存在高尿酸血症居民的白细胞尿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白细胞尿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x2趋势=14.769,P<0.05);男性白细胞尿患病率无年龄趋势(x2趋势=3.257,P=0.071).居民白细胞尿患病率有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x趋势=17.272,P<0.05).居民血尿患病率为11.89% (711/5 979),全国人口标化患病化为10.2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睡眠时间居民的血尿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血尿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x2趋势=37.939,P<0.05),女性患病率无年龄趋势(x趋势=1.649,P=0.199).居民血尿患病率有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x2趋势=8.685,P<0.05).居民肾功能下降患病率为1.40% (135/9619),全国人口标化患病化为0.80%.不同年龄、文化程度、静坐时间、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向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居民的肾功能低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肾功能下降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的趋势(x2趋势=108.479,P<0.05).居民肾功能下降患病率有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x2趋势=23.961,P<0.05).居民CKD患病率为19.88%(1 919/9 653),全国人口标化患病率为15.65%.不同静坐时间、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居民的CKD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睡眠时间,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向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居民的CKD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CKD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的趋势(x2趋势分别为86.465、53.838,P<0.05);居民CKD患病率有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x2趋势=65.35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是CK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浦东新区常住居民CKD患病率较高,已成为浦东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且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是CKD的影响因素,因此需重视CKD的早期防治,遏制CKD进展,减轻个人及社会的医疗负担.
作者:刘晓琳;周弋;阮晓楠;周先锋;于思雨;邱桦;吴抗;毕文婕;芮欣忆 刊期: 2016年第30期
卫生信息化的实现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流转是世界性问题.美国、欧盟、加拿大均制定了系统性的法律框架,为医疗护理、科研、教育、统计、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卫生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依靠个人健康信息的合法流转,否则将会带来违法后果,并将阻碍信息跨境流转.本文从信息主体、信息特征、信息用途、信息属性4个方面解读国外“个人健康信息”的基本要素,并结合国内现状提出立法建议,为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信息流转提供参考.
作者:姜雯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背景 妊娠期和产后妇女的健康饮食行为对母亲和婴儿短期及长期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妊娠期是实施健康行为干预的理想时期,妊娠期妇女此时很愿意接受健康信息.大多数妊娠期妇女,尤其在妊娠早期,与全科医生保持着规律且持续的联系.目的 本文综述了妊娠期和产后妇女营养需求的新研究成果,介绍了一些全科医生可以使用的便捷方法,将简短有效的营养咨询服务方法纳入到规范化门诊服务中.讨论 介绍了两种全科医生用来加强营养咨询服务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全科医生在规范化门诊服务中为妊娠期妇女提供营养咨询服务的信心,使其掌握可以纳入到临床服务中的有效实用的信息.总之,这些方法能够促进妊娠期妇女的健康饮食行为,使两代人受益.
作者:Lauren Ball;Shelley Wilkinson;《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中、西医对各类疾病的共识和指南陆续出台,而中西医结合的相关资料并不多,主要原因是要把中、西医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并凸显创新实非易事.我国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国,尽管政府部门对此进行了大量投入,但仍未明显改变脑血管病的现状和年轻化趋势.
作者: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