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2150/R
  • 国内刊号:11-2150/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获中华医学会华瑞杯编辑规范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年1期文献
  • 石渠棘球绦虫研究进展

    棘球蚴病是一种长期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古老疾病.石渠棘球绦虫作为一个新发现的棘球属物种,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意义,可能会引起一种潜在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文通过对石渠棘球绦虫的病原学、生活史、流行病学、检测与诊断、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做一综述,并且对我国流行的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等三种病原进行系列比较.

    作者:朱国强;李立;闫鸿斌;吴燕涛;李文卉;付宝权;贾万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清洁空气保障健康:首次全球空气污染与健康大会总结报告

    WHO首次全球空气污染与健康大会于201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WHO总部举行.本次大会由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以及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合作举办.与会者包括各国家政府、政府间机构、民间协会、慈善机构、研究和学术界的代表.

    作者:王蛟男;石婉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预防性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开启了宫颈癌的全面防控时代

    宫颈癌病因明确,且存在多种筛查方案适合不同资源地区使用,尤其是预防性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成功研发,开启了宫颈癌的全面防控时代,是人类肿瘤防控史上的里程碑.但目前宫颈癌仍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其防控瓶颈主要在于提高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的覆盖率.尤其在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HPV疫苗晚于世界十年之久,如何使更多妇女参与宫颈癌筛查、接种HPV疫苗,终消除宫颈癌,任重而道远.

    作者:赵方辉;张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我国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大气污染作为我国主要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之一,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从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效应研究、慢性健康效应研究、疾病负担和干预研究的角度,回顾了我国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研究的进展,并对未来几年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阚海东;施小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非抽样误差原因及控制探讨

    非抽样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抽样调查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研究了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抽样过程中产生的非抽样误差,主要有抽样框误差、无应答误差及计量误差.项目针对出现的非抽样误差及时深入分析原因并调整方案,通过科学设计抽样方案、合理设计调查问卷、加强调查员培训及规范数据审核等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有效降低非抽样误差对调查质量的影响,为我国其他大型公共卫生监测项目中非抽样误差的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曲英莉;赵峰;刘玲;宋士勋;刘迎春;蔡嘉旖;曹兆进;施小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黄曲霉毒素,蓝藻毒素和多种可干预的个体行为方式在肝癌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实施肝癌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是在中国降低其疾病负担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结合在中国人群中开展并获得的肝癌一级预防措施的证据,专家共识探讨了乙肝疫苗接种,包括针对不同HBV感染状态母亲的新生儿及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预防和避免黄曲霉毒素及蓝藻毒素暴露;改变高危致癌风险相关的生活方式等,以期推进中国肝癌的有效预防.

    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相关肿瘤防控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

    心血管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严峻.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内外新的流行病学和防治证据,本指南着重介绍了我国开展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的指导方案,包括心血管病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的流程,风险分层依据和风险评估工具的使用.针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本指南进一步介绍了生活方式干预的基本措施,血压、血脂、血糖管理的基本原则等内容.本指南的实施有助于指导我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相关危险因素管理,推进基层心血管病预防工作.

    作者: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编写联合委员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13-2015年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对中国40个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对中国40个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黑龙江、山西、太原、四川选取40个区/县作为研究现场,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PM2.5浓度、气象资料及人群死亡数据.以PM2.5日均浓度值(分别为75 μg/m3、各区/县日均浓度值的P75和P90)和持续时间(≥2 d和≥3 d)定义6种持续高PM2.5暴露情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Meta分析研究持续高PM2.5暴露对40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结果 2013-2015年,40个区/县日均温度为(15.26±10.48)℃,P50P25,P75)为17.20(7.50, 23.70)℃;日均相对湿度为(67.31±19.26)%,P50P25,P75)为72.00%(57.00%,81.00%);PM2.5日均浓度为(72.81±60.93)μg/m3,P50P25,P75)为55.38(33.77,91.45)μg/m3;每个区/县每日非意外总死亡为(12± 7)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为(5±4)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为(2±2)例.PM2.5日均浓度值≥75 μg/m3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77% (0.89%,2.66%)和2.69%(1.06%,4.35%);PM2.5日均浓度值≥P75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67%(0.59%,2.76%)和2.31%(0.67%, 3.97%);PM2.5日均浓度值≥P90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0.71%(-0.75%,2.20%)和1.95%(0.08%,3.86%);PM2.5日均浓度值≥75 μg/m3且持续≥3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15% (0.12%,2.18%)和1.85%(0.25%,3.47%);PM2.5日均浓度值≥P75且持续≥3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39%(0.15%,2.64%)和2.29%(0.39%, 4.23%).结论 持续高PM2.5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存在关联.

    作者:陈晨;孙志颖;孙庆华;班婕;李湉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14-2017年安徽省铜陵市大气PM2.5和温度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目的 探讨大气PM2.5和温度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市立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入院资料、铜陵市环境保护局和气象局的环境污染物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联合广义相加模型,探讨PM2.5、多种污染物以及PM2.5和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的影响,温度的分层按照3种标准进行划分,分别为<P 5、<P 10、<P 20分别为低温,P 5~P 95、P 10~P 90、P 20~P 80分别为中温,>P 95、>P 90、>P80分别为高温.结果 2014-2017年,铜陵市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共计6 642人次,PM2.5和温度的中位数分别为47.0 μg/m3和17.5℃.以PM2.5暴露浓度P50为参照,当PM2.5暴露浓度为P90时,在滞后第1天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RR值为1.03(95%CI:1.00~1.07),第5天达到大,RR值为1.16(95%CI:1.13~1.19);多污染物模型中,同时纳入PM2.5和NO2时,PM2.5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风险较大,RR值为1.18 (95%CI:1.15~1.22)(P<0.001);3种温度分层标准下均为高温时PM2.5暴露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风险大,超额风险度分别为12.1%(8.5%~15.7%)、9.7%(6.9%~12.6%)和17.1%(11.6%~22.8%),P值均<0.001.结论 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精神分裂症的入院风险增加;并且在高温时PM2.5的危险效应更大.

    作者:段俊;罗雪莲;储文革;高娇娇;徐紫菡;张言武;程强;白丽君;魏倩楠;苏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江苏省大气污染物联合暴露对人群死亡风险急性效应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江苏省大气PM2.5、O3、NO2污染对居民每日非意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 收集江苏省13个设区市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PM2.5、O3、NO2日平均浓度,同期每日非意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死亡例数,以及气象资料,以上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信息系统.采用基于自然样条平滑函数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不同城市大气污染物与每日死亡的相关性.采用多元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多个城市污染物与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在13个设区市平均水平,PM2.5、O3、NO2浓度每升高1个四分位距,引起的居民非意外死亡率超额危险度(ER)分别为1.10%(95%CI :0.66%,1.54%)、0.59%(95%CI :0.18%,1.00%)、2.00%(95%CI :1.29%,2.72%);心血管疾病死亡率ER值分别为1.01% (95%CI :0.63%,1.38%)、0.66%(95%CI :0.02%,1.30%)、1.62%(95%CI :1.00%,2.2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ER值分别为1.09%(95%CI :0.35%,1.82%)、0.44%(95%CI :-0.29%,1.16%)、2.75%(95%CI :1.42% ,4.08%);对于非意外死亡,PM2.5在暴露当天效应强(ER=1.10%,95%CI :0.66%,1.54%),O3在滞后第2天强(ER=1.82%,95%CI :0.69%,2.97%),NO2在滞后第1天效应强(ER=2.09%,95%CI :1.34%,2.83%).结论 PM2.5和NO2增加了非意外、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O3污染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非意外死亡风险;对非意外死亡的急性效应由高到低依次为NO2、PM2.5、O3,PM2.5在污染当天效应强,NO2和O3有滞后效应.

    作者:汪庆庆;叶云杰;张嘉尧;孙宏;周连;丁震;徐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大气PM2.5长期暴露与儿童血压升高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PM2.5暴露与儿童血压的相关关系.方法 于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东北地区辽宁省沈阳、大连、抚顺、鞍山、本溪、辽阳和丹东7个城市的68所小学和初中进行调查,共计对9 354名儿童(5~17岁)进行了血压测量.采用气溶胶光学厚度嵌套的空间分析模型进行PM2.5浓度反演.广义相加模型量化PM2.5与儿童血压的暴露-反应关系,两步回归法分析PM2.5与儿童血压的关系,评估个体特征对PM2.5健康影响的修正效应.结果 儿童高血压检出率为13.78%(1 289/9 354).PM2.5每增高10 μg/m3,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3.12(95%CI:2.71~3.54)和1.45(95%CI :1.12~1.78)mmHg(1 mmHg=0.133 kPa);高血压患病风险OR=1.55(95%CI :1.10~2.19);与非母乳喂养相比(OR=2.10,95%CI :1.39~3.17),母乳喂养可降低儿童患高血压风险(OR=1.49,95%CI :1.00~2.20),交互作用P=0.002.结论 PM2.5长期暴露与儿童血压增高存在关联,而母乳喂养儿童的PM2.5暴露与儿童高血压的风险关联程度降低.

    作者:米馨;张云婷;胡立文;刘康康;杨博逸;曾晓雯;郭玉明;董光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13-2015年大气PM2.5暴露对中国3个城市5家医院每日急诊及门诊人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气PM2.5暴露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5家医院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的5家医院(北京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为研究现场,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医院的急诊和门诊资料,以及城市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暴露对医院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影响,同时采用Meta分析获得合并效应值.结果 2013-2015年,5家医院急诊和门诊量分别为1 378 501和18 139 779人次.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的PM2.5日均浓度分别为(81.8±68.7)、(83.2±69.7)、(54.4±34.1)、(43.5±24.8)μg/m3.PM2.5暴露对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滞后0~1 d的影响大,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每日急诊和门诊就诊的ER(95%CI)值分别为0.56%(0.14%,0.99%)和0.63%(0.07%,1.19%);分别调整O3、NO2、SO2和CO后,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每日急诊就诊的ER(95%CI)值分别为0.50%(0.10%,0.90%)、0.34%(-0.02%,0.69%)、0.36%(0.02%,0.69%)和0.56%(0.10%,1.03%),每日门诊就诊的ER(95%CI)值分别为0.65%(0.08%,1.21%)、0.29%(-0.17%,0.75%)、0.48%(-0.06%,1.03%)和0.48%(-0.02%, 0.99%).结论 PM2.5暴露可增加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城市5家医院的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

    作者:牛越;陈仁杰;林之靖;阚海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北京住宅中室内外来源PM2.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短期影响

    目的 评价北京住宅中室内外来源PM2.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采用定组研究设计,于北京某三甲医院呼吸科招募40例稳定期男性COPD患者,每例患者的研究时间跨度均为连续的5 d.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其一般情况及疾病史等信息,并对其心率和HRV指标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仅于第3天进行实时监测),HRV包括所有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总功率、低频功率及高频功率.测量每天室内外PM2.5暴露浓度;以Fe作为示踪元素,通过测定PM2.5样品中Fe元素含量,以拆分室内外来源PM2.5暴露浓度.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别分析室内外来源PM2.5暴露对COPD患者心率及HRV的短期影响.结果 住宅中日均PM2.5暴露浓度的P50(P25,P75)为50.9(26.8,122.7)μg/m3,室内外来源的PM2.5暴露浓度分别为16.0(1.9,43.7)和27.3 (13.5,61.8)μg/m3.实时监测中,住宅中总PM2.5暴露浓度为(61.5±58.8)μg/m3,其中室内外来源分别为(25.3±39.1)和(36.2±42.7)μg/m3.室内来源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使研究对象HRV降低水平高于室外来源,主要表现为:累积滞后4 h时,室内外来源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导致总频率的变化率及95%CI值分别为-3.4%(-4.7%,-2.1%)和-0.6%(-2.0%,-0.8%)(P<0.001);室内来源PM2.5暴露浓度在累积滞后12 h时所对应的高频功率、低频功率、SDNN及rMSSD的变化率及95%CI值分别为-7.6%(-10.1%,-5.1%)、-4.7%(-6.7%,-2.7%)、-3.3%(-4.2%,-2.4%)及-3.0% (-4.5%,-1.5%),室外来源分别为-0.7%(-2.7%,-1.4%)、-0.2%(-1.9%,1.4%)、-0.7%(-1.4%,-0.1%)及-0.2%(-1.3%,0.9%)(P<0.001).室内来源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导致心率增加程度高于室外来源,主要表现为:滞后8 h时,室内外来源PM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3分别导致心率增加0.7%(95% CI :0.4%,1.0%)和0.4%(95% CI :0.2%,0.6%)(P<0.001).结论 与室外来源相比,室内来源的PM2.5暴露对COPD患者心率及HRV的影响更为明显.

    作者:迟锐;潘璐;李宏宇;董伟;胡大宇;杨玄;陈亚红;邓芙蓉;郭新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大气PM2.5暴露与中老年人群焦虑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大气PM2.5暴露与中老年人群焦虑之间的关联.方法 于2017年10月10日至2018年2月7日,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32个区/县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0~89岁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为在该区域居住≥2年者;排除标准为听觉障碍或语言障碍者.终纳入5 997名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及体格检查收集人口学、社会经济、健康状况等信息,并通过广泛性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状态.以调查前3年PM2.5的滑动平均浓度作为暴露估计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M2.5暴露与焦虑之间的关联,并采用似然比检验分析年龄、性别、超重、教育、吸烟、饮酒、慢性病等因素与PM2.5暴露的交互作用.结果 5 997名调查对象男性2 995名(49.94%);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上者4 092名(68.23%);自报患有慢性病者2 576例(42.95%);焦虑患病率为6.64%(398例).PM2.5、O3和SO2浓度分别为(53.50±13.38)、(90.58±13.26)和(40.29± 12.56)μg/m3.焦虑与PM2.5暴露有关联,调查前3年PM2.5滑动平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焦虑患病的OR(95%CI)值为1.17(1.05,1.31).与女性[OR(95%CI)值为1.07(0.93,1.23)]、自报无慢性病[OR(95%CI)值为1.06(0.93,1.20)]、小学及以下学历者[OR(95%CI)值为0.90(0.75,1.09)]相比,男性[OR(95%CI)值为1.35(1.12,1.63)]、自报患有慢性病[OR(95%CI)值为1.77(1.31,2.38)]、中学学历[OR(95%CI)值为1.43(1.22,1.67)]、大学及以上学历者[OR(95%CI)值为1.68(1.05,2.67)]焦虑与PM2.5暴露之间的关联更强(P交互值均<0.05).结论 焦虑患病与PM2.5暴露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在男性、自报患有慢性病、学历较高者中关联更强.

    作者:石婉荧;张翼;杜鹏;陈晨;王蛟男;方建龙;班婕;吕跃斌;杜宗豪;王琼;唐宋;李湉湉;施小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不同区域基于死亡风险评估的热浪定义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地区极端高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构建不同区域的热浪定义.方法 收集2006-2011年中国人口超20万的66个疾病监测点气象(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和居民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合气候类型、行政区域把中国分为7个区域.采用两阶段方法分析,第1阶段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每个监测点的温度-死亡关系,第2阶段采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每个区域所有监测点的数据,获得区域性温度-死亡的关系,探索热浪的温度阈值和持续时间,建立每个区域基于死亡风险的热浪定义.结果 当日平均温度分别≥5-10月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日平均温度的P64、P71、P85、P67、P75、P77时,且该温度连续2 d及以上定义为热浪,对应的温度绝对阈值分别为21.6、23.7、24.3、25.7、28.0和25.3℃;华南地区热浪定义为日平均温度≥5-10月日平均温度的P9330.4℃),持续5 d及以上的炎热天气.结论 根据死亡风险评估建立起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热浪定义,不同区域的热浪预警温度不同.

    作者:林巧绚;王黎君;林自强;殷鹏;黄正京;刘涛;肖建鹏;李杏;曾韦霖;林梢;周脉耕;马文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大气PM2.5暴露对太原市过敏性鼻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气PM2.5暴露对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组设计,招募了60例居住在太原市城区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进行4次重复测量,采集鼻腔冲洗液并测量其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收集测量期间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监测数据,利用时间活动模式结合微环境监测法进行PM2.5暴露评估,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暴露浓度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关系.结果 共有49例患者完成了所有4次重复测量,年龄为(36.7±8.4)岁.4次测量研究对象MDA含量M分别为3.70、3.70、5.58和6.24 nmol/ml, SOD活力M分别为105.50、102.50、95.00和96.50 U/ml,PM2.5暴露水平分别为(40.0±2.7)、(41.5±2.5)、(52.3±5.9)和(74.7±4. 9)μg/m3.单污染物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MDA含量与滞后第0至3天(lag 0 d~lag 3 d)的PM2.5浓度均呈正相关,β(95%CI)值分别为0.24(0.17,0.30)、0.34(0.27,0.41)、0.32(0.20,0.44)、0.33(0.23,0.43);SOD活力与lag 0 d~lag 2 d的PM2.5浓度均呈负相关,β(95%CI)值分别为-0.99(-1.66,-0.31)、-1.35(-2.08,-0.62)、-0.94(-1.80,-0.07).多因素分析发现,控制气温、年龄等因素后,PM2.5浓度在lag 1 d与MDA含量和SOD活力存在关联,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MDA含量增加0.26(95%CI:0.18,0.33)nmol/ml,SOD活力下降0.87(95%CI:0.21,1.53)U/ml.结论 PM2.5暴露可加重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的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杨一兵;李欣;王秦;刘柳;徐春雨;刘喆;李娜;汉锋;李韵谱;徐东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改善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拯救人类生命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环境与健康问题.全球大多数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超过了WHO建议的空气质量标准,甚至有些城市的污染浓度超标10倍.全球约90%以上的人口受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影响,空气污染每年导致约数10亿人的健康受到损害,约700万人死亡[1].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目前世界上近50%的人口仍然使用污染性燃料来满足基本的家庭能源需求[2].高达1/3的卒中、肺癌和心脏病死亡归因于空气污染.因此,如何制定经济实惠的战略以减少能源、城市建设等主要污染排放,如何制定正确的健康策略以减少环境污染所导致健康危害,促进实现健康、能源和城市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施小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 探讨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的关联,比较新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与传统指标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预测效力,建立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预测模型.方法 于2008年招募27009名东风汽车公司退休职工进行基线调查,2013年进行了第1次随访,排除<60岁,以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和恶性肿瘤者,后将资料完整的6478名随访对象纳入本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传统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和腰高比],以及新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内脏脂肪指数(VAI)、身体形态指数(ABSI)和身体圆润指数(BRI)]与高血压的关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力.结果 共检出新发高血压患者1787例,发病率为27.59%.调整了混杂因素之后,BMI、腰围、腰高比、VAI和BRI水平升高会增加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生风险(P值均<0.05);与其低三分位数相比,高分位数人体测量学指标对应的高血压发病风险OR(95%CI)值在男性中分别为:VAI:1.45(1.22~1.73),BRI:1.86(1.55~2.23);在女性中分别为:VAI:1.55(1.22~1.96),BRI:1.60(1.27~2.01);ABSI与高血压发病的关联在男性[OR(95%CI):1.07(0.90~1.28)]和女性[OR(95%CI):1.03(0.82~1.29)]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血压风险预测基础模型包括年龄、饮酒(仅男性)、教育水平(仅男性)、收缩压、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水平.与基础模型相比,分别纳入BMI[男性:ROC曲线下面积(AUC)=0.697]和BRI(男性:AUC=0.696)的扩展模型预测效力略有提高(P<0.05);纳入BMI后的模型对男性(AUC=0.697)和女性(AUC=0.685)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预测效力好.结论 在老年人群中,BMI、腰围、腰高比、VAI和BRI水平增加会提高高血压发病风险,纳入BMI模型预测高血压发病风险效力好.

    作者:杨静;王飞;韩煦;袁晶;姚平;梁渊;魏晟;张晓敏;郭欢;杨汉东;何美安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吸烟对江苏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归因疾病负担分析

    目的 分析吸烟对江苏省30岁及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造成的疾病负担.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GBD)比较风险评估研究方法,利用2013年江苏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死因监测数据,计算吸烟导致江苏省30岁及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早死寿命损失年(YLL)、潜在工作损失年、早死指数和寿命损失等指标.结果2013年江苏省监测地区30岁及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162158例,其中归因于吸烟的死亡25102例(人群归因分值:15.48%,归因死亡率:55.13/10万),YLL为532494人年,潜在工作损失年为78024人年,早死指数为9.15年,人均期望寿命下降0.58岁.吸烟的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归因分值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7.97%和3.18%,归因死亡率分别为100.13/10万和11.27/10万.缺血性心脏病和出血性脑卒中归因于吸烟的疾病负担为严重,标化YLL率分别达3.65‰和3.20‰.结论吸烟对江苏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

    作者:范周全;罗鹏飞;苏健;陈一佳;俞浩;周金意;武鸣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杭州市某高校毕业班男生口交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高校毕业班男生发生口交性行为的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以杭州市某高校的毕业班男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发生过性行为且告知性行为类型,终纳入490名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口交性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490名研究对象中,年龄为20~22、23、24~27岁分别占38.8%(190名)、37.8%(185名)、23.3%(114名),发生口交性行为者99名(20.2%),每次均使用口交安全套者14名(14.1%).调整意外怀孕、发生性行为阶段、感染性病可能性、性取向后,家庭关系一般/不和谐、性伴数量≥2个、具有非固定性伴、性伴来源于外校、性伴来源于社会、过去1年有性行为与发生口交性行为呈正相关,OR(95%CI)值分别为2.77(1.40~5.50)、2.29(1.27~4.15)、2.68(1.23~5.88)、2.45(1.34~4.48)、2.47(1.15~5.33)、2.04(1.05~3.96);阴道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与发生口交性行为呈负相关,OR(95%CI)值为0.20(0.09~0.42).结论 发生口交性行为与家庭关系一般/不和谐、性伴数≥2个、具有非固定性伴、性伴来源于外校、性伴来源于社会、过去1年有性行为、每次使用阴道安全套有关.

    作者:陈卫永;潘晓红;郭志宏;周欣;王憓;马瞧勤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手机使用依赖与发生心理病理症状的关联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手机使用依赖与发生心理病理症状的关联.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蚌埠、新乡、乌兰察布、重庆和阳江等6个城市抽取中学生22628名,分别采用《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获取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健康素养状况、手机使用状况和心理病理症状.根据问卷得分百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低水平(P75)3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手机使用依赖和健康素养与发生心理病理症状的关联.结果 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5.4±1.8)岁,其中男生10990名(48.6%).调查对象健康素养得分为(104.1±18.7)分,手机使用依赖和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5.4%(5752/22628)和29.1%(6581/22628).与高健康素养水平相比,中等和低健康素养水平与心理病理症状有关联,OR(95%CI)值分别为2.30(2.10~2.52)和5.40(4.89~5.97).与无手机使用依赖相比,手机使用依赖与发生心理病理症状有关联,OR(95%CI)为3.60(3.37~3.85).有手机使用依赖且低健康素养水平的中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高,为68.0%(1345/1977),OR(95%CI)值为19.59(17.07~22.48).结论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手机使用依赖与发生心理病理症状有关联.

    作者:杨蓉;李丹琳;万宇辉;许韶君;马双双;王伟;曾寒君;徐洪吕;徐慧琼;陶芳标;张诗晨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江苏省常州市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学生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

    目的 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各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HIV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常州市各VCT门诊招募既往有过男男性行为史、年龄为16~25岁、HIV阳性感染者的确证时间≤3个月的在校学生MSM,共纳入236例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硒和HIV抗体.采用分类回归树模型筛选学生MSM感染艾滋病的相关因素,采用交叉验证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模型评价.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为(20.76±1.97)岁,首次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年龄为(19.14±1.85)岁,血浆硒含量为(82.59±11.99)ng/ml;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者占74.58%(176例),近1年诊断性病者占8.90%(21例),近1年接受健康服务者占80.93%(191例),HIV抗体阳性率为25.0%(59例).分类树回归模型筛选出4个相关因素,分别为近1年诊断性病、近1年接受健康服务、血浆硒水平和文化程度,其中近1年是否诊断性病为主要的相关因素.分类回归树重替代估计量与交叉验证估计量分别为0.186和0.195,标准误差分别为0.025和0.026;利用预测值绘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6(P<0.001).结论 江苏省常州市VCT学生MSM HIV抗体阳性率为25.0%,近1年诊断性病、近1年接受健康服务、血浆硒水平和文化程度是艾滋病感染的相关因素.

    作者:孙丽;周建波;王金塔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