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7480
  • 国内刊号:14-1217/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1997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53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1998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社被共青团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骶髂关节穿刺的断层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经臀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穿刺的佳途径和穿刺的安全性。方法防腐盆部标本SIJ CT扫描,于低温冷冻下参照CT扫描基线行水平断层或冠状断层。观察SIJ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并与CT图像对照分析。结果断层标本显示SIJ包括滑膜部和韧带部,CT显示的骶髂骨间隙不全是滑膜部。SIJ下1/3,则全为滑膜部所占据,且其后面无骨质覆盖,但其下半部为SIJ边缘且骨盆壁较薄。从臀部至SIJ后缘路径无重要神经、血管,虽然SIJ盆面有腰骶干及髂血管等经过,但远离穿刺部位,不失为佳穿刺途径。结论经臀SIJ佳穿刺部位为SIJ下1/3的上半部。经该途径穿刺安全,但不宜过深,以免穿透盆壁,误伤盆内结构。

    作者:陈肃标;曾庆馀;姜苏明;涂良携;刘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锌离子与雷公藤多甙诱导的细胞生物周期变化

    目的探讨锌离子对雷公藤多甙诱导人前骨髓白血病细胞(HL-60)生物周期变化的影响。方法①测定HL-60 的细胞表型、细胞膜Fas蛋白的表达;②将HL-60与雷公藤多甙共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生物周期变化和DNA电泳分析以及锌离子对细胞生物周期变化的影响。结果① HL-60细胞表型为CD4+CD8-CD19-IFN-γ+IL-8-,细胞膜Fas蛋白表达较弱;②与雷公藤多甙共培养后,HL-60发生了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细胞生物周期变化;此作用主要影响G2/M和S期细胞,并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③锌离子几乎完全阻断雷公藤多甙诱导HL-60细胞生物周期变化的作用。结论① HL-60具有Th1淋巴细胞样细胞特征,Fas膜蛋白表达较弱;②雷公藤多甙诱导HL-60发生的细胞周期变化受锌离子影响。推测:在体内,锌离子可能影响雷公藤多甙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作用及副作用。

    作者:王振刚;王芳;刘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1/Th2淋巴细胞类型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类型与疾病活动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无尿蛋白组21例,有尿蛋白组27例和健康志愿者15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胞内细胞因子(INF-γ、IL-4)和表面抗原(CD4)进行分析。结果 SLE患者组和无尿蛋白组与健康志愿者Th1/Th2细胞比值无明显区别(P>0.05),但SLE尿蛋白组患者Th1/Th2细胞比值显著高于SLE无尿蛋白组和健康志愿组(P<0.05)。尿蛋白组患者Th1和Th1/Th2比值与疾病活动指数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结论虽然SLE被认为是一种Th2细胞占优势的疾病,Th1/Th2的比值目前研究未表现这些细胞为优势;相反,在SLE患者中狼疮肾炎有强的Th1优势,其程度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作者:叶志中;庄俊汉;蔡文虹;洪小平;李富荣;王新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LA-DR4等位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对类风湿关节炎(RA)联合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的疗效与易感HLA-DR4基因携带的关系。方法测定RA患者HLA-DR4携带频率,并作病程、关节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比较分析后,分别于阳性者及阴性者联用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及氯喹(CQ)等DMARDs,并观察疗效。结果 HLA-DR4携带使患者ESR、CRP及RF值升高,使RA病情复杂化,给联合治疗带来困难,表现在控制症状及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值的时间上,HLA-DR4阳性组比HLA-DR4阴性组显著延迟;在RF值恢复正常方面,HLA-DR4阳性组比HLA-DR4阴性组病例显著减少,上述两方面与RA预后密切相关。在药物的副作用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LA-DR4可作为判断RA治疗的重要预后指标。

    作者:吴轰;高洁生;李芬;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三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的认识。方法收集和分析3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在外伤后起病,均有错位疼痛、灼痛、弥漫性触痛、局部水肿、多汗、感觉过敏、皮肤颜色改变、斑片状骨质疏松和病变部位骨扫描异常浓集等表现。2例有肩手综合征,1例有皮肤增厚。本病对理疗、非甾体抗炎药、皮质激素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效。结论 RSD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一旦确诊应尽早给予适当的治疗。

    作者:李胜光;张江林;黄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抗细胞膜DNA自身抗体快速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目的探讨抗细胞膜DNA自身抗体(m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表达以及这种特异抗体与抗dsDNA抗体的不同。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培养的HL60细胞的特异性细胞膜的荧光图形。结果抗细胞膜DNA自身抗体在SLE患者90例中有81例阳性(阳性率90%),而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35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31例和健康献血员42名中均为阴性,在干燥综合征(SS)患者20例中有1例阳性(阳性率5%)。抗细胞膜DNA自身抗体对SLE诊断的特异性为98.8%。结论抗细胞膜DNA自身抗体是一种诊断SLE的新的标记抗体,其敏感性高(90.0%),特异性强(98.8%),较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检测更先进。

    作者:陈适;贾汝林;韩蕾;穆荣;贾园;马本良;栗占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鞘内联合注射甲氨蝶呤加地塞米松治疗狼疮中枢受累

    目的探讨鞘内联合注射甲氨蝶呤加地塞米松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CNS、SLE患者予鞘内联合注射甲氨蝶呤加地塞米松各10~20 mg,对其临床疗效及副作用进行观察,并对鞘内注射治疗前后CNS、SLE住院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22例CNS、SLE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有效率91.7%;鞘内注射前脑脊液压力、蛋白及白细胞分别为(202±155) mm H2O、(1 452±876) mg/L及(25.1±14.3)×106/L,而鞘内注射后分别下降为(129±108) mm H2O、(608±383) mg/L及(6.8±2.1)×106/L,P均<0.05;4例出现一过性不良反应,如双下肢烧灼感、头痛及一过性大小便失禁;鞘内注射前后CNS、SLE住院死亡率分别为30.2(29/96例)及4.0%(3/75例),P<0.01。结论鞘内联合注射甲氨蝶呤加地塞米松是治疗CNS、SLE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董怡;田新平;唐福林;赵岩;张奉春;张亘;曾小峰;张乃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基强的松龙和环磷酰胺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中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的一种生理性死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过程中所必须的。许多研究证明,在机体正常组织更新和肿瘤消退过程中,机体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清除不需要的细胞[1]。免疫细胞的凋亡在免疫系统平衡的维持中十分重要,成为免疫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因素可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甲基强的松龙(MP)和环磷酰胺(CTX)这两种药物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过程中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晓非;蒋莉;张晓莉;赵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霉酚酸酯对狼疮肾炎患者肾内炎症细胞浸润与细胞增生的影响

    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尤其是那些经环磷酰胺(CTX)等冲击治疗无效的难治性L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令人鼓舞[1,2]。近有病理学研究发现MMF对活动性LN肾内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增生等急性指数改善明显[3],但具体机制尚缺乏足够研究。动物模型[4]中发现LN时肾内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eptide-1,MCP-1)的早期表达与肾内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相关,而活动性LN患者尿中MCP-1的排泄显著增加,但MMF治疗后肾内MCP-1的表达改变未见研究。已知MMF除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外还可不同程度地抑制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5]。因此,本研究观察了活动性LN时MCP-1和CD68、肾内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分布及MMF治疗后上述指标表达的改变,旨在探讨MMF用于LN对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细胞增生的可能机制。

    作者:杨海春;匡鼎伟;陆福明;马骥;顾勇;林善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黏附分子-1L-选择素和P-选择素表达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于机体免疫调节系统紊乱所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活化的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多种抗体。其中黏附分子则参与了T、B细胞活化以及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黏附分子是一类能介导免疫及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糖蛋白分子,它们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各种白细胞表面。在炎症细胞的渗出、定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来黏附分子在SLE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包括从黏附分子探讨SLE的发病机制,黏附分子与病情活动性的判断,抗黏附分子抗体用于SLE的治疗。为了探讨细胞黏附分子-1 (ICAM-1)、L-选择素和P-选择素在SLE发病中的变化规律,我们检测了SLE患者ICAM-1、L-选择素和P-选择素表达情况。

    作者:李富荣;戴勇;王新根;叶志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浆睾酮雌二醇及糖皮质激素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因至今未明,RA的炎症/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影响RA的发生、发展,RA中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物和性腺激素产物是否缺乏及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等问题日渐引起重视。为此,我们测定了44例活动期RA患者的血浆雄激素、雌激素及皮质醇水平及血中相关细胞因子浓度,并结合临床表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其中20例RA患者在治疗4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娟;孙华榆;李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关节炎与基因治疗

    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等,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方法。众多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只能起到消炎止痛、缓解症状;慢作用药、免疫抑制剂虽然能部分缓解病情,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基因治疗为人类关节炎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可望成为治疗关节炎的有效手段[1-4]。

    作者:马丽;吴东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类风湿关节炎与免疫球蛋白糖基化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皮下结节、胸膜炎、肺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患病率在0.3%~0.4%。若未及时诊治,平均寿命缩短10~15年,70%的患者2年后可以致残。RA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36周,因此寻找RA早期特异性诊断指标至关重要。RA确切的病因至今未明,一般认为与感染、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人们将免疫因素提到重要地位,Axford[1]认为RA免疫球蛋白IgG糖链的改变是RA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给RA诊断及治疗带来帮助。本文就RA与免疫球蛋白IgG糖基化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张彦;范成明;朱正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肝胰损害一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可引起多系统损害,肝胰受损亦为pSS常见表现之一,胰腺受损多为亚临床经过,以胰占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

    作者:张亘;朱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同胞兄弟同患类风湿关节炎并强直性脊柱炎二例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临床较为少见,而在同胞兄弟同患更为罕见,笔者就遇同胞兄弟2人同患RA并AS,附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李芹;寿涛;林俊;毕丹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重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强直性病变的研究

    自从发现HLA-B27分子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明显相关以来,人类对AS的认识不断深入,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也不断改进[1-4]。由于炎症是AS病变主要的特征,许多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B27分子参与炎症过程的机制,临床医生也不遗余力地寻找控制炎症的药物。不过对患者而言,疾病可怕的后果是脊柱与关节的强直。药物可以缓解炎症,而除了规律的功能锻炼,目前还没有办法能够缓解强直。近已有学者呼吁,应该重视AS的强直性病变的研究,并从AS患者和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寻找一些有潜在治疗价值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5]。

    作者:黄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首期正清基金启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即将创刊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Th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网络失调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患者体内T、B细胞异常活化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并发现与细胞因子的改变有关。辅助性T(Th)细胞相关性细胞因子被分为两类: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IL-13)。近年来对SLE的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其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的表现并不一致,据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说:“Th2优势”、“Th1优势”、“Th1向Th2转化发展的趋势”。本文拟就可能参与SLE发病机制的细胞因子谱偏移和Th细胞亚群失衡之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慧娟;季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第12例——呕血、口干、眼干、粒细胞缺乏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3岁。主因反复上腹不适1年,间断呕血2个月,高热3 d入院。始于1999年6月无诱因反复上腹不适、腹胀,大便次数增加,3~4次/d,有时不成形,无黑便,未诊治。2000年4月17日晚餐后2 h恶心、呕鲜血2次约1 000 ml,后排暗红色便2次,量不详,伴头晕、心悸。4月18日晨来我院急诊,查血:血红蛋白61 g/L。B超:肝回声不均、脾稍大。给予三腔管压迫、抑酸、止血、输血及补液治疗,出血停止。入院后查: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甲型肝炎抗体(HAVAb)、丙型肝炎抗体(HCVAb)、戊型肝炎抗体(HEVAb)均阴性。胃镜示:重度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抗SSA 1∶4,ANA 1∶640 (+),口腔科及眼科检查符合口、眼干燥征。5月31日出院诊断:干燥综合征,肝硬化,门脉高压,重度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出院后口服保肝药、速尿、高舒达和枸钾治疗。6月8日晚餐后3 h呕鲜血3次约1 500 ml,排暗红血便1次,量不详。测血压85/60 mm Hg,血红蛋白 73 g/L,白细胞2.1×109/L,血小板48×109/L,给予立止血、止血定、洛赛克及输血补液治疗,未再呕血。6月9日出现恶寒、寒战、发热,体温39.7 ℃,复查血白细胞(0.6~0.8)×109/L,予粒细胞集落生长因子(G-CSF) 300 U皮下注射,每天1次,罗氏芬2.0 g静点,每天1次,治疗3 d,仍发热,白细胞未上升,于6月12日二次入院。发病以来,患者有口干、眼干,无龋齿、无胸闷、气短及夜尿增多。既往史:1995年诊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11.1 mmol/L,长期服降糖灵25 mg,每天3次。从事印染工作20年。少量饮酒10年,平均每日饮白酒一两,已戒酒5年。

    作者:滑立伟;张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用全自动免疫印迹分析仪检测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的方法探讨

    AutoBlot36全自动免疫印迹分析仪在各医院实验室仅用于Hp (幽门螺杆菌)的分析检测,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肽抗体谱检测免疫印迹法却一直采用手工方法进行操作,繁琐费时,且人为因素影响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我们应用全自动免疫印迹分析仪检测抗ENA抗体,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晨光;朱祖华;童明宏;窦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骶髂关节炎12例分析

    骶髂关节炎常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及僵硬,腹股沟、会阴部甚至放射至大腿内侧的疼痛,行走、坐卧均可诱发或加重,以夜间或晨起较重,骶髂关节X线片或CT可以明确诊断,骶髂关节炎常常是各种脊柱关节病或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的早期症状,尤其青少年更应引起重视。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表现为腰痛或放射性的下肢痛,依据临床表现及放射学检查大多可以明确诊断。Lewis[1]曾列举158种引起腰腿痛因素,强调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研究总结了骶髂关节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例病人,分析如下。

    作者:刘永杰;杜荣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