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2150/R
  • 国内刊号:11-2150/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获中华医学会华瑞杯编辑规范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7年4期文献
  • 大豆异黄酮对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骨代谢及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SI)对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骨代谢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70只雌性SD大鼠按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高脂组、雌激素组、SI低、中、高剂量组,假手术与正常对照组,前5组摘除双侧卵巢.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每周称重1次,灌胃给予受试物,干预周期为12周,分别于去卵巢、给药4、8周、处死前抽取尾静脉血,实验结束后取内脏及骨骼标本,分别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骨密度等指标,共63只大鼠完成实验.结果 去卵巢后雌激素与SI干预可恢复AKP活性,高剂量SI干预对维持大鼠骨密度的作用与雌激素相似并能缓解因去卵巢造成骨丢失的显微镜像、维护心肌细胞肌微丝与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全视野下以雌激素组、高剂量干预组与正常组结构为接近,高脂组显微结构损坏明显.结论 SI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及形态学存在一定影响,高剂量干预可使去卵巢大鼠血清AKP酶活性恢复、逆转因去势造成的骨密度下降、维持血清钙、磷水平,低剂量效果不显著.

    作者:余清;苏宜香;王文蔚;李安乐;刘存丽;王一龙;胡万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铅对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mGluR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铅暴露对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亚型(mGluR5)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原代培养3 d的胎鼠海马神经元分为4组,分别为加入氯化铅溶液终浓度为10-8mol/L、10-6mol/L、10-4mol/L的各铅暴露组和空白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每组神经元mGluR5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铅暴露组海马神经元mGluR5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下调,且随铅暴露浓度升高下调越明显.10-8mol/L pb2+组、10-6mol/L Pb2+组、10-4mol/L Pb2+组mGluR5 mRNA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值分别为0.724、0.421、0.32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铅暴露组mGluR5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同样呈剂量效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66,P<0.001).结论 铅暴露导致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mGluR5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且铅暴露剂量与下降幅度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谢寒芳;颜崇淮;徐健;高宇;余晓刚;潘骏;余晓丹;沈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显色培养基快速检测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效果的研究

    目的 评价大肠菌群(Coliform)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复合显色培养基(CCEA)的检测效果.方法 本实验室研究的显色培养基CCEA与经典培养基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培养基(VRBA)和国外两种同类商品化显色培养基(Agar Ⅰ和AgarⅡ)作对比,分别对11种质控菌株、添加大肠杆菌或大肠菌群的13种无菌样品以及4种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观察对实际样品检测的符合率情况.结果 CCE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对7种质控菌株检验结果的分析,CCEA与VRBA和AgarⅡ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CEA比Agar Ⅰ长出菌落数略多,有统计学意义.对13种无菌样品中添加大肠杆菌或大肠菌群检验结果的分析,CCEA比VRBA长出菌落数略多,有统计学意义;CCEA与AgarⅠ和AgarⅡ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对4种实际样品中大肠菌群检验结果的分析,CCEA与VRBA、Agar Ⅰ和AgarⅡ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大肠菌群经验证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0%、71.88%、86.25%和81.25%,即符合率大小为CCEA>Agar Ⅰ>AgarⅡ>VRBA.对4种实际样品中大肠杆菌检验结果的分析,CCEA与AgarⅠ和AgarⅡ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大肠杆菌经验证总体符合率均为100%.结论 本实验室研究试制的显色培养基CCEA优于经典培养基VRBA并与国外两种同类显色培养基AgarⅠ和AgarⅡ总体检测效果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卢勉飞;吴清平;蔡芷荷;何天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芪丹颗粒剂预防和延缓鼠矽肺纤维化的作用

    目的 探讨芪丹颗粒剂预防性治疗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芪丹组、汉甲组4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气管注射染尘(每只鼠50 mg)方法建立动物模型,芪丹组和汉甲组分别从造模后第2天灌注芪丹颗粒剂(3125 mg/kg)和汉防己甲素(22 mg/kg);5个月后处死,进行肺泡灌洗,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肺脏、肾脏标本.称取大鼠体重、鼠肺湿重,计算大鼠肺系数;用碱水解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同时对肺组织作HE染色、VG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gomorri),普通光镜下观察各组矽结节的细胞构成,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改变;同时取肾组织作HE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 芪丹组、汉甲组的肺系数、羟脯氨酸含量、BALF中TGF-β1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主要以Ⅲ~Ⅳ级矽结节为主,胶原纤维粗大、排列致密,网织纤维稀疏,芪丹颗粒及汉防己甲素预防治疗组主要以Ⅱ级矽结节为主,胶原纤维细小、排列疏松,网织纤维密集;汉甲组大鼠出现肾损伤,其余各组大鼠肾组织正常.结论 芪丹颗粒剂有预防和延缓矽肺纤维化的作用,安全无肾毒性.

    作者:张华楠;辛洪涛;张维东;靳长俊;黄山英;张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云南省某市锡矿工人性病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估计云南省某市矿区锡矿工人性病、艾滋病感染状况及相关知识,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6年3-6月在云南省某市的5个矿区开展以矿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796名矿工.采用标准化问卷匿名收集研究对象的性病与艾滋病知识、性行为等信息,并采集7 ml静脉血和15 ml尿检测4种性病和艾滋病感染情况.结果 调查矿工中共检出12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阳性者,阳性率为0.7%(12/1760),其他性病阳性率分别为梅毒1.8%(31/1760),2型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2,HSV-2)9.6%(169/1760),淋球菌0.8%(14/1773),沙眼衣原体4.8%(85/1773),除HIV外的其他性病总患病率为14.9%(264/1776).HIV感染和吸毒(调整OR=17.8;95% CI:4.0~78.8)、12个月内嫖娼次数(调整OR=8.7,95% CI:1.9~39.0)、文身(调整OR=6.6;95% CI:1.8~24.0)、手术(调整OR=6.0;95% CI:1.6~22.5)、共用牙刷(调整OR=5.6;95% CI:1.0~31.3)等因素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性病感染和民族(调整OR=2.0;95% CI:1.5~2.7)、年龄(调整OR=1.7;95% CI:1.0~2.9)、吸毒(调整OR=2.3;95% CI:1.0~5.2)、和配偶住一起(调整OR=1.4;95% CI:1.1~1.9)及嫖娼(调整OR=1.9;95% CI:1.4~2.6)等因素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知识全部回答正确率为4.1%(49/1201),有性经历的矿工中自我报告嫖娼的比例为21.6%(339/1569).结论 该地区矿工性病、艾滋病感染率较高,性病、艾滋病知识匮乏,不安全性行为比较普遍,安全套使用率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存在多种性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应加强该人群教育干预工作.

    作者:张国磊;汪宁;徐俊杰;普毅;倪文玲;陆林;闵向东;马艳玲;丁国伟;傅卓华;汪海波;董瑞玲;乌正赉;郑锡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地铁站勤务人员个体噪声暴露的监测与分析

    目的 采用个体噪声暴露测量方法,了解地铁站勤务人员噪声暴露的水平和特点,为地铁站勤务人员的噪声职业危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城市地铁某线路6个站点的4类岗位勤务人员为对象,用记录式噪声个体计量仪对地铁运行时间段内各岗位勤务人员进行个体噪声暴露测量.结果 城市地铁站的现场复杂,噪声源数量多、不稳定.在受检的48名勤务人员中,车站机房岗位的工作班内加权平均等效A声级(LAeq)水平高为(81.8±2.5)dB(A),车站控制岗位班内加权平均LAeq低为(68.7±1.8)dB(A);车站厅巡岗位班内加权平均LAeq水平极差大为8.1dB(A),车站控制岗位班内加权平均LAeq水平极差小为4.0dB(A).结论 地铁站勤务人员个体噪声暴露极不均一,用个体噪声暴露测量方法能较灵敏、完整地反映地铁站勤务人员的复杂噪声暴露状况.

    作者:朱峰;左慧;杜伟佳;刘移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正性调节苯并(a)芘所致细胞周期改变

    目的 研究苯并(a)芘(BaP)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的细胞周期分布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分子(ERK1/2、JNK1/2和p38)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探讨MAPK磷酸化水平改变与细胞周期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0.1、0.5、2.5和12.5 μmol/L的BaP处理HELF细胞24 h,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ERK1/2、JNK1/2和p38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总量的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5μmol/L BaP处理24 h后对HELF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BaP可明显提高ERK1/2、JNK1/2和p38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2.5 μmol/L BaP处理24 h,细胞周期分布与二甲基亚砜对照组相比,G0与G1期细胞数下降了11.9%(F=41.38,P<0.01),S期细胞数增加了17.2%(F=68.13,P<0.01);三种MAPK化学抑制剂(AG126、SP600125及SB203580)可明显抑制BaP处理引起的细胞周期的改变.结论 ERK1/2、JNK1/2和p38均参与了BaP所致细胞周期改变过程,并发挥正性调节作用.

    作者:杜宏举;汤宁;刘秉慈;史香林;黄传书;高艾;沈福海;叶萌;尤宝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四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分析

    目的 分析县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际成本中的不合理成分和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对4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典型案例调查,发放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100%.采用全成本核算和阶梯分摊法对机构的公共卫生项目分别测算了包括所有项目的 实际成本、国家要求的项目成本和国家要求的全国性项目成本.结果 发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28.4%~54.9%的国家要求的全国性公共卫生项目没有提供.同时,实际提供的项目中又包含了2.8%~10.2%的非国家要求的项目.部分已提供项目的 监督频次未完全符合国家要求,高达户均8次,低仅户均2次.没有必备车辆、缺乏33.3%~43.6%的实验室设备、18.1%~45.8%的高比例后勤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年平均仅2/3时间处于满负荷状态,导致服务效率不高.因此,测算的实际成本可能存在着相当多的不合理成分,从而偏离了政府要求的合理成本.结论 建议建立一种在一定效率水平基础上、提供项目的 类型和质量符合国家要求的县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 标准成本,以保证政府补偿水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作者:阮云洲;吴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海、水产品中污染霍乱弧菌的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调查年份不同种类海、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的血清学分型、噬菌体-生物分型及毒力因子携带情况,分析海水产品污染状况与疫情的关系,为疫情预测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血清学分型及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法分析所分离菌株的生物表型,应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 检测的64株菌株中O139型菌株占48.44%(31/64),O1群小川型占31.25%(20/64),O1群稻叶型占20.31%(13/64);O1群噬菌体-生物分型显示均为非流行株;对61株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O139霍乱弧菌毒力基因的检出率(83.33%)远高于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15.38%)和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11.11%).结论 O139型霍乱弧菌主要存在于甲鱼、甲鱼养殖水及甲壳类海水产品中,而且多为产毒株,这些海、水产品是预防和控制霍乱疫情的重要环节.

    作者:常昭瑞;张静;王多春;钟豪杰;徐进;冉陆;王茂武;王子军;阚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保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2004年3月至2004年9月,在四川省西昌市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调查首次参加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吸毒者206人,分析其本底的社会人口学、社会家庭功能、吸毒行为、性行为和治疗剂量与维持治疗保持的关系.结果 至2005年10月,206个研究对象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平均保持时间为(8.98±5.74)个月,维持治疗时间达半年和1年的保持率分别为58.7%和34.6%.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目前有工作(HR,0.60;95% CI,0.39~0.92)、过去1个月帮家人做家务的次数≥30次(HR,0.59;95% CI,0.42~0.82)和自愿戒毒治疗次数≥3次(HR,0.65;95% CI,0.47~0.91)与维持治疗脱失发生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对美沙酮维持治疗参加者开展干预服务以提高维持治疗的保持率.

    作者:郝春;巫俊林;阮玉华;姚辉鸣;杨学贵;刘莉;秦光明;陈康林;尹潞;宋本莉;汪宁;邵一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膳食脂肪酸对大鼠乳腺癌细胞核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核受体基因表达在不同膳食脂肪酸影响大鼠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8种不同膳食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1∶1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5∶1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10∶1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1∶2∶1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1∶1)喂养SD雌性幼年大鼠,采用50 mg/kg的甲基亚硝基脲单次腹腔注射诱导大鼠乳腺癌发生,电镜观察大鼠乳腺细胞结构变化,BrdU体内标记法检测大鼠乳腺细胞增殖活性,RT-PCR分析乳腺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PPARβ和PPARγ)mRNA表达.结果 无乳腺癌诱发的各对照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诱癌组大鼠乳腺细胞超微结构正常,细胞增殖活性低.而有大鼠乳腺癌诱发的组织细胞内可见明显的腺癌标志,且高乳腺癌诱发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5∶1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10∶1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1∶2∶1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喂养组大鼠乳腺细胞增殖活性升高(BrdU阳性率为21%~22%),但1∶1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低诱癌组乳腺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上述高乳腺癌诱发组(BrdU阳性率为13%,P<0.05).此外,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作为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的细胞核受体基因,1∶1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低诱癌组较相应对照组上调PPARβ和PPARγmRNA表达力度明显弱于高乳腺癌诱发组.结论 不同膳食脂肪酸对PPAR基因表达的调节截然不同,这可能是差异性调节大鼠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韦娜;糜漫天;王斌;朱俊东;朱大鹏;袁家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幼儿应对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了幼儿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幼儿的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情境故事评价的方法、幼儿父母教养方式问卷、Achenbach幼儿问题行为量表分别测查幼儿的应对方式、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幼儿的问题行为.结果 3~5岁幼儿对应对策略的采用具有情境差异性;4、5岁儿童的问题趋向应对比例均数(分别为0.42±0.28,0.41±0.30)显著大于3岁儿童(0.21±0.19);问题趋向应对对幼儿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均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且在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中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应对方式渐趋成熟.问题趋向应对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有效预防幼儿的问题行为.

    作者:王玲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焦炉工热休克蛋白70与p53蛋白水平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于2004年将某有限公司焦化厂炼焦车间的男性职工按工龄分为<10年、10年~、≥20年3层,用等比例抽样法分别抽取31、53、34名职工,共118名,组成接触组,对照组为50名工厂男性医务人员,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作者:贾改珍;景立伟;王广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外周血细胞凋亡的影响

    为了解抗肿瘤药物(antineoplastic drugs,AD)的职业危害,笔者研究了AD对职业接触护士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凋亡及fas、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月英;穆进军;李茂莲;肖传实;王清馨;裴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羟异黄酮抑制人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en)是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天然的Gen主要存在于豆科类植物中.有关Gen生理功能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作者:夏莲;范远景;罗昭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RNA干扰与疾病的治疗

    目前,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已成为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常用的手段: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用RNA干扰确定基因功能,包括高通量筛选基因,特别是复杂信号转导系统中的关键基因;而在医药治疗领域,RNA干扰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肿瘤,由于效果明显、特异性强,比反义核苷酸技术更适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王洪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动物源性食品中α-玉米赤霉醇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α-玉米赤霉醇(α-zearalanol,α-ZER)又名右环十四酮酚,是玉米赤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的还原产物.作为外源性激素,低浓度的α-ZER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曾作为促生长剂广泛使用[1].

    作者:白云峰;顾鸣;魏万贵;王莉;朱坚;龚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金属硫蛋白电化学分析法的建立及应用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简称MT)是一类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热稳定性蛋白,结构分析表明MT含有两个结构域:α结构域和β结构域,分别结合4个和3个金属离子.

    作者:曾克武;王旗;杨晓达;张宝旭;王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硫代碳酰腙法测定尿液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专一清除超氧阴离子(O2(-))的关键酶,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抗氧化剂,能抵御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细胞的破坏.资料研究表明,超氧阴离子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自由基[1].

    作者:索荣华;吴成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镉诱导HL-7702细胞凋亡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的表达

    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易在体内蓄积,镉对机体毒性效应十分复杂.肝脏是镉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目前对镉致肝细胞损伤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镉可诱导多种细胞发生凋亡,如大鼠肝细胞、人肝癌细胞株和原代培养的鼠肺上皮细胞等[1-6].

    作者:刘颖;孙世龙;杜海英;刘晓梅;凌翎;王华;王雯;张洁;孙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公共卫生领域中的行为问题与研究视角

    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方法的改进和公共卫生状况的改善,一些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生活方式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1].

    作者:杨廷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一起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2005年12月27日下午,东营市人民医院陆续收治某工厂职工食堂18例头痛、头晕、胸闷患者.该院急诊室因疑似食物中毒报告东营市卫生防疫站,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患者经催吐、抗过敏等对症处理于当日晚痊愈,无致残或死亡.

    作者:徐菊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