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初步探讨趋化因子及受体与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7例初发SLE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的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以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血清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18例初发SLE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1、CCR3、CCR5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结果 初发SLE血清MIP-1α、MIP-1β水平较健康对照显著升高(P<0.01),MIP-1α和MIP-1β呈显著正相关(r=0.609,P<0.01);初发SLE组的CD4+CCR1+、CD4+CCR5+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CD4+CCR1+细胞百分率与血清MIP-1α、IFN-γ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25,P=0.017;r=-0.442,P=0.045);CD4+CCR5+细胞百分率与血清IFN-γ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45,P=0.001);CD4+CCR3+/CD4+CCR5+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细胞因子间相互影响,它们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紊乱,参与SLE发病.
作者:陶金辉;李向培;汪国生;翟志敏;李庆;厉小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血清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水平,探讨其在pS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pSS患者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BLyS水平,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的水平.对照组30名为我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性别、年龄构成与pSS患者组匹配.分析BLyS在pS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RF、免疫球蛋白、补体、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BLyS平均水平在pSS患者组为(560±380)pg/ml,在对照组为(195±93)pg/ml,pSS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BLyS水平与RF、IgG、丙种球蛋白呈正相关(r=0.598,P<0.01;r=0.522,P<0.01;r=0.547,P<0.01),与IgA、IgM、C3、C4无明显相关性.ANA和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者血清BLyS水平高于上述指标正常者.结论 pSS患者的血清BLyS水平升高,且与免疫球蛋白定量、自身抗体表达有相关性.BLys的异常表达可能是pSS发病的重要环节.
作者:宋淑菊;段婷;李浩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特异性靶向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的decoy寡核苷酸(ODNs)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干扰素诱导核蛋白16(IFI1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术,将STAT3 decoy ODNs转染入提取的PBMC内,转染前后分别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BMC中IFI16的表达水平.结果 转染STAT3 decoy ODNs前,IFI16 mRNA的表达水平在活动期、非活动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IFI16 mRNA的表达水平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组中均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转染后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I16在SLE患者的异常高表达提示IFI16参与SLE的发病.SLE患者异常高表达的IFI16基因能被STAT3 decoy ODNs高度抑制,而在正常人不能被明显抑制,提示SLE患者异常高表达的IFI16是受JAK-STAT3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的.
作者:徐祖森;周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1(STAT1)信号转导途径在MRL/lpr狼疮鼠肾脏、肺脏、脑等不同器官中的活化和作用.方法 实验组是12周龄以上已经发病的MRL/lpr雌性小鼠,对照组是未发病的同龄MRL/lpr雌性小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肾脏中磷酸化STAT1的组织分布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STAT1磷酸化蛋白表达,采用SYBR green Ⅰreal-time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研究SOCS-1 mRNA的表达;并与肺脏、脑相对比.结果 MRL/lpr狼疮鼠STAT1磷酸化蛋白在各器官均明显活化,肾脏和肺脏的STAT1磷酸化蛋白活化较脑组织明显;肾脏、肺脏和脑组织的SOCS-1基因的表达均升高,但肾脏的SOCS-1基因表达升高程度低于肺脏和脑组织.结论 JAK/STAT1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可能参与和促进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各器官病理损害的发生;狼疮肾炎的病理损害还可能与SOCS-1的负反馈调节作用降低有关.
作者:董静;王其新;王少春;马先福;贾秀玲;杨清锐;张源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在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治疗前后结核病的发病风险.方法 随访2003年7月至2006年2月期间进行英利昔单抗和依那西普临床试验的RA和AS患者,筛选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及拍摄胸部正侧位X线片,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结核的发生情况.结果 筛选的67例RA患者中1例PPD阳生,英利昔单抗治疗结束后发生右锁骨上淋巴结结核1例;203例AS筛选患者中27例PPD阳性,2例胸部X线片发现肺部结核钙化灶,2例为肺部结核,入选AS患者试验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均无结核病发生.临床试验筛选的RA和AS患者的PPD阳性及胸片显示结核活动或有钙化灶的统计数据显示均低于我国全人口的结核感染率和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RA和AS患者接受抗TNF治疗前后结核发病的风险的增高,但在应用TNF拮抗剂治疗前,建议应严格掌握适 应证,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莉莎;黄烽;张江林;张莉芸;邓小虎;张亚美;李晓峰;郭军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随着免疫调节功能T细胞亚群的发现,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概念被逐渐接受,例如Th3细胞、Tr1细胞等.这些T细胞通过产生具有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发挥作用.而其中CD4+CD25+T细胞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和功能特征,由Sakaguchi等[1]于1995年首次报道后即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世界各国的多家实验室致力于CD4+CD25+T细胞的研究工作,并有许多文章和多篇综述发表.本文就目前对CD4+CD25+Treg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作者:郝慧琴;黄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FOX(forkhead box)是脊椎动物叉头样转录因子的总称,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转录因子大家族,通常和细胞生长发育的调控有关[1].FOXP3是叉头样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2001年由Brunkow等[2]首次报道.经研究发现其与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表达密切相关,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FOXP3基因发生突变,则会引起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赵书山;李向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现已证实,CD27及其配体CD70是T细胞和B细胞上的一对共刺激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TNFR)超家族.CD27、CD70在T细胞活化和T-B细胞相互作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关于CD27-CD70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王丽萍;袁国华;杨明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白塞病是一种病因不清,以复发性口腔、外阴溃疡、眼及皮肤损害为特征的,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炎性疾病,据系统损害的不同分为血管型、神经型和胃肠道型.血管白塞病常累及小静脉,如表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和深静脉栓塞,但有时累及大、中血管如主动脉,白塞病动脉累及相对较少且预后较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是一种以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为特征的血管栓塞性疾病.我们报道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幼年白塞病,同时伴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石韫珍;王树水;张晓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肺癌是指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主要有刺激性咳嗽、咯血等症状.笔者在2001年10月及2006年2月,收治以多发性小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肺癌2例,均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廷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女,20岁.因颜面水肿1个月余,加重胸闷2周收入我科.患者1个月前上呼吸道感染后逐渐出现眼睑及颜面水肿,伴尿量减少,3周前在加拿大社区诊所就诊,查血红蛋白(Hb):106 g/L,血小板(PLT):235×1012/L,血肌酐(SCr):59μmol/L,中药治疗2周,无缓解.
作者:于媛;杜正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主要的危害是引起全身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各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在高血压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仍无明显下降,除了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之外,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已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如高尿酸血症、C反应蛋白等.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麦垚;寿涛;刘华;林俊;丁伟;尹晓明;付雪梅;张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头痛8 d,意识障碍4 d于2003年7月25日入我院.患者从2003年7月14日开始出现全身风团,伴有瘙痒,皮疹、腹泻,在当地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于7月17日晚,患者出现头痛,伴随恶心、呕吐.从7月21日开始,患者出现讲话不清,不能下床,意识不清,并进行性加重,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左顶叶低密度灶(图1).腰椎穿刺:压力>300 mm H2O,红细胞(RBC)3500×109/L,白细胞(WBC)0.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于7月24日头部CT示:右侧外侧裂大脑纵裂池有高密度灶充填(图2),左顶叶低密度灶.腰椎穿刺:RBC 1660×109/L.因病情无好转,转入我院我科.起病以来曾3次出现四肢抽动,眼球上视,持续约5~20s.因左膝关节疼痛服用药物(不详),起病之前半月停药.起病1个月之前服用两付中药(不详).对青霉素过敏,食虾过敏.
作者:刘卫平;肖岚;李玲;肖波;刘尊敬;王康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