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棘上韧带在脊柱骨性强直后发生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通过光镜下观察苏木素-伊红(HE)、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并行电镜观察微观结构改变,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血管密度、胶原原纤维分布密度.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光镜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可见玻璃样变及脂肪浸润,大量血管增生,管径不一,有Ⅲ型胶原表达,电镜下胶原纤维分布稀疏,周期性横纹模糊,基质降解,可见基质小泡.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无上述改变.实验组血管密度(6.8±0.7)/HP,对照组(1.0±0.4)/HP;实验组胶原原纤维分布密度(122±22)/μm2,对照组(218±10)/μ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上韧带在AS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作者:许红飞;张乐;张莹;初同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髋关节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组66例AS患者,男性57例,女性9例,年龄17~53岁,平均(33±10)岁,其中50例为AS伴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A组),16例为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B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和病程;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影像学资料包括:胸腰椎后凸Cobb角(GK)、髋关节病变评分(BASRI-hip);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包括:AS疾病活动性量表(BASDAI)、AS功能量表(BASFI)和Oswestry功能障碍量表(ODI).运用BASRI-hip对髋关节病变进行评分,并定义评分大于2分为有髋关节病变,定义有髋关节病变组为C组,无髋关节病变组为D组.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A组50例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中,27例(54%)发生髋关节影像学病变,B组16例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3例(19%)发生髋关节影像学病变(OR=5.0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K和病程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髋关节病变的高危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BASFI评分与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显著相关(r=0.345,P=0.014).结论 较大GK和较长病程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髓关节病变的高危因素,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
作者:胡俊;钱邦平;邱勇;孙凌云;王斌;朱泽章;蒋军;季明亮;王鑫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对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RA)所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在安徽3个中心(安徽省立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选择诊断明确的中重度RA患者2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白芍总苷联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观察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疗效.使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4例患者完成至少12周的临床观察,治疗组105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10例(9.5%),对照组89例,肝功能异常31例(34.8%),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疗效方面,治疗组12周有效应答率为81.9%,高于对照组的74.6%,良好以上的应答率为21.6%,高于对照组的11.7%,虽然2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在12周时有效以及良好应答率比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应用白芍总苷能够降低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中重度RA所导致的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并可能有协同治疗作用.
作者:李志军;徐亮;李向培;陈琳洁;李志;厉小梅;梅永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淮海经济区汉族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地区无血缘关系的120例RA患者(RA组)和12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法(PCR-RFLP)研究VDR的Bsm Ⅰ 、ApaⅠ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之间的关系,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维生素D含量,研究其与RA发病的关系.使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组与对照组之间ApaⅠ酶切位点AA、Aa、aa基因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4.34,43.2,P值均<0.05),Bsm Ⅰ酶切位点BB、Bb、bb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分析VDR基因型与RA患者的性别及有无骨侵蚀的关系,发现VDR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A组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8±0.3)与(4.0±0.4) ng/ml],RA患者中骨侵蚀组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无骨侵蚀组[(1.8±0.3)与(3.1±0.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3.26,41.96,P值均<0.05).但RA患者中男性患者组与女性患者组之间维生素D水平相当[(2.6±0.3)与(2.7±0.4)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ApaⅠ与淮海经济区汉族人群RA发病是显著相关联的,基因型AA、Aa的出现可能增加RA的易患性,基因型aa可能为RA的保护型基因,同时VDR各基因型与RA患者性别及是否存在骨侵蚀无相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与RA的发病及骨侵蚀的发生是显著相关的,与RA患者的性别无相关性.
作者:李朝虹;王永;殷寒秋;刘春梅;张婷;马华;蒋培培;殷松楼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嗜酸性筋膜炎(EF)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病理及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 ①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平均发病年龄(47±8)岁;②3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劳累或剧烈运动史;③6例存在抗核抗体阳性(6/12);3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3/10);6例出现高γ球蛋白血症(6/7);8例IgG增高(8/13);10例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0/16);④仅1例出现血小板减低(1/16),余无系统受累表现.结论 本病可能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发病的一种自身免疫病.系统受累较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本病有效.
作者:王慧;吴爱瑜;段新旺;曾小峰;王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转归.方法 收集我国8家医院儿科2001-2011年住院治疗的SoJIA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8家医院共收治1339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其中SoJIA患儿557例(41.6%),男∶女平均为1.58,中位发病年龄为6.9岁(年龄0.5~15岁),起病时主要症状为发热557例(100.0%),关节炎355例(63.7%),皮疹319例(57.2%),浆膜腔积液103例(18.5%),肝肿大194例(34.8%),脾肿大7例(12.7%),浅表淋巴结肿大239例(42.9%),病程中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54例(9.6%).关节炎发生时,累及的关节按发生频率排序为膝、踝、肩、腕.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493/555例(88.8%),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41/554例(97.6%),C反应蛋白升高532/553例(96.2%),CD4/CD8 下降158/310例(51.0%),免疫球蛋白上升221/460例(48.0%),抗核抗体阳性40/455例(8.8%).治疗后,完全缓解232例(50.0%),部分缓解202例(43.5%),未缓解21例(4.6%)和死亡9例(1.9%).结论 中国SoJIA患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跨度较广,发病高峰集中在5~7岁,关节炎在起病初期可不出现,如有关节炎则常累及关节为下肢大关节,抗核抗体阳性并不能排除SoJIA的诊断,目前治疗条件下,预后较好.
作者:中国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尿酸即三氧嘌呤,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尿酸的生成源于嘌呤核苷酸的代谢.由于人体内缺乏尿酸氧化酶,不能将其进一步分解成可溶性的尿囊素,而使人类极易形成高尿酸血症.目前已知,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主要有:高嘌呤饮食、细胞破坏增多、核酸分解增加、三磷酸腺苷降解增加等等.高尿酸血症大体可分为尿酸合成过多和肾脏清除减少两类,其中肾脏清除减少约占所有高尿酸血症发病原因中的90%.尿酸在肾脏中的排泄是一个复杂过程.生理学及药理学的研究发现肾脏尿酸盐转运的经典模式为:①肾小球的滤过;②分泌前的重吸收,主要发生于肾单位的S1段;③肾小管的分泌,主要发生于肾单位的S2段;④分泌后重吸收,主要发生于肾单位的S3段.但第四步是否存在及其吸收的量尚存在争议.尿酸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和再分泌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相关转运蛋白有关.
作者:许超;张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Dickkopf-1(DKK-1)是Wnt途径中的一个可溶性抑制物,在骨质形成与破坏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1].Wnt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无脊柱动物和脊柱动物中,是一类在物种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早期即有Wnt信号在调节生长发育、器官形成等重要生理功能方面的相关报道[2],在骨生理方面的作用直到近才被报道[3].Wnt信号通路是一个复杂的信号调控网络,目前认为至少存在4条Wnt信号通道:①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途径:亦称经典信号通路,通过激活β-catenin基因转录;②Wnt/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 polarity,PCP)途径:通过小G蛋白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来调控细胞功能;③Wnt/Ca2+途径:通过释放细胞内Ca2+来调控相关功能;④Wnt/蛋白激酶A途径: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调控细胞功能.其中Wnt/β-catenin途径是重要的一条途径,在关节及骨生理等方面有重要调控作用[4].DKK-1是Wnt途径重要的调控分子之一,是关节重构的关键调控者.在关节炎动物实验中,高水平的DKK-1被认为与骨质吸收的模型相关;相反,低水平的DKK-1与新骨形成的模型相关[5].本文主要探讨DKK-1在关节重构以及骨质调节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吴海华;胡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例1 女,20岁,因“多关节酸痛3个月,咳嗽、咳痰1个月”入院,查尿蛋白(+++)、潜血(+++),抗核抗体斑点型、胞质型(+)>1∶1000,抗双链DNA(dsDNA)抗体(+),多浆膜腔积液,眼底动静脉炎,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SLE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28分.肺部CT提示双肺片状浸润影,血红蛋白79 g/L,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MPO-ANCA)(+)、蛋白酶3-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R3-ANCA)(+).经甲泼尼龙2 mg· kg-1· d-1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但2周后出现咳嗽、气促加重,伴发热,无咯血,复查CT双肺片状毛玻璃影增多,无血红蛋白下降、无低血氧.行支气管镜检示支气管及其分支黏膜弥漫充血水肿,毛刷送细菌学检查阴性,灌洗液呈血性标本、离心涂片见巨噬细胞吞铁血黄素,确诊为“SLE并弥漫性肺泡出血(DAH)”,患者于确诊后出现咯血丝.予甲泼尼龙500 mg/d×3d,环磷酰胺0.2 g/d隔日至间隔3d应用达总量1.6 g,及免疫球蛋白(IGIV)冲击治疗后好转,随访36个月,无复发.
作者:施宏莹;林玲;陈小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患者男,71岁,主因全身多发关节疼痛3周,肌痛1周于2011年6月21日入院.患者3周前劳累受凉后出现双手掌指关节、双腕、双肩、双膝及双踝关节疼痛,伴发热,体温高37.8℃,无肌痛,无皮疹.1周前逐渐出现全身肌肉疼痛,四肢无力.查血常规、肿瘤标记物、甲状腺功能、人类白细胞抗原(HLA)-27均正常,生化检查示:C反应蛋白(CRP) 34 mg/L,丙氨酸转氨酶(ALT) 75 U/L,肌酸肌酶147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02 U/L,乳酸脱氢酶(LD) 389 U/L,羟丁酸脱氢酶(HBDH) 227 U/L,红细胞沉降率(ESR) 26 mm/1 h.胸部CT平扫:左肺上叶下舌段、右肺中叶及双肺下叶多发实变影及磨玻璃影.查体双下肺可闻及爆裂音.入院后查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颗粒型1∶80,胞质型1∶80,抗SSA抗体(+).患者体温37.5 ~38.6℃,肌酸肌酶进行性升高,6月27日复查生化:ALT 135 U/L,血清总蛋白(TP) 47 g/L,血清白蛋白(ALB) 21g/,肌酸激酶3644 U/L,AST 229 U/L,LD 564 U/L.
作者:黄嘉;黄慈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患者女,24岁.右肩部疼痛1年,增大伴疼痛加重14 d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侧肩部明显膨隆、饱满,无异常色素沉着,皮肤无红肿,皮温不高.右侧肩部可及约鸡蛋大小肿物,质中等,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楚,移动性可,与皮肤无明显粘连,无明显上肢放射痛,肢体活动自如无受限,周围皮肤无感觉减退.既往双侧指间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均有肿痛病史(病程>6个月),药物保守对症治疗,既往轻度晨僵病史(病程>6个月),各关节无明显畸形改变,否认结核、肝炎等病史.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16 mm/1 h,白细胞6.24×109/L,类风湿因子(RF) 63.5 U/ml.肩关节X线示:右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示:双肺未见明显异常.肩部肿物超声:右肩部实性肿物,右肩关节前侧延至肩关节后方贴近骨面可见范围约8.9 cm×2.8 cm中低回声,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作者:张博;林源;温亮;方超华;杜心如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例1女,33岁,已婚.关节肿痛、蛋白尿9年,反复下肢无力伴尿潴留4年于2009年9月28日入院.9年前出现关节肿痛、蛋白尿、颊部红斑,外院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予口服泼尼松及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治疗,症状缓解后6个月自行停药.4年前出现进行性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伴尿潴留.外院颈胸段磁共振成像(MRI)示T2-4节段脊髓内可见低T1高T2信号.予以静脉滴注甲泼尼龙500 mg每日1次×2 d、250 mg每日1次×2 d,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10 g每日1次×5 d,继之口服泼尼松30 mg每日1次及硫唑嘌呤50 mg每日2次.患者排尿正常,可行走.硫唑嘌呤使用6个月后停用,泼尼松逐渐减量为5 mg每日1次维持.4个月前再发肢体无力、麻木.1周前出现尿潴留、排便困难.既往史:15年前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左眼失明.无自然流产史.入院查体:体型消瘦,神志清楚,左眼光感,左眼直接对光反射及右眼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心肺腹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Ⅳ锻.
作者:颜淑敏;李宏超;张娟;伍沪生;曾小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单次膝关节腔内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对脊柱关节炎(SpA)和类风湿关节炎(RA)膝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入选确诊SpA或RA并伴有至少一侧膝关节肿胀及积液的受试者,X线显示该膝关节无变形、中重度骨破坏及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入组前经过常规剂量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至少6周,于目标膝关节腔穿刺,吸净滑液后注射1次25 mg rhTNFR:Fc.在注射4周后评价疗效和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改良(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两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例SpA和15例RA受试者入选并完成研究.SpA组改良HSS膝关节评分基线值为(66±14)分,注射4周后为(86±1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基线值为(64±13)分,注射4周后为(80±9)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组的改良HSS膝关节评分改善率为24.2%(16.5%~41.9%),RA组为22.2%(15.3%~3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组膝关节滑膜厚度改善率为31.8%(9.3%~57.3%),RA组为1.5%(-19.3%~2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组6例、RA组2例发生了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单次膝关节腔内注射rhTN FR:Fc对SpA和RA膝关节炎安全有效,且SpA膝关节滑膜厚度的减轻程度要大于RA膝关节.
作者:梁东风;黄烽;张江林;朱剑;张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小鼠组氨酰tRNA合成酶(HARS)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BP)融合基因,通过亲和层析纯化以获得具有抗原特异性的重组蛋白.方法 提取C57BL/6小鼠肌肉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利用软件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HARS基因上游591对碱基序列.对扩增产物和载体质粒pMALc-5e分别进行双酶切,再用T4连接酶连接得到重组质粒.将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培养并鉴定质粒序列.异丙基-β-D硫化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后亲和层析纯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融合蛋白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粗鉴定,蛋白印迹法鉴定抗原特异性.结果 重组HARS-MBP融合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胞质中高效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后的融合蛋白与预测相对分子质量66 000相符,与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结合能力.结论 小鼠HARS-MBP融合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中稳定高效地表达,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为后续炎性肌病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张寅丽;舒晓明;卢昕;邵长军;顾明亮;王国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4-1BB单克隆抗体(4-1BBmAb)及激素对免疫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对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 建立刀豆蛋白A(ConA)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激素治疗组ConA注射2h后腹腔内注射甲泼尼龙(3 mg/kg),4-1BBmAb治疗组尾静脉注射4-1BBmAb(100 μg/只),联合治疗组同时使用甲泼尼龙(3 mg/kg)及4-1BBmAb(100 μg/只),健康对照组仅注射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通过肝脏组织学、肝功能进行治疗效果的验证.分别抽取各组小鼠血液,流式细胞仪观察CD4+CD25+T细胞表达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ALT)(140±2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31±16) U/L;激素治疗组ALT(76±11)U/L,AST (71±10) U/L;4-1BBmAb治疗组ALT(98±14) U/L,AST (89±11) U/L;联合治疗组ALT (61±8) U/L,AST (55±7) U/L;联合治疗组与4-1BBmAb组、激素治疗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对照组、激素治疗组及4-1BBmAb组CD4+CD25+T细胞分别为(3.0±0.8)%,(8.5±2.9)%及(8.4±3.5)%,而联合治疗组为(11.2±3.5)%,联合治疗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1BBmAb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1BBmAb联合激素治疗效果比单独使用激素或4-1BBmAb治疗效果更好.4-1BBmAb及激素对CD4+CD25+T细胞表达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夏光涛;张源潮;付敏;武森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痛风是风湿科常见疾病,过去的5年开发了新的有效针对高尿酸血症(非布索坦、尿酸酶)和干扰痛风炎症[白细胞介素(IL)-1拮抗剂]的药物[1].尽管如此,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痛风炎症发作和高尿酸血症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存在巨大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2].为提高痛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痛风的预后,甚至“治愈”痛风,笔者提倡:首先应提高“痛风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的认识和警觉性,其次,在痛风炎症干扰、降尿酸治疗和预防发作三大主要治疗时期,进行翔实而具体的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用规范、个体化、有的放矢的治疗策略.后,坚持非药物和药物降尿酸的有机结合,长期达标控制血尿酸,达到减少痛风炎症发作、溶解痛风石,提高生活质量之目的.
作者:赵东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2012年风湿病年鉴发表了由Smolen SJ教授发起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应用白细胞介素(IL)-6受体抑制剂托珠单抗治疗的专家共识(Ann Rheum Dis,2013,72:482-492).托珠单抗(tocilizumab)是一种IL-6受体抑制剂,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于RA及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治疗,目前已有多个关于托珠单抗及其他针对IL-6受体和配体的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评估了在RA和其他炎性疾病治疗抑制IL-6通路的疗效.本共识基于临床试验结果及专家意见,阐述了使用托珠单抗治疗RA的注意事项.
作者:刘爽;叶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