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7480
  • 国内刊号:14-1217/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1997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53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1998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社被共青团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年10期文献
  • 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研究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71例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风湿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静脉血,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BMD.提取基因组DNA行PCR扩增出约1 850 bp的VDR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Bsm I进行酶切,根据酶切后片段长度不同判定基因型,并统计分析基因型与BMD及Z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71例患者中检测出的基因型为Bb和bb两种,分布频率分别为11.3%、88.7%,其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定律).两种基因型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病程、病种构成比、服用激素时间及激素累积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b及bb基因型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37.5%和33.3%,差异无显著性(χ2=0.05,P=0.8).两种基因型患者间腰椎、髋部的BMD和Z值有一定的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我国汉族人群VDR基因型以bb为主,Bb其次,BB基因型分布频率低.②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Bb和bb两种基因型间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VDR基因型不能预测糖皮质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但该结论有待于加大样本量后进一步确证.

    作者:李裕明;徐琳;陈璐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录和转录后的研究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滑液及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致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RA患者血清、滑液中VEGF蛋白水平;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Northern blot检测滑膜组织VEGF mRNA表达水平.以骨关节炎(OA)病人及因外伤截肢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RA患者血清、滑液中VEGF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RA滑膜组织VEGF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RA患者滑膜组织VEGF的过度表达,引起血管增生,是引起RA发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巧红;滕云;沈凌汛;吴清敏;王慧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sICAM-1)和E-选择素,分析ICAM-1、E-选择素在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了解黏附分子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30例活动期RA患者和15名正常人血清,17例患者服用甲氨蝶呤(MTX),13例服用阿克他利(ACT),连续半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CAM-1、E-选择素、IL-1β和TNF-α,并测定血沉、类风湿因子,同时记录RA患者采血时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RA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6例,年龄18~62岁,平均(43±12)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4±5)年.关节功能Ⅱ级18例,Ⅲ级12例.X线分期:Ⅰ期10例,Ⅱ期11例,Ⅲ期9例. 治疗前RA患者血清ICAM-1和E-选择素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半年后RA病情缓解,血清ICAM-1和E-选择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MTX组较ACT组下降明显,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ICAM-1、E-选择素和TNF-α、IL-1β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血沉(ESR)明显相关.结论 ICAM-1和E-选择素参与RA发病,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后可使其水平下降,不论治疗前后均与TNF-α、IL-1β显著相关.因此临床上可作为关节炎症的活动指标及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指标.

    作者:徐建华;徐胜前;张锐;帅宗文;王芬;刘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抗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α-胞衬蛋白是干燥综合征(SS)患者涎腺中的一种较特异的自身抗原.本研究利用合成的α-胞衬蛋白多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以了解该多肽抗体在S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①固相法合成α-胞衬蛋白多肽;②以α-胞衬蛋白多肽作为包被抗原,应用ELISA分别检测原发性SS患者74例,继发性SS患者1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1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44例和正常人59名血清中抗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结果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在原发性SS、继发性SS的阳性率分别为73%和40%,而在SLE、RA及正常人分别为19.5%、29.5%和3.8%.抗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对原发性SS诊断的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88.7%.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在原发性SS患者中的阳性率(73%)明显高于继发性SS、SLE、RA患者及正常人(P《0.01).与正常人相比,SLE及RA患者的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的阳性率亦明显升高(P《0.05),但在SLE与RA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可能与SS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有关.结论①抗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是与SS的病变过程有关的主要自身抗体之一.②α-胞衬蛋白多肽抗体与S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作者:何菁;李晶;栗占国;陈巧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影响Hcy的因素和某些心血管因素的变化.方法测定27例SLE和31名正常对照的Hcy、维生素B12、叶酸、C反应蛋白(CR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的水平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677位的多态性.结果①SLE组Hcy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其差异有显著性[SLE组(19±7) μmol/L,对照组(12±4) μmol/L,P《0.001];②Hcy与维生素B12、叶酸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和-0.67,P《0.000 1;③MTHFR基因677位CT的突变使Hcy水平升高[CC型(12.8±6.2) μmol/L,CT型(16.0±2.1) μmol/L,TT型(18.9±5.7) μmol/L,P《0.001];TT基因型是高Hcy血症的易感基因,相对危险度(RR)=31.49,P《0.05;TT基因型是SLE的易感基因,RR=6.913,P《0.05;④Hcy水平与NO、MDA、oxLDL呈正相关,并与CRP呈正相关.结论①SLE患者普遍有高Hcy血症.②导致高Hcy血症的原因包括叶酸、维生素B12的水平降低和MTHFR基因的突变,TT型基因是Hcy异常升高的易感基因.③TT型基因也是SLE的易感基因.④高Hcy血症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大量产生氧自由基,加速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等机制造成心血管系统损伤.

    作者:徐晓(龙天);肖传实;李小峰;王来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肠源性反应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与HLA-B27的相关性研究

    反应性关节炎(ReA)[包括赖特综合征(RS)]是一种继远离关节部位的感染之后发生的急性、无菌性、炎性关节病,关节炎多在继肠道、泌尿生殖道或呼吸道感染后1个月内发生.ReA(RS)属脊柱关节病范畴,与HLA-B27密切相关[1,2].尽管RS更早被认识,但目前的研究和认识表明RS是一型具有特殊关节外表现的ReA.ReA(RS)的关节炎往往发病急剧,关节疼痛肿胀严重,临床中常被作为感染性关节炎而误诊、误治.

    作者:张江林;张旗;黄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抗Sa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致畸性疾病,3年内70%的患者出现骨关节影像学改变,早期诊断早期给予缓解病情药可以减少骨关节破坏并改善预后.自从1964年发现抗核周因子(APF)是RA的特异性抗体后,又陆续发现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纤聚蛋白抗体(AFA)以及抗Sa抗体[1,2]、抗环瓜氨酸肽抗体[3](抗CCP抗体).有资料表明,抗Sa抗体对RA的敏感性37%~43%,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40%~50%,将两者联合检测能否提高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将探讨抗Sa抗体与抗CCP抗体的相关性及联合诊断对RA的意义.

    作者:魏华;李小峰;胡学芳;许珂;杨晓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检出及其临床意义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是一类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质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自身抗体.近年来国际上在血管炎研究领域颇有报道,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相对较少,且并不一致[1-5].因此,我们采用生物薄片技术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6例SLE患者血清的ANCA荧光模型及其靶抗原进行了检测,并以此就ANCA在SLE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岑东;罗建平;朱建锋;陈哲;金敏威;裴仁治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关节软骨损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其自愈能力有限,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近些年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基因治疗是指将核酸分子导入细胞乃至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从而改变疾病进程.基因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目的基因和靶细胞的选择,基因导入的方法和载体的选择.本文从基因治疗的内容出发,阐述其对关节软骨损伤治疗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基因治疗在关节软骨损伤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作者:王吉兴;姚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多脏器梗死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急性心肌梗死国内外已有报道[1],但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未见报道.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SLE并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及多发性脑梗死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胡明芬;任潞雪;毕丹青;田正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心肌梗死,可根据临床表现、心肌酶升高及心电图出现心肌梗死改变(包括病理性Q波、ST段弓背抬高及T波改变)做出诊断.

    作者:王卓龙;陶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韦格纳肉芽肿病伴脑梗死与烟雾病一例

    韦格纳肉芽肿病为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数可表现为脑梗死,而呈烟雾病改变者则未见报道.现将我院发现的1例韦格纳肉芽肿病伴脑梗死与烟雾病报道如下.

    作者:王彦;曾文;薛新萍;杨林;李绍梅;傅淑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从炎症反应到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许多学者已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以下简称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慢性炎症反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2].除已知的促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遗传基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尤其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抽烟、压力、某些感染外,现认为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是参与动脉硬化发展的潜在因素.

    作者:董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对于《商榷》一文的答复

    作者:李挺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