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活化蛋白(AP)-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发病中的分子机制及亚砷酸(SA)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M组)、SA1组(腹腔注射SA 0.5 mg·kg-1·d-1)、SA2组(腹腔注射SA 1.0 mg·kg-1·d-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C-fos、MIP-1α的表达;生化法测C反应蛋白.结果NC组未见C-fos和MIP-1α表达,M组C-fos及MIP-1α大量表达(P<0.05),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P<0.01);与M组比较,SA1组及SA2组C-fos、MIP-1α表达降低(P<0.05),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P<0.01),且SA2组更明显.结论AP-1和MIP-1α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亚砷酸能下调AP-1和MIP-1α的表达,降低CRP的水平,提示亚砷酸对RA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龙;曾家顺;陈应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模型大鼠滑膜组织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As2O3对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的作用.方法将72只DA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IA大鼠模型组及不同浓度As2O3治疗组,共6组.As2O3治疗后第15天各组取膝关节滑膜、软骨和骨组织,光、电镜观察,TUNEL法检测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1和TNF-α的浓度.结果治疗组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比模型组减轻,滑膜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多,滑膜细胞超微结构接近正常对照组.并且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血清IL-1、TNF-α浓度降低,以第Ⅴ组和第Ⅵ组更显著(P<0.01).结论As2O3可能通过促进CIA大鼠滑膜细胞及组织的凋亡,抑制炎性因子TNF-α及IL-1的释放,起到减少CIA损害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志毅;刘殿新;王辉;梅轶芳;赵彦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系统性血管炎中阳性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固定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抗原,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29例系统性血管炎,5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5例类风湿关节炎(RA)等患者和85名正常对照者AECA阳性率并分析系统性血管炎组AECA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系统性血管炎(58.9%)和SLE(46%)患者的AECA阳性率明显高于RA(4%)和正常人组(2.4%)(P<0.01).AECA在不同系统性血管炎中阳性率分别为:白塞病(BD)48%(28/59)、大动脉炎(TA)79%(22/28)、韦格纳肉芽肿病(WG)65%(13/20)、结节性多动脉炎(PAN)63%(5/8)、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44%(4/9)、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CSS)80%(4/5).AECA阳性的TA患者的血沉(ESR)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ECA阴性组(P<0.05).PAN、WG、MPA、CSS患者中,AECA阳性者ESR水平(P<0.05)和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临床活动评分标准(BVAS)值(P<0.01)明显高于AECA阴性者,BD患者中,AECA阳性病人具有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率明显增多(P<0.05).随诊的11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治疗前后AECA滴度和ESR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系统性血管炎和SLE患者血清中均有较高的AECA阳性率,且此抗体与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活动度明显相关,可作为观察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作者:郑文洁;赵岩;唐福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益赛普,(etanercept)]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周1次口服空白模拟甲氨蝶呤(MTX),同时接受rhTNFR:Fc皮下注射治疗,每周2次,每次25 mg;对照组每周1次口服定量MTX(每周7.5 mg起,8周内增至15 mg),同时每周2次皮下注射空白模拟rhTNFR:Fc.疗程24周.疗效评价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2周后,rhTNFR:Fc组ACR20有效率为35.59%,MTX组为2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rhTNFR:Fc组和MTX组的ACR20、ACR50和ACR7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rhTNFR:Fc组ACR20有效率为66.10%,MTX组是51.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rhTNFR:Fc组ACR20有效率为75.42%,且ACR70有效率优于MTX组((P<0.05),显示rhTNFR:Fc疗效强于MTX.两组药物之间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hTNFR:Fc用于治疗中、重度R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疗效;在前12周治疗期间,rhTNFR:Fc较MTX起效快、效果更明显.
作者:胡大伟;鲍春德;陈顺乐;古洁若;栗占国;孙凌云;韩星海;倪立青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测定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血清中肌炎特异性抗体(MSA)及肌炎相关性抗体(MAA)的阳性率,探讨MSA在PM/DM中的意义.方法PM/DM患者31例,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MSAs和MAAs阳性率,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结果31例患者中18例出现MSAs和/或MAAs阳性(58%),其中MSAs阳性率为39%,常见的MSAs是抗Jo-1抗体(29%),其次是抗Mi-2抗体(6%),抗PL-7抗体(3%),抗PL-12抗体(3%),MAAs的阳性率为32%,其中抗Ku-72占.16%,抗Ku-86占23%,抗PM-Scl抗体占6%.肺间质病变及关节炎/痛在抗Jo-1抗体阳性患者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抗Jo-1抗体阴性组(P<0.05).治疗后18例患者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随访12例患者,在激素减量后均有复发,MSAs阳性与阴性组间复发次数、病死率无明显差别.肺间质纤维化在MSAs阳性患者中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结论MSAs和MAAs在PM/DM患者中阳性表达率较高,MSAs与PM/DM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开展MSAs及MAAs的测定对于PM/DM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瑶;卢昕;王国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在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00 mg·kg-1·d-1沙利度胺治疗组、200mg·kg-1·d-1沙利度胺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连续对大鼠的关节炎症程度进行评分.治疗前后对大鼠的右后足进行放射学评分.治疗14 d后,检测各组大鼠右膝关节滑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水平.结果不同剂量沙利度胺治疗组的关节炎指数、放射学及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不同剂量沙利度胺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能显著下调AA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的水平(P<0.01和0.05),且不同剂量下TNF-α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能改善AA大鼠关节炎症状、放射学及滑膜组织病理变化,并能明显降低AA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
作者:张晶;左晓霞;李通;罗卉;周亚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白三烯B4(LTB4)能否通过促进核因子Kappa 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的表达,起到间接分化破骨细胞的作用.方法利用RA滑膜成纤维细胞(RAFLs)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对照组2.5 ng/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实验a组2.5 ng/ml M-CSF+10-8mol/L LTB4刺激、实验b组2.5 ng/ml M-CSF+10-8 mol/L LTB4+100 ng/ml骨保护素(OPG)刺激,培养3周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细胞化学染色,通过计数多核性TRAP酶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样细胞,比较各组的分化破骨细胞作用.结果对照组几乎没有破骨细胞样细胞,而实验a组则出现较多的破骨细胞样细胞,实验b组则与对照组相似,几乎没有破骨细胞样细胞.结论在RA中,LTB4能够通过促进RAFLs细胞RANKL的表达来间接分化破骨细胞.
作者:姜军;吕厚山;林剑浩;关振鹏;黄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及类风湿因子(RF)各亚型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度及骨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0例RA患者,用SPSS10.0软件比较ACCP、RF(IgA、IgM、IgG)与病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Ritchie′s指数(Ritchie′s articular index,RAI)的相关性,以判断ACCP、RF(IgA、IgM、IgG)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将病程>2年的病例分为骨质侵蚀组和非骨质侵蚀组,比较两组之间ACCP、RF(IgA、IgM、IgG)的差异.结果经Spearman相关分析,IgM-RF与RAI呈正相关,ACCP及RF其他亚型与DAS、RAI未显示明显相关性.ACCP、RF各亚型与骨质侵蚀均未表现明显相关性.结论IgM-RF与疾病活动度相关,ACCP及RF各亚型与骨质侵蚀未表现出相关性.
作者:顾昳丽;陈宇明;吕玲;徐麦玲;邹和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骨髓中具有多分化潜能的一群干细胞,它易于采集、分离和体外扩增,同时易于植入体内,能促进造血重建、组织修复、调节免疫.现就其免疫调节功能综述如下.
作者:谌蓉;刘晓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推测是由于遗传背景的个体受多种外源性和(或)内源性抗原的刺激,导致滑膜腔内的持续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作者:刘湘源;黄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学时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已广泛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完善为风湿免疫病研究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领域,它不仅可以从组织或细胞蛋白质整体水平这一全新角度来研究风湿免疫病发病机制,而且能寻找用于风湿免疫病诊断和防治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王文凯;李永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滑膜的炎症性病变,常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和残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作者:蒋真;李向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伴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现报道我科收治SLE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1例.
作者:姚茹冰;沈思钰;赵智明;董晓蕾;胡兵;蔡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病.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临床上合并带状疱疹的病例并不少见,其发生部位多在颈部、胸部、腰部皮肤,出现在耳道、舌面造成舌体缩小的病历罕见有报道.现将我院1例SLE合并舌体带状疱疹导致舌体缩小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传慧;陈适;张学武;苏茵;栗占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由一组因蛋白代谢紊乱产生的特殊淀粉样蛋白沉积在各器官组织细胞间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在结缔组织病中,高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等可引发淀粉样变,而由pSS引起的淀粉样变极少见,现报告2例.
作者:房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T细胞活化剂α-脑苷酯(α-galactosylceramide,α-GalCer)对狼疮鼠(NZB×NZW)F1小鼠(BWF1)的影响.方法40只BWF1按治疗开始时鼠龄分为5周组和6月组.每组又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内注射α-GalCer和溶媒(vehicle),测定蛋白尿并记录生存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取血检测IgG型抗ds-DNA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L)和类风湿因子(RF).另有10只BWF1小鼠分两组,分别静脉注射α-GalCer和溶媒,2 h后取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和干扰素(IFN)-γ.结果静脉注射α-GalCer后BWF1鼠血清Th1细胞因子IL-2、IFN-γ增加,Th2细胞因子IL-4、IL-10减少.治疗组BWF1鼠IgG型抗ds-DNA抗体、RF水平较对照组低.治疗和对照组严重蛋白尿发生率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α-GalCer可以活化NKT细胞,降低某些自身抗体水平,但不足以改善蛋白尿和生存率.
作者:汪国生;YANG Junqi;SINGH Ram Raj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血清学诊断是近十余年研究的重点,相继发现了多种对RA诊断有重要价值的自身抗体.2000年由Schellekens等[1]首次报道的抗环瓜氨酸肽(cycle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即为其中之一,目前受到广泛重视.我院2004年3月起开展该抗体检测,探讨其对RA诊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朝焰;赵素萍;吴美辉;林立人;余喜然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即环孢素A(CsA)结合蛋白,是环孢素A的细胞内受体.目前发现青环素(CyP)有60多种异构体,分布广泛,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多种细胞都有表达结构保守的蛋白质家族.CyP在蛋白质的折叠、装配与运输中发挥作用[1],也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2,3].
作者:张缪佳;刘晓华;柯瑶;王艳艳;谈文峰;顾镭;王嫱;季晓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比率和凋亡的影响,探讨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机制.方法以胶原诱导的Wistar大鼠关节炎为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雷公藤内酯醇组.雷公藤内酯醇按4μg/100g体重肌肉注射给药,每3 d 1次,31 d处死动物,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γδT细胞比率,流式细胞仪测定γδT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模型组外周血中γδT细胞比率明显下降,凋亡率升高,P<0.01;经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γδT细胞比率恢复,接近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γδT细胞凋亡,调节CIA大鼠外周血γδT细胞比率,可能是雷公藤内酯醇治疗RA的机制之一.
作者:涂胜豪;胡永红;曾克勤;赖先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羧甲基壳聚糖对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rhIL-1β)刺激下的软骨细胞表型、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用rhIL-1β刺激,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培养24 h后,通过噻唑蓝(MTT)、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Na235SO4蛋白掺入试验检测蛋白多糖的合成,以Greiss反应测定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软骨细胞Ⅰ、Ⅱ型胶原,蛋白多糖聚糖体(Aggrecan)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结果羧甲基壳聚糖能明显拮抗IL-1β对软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恢复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的能力,减少软骨细胞NO的合成,提高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聚糖体mRNA的表达,抑制Ⅰ型胶原、iNOS mRNA的表达,且羧甲基壳聚糖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羧甲基壳聚糖能维持IL-1β刺激下的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表型.
作者:刘世清;陈庆;杜予民;彭昊;孙立苹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