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Ⅰ型干扰素受体基因内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人群狼疮肾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FNAR1和IFNAR2内部的14个SNP标记在200个核心家系,53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203例狼疮肾炎患者和334例狼疮非肾炎患者)和252名正常人中进行等位基因分型,以Haploview软件分析SNP分布情况,并用FBAT软件做TDT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汉族人群中①IFNAR1-SNP rs2243594等位基因频率(G)在SLE患者(29.0%)和正常人(21.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A基因型的频率在SLE患者(50.3%)低于正常对照组(61.2%,P<0.05).②IFNAR1-SNPrs2243594等位基因频率(G)在狼疮肾炎患者(35.5%)和正常人(21.2%)两组对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A基因型的频率在狼疮肾炎患者(39.1%)低于正常对照组(61.2%,P<0.01).③IFNAR1含有rs2243594G等位基因的单倍型频率在SLE肾炎患者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rs2243594G等位基因在肾炎家系中有优势传递.结论 IFNAR基因的变异可能在狼疮肾炎发病中发挥作用.
作者:林燕;沈南;钱捷;徐宗怡;倪旭明;郭桂梅;陈静;钱晓霞;梁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介导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和促进炎症因子产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OPN在RA患者外周血、关节液和关节滑膜组织和在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表达;从蛋白水平分析RA患者关节液中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格局,分析OPN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关节滑液和关节滑膜组织的OPN表达远远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OPN基因表达,CD4+T细胞OPN基因表达均高于CD8+T细胞;RA患者关节液中OPN的表达显著高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比自身血清及对照组血清增高,IL-18和IL-12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OPN可能通过调节病灶部位的细胞因子的分泌来调控RA病理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作者:许荣;钟丽民;袁斌;周丽萍;何东林;候娜莉;李宁丽;王利;陈广洁;余奇文;张冬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异构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或感染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LE活动组(34例),SLE合并感染组(28例),正常对照组(29名)的OAS1、OAS2、OASL的mRNA表达.结果 SLE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AS1、OAS2、OASL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感染组3者表达均较SLE活动组为低(P<0.01).SLE合并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AS1的表达仍增高(P=0.000)、OAS2的表达增高不明显(P=0.124)、OASL的表达则明显降低(P=0.01).Logistic回归显示OALE表达减低构成SLE合并感染的预测因子(P<0.01).结论初步提示OAS异构体表达格局,特别是OASL,可能成为SLE活动和感染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作者:郭强;叶霜;汤建平;杨程德;顾越英;沈南;鲍春德;陈顺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mRNA表达及其与免疫指标[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的变化、疾病活动性的关系,分析GRα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活动期和缓解期SLE患者和正常人PBMCs中GRα mRNA的表达,并将其与ANA、抗dsDNA抗体及疾病活动性作相关分析.结果 SLE患者PBMCs中GRαmRNA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减少(P<0.05),但活动期患者表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且与抗dsDNA抗体及疾病活动性呈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PBMCs存在GRα的表达缺陷,从而引起对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的活化缺乏抑制效应,导致自身免疫耐受丧失,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GRα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秀;张凤山;李英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炎和关节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其致残率较高,目前尚不能根治.随着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等抑制剂的问世,尤其对一些难治性RA,取得显著疗效,但仍有约2/3的患者无效[1].这就促进了细胞因子网络在滑膜炎中作用机制的一系列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4].近期的研究揭示HMGB1具有细胞因子的活性,能介导人和实验动物的关节炎,HMGB1的中和抗体或拮抗剂治疗关节炎鼠模型,可使关节炎症明显减轻[3,4].本文就HMGB1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作为炎症因子在炎症和RA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茹晋丽;李小峰;曾小峰;魏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B淋巴细胞过度激活和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特征,由于病因仍然不明确,药物治疗及药物带来的副作用都给临床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了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998年,Ikchara[1]提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ha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s),此后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a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治疗SLE成了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焦点,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说明HSCs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终难免复发;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又是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严重的并发症.因循近年来有关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对SLE发病机制认识的工作历程,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晓;张光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唾液腺为主,其他外分泌腺亦有相应表现,可以出现腺体外的病变.本病可单独存在即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但姐妹共患严重的pSS,在国内未见报道.现将近在我科门诊就诊的三位姐妹共患pSS报告如下.
作者:高岚;张琳;贺其图;马峻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性风湿病,主要累及中轴骨骼,治疗难度较大.国内风湿病专科医生对确诊的AS除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外,对其他病情控制药(DMARD)的选择较为混乱,主要原因是尽管美国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柳氮磺吡啶(SSZ)用于AS,但我国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至今未批准任何病情缓解药用于治疗AS,多数医生将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DMARD尝试用于治疗AS,由于缺乏系统正规的评价,至今无法确切判断其疗效.患者也因对这些药物缺乏信心而频繁更换药物,使得AS的预后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近年来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为AS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因价格昂贵其在国内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国内多数风湿病工作者对这些新疗法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还缺乏了解.作者从循证医学角度对近20年来国内外文献关于AS治疗的资料进行小结,供国内风湿病医生在选择治疗时参考.
作者:黄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常伴有肾脏损害.CD4+T细胞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发现Th1/Th2细胞失衡与LN的发病和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但各家报道不一,有人发现LN患者的肾脏和血清中Th2型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升高,Th1型细胞因子如IL-2、干扰素(IFN)-γ降低,由此认为LN是Th2细胞占优势[1,2].相反也有学者发现LN患者和MRL/lpr狼疮鼠的外周血中IFN-γ水平升高,其肾脏中Th1/Th2细胞比例升高,故认为LN为Th1细胞占优势[3-5].因此目前对于LN中何种Th细胞占优势尚无定论.
作者:周广宇;马翠丽;毕黎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活动有关,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与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肾损害关系密切[1].为了探讨狼疮肾炎(LN)患者肾小管OPN表达和血浆IL-8的浓度及其意义,本研究检测了LN患者的OPN,并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和血清IL-8的关系.
作者:王崇宇;刘苗生;祈露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软骨破坏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主要病理特征.关节软骨破坏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在途径,即软骨细胞自身降解软骨细胞外基质;另一种途径是外在途径,如炎症滑膜、血管翳组织、浸润的炎症细胞,通过关节滑液(synovial fluid,SF)破坏软骨细胞外基质.两种途径中酶性降解细胞外基质是软骨破坏的主要原因[1].研究表明在各种蛋白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关节软骨破坏中起重要作用,其中MMP-3是关节软骨基质降解中重要的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l,TIMP-1)是MMP-3的特异性抑制剂,它与MMP-3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1:1非共价键结合的复合物,从而抑制其活性,二者之间水平失衡是OA软骨降解的关键[2,3].目前多数研究对OA病变程度的确定是基于影像学的改变,而OA时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要早于形态学变化.监测生物体液标记物的变化对OA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后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国金;卫小春;张志强;纪斌平;毕树雄;刘巧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为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异常活化和T细胞亚群的平衡失控密切相关.T细胞活化需要两种信号:第一信号为抗原特异性信号,即T细胞受体识别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复合物;第二信号为非特异性的,即共同刺激信号.在众多共刺激分子中,CD28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在提高T淋巴细胞的反应性、诱导抗凋亡基因表达、增加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人中,CD28在几乎所有的CD4+和50%CD8+T细胞上表达.近来研究显示RA患者携带一种特殊的CD4+T细胞亚群--CD4+CD28-T细胞.为进一步了解CD28在RA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33例RA患者和30名正常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及CD28分子进行检测,了解CD28分子在RA患者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间的关系.
作者:陈瑞林;陶怡;黄文辉;黄成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份专业医学学术刊物,主要报道风湿病学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方面的新科研成果,该刊设有专论、论著、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等多个栏目,是我国惟一的一种有关风湿病学研究的期刊.一种期刊载文被引用的多少,是其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的极好测度.因此,对期刊载文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研制开发的<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l)全面再现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引文全貌,收录900余种1994年以来中国生物医学来源期刊,含有200万条来源期刊文献和200余万条期刊引文数据.本研究利用该数据库对<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2004年载文被引基本情况、作者群分布、关联期刊等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其目的,一是试图从文献引证的角度来透视该刊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二是了解风湿病学研究过程中,著者对该刊载文的借鉴和吸收情况;三是寻求风湿病学期刊引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为我国风湿病学的研究、发展和<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的编辑出版提供参考.
作者:杨琳;刘京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纯化RA33/36抗原,观察其检测效率.方法从小鼠Ehrlich腹水癌细胞中提取RA33/36粗抗原,使用肝素-琼脂糖凝胶CL-6B对RA33/36粗抗原进行亲和层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富含RA33/36的组分,比较粗抗原和纯化抗原的检测效果.结果SDS-PAGE和IBT显示RA33/36抗原主要存在于缓冲液C的洗脱峰中,纯化抗原较粗抗原杂蛋白条带明显减少,且更加清晰,在检测RA33/36抗体时得到了相同的阳性和阴性结果.结论纯化的RA33/36抗原较粗抗原提高了抗体检测效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闫成兰;李小峰;胡学芳;魏华;高圆;国华;吕志勤;李雪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抗钙蛋白酶抑素C端Ⅳ区抗体(ACAST-DⅣ)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阳性率,探讨ACAST-DⅣ在RA中的意义.方法人工合成已鉴定的钙蛋白酶抑素C端Ⅳ区A、B、C 3个抗原表位多肽,分别以A、B、C肽(均为9肽)为抗原,并将3个肽稀释后混合作为Ⅳ区抗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191例RA、147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和106名正常人血清中抗A、B、C肽和ACAST-DⅣ的水平及阳性率.同时分析ACAST-DⅣ与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相关性,比较ACAST-DⅣ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血沉(ESR)、RF、C反应蛋白(CRP)和日常生活能力(HAQ).结果 RA患者ACAST-DⅣ抗原表位A、B和C肽的吸光度值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和正常对照组(P<0.01),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33.3%、28.9%和46.7%;特异性分别为96.7%、96.7%和87.8%.ACAST-DⅣ(3个肽混合)在RA、骨关节炎(O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脊柱关节病(SPA)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3%、2.8%、0、0和6.6%(P<0.01).ACAST-DⅣ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4.3%和96.3%;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85.8%.ACAST-DⅣ与抗CCP抗体之间有相关性(P<0.05),与RF之间无明显相关.ACAST-DⅣ阳性组ESR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但CRP、RF和HAQ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AST-DⅣ对RA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74.3%)和特异性(96.3%).ACAST-DⅣ与抗CCP抗体相关,且该抗体阳性患者的ESR明显升高,可能与疾病活动有关.ACAST-DⅣ可作为RA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作者:徐建华;连莉;张锐;徐胜前;王芬;王春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环瓜氨酸多肽(CCP)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T细胞激活的影响,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CCP对29例RA患者、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及16例骨关节炎(O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激活增殖反应的影响,并分析CCP特异性T细胞增殖反应与患者临床特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T细胞增殖反应的阳性率和程度均显著高于pSS和OA患者,并与病程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P特异性T细胞增殖反应与病程及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但与肿痛关节数、关节骨质破坏、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IgG、IgA、IgM等指标无显著相关.结论 CCP可刺激多数RA患者T细胞增殖,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提示瓜氨酸化抗原可能是诱导RA发病并参与RA致病过程的抗原成分.
作者:穆荣;何菁;栗占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