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卫生杂志;人民保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2150/R
  • 国内刊号:11-2150/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获中华医学会华瑞杯编辑规范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年5期文献
  • 饮茶与中国男性肺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 研究我国男性饮茶与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于2006年以开滦集团≥18岁整体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收集人群资料及饮茶相关信息,建立动态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收集对象肺癌发病结局信息.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103010名男性进入研究.以不饮茶人群为对照组,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饮茶状况与男性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调查对象男性年龄为(51.3±13.4)岁,共随访828810.74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8.91年,收集到肺癌新发病例964例.其中,有59926名(58.17%)调查对象不饮茶,24765名(24.04%)每周饮茶<4次、18319名(17.78%)每周饮茶≥4次.调整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粉尘暴露、BMI、饮茶类型、肿瘤家族史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不饮茶对象相比,每周饮茶<4次组(HR=0.80,95%CI:0.63~1.02)和≥4次组(HR=1.02,95%CI:0.80~1.30)与男性肺癌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吸烟状况等进行分层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尚未发现饮茶与男性肺癌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鑫;李霓;王刚;苏凯;李放;昌盛;谭锋维;吕章艳;冯小双;赫捷;魏锣沛;陈宏达;陈朔华;任建松;石菊芳;崔宏;吴寿岭;代敏;陈玉恒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1990-2015年中国跌倒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1990—2015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省份人群的跌倒死亡率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确定各亚组的发展轨迹.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跌倒标化死亡率数据(数据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含台湾省)描述2015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省份人群的跌倒死亡率状况,计算1990—2015年跌倒死亡率相对变化幅度,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跌倒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轨迹分析模型对不同省份跌倒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组,根据不同阶数自变量的系数P值、贝叶斯信息标准、贝叶斯因子对数值和平均后验分组概率等四个指标确定佳分组数量,并描述各组跌倒死亡率发展轨迹.结果 2015年中国跌倒标化死亡率为8.38/10万(95 %UI:5.54/10万~9.30/10万),男性(10.81/10万,95%UI:6.58/10万~12.14/10万)高于女性(5.84/10万,95%UI:3.41/10万~6.62/10万),7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60.50/10万,95%UI:38.36/10万~67.75/10万)高于其他年龄人群.1990—2015年中国全人群、男性和女性跌倒标化死亡率未有明显变化,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0.37(95% UI:-0.08~0.83)、0.45(95% UI:0.05~0.84)和0.31(95% UI:-0.26~0.87),5岁以下儿童的跌倒死亡率明显下降,年度变化百分比为-4.07(95%UI:-5.62~-2.51),70岁及以上人群跌倒死亡率明显上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89(95%UI:1.42~2.37).各省份跌倒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存在4种不同发展轨迹,其中第1组跌倒死亡率水平低,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第2组和第3组跌倒标化死亡率相对接近,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第2组朝着跌倒死亡下降的方向发展,第3组则存在反复可能性,第4组跌倒标化死亡率高,且波动幅度明显.结论 1990—2015年中国跌倒标化死亡率未有明显变化,但不同年龄人群变化幅度差异明显,不同省份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作者:叶鹏鹏;耳玉亮;金叶;段蕾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0-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蔬菜水果摄入状况

    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合物等多种营养素,对于保证儿童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1],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降低癌症、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2-4],还可降低儿童及其成年后患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5].本研究旨在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6~17岁儿童蔬菜水果的摄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儿童均衡营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培培;胡小琪;潘慧;杨媞媞;李荔;曹薇;甘倩;许娟;张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HPV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

    二价和四价HPV疫苗已相继在中国上市,但是对于已经感染HPV的妇女并没有治疗作用.近年来,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对肿瘤抗原的解析,针对各种抗原设计的治疗性疫苗开始了动物和人体临床试验.本文对HPV治疗性疫苗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HPV治疗性疫苗单独或与常规肿瘤治疗联合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体现了潜在临床应用价值.随着对肿瘤免疫调控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性疫苗策略的优化和改造,安全有效的HPV治疗性疫苗将在肿瘤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终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

    作者:赵爽;赵方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GVAX pancreas联合CRS-207疫苗在转移性胰腺癌中的安全性和生存率分析

    GVAX pancreas和CRS-207是两种已被评估用于治疗胰腺导管腺癌(PDA)的肿瘤疫苗.GVAX pancreas作为一种能够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同种异体胰腺肿瘤细胞,可诱导T细胞针对包括间皮素在内的肿瘤抗原产生免疫反应.GVAX与低剂量环磷酰胺(Cy)一同应用, 旨在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并增强疫苗功效.CRS-207 是一种表达间皮素的减毒双删除产单核活李斯特菌 (LADDLm),对人体安全的同时保留了其激发免疫反应的能力.

    作者:黄芸;王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从不同国家和HPV感染部位、型别看HPV所致的全球癌症负担

    几乎全部的宫颈癌、部分肛门与生殖器肿瘤和口咽癌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可通过疫苗和筛查进行预防.了解归因于HPV 感染的癌症负担可以推动 HPV疫苗接种和基于HPV的宫颈筛查方法的推广.Martel 等从GLOBOCAN 2012、五大洲癌症数据库中的高质量癌症登记中心获取相关数据并计算归因分值(AF)和相对贡献. 结果显示全球所有癌症中4.5%(每年新发癌症630 000例)归因于HPV感染,其中女性为8.6%,男性为0.8%.

    作者:韦梦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苏格兰HPV二价疫苗免疫接种后HP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分析:一项长达7年的横断面研究

    苏格兰地区于2008年启动了12~13岁女孩的HPV二价疫苗常规接种项目,3剂次接种覆盖率达92.4%.该研究旨在评估接种HPV二价疫苗的12~13岁女孩满20~21岁时第一次参加宫颈癌筛查时HPV疫苗的预防效果.该项横断面研究在7 年间(覆盖1988—1995 年的出生队列)共对 8 584份细胞学标本进行了HPV分型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出生队列、接种剂次、接种年龄等因素下 HPV16/18, HPV31/33/45,其他高危型HPV 及任意高危型 HPV的感染率变化.结果显示,HPV 16/18和HPV 31/33/45 感染率(95%CI)分别从1988年出生队列的30.0%(26.9~33.1) 及14.2%(12.0~16.7)降低至1995 年出生队列的4.5%(3.5~ 5.7)及2.6% (1.9~3.6).HPV 31/33/45 3 种型别均单独观察

    作者:徐小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自体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疫苗可引发活体抗肿瘤反应

    癌症疫苗是一种利用肿瘤细胞相关抗原,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特异性抗肿瘤效应的药物.癌症疫苗是癌症治疗的新思路,科学家们也在积极探索利用癌症疫苗治疗癌症患者的方法和可能性.Nigel 等近期发表于Cell Stem Cell 的工作进一步为癌症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方向.

    作者:虞修简;王志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医疗领域抗菌耐药现状、问题及对策

    半个多世纪以来,抗生素一直是人类抵御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然而近年来细菌耐药现象日益突出,抗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社会关注的焦点[1].预计到2050年,抗菌耐药将导致全球约1 000万人死亡,成为人类疾病死亡的首因,同时导致全球GDP损失达100万亿美元[2],人类将再一次面临感染性疾病带来的巨大挑战.

    作者:夏照帆;李骏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小鼠脑微血管周细胞永生化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脑血管毒物筛查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小鼠脑微血管周细胞永生化模型并应用于脑血管毒物筛查研究.方法 取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只,取小鼠大脑皮质,用组织分离和酶消化法培养原代小鼠脑微血管周细胞,逆转录病毒转染LT质粒构建永生化细胞株.采用单克隆法纯化细胞,采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纯度,MTS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永生化小鼠脑微血管周细胞分别暴露于0、160、320、640、1280、2560 μmol/L的醋酸铅和0、5、10、20、40、80 μmol/L的氯化镉及0、5、10、20、40、80 μmol/L的亚砷酸钠24 h后,用MTS法检测细胞活力,用线性回归法计算不同毒物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 永生化脑微血管周细胞呈长梭形生长,表达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且都表达功能性收缩蛋白中间丝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原代脑微血管周细胞增殖缓慢,接种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48 h;永生化脑微血管周细胞增殖旺盛,接种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24 h;永生化脑微血管周细胞生存率随各毒物染毒剂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醋酸铅LD50为2025.0 μmol/L,氯化镉LD50为36.6 μmol/L,亚砷酸钠LD50为33.2 μmol/L.结论 利用逆转录病毒转染LT质粒可成功构建永生化小鼠脑微血管周细胞,并可应用于脑血管毒物筛查研究,对永生化小鼠脑微血管周细胞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亚砷酸钠、氯化镉、醋酸铅.

    作者:赵和平;高艳芳;夏冬;赵志强;吴赛;王晓会;柳怀湘;肖琛;邢秀梅;何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诱导性ppp2r1a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表型和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诱导性ppp2r1a基因全身敲除对成年小鼠的主要生理功能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将ppp2r1aflox/flox小鼠和CAGG-CreER小鼠杂交繁殖,获得20只CAGG-CreER ppp2r1aflox/flox小鼠,设立为纯合子组,并同时选取同窝野生型小鼠20只,采用单纯随机法,将纯合子、野生型小鼠分别分为4组,共8组,每组5只,腹腔注射他莫昔芬0、2、4、6 d,建立ppp2r1a基因诱导性敲除小鼠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主要脏器中PP2A Aα(由ppp2r1a基因编码)的敲除效率,并观察小鼠体重、脏器病理改变以及外周血细胞计数和血生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 他莫昔芬注射6 d后,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脑的PP2A Aα敲除效率分别约为35%、12%、15%、60%、69%和72%.他莫昔芬注射6 d后,纯合子小鼠体重[(17.42±1.76)g]低于野生型小鼠[(21.69±1.82)g](P<0.05).纯合子小鼠活动减少,腹部和肾周脂肪少,存活不超过7 d.第6天后,纯合子小鼠脾脏的脏器系数[(0.36±0.05)%]低于野生型小鼠[(0.59±0.10)%](P<0.05),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脾脏萎缩明显,有核细胞明显减少.Tunel染色发现脾脏中淋巴细胞凋亡增多.纯合子小鼠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153.68±62.80)U/L和(193.2±44.28)U/L]均高于野生型小鼠[(41.02±12.91)U/L和(69.40±9.55)U/L](P值均<0.05),提示ppp2r1a敲除导致肝损伤.纯合子血糖水平[(4.20±1.99)mmol/L]低于野生型[(8.88±0.65)mmol/L](P<0.05),而总胆固醇、HDL-C和β-羟基丁酸(β-HB)水平[(3.12±0.39)、(1.53±0.38)和(2.49±0.89)mmol/L]均高于野生型小鼠[(1.69± 0.92)、(0.78±0.50)和(0.45±0.30)mmol/L](P值均<0.05),表明ppp2r1a敲除会扰乱葡萄糖和胆固醇代谢.此外,纯合子小鼠白细胞计数(WBC)和淋巴细胞计数[(1.88±0.89)×109/L和(0.92±0.37)×109/L]低于野生型小鼠[(3.91±0.80)×109/L和(2.74±0.52)×109/L](P值均<0.05).纯合子小鼠肝脏中糖异生基因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0.46±0.11)和(0.72±0.07)]均低于野生型小鼠[(1.02±0.07)和(1.02±0.06)](P值均<0.05).结论 全器官ppp2r1a基因对成年小鼠的存活是必不可少的,且ppp2r1a基因可能通过调控肝脏葡萄糖和胆固醇代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樊俊灵;王方萍;王珊;柳晓玲;吴小嫩;陈雯;陈丽萍;李文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脑海绵状血管瘤因子3基因缺陷促进低铅暴露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样病变的早期改变

    目的 观察脑海绵状血管瘤因子3(CCM3)基因敲除小鼠血脑屏障功能改变的影响,初步探讨铅暴露环境下,CCM3基因敲除与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0周龄野生型小鼠与CCM3+/-杂合型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法,将小鼠分别分为野生型对照组、野生型铅暴露组、杂合型对照组、杂合型小鼠铅暴露组,每组8只小鼠.铅暴露组给予质量分数0.05%醋酸铅饮水染毒12周,对照组无限制自由饮用去离子水.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各组小鼠血铅及脑铅水平;取各组小鼠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Aβ1-42的表达并标记脑部微血管;提取各组小鼠脑组织蛋白,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Claudin-5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相对表达量,并检测脑部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相对表达量;提取各组小鼠脑组织RNA,使用qRT-PCR法检测小鼠LRP-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铅暴露组野生型、杂合型小鼠血铅[(216.07±84.16)、(189.64±101.86)μg/L]分别高于对照组野生型和杂合型[(19.52±11.46)、(11.79± 8.20)μg/L](t值分别为4.18、3.79,P值分别为0.006、0.016).铅暴露组野生型和杂合型脑铅[(1.78± 0.69)、(1.74±0.66)μg/L]分别高于对照组野生型和杂合型[(1.06±0.87)、(0.97±0.64)μg/L](t值分别为3.67、3.88,P值分别为0.018、0.015).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部未出现明显病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脑部无Aβ1-42沉积;铅暴露组杂合型小鼠脑部微血管数目减少.野生型、杂合型铅暴露组小鼠脑部Claudin-5(0.96±0.04、0.59±0.01)均低于对照组小鼠(1.30±0.03、1.07±0.08)(F=199.27, P<0.001).野生型、杂合型铅暴露组小鼠脑部LRP-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0.32±0.10、0.06±0.01)均低于对照组(1.00±0.06、2.12±0.18)(F=288.29,P<0.001);铅暴露组杂合型小鼠脑部LRP-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野生型小鼠[(0.06±0.01)比(0.32±0.10),t=26.90,P<0.001].结论 成年期小鼠在低剂量铅暴露环境下并未出现显著的AD样病变,但导致小鼠脑部血脑屏障的早期损伤和AD样病变的早期改变.其中CCM3+/-小鼠对铅暴露的敏感性强于野生型小鼠,提示CCM3基因的缺失可能加速小鼠在铅暴露下发生AD的潜在危险.

    作者:吴赛;夏冬;柳怀湘;赵和平;王晓会;高艳芳;赵志强;肖琛;邢秀梅;何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7年WHO HPV疫苗立场文件的解读

    HPV是一种常见的生殖道感染病毒.高危型HPV(high-risk HPV,HR-HPV)持续感染能够引起宫颈癌,与阴道癌、外阴癌、肛门癌、阴茎癌和口咽癌的发生也有关,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此外,低危型HPV(low-risk HPV, LR-HPV)感染可引起生殖器疣、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等良性病变.预防性HPV疫苗于2006年研发成功,目前已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WHO从2009年起开始发布HPV疫苗的立场文件,之后分别在2014年10月和2017年5月发布更新版.与2014年版本[1]相比,2017年版[2]整合了HPV疫苗领域的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九价疫苗的批准上市和疫苗效果的新数据,提供了疫苗选择的指导原则,更新了对目标人群的接种策略,以及新增了对多个年龄组女性接种的推荐建议.

    作者:胡尚英;乔友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北京市宫颈癌筛查妇女中高危型HPV感染状况及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分布

    目的 了解北京市宫颈癌筛查妇女中感染高危型HPV感染状况及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分布.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以前往北京市宫颈癌筛查机构接受宫颈癌免费筛查的35~64岁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中抽取31091名妇女,接受妇科检查、高危HPV分型检测,其中HPV16/18型以外的其他高危型阳性者接受宫颈细胞学检测;HPV16/18型阳性者、宫颈细胞学检测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以上者,妇科宫颈检查发现可疑异常者转诊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检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结果 31091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为35~64岁,35~49岁年龄组人数占44.3%(13780名),50~64岁年龄组人数占55.7%(17311名);农村妇女占66.1%(20536名).高危型HPV总感染率为7.4%(2305例),其他高危型感染率为5.7%(1758例),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5%(477例).45~49、50~54岁者的感染率较高,为7.8%(463例)、7.9%(1044例)(χ2=14.07,P=0.015).城市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为6.2%(507例),农村妇女为7.9%(1798例)(χ2=25.75,P<0.001).HPV16型感染者占17.0%(391例),HPV18型占6.9%(161例),HPV52型、HPV51型、HPV58型感染者分别占8.6%(20例)、5.2%(12例)、7.7%(18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395.6/10万(123例).在高级别病变中,HPV16和18型感染占60.5%(72例).50~54岁者HPV16型感染率及高级别病变检出构成比均较高,分别为(1.5%,107例)(χ2=11.54,P=0.042).结论 北京市35~64岁妇女常见高危型HPV感染型别依次为HPV16、18、52、51和58型.HPV16和18型在高级别病变中的感染率较高.50~54岁者HPV16型感染率及高级别病变检出率较高.

    作者:沈洁;高丽丽;张月;韩历丽;王建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2014-2016年深圳市子宫颈癌筛查中HPV阳性者HPV高危亚型分布及相关因素

    目的 分析深圳市参与子宫颈癌筛查的HPV阳性者感染高危亚型HPV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深圳市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子宫颈癌防治信息平台选取2014—2016年参加子宫颈癌筛查且HPV检测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共10624例,收集其基本信息和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根据致病性不同分为:高危型共15种,包括HPV 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和68;低危型共6种,包括HPV 6、11、42、43、44和81.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HPV检测阳性者均接受HPV基因亚型检测,年龄为(38.08±9.38)岁,其中高危型感染为9979例,占93.9%;2014—2016年HPV高危型感染比例分别为91.5%(2769例)、93.8%(2785例)和95.6%(4425例)(P趋势<0.001).与25岁及以下者相比,26~30、31~35、36~40、41~45、≥50岁年龄组发生高危型HPV感染的OR(95%CI)值分别为1.67(1.20~2.31)、1.49(1.09~2.03)、1.71(1.23~2.37)、1.65(1.19~2.31)和1.84(1.26~2.67);与已婚者相比,未婚者发生高危型HPV感染的OR(95% CI)值为0.71(0.50~1.00);与2014年相比,2015和2016年感染高危型HPV的OR (95%CI)值分别为1.43(1.17~1.74)和2.03(1.68~2.46).常见的5种HPV感染亚型均为高危型,依次是HPV52(25.1%,2670例)、HPV16(19.2%,2041例)、HPV58(13.3%,1413例)、HPV18(9.9%, 1048例)和HPV51(9.3%,993例).结论 年龄、婚姻状况、筛查年份是深圳市女性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因素.除HPV16和18型感染外,HPV52、58、51型感染也应受到重视.

    作者:王月云;林威;吴波;袁世新;姚吉龙;赵晓山;陈斌;乔友林;赵方辉;陈汶;胡尚英;刘植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男性包皮环切对外生殖器HPV感染自然史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分析包皮环切与男性外生殖器部位HPV感染及清除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4年5—7月,在广西柳州市自然人群中招募18~55岁有性生活史的男性建立随访队列,其中包皮过长环切者113名,包皮过长未环切者560名,完成基线调查(收集人口学及性行为信息等)后,每隔6个月对其随访调查1次,共随访2次,每次调查均采集其外生殖器部位脱落细胞标本并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分析两组HPV新发感染率和清除率的差异,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包皮环切与HPV新发感染和清除的相关性.结果 包皮环切组和未环切组男性年龄的P5(0 P25,P75)分别为28(24,35)和32(24,31)岁,两组HPV的新发感染率分别为9.1(95% CI:2.4~15.7)/1000人月和8.4(95% CI:5.6~11.2)/1000人月(χ2=0.10,P=0.758);包皮环切组清除率[136.3(95% CI:70.0~202.7)/1000人月]高于未环切组[89.6(95% CI:65.9~113.3)/1000人月](χ2=8.19,P=0.0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包皮未环切组男性相比,包皮环切组清除HPV感染的HR(95% CI)值为2.41(1.30~4.46),与仅有1个性伴侣的男性相比,性伴侣数≥4个者清除HPV感染的HR(95% CI)值为0.49(0.25~0.96);与18~25岁男性相比,26~35岁男性清除高危型HPV的HR(95% CI)值为2.14(1.08~4.23).结论 包皮环切组男性和未环切组男性HPV新发感染率相近,但进行过包皮环切和性伴侣数量较少的男性清除HPV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作者:卫飞雪;郭蒙;马心静;黄悦;郑亚;王林;孙燕;庄思洁;殷凯;苏迎盈;黄守杰;黎明强;吴婷;张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高危型HPV DNA单独检测及与薄层液基细胞学联合筛查对宫颈癌及宫颈高度病变的筛查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高危型HPV DNA单独检测(HPV单独检测)及与薄层液基细胞学(LBC)联合筛查对宫颈癌及宫颈高度病变(CIN2+)的筛查效果.方法 在1999—200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别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国际癌症研究署等机构合作,开展了以17项人群研究为基础的宫颈癌筛查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我国9个省份中5个城市和9个农村地区共计28777名女性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LBC、HPV检测.分别比较各年龄组HPV单独检测及与LBC联合检测两种筛查方法对CIN2+的筛查效果.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中,HPV单独检测CIN2+的检出率为3.05%(879例),其与LBC联合检测CIN2+的检出率为3.13%(900例);灵敏度分别为96.4%和98.7%(χ2=19.00,P<0.001);特异度分别为86.2%、78.8%(χ2=2067.00,P<0.001);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显示,HPV单独检测优于其与LBC联合检测(AUC分别为0.913、0.888;Z=6.16, P<0.001).与HPV单独检测相比,其与LBC联合检测CIN2+的阴道镜转诊率提高(分别为16.5%、23.6%;χ2=132.00,P<0.001),检出1例CIN2+所需检测阴道镜个数也高于HPV单独检测(分别为5.4和7.6).25~29岁年龄组HPV单独检测CIN2+的阴道镜转诊率(10.9%,199例)是检出率(1.3%,23例)的8.7倍,而与LBC联合检测时阴道镜转诊率(15.7%,288例)是检出率(1.3%,23例)的12.5倍.结论 与HPV单独检测相比,HPV与LBC联合检测对CIN2+的筛查效果未明显提高,成本效益不佳,尤其是在低年龄组.

    作者:赵雪莲;热米拉·热扎克;胡尚英;张莉;徐小倩;陈凤;潘秦镜;张询;赵方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HPV载量在阴道镜下随机活检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 评估HPV载量在女性阴道镜检测结果正常时随机活检的价值.方法 于1999—2008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我国9个省份中5个城市和9个农村地区为研究场所,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08例细胞学诊断为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且HPV阳性女性为研究对象.以相对光单位与域值比值衡量HPV病毒载量,分为低载量组(286例)、中等载量组(311例)和高载量组(311例).采用趋势性χ2检验比较不同载量组重度及以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3+)检出率差异.结果 低、中、高载量组CIN3+检出率分别为2.1%(6例)、2.6%(8例)和6.8%(21例)(χ2趋势=8.91,P=0.003),分别是ASC-US且HPV阴性者的60.3、74.0和201.3倍.27.0%(245例)的研究对象在阴道镜下观察到可疑病变,68.6%(623例)阴道镜诊断正常;阴道镜诊断正常者中,低、中、高载量组CIN3+病变检出率分别为0.9%(2例)、0.9%(2例)和3.8%(7例)(χ2=6.42,P=0.040).结论 ASC-US且HPV阳性妇女阴道镜正常时,HPV载量对CIN3+病变的风险分层效果较好.高病毒载量组CIN3+检出率较高,可以考虑采集随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作者:徐小倩;张莉;胡尚英;热米拉·热扎克;赵雪莲;陈凤;张询;潘秦镜;乔友林;赵方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