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测切除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血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orm 5b,TRACP5b)在术后不同时期的变化,结合药物干预及同期测定的脱氧吡啶啉(Dpd)等骨代谢指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变化,探讨TRACP5b对骨质疏松症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SD雌性大鼠80只,分为5组,每组16只.除假手术组外,均进行大鼠双侧卵巢切除,于术后3 d实验组开始给药,术后4、14周取材,进行骨代谢指标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等指标观察.结果大鼠去卵巢4周后,Dpd/肌酐(Cr)与TRACP5b数值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4周时TRACP5b值仍高于假手术组.药物干预实验发现,大鼠去势4周,虽然药物干预组与去势组血清E2水平无显著性变化,但Dpd/Cr与TRACP5b指标有显著性变化.实验药物组14周时,骨吸收指标TRACP5b值仍呈极显著性下降,其他骨吸收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同时骨计量学结果也证实,实验药物组骨体积、骨吸收表面、骨矿化沉积率、骨重建单位时间等指标均得到改善.结论实验证实在骨质疏松症形成的早期(高骨转换期)或晚期(低骨转换期)TRACP5b均能反应破骨细胞活跃程度及骨质疏松症的状态.二膦酸盐与雌激素类药物均有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特点,能降低骨吸收代谢的测定指标,而血清指标中TRACP5b值下降的持续时间及特异性更为显著.骨计量学结果也显示了药物对骨体积的改善.
作者:王毅;王学谦;于顺禄;郭若霖;邢国胜;盛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预初研究提示16q12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存在关联,本研究旨在对该区域精细定位,以明确16号染色体与中国人SLE相关性.方法在16号染色体57.79~69.05 cM(47 218~52 919 kb)范围内选择8对微卫星标记(D16S540、D16S3044、D16S409、D16S517、D16S3136、D16S416、D16S419和D16S3034),扩增288个SLE患者家系DNA,产物经377DNA测序仪电泳,所得数据由Genescan软件收集进行基因分型,以ETDT及Genehunter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D16S409及D16S517与SLE存在传递不平衡(P=0.0048和P<0.000 01).D16S517中,271 bp等位基因优先传递给患病子代(P<0.000 01),277 bp等位基因则优先传递给正常子代(P<0.001).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人类SLE在16号染色体上存在疾病易感基因,中国人群16q12区(58.46 cM,49 Mb附近)与SLE发病相关联.
作者:冯学兵;沈南;罗纬琼;张俪慧;钱捷;陈顺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应用X线位相对比成像活体研究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早期的骨关节改变.方法SD大鼠左后足爪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AA模型后,于病变早期进行连贯的右后足爪X线位相对比成像,观察其骨关节的动态变化,同时进行足爪肿胀度、体重等生理指标的检测和传统X线成像.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行AA大鼠足爪的病理检查.结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右后足爪跖趾关节在致炎后第10天,骨质改变不明显,仅表现为周围软组织肿胀.第12天骨性关节面及其下出现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周围软组织肿胀加重.第14天骨质破坏区扩大、融合,尤其边缘部位表现明显.第16天,骨性关节面及其下骨质破坏区仍然存在,关节间隙与正常间隙比较显示增宽,周围软组织肿胀显著.第18天,可见明确的骨膜新生骨形成,骨质破坏区缩小,关节周围骨质密度增高,软组织肿胀减轻.X线位相对比成像能清楚显示上述改变,而传统X线成像却不能分辨.足爪容积及体重在实验期间出现相应变化,并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后的病理检查证实了佐剂性关节炎的存在.结论佐剂性关节炎早期除显著的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外,还可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破坏以及骨膜增生,并且呈动态变化过程.X线位相对比成像能清楚地活体显示佐剂性关节炎的细微骨质改变,这是以往任何影像方法都无法比的,因此可以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测手段而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
作者:熊壮;余永强;吕益忠;钱银锋;岳莉;蒋诗平;陈阳;田玉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外周血与病变部位自身反应性T细胞亚群的差异性.方法分析了35例RA患者滑膜液中与外周血T细胞的免疫表型、表面活化标志、Ⅱ型胶原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反应频率与Vβ的限制性取用.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滑膜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和活化标志;采用标准3H-TdR掺入法分析了关节滑膜液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对Ⅱ型胶原(CⅡ)和HSP70的反应频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RA患者的Vβ的限制性取用.结果滑膜液中CD4+T细胞与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相同,分别为40.0%和41.0%,滑膜液中CD8+T细胞比例升高,CD4/CD8细胞比值显著低于外周血.同时滑膜液中表达CD3和CD25的活化T细胞占(16+6)%,比外周血高.这群CD3/CD25双阳性T细胞对CⅡ和HSP70的反应频率增高.虽然外周血和滑膜液中T细胞受体均以αβTCR为主(70+16)%.但是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术分型检测其BV亚家族的取用特征,发现滑膜液中T细胞受体表现出限制性取用Vβ14、16和17.结论在RA滑膜液中T细胞亚群明显不同于外周血;表现为活化细胞增多,对自身抗原的反应频率增高及T细胞受体的限制性取用.
作者:沈佰华;王利;张继英;聂红;余奇文;陈广洁;程琳玲;柏峻;李宁丽;张冬青;冯国璋;戴号;夏青;胡冬仪;许荣;倪立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D15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在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6例活动期SLE及14名正常健康人,分离外周血CD19阳性B细胞,以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标记检测其CD154的表达,并体外观察抗CD154抗体对外周血B细胞的增生及IgG分泌的影响.结果①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154阳性率(36+17)%及表达强度(364+238)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后者分别为(10+8)%,124+97%(P均<0.001);②体外单独培养,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自身即可异常增生并分泌IgG,[3H]-TdR掺入及体外培养上清液IgG浓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001和0.001).抗CD154抗体可显著抑制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及IgG的异常分泌,[3H]TdR掺入及体外培养上清液IgG浓度与对照抗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27和0.034).结论CD154在活动期SLE的B淋巴细胞中有异常表达,其异常调控可能是导致分泌自身抗体B细胞克隆增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烜;蒋颖;张文;唐福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隐性类风湿因子(HRF)的测定方法,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沉淀剂沉淀包含HRF的免疫复合物,解离后再用中和抗体清除变性IgG,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IgM型的HRF,同时分析其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用该方法和离子交换柱法同时测定成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的HRF水平,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该法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HRF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用该法测定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中的HRF,均未测及.同时发现用该法测定的HRF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有一定的相关性(r=0.331,P<0.05),且其HRF的阳性率活动期RA高于非活动期RA(P<0.01).结论沉淀中和法测定HRF简单、可行、特异,其水平与RA的临床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潘丽恩;马骥良;李新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和脏器损害的相关性,探讨C1q抗体对SLE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6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的C1q抗体,并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以尿蛋白转阴性和病情初步缓解为随访终点,每半个月进行1次终点的评估.结果56例(65%)SLE患者血清C1q抗体阳性,抗体水平(83+39)U/ml;血清C1q抗体浓度与SLEDAI评分、尿蛋白含量以及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P<0.001),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P<0.001);C1q抗体(+)组患者的肾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C1q抗体(-)组(P<0.001);C1q抗体浓度和补体C3是影响SLE疗效的独立因素[相关危险度(RR值)0.99,95%可信区间(CI)0.98~0.997,P=0.010和RR值3.18,95%CI 1.05~9.65,P=0.041];C1q抗体(+)与C1q抗体(-)的狼疮肾炎患者尿蛋白转阴的时间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4.10,P=-0.0428).结论C1q抗体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1q抗体不仅反映SLE病情的活动性,而且对判断脏器损害情况、评价疗效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小燕;杨岫岩;陈小辉;梁柳琴;尹培达;关明媚;秦曙光;傅君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上呼吸道病变组织中的EB病毒(EBV)感染情况在韦格纳肉芽肿病(WG)和鼻T/NK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提取11例WG、16例鼻T/NK细胞淋巴瘤和15例慢性鼻窦炎或鼻腔息肉患者的上呼吸道病变活检组织石蜡包埋标本的DNA,应用PCR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存在EBV-DNA.结果各组的EBV-DNA阳性率分别为:WG组10.0%,鼻T/NK细胞淋巴瘤组60.0%,慢性鼻窦炎或鼻腔息肉组9.1%.WG组和鼻T/NK细胞淋巴瘤组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WG与EBV感染无关,检测上呼吸道病变组织的EBV-DNA有助于鉴别诊断WG和鼻T/NK细胞淋巴瘤.
作者:梁东风;朱剑;吕亚莉;丁玉珍;张江林;黄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CD25只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是T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之一.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体内有一类静息CD4+T细胞表面亦表达CD25分子,并且证明这类CD4+CD25+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在自身免疫耐受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霞;栗占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尤其是涎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病情进展尚可引起肺、肾、肝脏等器官的受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而许多体内研究在SS患者难以进行.近年来,人们通过动物模型探索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为SS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为促进国内此类研究的开展,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陈海英;栗占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从1996年开始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以来,至2003年5月为止,在欧洲骨髓移植(EBMT)和国际骨髓移植(IBMT)登记的SLE行HSCT治疗的患者分别为62和44例[1].然而,我国至200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用HSCT治疗的SLE已达71例(其中包括2例同基因移植).我国在EBMT和(或)IBMT登记的患者数不详.
作者:孙凌云;John A Snowden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多发生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病因不明.一般为良性过程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50岁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该病可与巨细胞动脉炎(GCA)见于同一患者,提示两者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我国PMR并不少见.
作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风湿热(rheumatic fever)是上呼吸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有全身结缔组织病变,尤好侵犯关节、心脏、皮肤,偶可累及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本病有反复发作倾向,心脏炎的反复发作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6岁.主因间断多关节痛20年,腰骶部疼痛5年,脊柱畸形、背痛、手足麻木2年于2003年11月20日入院.
作者:陈竹;王彩虹;张琳;李雪飞;王利军;孟祥文;李小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