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门诊药费情况,分析药费的影响因素和不同人群药费的差别.方法 面对面调查646例RA患者的回顾性用药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及关节功能状态评分.将其中病程1年以上并且药费资料完整的435例纳入分析,根据用药情况估计过去1年的药费,分析了药费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的关系,并评估不同药物的性价比.结果 ①RA患者过去1年内的人均门诊药费为人民币(8018±17 238)元,其中改善病情药的费用人均(1610±2138)元,占总药费的20%;生物制剂人均(3975±17 071)元,占总药费的49%;非甾体抗炎药的人均费用为(353±829)元,占总药费的4%;植物药人均费用为(1769±3528)元,占总药费的22%;人均激素费用为(48±160)元,外用药(74±386)元,各占药费的1%.②门诊药费相关因素分析显示,伴有关节外表现(OR:2.180,95%CI:1.335~3.558,P=0.002)、患者功能状态差(OR:1.373,95%CI:1.012~1.863,P=0.04.1)为导致药费增高的相关因素.③不同人群的药费分析提示大学以上学历、脑力劳动、月收入>3000元、享受公费医疗的人群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的费用高,门诊患者及功能状态好的患者的DMARDs的费用高.④不同药物的性价比分析显示DMARDs药物的性价比更高.结论 RA患者每年药费高,其中生物制剂、改善病情药及植物药占药费的主要部分,伴有关节外表现和患者功能状态差是高药费的相关因素.人群的学历、收入、付费方式均影响各项药费的分布.DMARDs药物的性价比更高.
作者:王秀茹;苏茵;安媛;周云杉;王莉枝;王彩虹;李小峰;陈丽娜;朱平;卢昕;王国春;靳洪涛;杨荣;王永福;李光韬;张卓莉;孙琳;刘湘源;陶杰梅;张风肖;杨静;李振彬;韦美秋;林金盈;舒荣;崔刘福;柯丹;刘晓敏;叶丛;胡绍先;李昊;杨岫岩;赖蓓;高明;黄慈波;宋立军;李兴福;栗占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局部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的病理及影像研究,初步评价局部生物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6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采用单侧骶髂关节腔内注射rhTNFR:Fc的局部治疗方法(每月1次,25 mg/次,共3次,总疗程8周),对比20例全身皮下注射用药组(每周2次,25 mg/次,共16次,总疗程8周),分析其疗效、安全性、耐受性.同时观察注药前后骶髂活检组织细胞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细胞介素(IL)-6 mRNA的表达和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以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代谢和宏观形态学上的改变.采用t检验或t'检验及χ2 Fisher's 精确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rhTNFR:Fc局部注射显示:①治疗组在12周后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32±13)mm、疲乏(40±16)mm、晨僵(35±16)min、骶髂关节局部压痛(34±22)mm、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40±17)mm上有明显改善(P<0.01),不良反应减少,并能节省医疗费用.②治疗后活检组织TNF-α、TGF-βmRNA相对表达量(0.891±0.06,0.84±0.05)较治疗前(1.08±0.19,1.13±0.33)明显下降(P<0.05),IL-6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改变(P>0.05).光镜下表现的滑膜炎、附着点炎、软骨变性、软骨下骨板破坏、骨髓炎的阳性率有所下降,而炎症细胞指数明显下降(z=-2.71,P<0.05).③治疗后骶髂关节放射学核素(ROI)的平均值(1.38±0.16)较治疗前(1.45±0.14)明显减少(P<0.05),MRI上的骨髓水肿、脂肪沉积等改变明显减轻(P<0.05).结论 骶髂关节腔注射rhTNFR:Fc,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耐受性及疗效经济学价值,特别有益于病变早期或局限于骶髂关节病变、不能耐受全身使用生物制剂的AS患者,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崔阳;张晓;王淑侠;赵振军;庄恒国;方良毅;高炜城;林莉;张光峰;石韫珍;董光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氧化应激状态及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并重点探讨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在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光光度法检测44例未绝经女性SLE患者和31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AOPPs、同型半胱氨酸(Hey)、丙二醛(MDA)的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检测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将SLE组分为病程≥5年与<5年组、活动组与非活动组,记录SLE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采用t检验.t'检验以及Pearson榆验.结果 SLE组AOPPs、Hey、MDA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OD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并且病程≥5年与<5年组、活动组与非活动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检查SLE组中有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CAP)(病程均>5年),而31名健康对照组均无CAP形成,且SLE组CIMT、baPWV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病程是否≥5年组中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应激指标(AOPPs、Hcy、MDA、SOD)与baPWV、CIMT有显著相关性(P<0.01);AOPPs浓度与Hcy、TC、TG、LDL呈显著正相关(P<0.01~0.05).结论 SLE患者体内存在显著的氧化应激,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倾向;疾病病程、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AOPPs与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可作为一项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作者:王贞;薛原;林珺芳;陈翠林;黄亚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与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比较,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77例RA患者、46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4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MCV水平,并同时测定血清中抗CCP抗体、RF水平.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抗MCV抗体在RA组、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的抗体平均滴度依次为(523±376)、(96±55)、(34±18)U/ml;此外,通过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来确定佳阳性阈值(分别以20、40、60、80、100、120、140 U/ml),结果为0.521、0.706、0.769、0.791、0.816、0.826、0.822.其中以抗MCV抗体≥120 U/ml为阳性阈值临床诊断效能大.所以本研究以抗MCV抗体≥120U/ml为阳性阈值,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87.2%,阳件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和67.8%;抗MCV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与抗CCP抗体相当,但敏感性高于抗CCP抗体;与RF相比较,抗MCV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前者.抗MCV抗体联合抗CCP抗体或RF或三者联合检测对诊断RA的特异性提高到95.7%;此外,67例抗CCP抗体阴性的RA患者中有32例抗MCV抗体阳性,占55.2%,59例RF阴性的RA患者中有31例抗MCV抗体阳性,占52.5%.结论 抗MCV抗体可以作为RA的临床诊断血清学指标之一,与抗CCP抗体、RF联合柃测可提高对RA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赵华明;茹晋丽;李小峰;罗静;张改连;吕志勤;李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LEF)诱导和维持治疗Ⅴ型狼疮肾炎(ML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6例经肾活检证实MLN患者入选(Ⅴ+Ⅲ 6例,Ⅴ+Ⅳ 5例,Ⅱ型 5例),均给予LEF联合泼尼松治疗.LEF口服60 mg/d起始,3 d后改20 mg/d;泼尼松0.8 mg·kg-1·d-1起始,4周后减量.24周后,维持方案为LEF 10 mg/d,泼尼松使用5~10 mg/d.主要观察24周末时狼疮肾炎(LN)的临床缓解率;并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尿蛋白定量(24 h)、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补体C3、补体C4、C反应蛋白(CRP)、血清抗核抗体(ANA)及抗双链DNA(dsDNA)抗体变化;诱导治疗后7例重复肾活检,对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及慢性指数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分析.采用t和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LEF诱导治疗24周末,临床缓解率75%;SLEDA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5.4±3.5)和(6.9±1.7),P<0.05];尿蛋白定量(24 h)低于治疗前[(5.8±2.2)g和(1.3±0.5)g,P<0.01].7例第2次肾活检,肾脏病理类型仍为MLN,有2例发生转型;活动性指数治疗后减轻[(2.4±0.9)和(1.7±0.8),P<0.05],慢性指数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不良反应4例,3例是感染,12周内发生,未更改原治疗方案.结论 LEF联合激素诱导及维持治疗MLN临床疗效明确,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於文丽;陈小奇;吴小燕;王群;水华;司晓芸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中国人群抗磷脂综合征(AID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9年在上海仁济医院诊治的AP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采用χ2检验.结果 确诊APS 174例,男:女为1:6.6.原发性APS 31例,继发性APS 143例,138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141例患者发生血栓事件,以脑梗死、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为主.62例(44.0%)多部位(≥2处)血栓,45例(31.9%)血栓复发(≥2次),且原发性APS较继发性APS更易复发血栓(P<0.05). 63例发生异常妊娠.7例病理诊断APS肾病(APSN),以肾小球微血栓为特点.174例AlaS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112例(64.4%),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阳性103例(59.1%),狼疮抗凝物(LA)阳性50例(28.7%).结论 APS以血栓事件和异常妊娠为主要表现,本组APS主要血栓事件与欧洲数据组一致;原发性APS更易复发血栓事件;肾小球微血栓为APSN常见病理表现之一;同时进行3种抗磷脂抗体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APS.
作者:陈晓微;申艳;孙传银;杨程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膝关节病变的关节镜下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2月至2008年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23例RA住院患者310膝次膝关节镜术中镜下所见,分析RA膝关节病变的特征.结果 310膝次中的305膝次(98.4%)有不同程度的滑膜增生,探查膝关节各区域以内侧间隙、髁间窝、外侧间隙滑膜增生明显增多,分别为274(88.4%)、267(86.1%)和258(83.2%)膝次,髌上囊滑膜增生少见,为152膝次(49.0%);296膝次增生滑膜的镜下表现为珊瑚或棉絮样,9膝次表现为苔藓样增生.301膝软骨可见不同程度软骨变性或缺损,股骨内、外髁软骨变性合并软骨破坏或缺损分别为124、163膝.单纯软骨变性63膝.51膝的前交义韧带部分断裂,5膝次完全断裂,后交叉韧带部分断裂23膝,1膝次完伞断裂.内侧半月板撕裂、基本或完全消失的膝次分别为234、38膝次,外侧分别为214、45膝次.结论 RA膝关节多有滑膜增生,髁间窝及内、外侧问隙多见,髌上囊相对较少;增生滑膜形态以珊瑚或棉絮样为主.RA膝关节软骨破坏常见,股骨内、外髁处为明显;部分膝关节可见前、后交义韧带部分或完伞断裂;大部分RA膝关节有半月板病变.
作者:陈国强;张红卫;黎志峰;郭冬梅;余旸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以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导致的右心室衰竭为特点的病理状态[1].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标准,肺动脉高压定义为在静息状态下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平均压>25 mm Hg(1 mm Hg=0.133 kPa)或在运动状态下>30 mm Hg,伴有平均肺毛细血管锲压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15 mm Hg[2].
作者:张永锋;郑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女,39岁.2005年始出现双手掌指、近端指间关节疼痛、肿胀,并逐渐出现双肩、肘、腕、膝、踝等关节肿痛,伴晨僵>1 h.在当地医院查类风湿因子(RF)明显升高,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100 mm/1 h,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给予泼尼松10mg,每日1次、甲氨蝶呤(MIX)10 mg,每周1次治疗,关节痛仍反复发作,伴有肿胀和功能受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作者:赵成;张华勇;王丹丹;孙凌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白细胞介素(IL)-17蛋白水平和IL-17、核孤儿受体(RORγt)mRNA水平及意义.方法 取AS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加佛波脂(PMA)腐子霉素(Ion)作用,经固定/透膜处理进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T细胞IL-17蛋白水平;用或不用非特异性刺激剂[抗CD3单抗(A-CD3)、抗CD28单抗(A-CD28)]刺激CIM+T细胞12 h和24 h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17、RORγt mRNA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CD4+T细胞IL-17蛋白水平AS活动组(1.26±0.44)较稳定组(0.56±0.21)和对照组(0.45±0.13)显著增高(P<0.01),同时IL-17、RORγt mRNA水平活动组较稳定组和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 用A-CD3/A-CD28刺激后,AS患者CD4+T细胞IL-17、RORγtmRNA水平显著高于未刺激组(P<0.05),12 h刺激组又高于24 h刺激组(P<0.01).结论 A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IL-17、RORγt表达水平显著增高,IL-17、RORγt表达水平可能与AS病情活动相关.
作者:芮金兵;李晶;陈雷;尤海燕;吴玲;裘影影;罗燕萍;宋晓丽;焦志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细胞因子微环境下,白细胞介素(IL)-18对早期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作用.方法 CIA小鼠,发病前给予每只重组小鼠腹腔注射IL-18(0.2 μg/d)/IL-10(0.1 μg/d),IL-18(0.2 μg/d)IL-4(0.1 μg/d),IL-18(0.2 μg/d)IL-12(0.1 μg/d),连用5 d,用关节炎评分评估关节炎病情的进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虚(RT-PCR)测定CIA小鼠髌骨及邻近滑膜组织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用组织学染色评价膝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采用Wilcoxon rank检验. 结果 IL-18/IL-4组关节炎评分轻度降低.IL-18/IL-10联合治疗有效抑制了C1A小鼠的关节炎症反应,免疫第38天治疗组关节炎评分(0.12±0.20)显著低于对照组(0.29±0.19,P<0.05),阻止了滑膜部位的炎细胞浸润,防止了软骨的破坏.滑膜和其附近软骨的Th1型细胞因子[IL-18(0.22±0.06),IL-12(0.14±0.05)]与炎症性细胞因子[IL-6(0.22±0.1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Th2型细胞因子[IL-10(6.35±0.12),IL-4(3.57±0.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5). IL-18R(0.40±0.15)水平明显降低(P<0.05).T-bet水平降低,转录因子(GATA)-3水平(5.7l±0.11)显著升高(P<0.05).结论 IL-18/IL-10免疫干预尚未发病的CIA小鼠,可以抑制Th1型免疫反应,使免疫反应向Th2逆转,其机制可能为下调了IL-18/IL-18R水平,诱导了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
作者:代巧妹;张凤山;李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关于痛风治疗的循证医学推荐及国内多位风湿病专家撰文均提及痛风治疗的原则、方法和重要性[1-3],其中作为痛风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降尿酸治疗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作者:刘湘源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在RA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懿莎;左晓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本病的发生与衰老、肥胖、炎症、创伤、关节过度使用、代谢障碍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作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在过去30年中,有关肿瘤坏死因子(TNF)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均提示:TNF通过多种机制和途径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病.在RA的临床治疗中,抗TNF制剂所取得的显著疗效也均表明TNF在RA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