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基因(Csf3)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sf3基因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筛选,通过比较SNP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正常人和SLE患者中分布来研究Csf3与SLE/狼疮肾炎(LN)的相关性.结果 共得到Csf3基因的4个SNP,它们分别是Csf3(394)、Caf3(1869)、Csf3(1931)和Csf3(1205),其中Csf3基因-1931位点SNP具有3种基因型即G/G、A/A和A/G,其中G/G纯合子(16.2%)和等位基因G(46.8%)的频率在SLE患者中的分布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8.9%和54.8%,P值均为<0.01)相比明显降低,而A/G杂合子(60.5%)和等位基因A(53.2%)的频率在SLE患者中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1.6%和45.2%,P值均为<0.01),两者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分布频率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f3基因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LE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李艳秋;栗霄立;王力宁;王禹;刘晓丹;李丽;祁赞梅;姜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亚群(未活化B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浆母细胞)的分化状态及其与自身抗体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选择RA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用药后的反应分为缓解期、活动期与难治型3组.健康献血者24名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未活化B细胞(CD19+CD27-)、记忆性B细胞(CD19+CD27dim)和浆母细胞(CD19+CD27high)的比率,分析这3组B细胞亚群和CD19平均荧光强度与类风湿因子(RF)、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和抗环瓜氨酸(CCP)抗体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①RA与正常对照比较未活化B细胞和浆母细胞明显升高,而记忆性B细胞明显下降(P<0.05);缓解组和难治组的未活化B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记忆性B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活动组和难治组中的浆母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②RA患者CD19平均荧光强度与血沉、C反应蛋白、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浆母细胞亚群比率与关节肿胀指数正相关.③未活化B细胞、记忆性B细胞及浆母细胞亚群与RF、抗CⅡ抗体和抗CCP抗体无明显关系.结论 RA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着B细胞亚群的紊乱,以浆母细胞和未活化B细胞的比率升高,记忆性B细胞比率下降为特征,浆母细胞比率在活动性和难治性RA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关节肿胀指数正相关,B细胞在RA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春淮;徐建华;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途径是继Ras途径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也是人体内生理和病理反应的共同通路之一,在调节机体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薇;杨娉婷;赵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的慢性炎性疾病.虽然病情改变类药物的使用已经比较积极和普遍,RA患者的病死率却是普通人群的两倍[1].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发现RA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表1)[1-6].一项基于4635个社区居民和236例RA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RA的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为3.43%,而普通人群仅为0.59%.矫正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以后,RA的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为3.17%.用传统心血管病因素难以解释.心血管病事件占RA死因的42%,而且发生较早,使RA患者生存期缩短5~15年[7].目前一个颇受到重视的学说认为这是由于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快速发展所致[8].
作者:寿涛;李芹;林俊;郑红梅;张虹;毕丹艳;梅坚;和芳;严新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AD),全世界的患病率大约为1%,我国该病患病率为0.32%~0.36%,患病总人数至少400万.此病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1].
作者:曾科峰;黄朝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结缔组织病,血管炎是其常见关节外病变,但血管炎累及肠道罕见.现将我院治疗的血管炎累及胃肠道患儿1例报告如下.
作者:严定安;包军;许臻;徐沪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引起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但SLE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临床罕见.1997年以来,我院收治了2例以TTP为首发的SLE,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孙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调节性T细胞是近发现的一个独立的CD4+T细胞亚群,主要功能是抑制其他T细胞的活化,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其功能异常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密切关系.CD4+CD25+T细胞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性T细胞,并将其视为调节性T细胞的代名词[1].本研究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以探讨其与SLE发病和病情活动度的关系.
作者:孙乐栋;曾抗;刁友涛;方亮;王茜;周再高;陈明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基因参与疾病的发生已成共识.基因芯片研究提示其具有不同于正常健康个体的基因表达谱,但还不足以区分其他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1].对此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目前用于基因芯片研究的已知基因数量和特异性尚未达到将其区分的程度.然而,现阶段新基因发现已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平台期,有必要尝试利用新资源或新技术来继续新基因的探索发现过程[2].
作者:李守新;黄睿;李新建;王晓慧;刘雯;江薇;沈寿引;雷小妹;刘晓城;何培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不同时期血清蛋白表达谱,寻找与疾病发生和炎症相关的特异表达蛋白,初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含有19个细胞因子的抗体芯片分别检测CIA大鼠发病高峰期和后期及正常大鼠的血清蛋白表达谱,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验证微阵列检测结果.结果 CIA高峰期和后期持续显著上调的细胞因子有10个,高峰期特异高表达细胞因子有1个.微阵列结果没有显示显著下调的细胞因子.结论 CIA疾病不同时期细胞因子表达谱不同,筛选出的特异表达蛋白不仅为进一步研究RA的病理机制提供线索,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分子标志.
作者:王芳;谈文峰;宋蕾;张海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关节腔内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对兔骨关节炎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单侧前交叉韧带切除术,术后4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关节腔内注射100μmol/L DHEA(DHEA溶于二甲基亚砜),每周1次,连续5周;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二甲基亚砜.术后9周处死兔子,取膝关节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关节软骨及滑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结果 大体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软骨和滑膜病变程度轻于对照组.实验组软骨和滑膜中MMP-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TIMP-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软骨IL-1β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滑膜IL-1β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DHEA对兔软骨有修复和保护的作用,减轻滑膜的炎症,能够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下调软骨、滑膜MMP-3和上调软骨、滑膜TIMP-1的表达及下调滑膜IL-1β的表达可能是DHEA对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作者:余华晨;吴立东;熊炎;冯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免疫抑制剂硫酸羟氯喹对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干燥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产生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雌性NOD小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9周龄时开始给药.羟氯喹(HCQ)组动物给予硫酸羟氯喹溶液0.4 ml灌胃,对照组给予蒸馏水0.4 ml灌胃.定期观察每组的唾液流率.小鼠在15周末和20周末分别取左、右侧颌下腺组织,并断尾取血.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颌下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评价IL-1β和TNF-α在颌下腺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颌下腺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mRNA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 HCQ组与对照组相比,唾液流率明显增加,颌下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IL-1β和TNF-α的蛋白质表达显著降低,IL-1β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外周血血清的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硫酸羟氯喹对NOD小鼠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明显下调NOD小鼠颌下腺中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质表达有关.
作者:曹景泉;赵丽娟;肖卫国;鲁静;杨娉婷;沈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活性对BXSB狼疮小鼠脾脏中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8只BXSB自发性狼疮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干预组,PDTC组:隔日腹腔注射PDTC(120 mg/kg体重);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等量溶媒.持续8周结束实验.以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检测脾脏组织NF-κB活性,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B细胞CD154表达及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脾脏生发中心,并以图像处理系统半定量分析.结果 PDTC显著抑制BXSB狼疮小鼠脾脏组织NF-κB活性,较对照组下降62.82%;BXSB狼疮小鼠脾脏组织可见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抑制NF-κB活性能下调脾脏B细胞CD154表达、使其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受阻、促进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结论 NF-κB过度活化可通过上调脾脏B细胞CD154的异常表达而促进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并减少生发中心B细胞凋亡.由此,自发性生发中心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得以逃逸凋亡,分化成产自身抗体浆细胞.提示NF-κB可成为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个作用靶点.
作者:王碧飞;许韩师;刘恩波;李红晖;唐平;杨京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