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艾拉莫德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间质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将10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艾拉莫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甲泼尼龙组(每组18只).对照组气管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0.2 ml,其余5组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5 mg/kg)建立肺纤维化模型,24 h后分别对对照组、模型组每日用0.2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药物组每日分别用不同剂量艾拉莫德(10、30、90 mg/kg)和甲泼尼龙灌胃(10mg/kg).并于造模后第7、14、28天分批处死小鼠,取小鼠肺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Masson染色的方法评估肺泡炎程度及纤维化的程度.统计学方法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 ①所有博来霉素诱导组小鼠体质量较对照组均减轻(P<0.05),而艾拉莫德高剂量组和甲泼尼龙组小鼠在第7、14、28天小鼠体质量较模型组均明显增加(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艾拉莫德高剂量组与甲泼尼龙组小鼠第7、14天时肺泡炎评分降低(P<0.05);第14 d、28天时纤维化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艾拉莫德高剂量和甲泼尼龙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有抑制作用.
作者:赵丽珂;周荣伟;穆冰瑶;黄慈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B细胞亚群在RA患者外周血的分布特征、与RA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治疗对其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B细胞在RA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1例RA患者和33名健康对照外周血细胞表面标记CD19、CD27、免疫球蛋白(Ig)D,观察转换后记忆B细胞(CD19+CD27+IgD-)、转换前记忆B细胞(CD19+CD27+IgD+)、幼稚B细胞(CD19+CD27-IgD+)、双阴B细胞(CD19+CD27-IgD-)的分布,RA患者根据治疗分为TNF-α拮抗剂治疗组、传统DMARDs治疗组及初发未治疗组.了解其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间的关系及不同治疗对B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采用SPSS 23.0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①RA初发未治疗患者(病程<3个月)外周血中转换前记忆B细胞的比率[(8±4)%]明显低于健康对照[(13±4)%](t=3.3,P<0.05),转换后记忆B细胞比率[(18±10)%]低于健康对照[(23±7)%](t=2.2,P<0.05);②RA患者转换前记忆B细胞(CD19+CD27+IgD+)的比率和RA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呈负相关(r=-0.23,P<0.05);③RA患者转换前记忆B细胞(CD19+CD27+IgD+)的比率和ESR、IgG呈负相关,但与CRP、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④经过TNF-α拮抗剂治疗或传统DMARDs治疗转换后记忆B细胞及转换前记忆B细胞比率有所回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初发患者外周血中存在B细胞亚群分布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换后记忆B细胞及转换前记忆B细胞的比率降低;同时转换前记忆B细胞的比率和DAS28评分及ESR、IgG水平呈负相关;TN F-α拮抗剂及传统治疗均对RA患者外周血部分B细胞亚群的分布有一定影响,说明B细胞亚群分布改变可能在RA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丽;俱博苗;吕晓红;殷子婧;蒲丹;张竞;樊萍;武淑芳;何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抗dsDNA抗体4种检测方法,即BioPlex磁珠包被多重免疫法,放射免疫分析法(Farr),ELISA法(MBDEHSA,EURO-ELISA),HOB-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在SLE患者的检测效能,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和各类方法学适截断值的判定.方法 选取SLE患者119例,疾病对照组100例,健康对照组200名进行抗dsDNA抗体检测,同时引入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CLIFF),分析各方法学与其的一致性;分析不同方法测得抗dsDNA抗体表达量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定各方法学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依据原厂试剂盒设定的截断值,BioPlex与HOB所测定的抗dsDNA结果,相比其他检测方法,与CLIFT结果总体一致性较高;ELISA (MBL/EURO)方法所测得的结果与CLIFF结果阳性一致性好;在SLE疾病活动度评判上,Bioplex结果与疾病SLEDAI评分相关性强(r=0.297 6,P=0.001 2);在SLE是否合并LN 2组患者中,使用Bioplex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表达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 8);ROC曲线分析,Bioplex对于SLE患者体内抗dsDNA抗体检测效能强.结论 相比其他方法,BioPlex在检测抗dsDNA抗体有较高的特异度,且与疾病活动度和肾脏受累有较好的相关性.
作者:赵江峰;王楷文;王晓栋;李挺;郭丽;顾立扬;陈志威;叶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关节疼痛的24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终确诊结果分为RA组(病例组)126例和非RA组(对照组)121例,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抗CarP抗体浓度,并同期检测RF及抗CCP抗体;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抗CarP抗体对RA诊断的佳截断值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通过绘制ROC曲线显示抗CarP抗体对RA诊断的佳截断值为63.77 U/ml,灵敏度为74.60%,特异度为71.07%.与RF及抗CCP抗体相比,ROC曲线下面积(A)由大到小分别是:抗CCP抗体(0.88)>ARF(0.85)>A抗CarP抗体(0.78),其中A抗CCP抗体与ARE、ARE与A抗CarP抗体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9,P=0.20;Z=1.30,P=0.20),A抗CCP抗体与A抗CarP抗体面积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结论 抗Carp抗体在RA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RA诊断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竺红;罗云霞;杨亚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pSS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8例符合2002年美国-欧洲分类诊断标准的pSS患者,根据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格检查,结合肌电图、神经肌肉组织活检等确诊神经系统受累类型,比较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组和未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组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pSS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的总体发生率为20.3%(30/148),其中,单纯周围神经病变、单纯中枢神经病变以及中枢神经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1%(15/148)、9.5%(14/148)和0.7%(1/148).周围神经病变以单纯感觉神经病(40%)与感觉运动神经病(33%)为主,中枢神经病变表现为运动神经元病居多(71%,10/14).与未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组相比,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组的病程较短[(55±76)个月与(100±108)个月,Z=-2.682,P<0.05],而ANA和RF滴度较低[(234±248)与(377±339),Z=-2.008,P<0.05;(126±279) U/ml与(359±1445) U/ml,Z=-2.243,P<0.05].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pSS患者临床表现以肢体麻木(50%)、肢体疼痛(23%)及肌无力(63%)为主.结论 pSS合并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高,病程相对较短,疾病活动度高,但干燥的相关表现不典型,容易被风湿科医师忽略.
作者:刘佩玲;高照猛;赵金霞;刘湘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多关节滑膜炎和骨质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可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减轻炎症反应是RA治疗的基本策略,经典药物主要包括NSAIDs、DMARDs、糖皮质激素和植物类药.近十几年,靶向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拮抗剂的出现改变了RA治疗的格局,大大提高了疾病的缓解率.但并非所有RA患者都对上述治疗充分应答,获得完全缓解的概率远低于预期.一旦中止治疗,50%~80%的患者可能会发生病情恶化[1].此外,皮下给药的方式还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对生物制剂疗效的研究已经表明,对单一细胞因子的选择性抑制有时也难以达到完全缓解的临床疗效.因此,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或许能为RA的防治带来新希望[2].
作者:张蓓蓓;蔡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RA是一种以对称性侵蚀性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共同作用引起免疫功能异常的结果[1].NK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病毒感染免疫、肿瘤免疫、移植排斥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近年的研究发现NK细胞除自然杀伤效应外,还具有强大的细胞因子分泌功能,不仅调节固有免疫应答,而且参与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诸多研究证实,RA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滑液中NK细胞数量、杀伤功能和免疫调控功能存在异常,参与RA滑膜异常增殖及骨破坏[3],此外,介导维持免疫耐受的调节性T细胞亦存在着数量减少和功能减退[4],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平衡失衡成为RA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调节性T细胞除对T细胞、B细胞等适应性免疫有调控作用外,新近发现其对固有免疫尤其NK细胞也具有免疫调控作用[5],NK细胞在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之间如何发挥免疫效应值得重视.本研究对RA中NK细胞的免疫调控机制的进展予以综述,旨在寻求治疗新突破.
作者:秦凯丽;陈凯林;赵向聪;王彩虹;李小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OA是一种临床常见关节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关节疼痛和行动障碍的主要原因.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患病率及发病率逐年增高.症状性膝OA在中国的患病率为8.1%,并且存在女性多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1].同时OA也是导致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康;徐建华;郑双;丁长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患者男,48岁,主因“间断发热、皮疹、发现肌酶升高6年,肌无力8个月”于2016年3月2日入院.2010年7月始患者无诱因出现发热,予退热对症及抗生素治疗体温可降至正常.2010年10月出现腹部及腰背部斑片状皮疹,查CK 468U/L,ANA 1∶80,胸部CT示肺间质病变,肌电图示双胫前肌、双股四头肌肌源性损害,予激素治疗,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消失.后未规律口服激素,仍间断发热.2015年6月出现下肢近端肌肉乏力,伴低热,后逐渐出现双上肢抬举困难,伴腰背部及左侧大腿伸侧皮疹.因10 d前再次出现发热入院.
作者:李笑艳;章璐;王丽英;王国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间质纤维化小鼠血清IL-35表达特点.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对照组(生理盐水假性造模小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组(博来霉素诱导的肺间质纤维化小鼠模型)、激素治疗组(甲泼尼龙治疗博来霉素诱导的肺间质纤维化小鼠模型).分别于实验第7、14、28天每组随机处死4只小鼠,留取血清检测IL-35浓度.比较正常小鼠、模型组小鼠和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博来霉素诱导肺间质纤维化小鼠不同时间组间和组内血清IL-35浓度差异.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组内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3组小鼠血清IL-35浓度的组间比较:第7天模型组血清IL-35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激素治疗组(F=24.56,P<0.05),第14天激素治疗组血清IL-35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F=8.85,P<0.05),第28天激素治疗组血清IL-35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模型组(F=36.64,P<0.05).3组小鼠血清IL-35浓度各时间点的组内比较提示对照组小鼠血清IL-35浓度第28天与第7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03,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IL-35浓度第28天比第7天显著升高[(9.36±0.95) ng/ml vs (6.51 ±0.58) ng/ml,t=5.14,P<0.05],激素治疗组第28天比第7天显著降低[(5.27±1.01) ng/ml vs (9.42±0.84) ng/ml,t=6.32,P<0.05].从第7天至第28天模型组小鼠血清IL-35浓度呈显著升高,而激素治疗组呈显著降低,2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r=-0.743,P<0.05).结论 博来霉素诱导肺间质纤维化小鼠模型过程中血清IL-35浓度呈升高趋势,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小鼠模型血清IL-35浓度.
作者:陈颖娟;穆冰瑶;周荣伟;黄慈波;曾小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BC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自噬的异常及脐带MSCs(UC-MSCs)对自噬的影响和治疗PBC小鼠的机制.方法 诱导小鼠PBC模型后,随机分为PBC组、MSCs组和Stattic组(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拮抗剂组,STAT3拮抗剂组),另取对照组.检测小鼠肝脏病理及血清抗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PDG-E2)抗体水平;电镜检测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自噬小体;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TAT3/pSTAT3、Beclin-1表达.培养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iBECs)干扰其STAT3,在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作用下加入UC-MSCs,检测微管蛋白轻链3Ⅱ(LC3Ⅱ)表达.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BC组肝脏可见胆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及肉芽肿形成,经MSCs治疗的小鼠肝脏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未见肉芽肿形成.PBC小鼠血清抗PDC-E2抗体高滴度阳性(107±18) ng/ml,高于对照组(42±6) ng/ml (q=6.326,P<0.01),而MSCs治疗可显著降低其水平(43±4) ng/ml(q=5.801,P<0.01).电镜结果提示PBC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自噬小体数量[(5.00± 1.29)个]较对照组[(1.75±0.25)个]有增多趋势(q=4.061,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提示PBC组Beclin-1的表达(1.80±0.36)明显高于对照组(0.40±0.20)(q=6.757,P<0.01),MSCs治疗组(0.86±0.06)可显著降低PBC组Beclin-1的水平(q=4.536,P<0.05),Stattic也有同样作用(0.72±0.03)(q=5.226,P<0.05).PBC组STAT3(1.80±0.42)(q=5.730,P<0.05)及pSTAT3(2.04±0.29)(q=6.492,P<0.01)表达高于对照组(0.50±0.05)、(0.91±0.14),MSCs治疗后STAT3(0.51 ±0.13)(q=5.703,P<0.01)及pSTAT3(0.76±0.07)(q=7.388,P<0.01)表达均下降.体外培养HiBECs在干扰STAT3后,MSCs不能明显改变LC3Ⅱ的表达量.结论 PBC小鼠肝内胆管上皮自噬存在异常,MSCs可通过下调STAT3减少其自噬治疗PBC.
作者:王倩;朱赟;唐小军;陈纬纬;李文超;姚根宏;孙凌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痛风是由于持续性高尿酸血症形成尿酸盐晶体并沉积于体内,引起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痛风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目前已经明确与痛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尿酸盐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年龄、肥胖、胰岛素抵抗、药物、高嘌呤饮食(饮酒、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等)等.痛风患病率在全球及我国逐渐升高,已成为常见病.综合我国多个流行病学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1%,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则高达13.3%[1],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10倍.在短短的数十年间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显著升高,提示环境因素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新近研究发现果糖的摄入增多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谦华;戴冽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