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7480
  • 国内刊号:14-1217/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1997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53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1998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社被共青团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9年8期文献
  • (一)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目的 采用鸡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模型,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给予CIA小鼠EGCG治疗,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阴性对照,观察各组小鼠发病情况.通过对CIA小鼠关节评分和关节病灶病理学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 判断EGCG的疗效;通过,3H-胸腺嘧啶核苷(TdR)掺入实验、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blot方法阐明EGCG的免疫学作用机制.结果 ①EGCG能够改善CIA的关节评分、减少病变关节组织炎性细胞浸润;② EGCG能抑制CIA小鼠C Ⅱ反应性脾细胞的增殖[EGCG组每分钟脉冲数(cpm)值3366±199;PBS组cpm值5342+112,P<0.05]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的分泌(EGCG组IL-17阳性细胞数占CD4+T细胞0.41%;PBS组占4.05%);③EGCG能提高CIA小鼠淋巴结细胞中IKB的表达,降低磷酸化IKB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 EGCG能显著减轻CIA严重程度.EGCG通过抑制CIA小鼠C Ⅱ反应性脾细胞的增殖和炎症因子IL-17的分泌;以及通过抑制CⅡ反应性淋巴结细胞中IKB的磷酸化,增强IKB的表达从而抑制核因子(NF)-κB的活性来治疗CIA.

    作者:何东仪;聂红;王岩;章晓芳;郑配国;徐列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对大鼠骨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和周期蛋白D1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联合给药对骨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的交互作用.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健康对照组、MTX组、CTX组和联合组(MTX+CTX).在给药前、给药后3、9、18、27周后分别采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BL的细胞周期及cvclin D1.在给药后上述时点检测骨髓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及cyclin D1.结果 ①MTX组,PBL的S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骨髓淋巴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有增高趋势,而S期细胞比例有下降趋势.CTX组对细胞各期比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PBL和骨髓淋巴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而S期细胞比例升高(P<0.05).不同解剖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对PBL和骨髓淋巴细胞的cyclin D1表达的影响,不同用药组间、不同解剖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MTX、CTX联合用药对正常大鼠PBL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存在拈抗作用,终阻止了细胞增殖周期的进程.② MTX、CTX联合给药对PBL和骨髓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并非通过cychnD1途径来实现.

    作者:茹晋丽;李小峰;王鑫;牛红青;张莉芸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Toll样受体7及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内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了解Toll样受体(TLR)7及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SLE患者及30名健康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内TLR7及9的表达水平.并将其与有关临床及实验窜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B淋巴细胞内TLR7+及9+细胞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TLR7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与C3呈负相关.TLR9与患者尿蛋白、SLEDAI呈正相关.结论 TLR7及9在SLE患者B淋巴细胞内表达上调,且与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涛;李志军;李柏青;陈琳洁;唐洁;谢长好;梅永君;陈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小剂量白细胞介素-18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小剂量白细胞介素(IL)-18对早晚期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作用.方法 重组小鼠IL-18(0.2 μg/小鼠)每日1次腹腔注射发病前或发病晚期的CIA小鼠,连用5 d,用关节炎评分评估关节炎病情的进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CIA小鼠髌骨及邻近滑膜组织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用组织学染色评价膝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结果 小剂量IL-18早期免疫干预CIA小鼠,不能降低CIA小鼠关节炎发病率,无法延缓CIA小鼠膝关节病理学进展;滑膜和软骨附近的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IL-18晚期免疫干预CIA小鼠,加剧了病理学进展,免疫第43天,治疗组关节炎评分(0.33±0.11)显著高于对照组(0.25±0.09)(P<0.05);髌骨及邻近滑膜组织的细胞因子IL-10与IL-18结合蛋白(IL-18BP)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18对早期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没有疗效.IL-18晚期免疫干预CIA小鼠,恶化了关节炎病情,其机制可能为IL-18抑制了IL-10和IL-18BP的表达.

    作者:代巧妹;张凤山;李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35例行心脏手术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约200 mg)分为3组,风湿性心脏病27例,其中窦性心律者8例,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者19例(≥16个月),分别列为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和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另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例(均为窦性心律)作为对照组,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技术,测定各组心房组织中HGF、CTGF、TGF-β1与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m病理染色观察右心耳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TGF、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在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和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增加(P<0.05),且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与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比较也明显增加(P<0.05);HGF在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较对照组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组HGF下降明显,与对照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1和CTGF的mRNA表达与左房直径和组织纤维化面积有相关性.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CTGF、TGF-β1mRNA表达上调.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HGF mRNA表达在心房颤动时下降,可能是使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易于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宏松;陈颖敏;李洪波;徐瑾;刘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目的 研究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PM/D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 107例PM/DM患者合并ILD有28例,ILD发生率为26.2%.①合并ILD的首发症状为关节炎或关节痛者高于无ILD(P<0.05);合并ILD临床表现为关节炎或关节痛、发热、干咳气促者明显高于无ILD(P<0.05).②DM合并ILD患者大多有特异性皮疹,呼吸困难较重(P<0.05),而PM合并ILD患者肌痛、肌无力较重(P<0.05).③合并ILD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高于无ILD(P<0.05);DM-ILD组肌酶谱以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为主(P≤0.05),PM合并ILD患者肌酶谱以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主(P<0.05).④合并ILD的28例PM/DM患者经治疗,20例病情改善,8例重症7例均为DM合并ILD,5例治疗无效因Ⅰ型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占PM/DM合并ILD患者的17.9%).结论 ①首发症状为关节炎或关节痛,临床表现有关节炎或者关节痛、发热以及ESR和CRP高者易合并ILD;有特异性皮疹、AST升高的DM易合并ILD;肌酶以CK和CK-MB升高为主的PM易合并ILD.②DM合并ILD病情进展凶险,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作者:高惠英;温鸿雁;李小峰;张莉芸;茹晋丽;李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三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与ANCA相关小血管炎(AASV)加以鉴别.方法 报告3例ANCA阳性的IE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报道的另外13例患者综合分析.结果 16例患者除2例PR3-ANCA、MPO-ANCA均阳性外,其余均仅表现为PR3-ANCA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13/16,占81%);皮疹(8/16,占50%);急进性肾小球肾炎(7/16,占44%);脾肿大(6/16,占38%).病原微生物以链球菌为主(12/14,占86%),16例超声心动图均示瓣膜异常,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受累达81%.死亡2例(2/16,占13%),分别死于脑出血、脑梗死,其余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均临床治愈.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呈现AASV的某些表现,临床在解读ANCA检测结果时应对二者仔细鉴别.

    作者:郑雯洁;郭强;鲍春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HT)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38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SLE合并PH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出现肺动脉高压距SLE确诊的平均间隔期为2.3年;其中3例为严重PHT;伴明显的心力衰竭;雷诺现象27例;38例患者抗核抗体(ANA)均为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21例,抗Sm抗体阳性16例,抗SSA、SSB抗体阳性8例,抗磷脂抗体升高4例,类风湿因子(RF)升高13例,抗U1RNP抗体阳性15例;合并肺纤维化者7例.所有患者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后,3例死亡,余35例病情稳定.结论 PHT是SLE的一个严重并发症,预后不良,雷诺现象是其早期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早期联合治疗PHT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作者:周广宇;梁薇薇;刘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清铁蛋白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血清铁蛋白(SF)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O-J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不明原因发热的57例患儿记录临床资料及进行SF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55例诊断明确,其中25例为SO-JIA,12例为血液/肿瘤疾病,12例为感染性疾病,6例为其他风湿性疾病.SO-JIA组的SF值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患儿的SF值均高于正常,且76%的患儿SF值高达正常值5倍以上.根据临床实用意义及ROC曲线,选取了4个诊断SO-JIA的截断点:当SF=328.25、529.50、731.05、1121.10ng/ml时,敏感性分别为100%、88%、72%和64%,特异性分别为77%、87%、90%和100%.结论 SF对SO-JIA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SF=529.50 ng/ml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诊断SO-JIA的界限值.

    作者:殷蕾;周纬;金燕糅;李怀远;孙骅;周征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风湿性疾病安全性的短期临床观察

    目的 描述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治疗风湿性疾病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使用TNF-α拮抗剂的患者从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方面记录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程度和终结局.结果 78例患者中35%(27/78)为类风湿关节炎(RA),41%(32/78)为强直性脊柱炎(AS),17%(13/78)为银屑病关节炎(PsA),6%(5/78)为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59例患者使用依那西普,7例(12%)发生注射局部反应、上呼吸道感染及结核病等不良反应.19例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3例(16%)发生不良反应,1例(AS)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AS)前两次均在输注完24 h内出现伞身红色丘疹及心悸,1例(RA)输注4次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部分不良反应可自行消失,其余经适当处理后痊愈.结论 证实依那西普和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风湿性疾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发生的不良反应是温和的,经适当处理可痊愈.

    作者:马丹;张莉芸;李小峰;茹晋丽;陈俊伟;王彩虹;张改连;魏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脱氢表雄酮在体外对胸腺细胞的调节机制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脱氢表雄酮(DHEA)对胸腺细胞凋亡及CD95/CD95配体(Fag/FagL)表达的影响,探讨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法(MTT法)观察细胞的活力,用梯度状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Fag与Fag-L的表达.结果 DHEA在体外降低胸腺细胞活力,促进细胞的凋亡,上调Fas/Fas-L mRNA的表达.结论 DHEA能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胸腺细胞凋亡,提示DHEA可能在一些凋亡失调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梁军;孙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炎症的研究

    甲氨蝶呤(MTX)与环磷酰胺(CTX)小剂量按周期间歇给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取得了显著疗效,明显降低了不良反应[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RA的滑膜炎及软骨和骨的破坏中起着主导作用.

    作者:王彩虹;李小峰;张奉春;梁美娥;曲世晶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风湿病患者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风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或是由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治疗等原因,成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除活动性肺结核外,很多患者表现为痰菌阴性、无症状的潜在结核病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cction,LTBI),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有效的方法来诊断LTBI.

    作者:梁旗;李鸿斌;赵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细针滑膜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滑膜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其他许多关节病的主要靶组织,获取滑膜可进行关节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预后及疗效的研究.近年,重复滑膜活检在生物制剂靶向治疗中的研究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关注[1-3] .

    作者:戴冽;郑东辉;张白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

    肺动脉高压(Dulmonary artfial hypertension,PAH)是不同病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的一组病理生理综合征,主要病理机制是血管收缩、血管重塑和原位血栓形成,终导致有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衰竭而死亡[1] .PAH是结缔组织病(CTD)严重的并发症,预后不良.PAH的高病死率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作者:刘永玉;巩路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建议

    肿瘤坏死因子(turnor necrosis factor,TNF)-α拮抗剂已广泛地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克罗恩病等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也增加了感染发生的危险性[1].尽管有研究显示,TNF-α拮抗剂治疗可增加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染性,但是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表明这种治疗是否影响宿主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病程.

    作者:姜林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1986年Reeves等[1] 首次在1例多发性肌炎(PM)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针对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的肌炎特异性抗体,称为抗SRP抗体.近年来研究表明抗SRP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sitis,II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舒晓明;王国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氨蝶呤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医疗费用和关节致残丧失劳动力给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影响全球0.5%~1%的人口[1],未经治疗的RA患者2年致残率达50%,3年致残率达70%.大约有一半的RA患者终因致残丧失劳动能力[2].

    作者:马武开;钟琴;刘正奇;姚血明;贾二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DNA甲基化转移酶在MRL/lpr狼疮鼠CD4+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研究及功能分析

    目的 研究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在发病MRL/lor狼疮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免疫相关的甲基化敏感基因ITGAL、CD70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CD4单抗标记的免疫磁珠分选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测定DNMTI、DNMT3A、DNMT3B和免疫相关的甲基化敏感基因ITGAL、CD70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①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I、DNMT3A、DNMT3B在发病MRL/lpr狼疮鼠CD4+T淋巴细胞中与健康对照BALB/c小鼠相比,表达水平均有降低趋势,其中DNMT3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70在发病MRL/lpr狼疮鼠表达水平升高(P<0.01),ITGAL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性分析显示:DNMT3B与CD70分子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69,P<0.01).结论 DNMT3B在发病MRL/lpr狼疮鼠CD4+T淋巴细胞中表达水平降低,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相关的甲基化敏感基因CD70的表达,造成CD4+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作者:袁敏;慕丽娟;崔慧娟;罗晓兵;黄新芳;郑一君;唐元家;沈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停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评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停用熊去氧胆酸(UDCA)的反应.方法 27例经UDCA治疗后肝功能正常>6个月的PBC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停用UDCA,B组维持UDCA 13~15 mg·kg-1·d-1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相匹配,观察12个月.结果 随访过程中A组1例退出,B组1例失访.A组12例,B组13例.A组2例出现病情进展,占17%,均为血清胆红素升高至正常值2倍以上,分别发生在第3个月和第12个月;B组患者未出现病情进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观察结束时,A组92%疾病复发,B组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红素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上述指标均维持稳定.结论 对UDCA治疗后肝功能正常的PBC患者需要长期维持UDCA治疗.

    作者:李洁;高丽霞;张奉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4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探讨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4(STAT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DNA中存在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STAT4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构成的单倍型在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s11889341:P=012 02,0R(95%CI)=1.22(1.044~1.424);m7574865:P=0.003 454,OR(95%CI)=1.25(1.076~1.451);rs8179673:P=0.004 275,OR(95%CI)=1.274(1.079~1.505)].结论 STAT4基因上ra11889341、rs7574865和rs8179673与中国汉族人群SLE的发病有关联,且STAT4是-个多种族均存在的SLE相关基因.

    作者:缪倩;唐元家;钱晓霞;崔慧娟;慕丽娟;黄秀琴;沈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高尿酸血症与甲状腺功能异常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 调查10 405名21~89岁某石化企业员工人群,询问甲状腺疾病的手术、药物治疗史,检测血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V3)和血尿酸(SUA).结果 ①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总患病率17.9%,男性22.6%,女性7.1%.②甲状腺疾病总体知晓率1.7%,男性0.9%,女性3.5%.③10 232名否认甲状腺疾病史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总患病率4.2%,男性2.9%,其中TSH降低者0.4%,TSH升高者2.5%;女性7.2%,其中TSH降低者0.9%,TSH升高者6.3%.④与TSH正常组相比,不论性别,TSH升高组的血尿酸均显著升高(P<0.05),aSH降低组的血尿酸无显著变化.⑤TSH升高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男性为1.61、女性为1.72,P<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TSH升高显著相关,临床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毛玉山;刘志民;王侠;陈长喜;黄童;洪中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重视白塞病多系统损害的诊治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除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前葡萄膜炎这三种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外,血管、胃肠道、肺、肾和中枢系统等多脏器均可受累,是一种典型的累及多系统的慢性疾病[1].

    作者:李向培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