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7480
  • 国内刊号:14-1217/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1997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53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1998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社被共青团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8年1期文献
  • Pin1新型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的作用

    目的 探讨Pin1新型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CIA小鼠模型,用ATRA及地塞米松干预,观察小鼠足厚度、足体积等一般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TNF-α、IL-6的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关节病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滑膜Pin1及相关蛋白NF-κB的表达情况.多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足厚度与足体积情况: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足厚度及足体积均下降,ATRA组及地塞米松组小鼠关节肿胀、关节炎评分等情况均较疾病、对照组均好转.血清TNF-α、IL-6表达:疾病对照组小鼠血清TNF-α、IL-6[(50.1±1.3)pg/ml,(67.6±8.3) 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7.1±0.6) pg/ml,(43.0±5.2) pg/ml](t值分别为-9.0及-6.9,P均<0.01);各给药组均明显低于疾病对照组(TNF-α,F=35.5,P<0.05;IL-6,F=17.15,P<0.01).HE染色:CIA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连续性断裂、软骨细胞破坏,滑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ATRA组及地塞米松组关节情况较疾病对照组明显好转.蛋白质印迹法:CIA小鼠Pin1蛋白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关节炎评分越高的小鼠滑膜Pin1相对表达量越高.在关节炎评分相近小鼠中,ATRA及地塞米松治疗组Pin1表达组低于疾病对照组,且ATRA组低于地塞米松组.NF-κB表达趋势与Pin1相同.结论 ATRA能够减轻CIA小鼠炎症并抑制CIA小鼠滑膜Pin1表达.

    作者:王晓娟;余莲;袁跃兴;黄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RNA-3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微RNA(miRNA)-31在RA PBMCs中的表达,及其与RA年龄、性别、疾病炎症指标和病情活动度间的关系.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56例RA患者,12例SLE患者,6例SS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通过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提取RNA并进行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RA、SLE、S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BMCs中miRNA-31的表达.再根据RA子DAS28将RA患者分为高、中、低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比较不同活动期中miRNA-31的表达情况.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患者PBMCs中miRNA-31的表达是健康对照组的7.25倍(P=0.003 8);其中,高疾病活动组RA患者PBMCs中miRNA-31的表达是健康对照组的10.63倍(P=0.01),中疾病活动组miRNA-31的表达是健康对照组的8.95倍(P=0.000 3),而低疾病活动组和缓解期RA患者miRNA-31的表达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PBMC中miRNA-31的表达降低,SS患者PBMCs中miRNA-31的表达是健康对照组的1.64倍(P=0.02),但是平均miRNA-31增高的幅度均低于RA患者.结论 表达上调的miRNA-31可能作为评估RA疾病活动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于若寒;朱玥荃;孙琳;建磊磊;赵金霞;刘湘源;李常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活性维生素D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SLE患者活性维生素D[25(OH)D3]水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表达及两者相关性,探讨活性维生素D对SLE患者表达MCP-1的影响.方法 选择154例SLE患者(SLE组)和3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ELISA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实时定量PCR测定MCP-1mRNA表达,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进一步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25-(OH)D3对PBMCs表达MCP-1的调控作用.2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25-(OH)D3水平在SLE组为(20±11) ng/ml,低于健康对照组(29±11) ng/ml (t=4.198,P<0.01),而且血清维生素D缺乏者在SLE组占55.8%(86/154),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2.6% (7/31)(x2=11.421,P=0.001).MCP-1 mRNA在健康对照组PBMCs中的表达水平为1.14 ±0.27,明显低于SLE组(1.44 ±0.31,t=3.277,P =0.001),SLE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PBMCs中MCP-1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289,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25-(OH)D3可抑制PBMCs中MCP-1 mRNA的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关系.结论 SLE患者中25-(OH)D3水平下降,与MCP-1 mRNA表达呈负相关,体外实验显示其抑制PBMCs表达MCP-1的作用,表明25-(OH)D3可通过调控MCP-1表达在SLE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D补充治疗可能会使SLE患者获益.

    作者:罗雄燕;魏琴;刘青松;杨闵;杨明辉;武丽君;刘毅;袁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生物制剂在狼疮肾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LN是SLE严重的临床表现.随着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1].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ACR[2],EULAR联合欧洲肾脏学会-欧洲透析和移植学会[3](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European Dialysis and Transplant Association,ERA-DTA)相继推出LN的诊疗指南,规范了Ⅲ、Ⅳ活动性LN的诱导缓解期和维持缓解期的治疗方案.但LN患者仍然面临完全缓解率低、维持缓解期长、复发率高等诸多问题.随着对LN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针对特定靶点的免疫治疗成为可能,一系列用于探索生物制剂治疗LN的临床试验陆续开展,本文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作者:邢鹏;刘思梦;李晓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OL5A1基因新突变导致的经典型Ehlers-Danlos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16岁.因“一过性腹泻伴发热2.5个月、关节肿痛2个月”于2016年7月5日入院.2.5个月前患者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伴发热、体温高38.6℃.于当地医院加用抗生素治疗1周后腹泻逐渐好转、体温降至正常.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肿痛,伴左足第2、3趾腊肠样肿胀,自服双氯芬酸钠片后关节肿痛稍好转、足趾腊肠样肿胀逐渐消退.既往、个人、家族史:患者出生后即有皮肤柔软、伸展过度,因其父亦有类似症状而未重视.否认银屑病、炎性肠病病史.否认AS、银屑病家族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左膝关节浮髌试验(±)、无关节附近皮温升高.

    作者:杨月;冒丹丹;贾园;粟占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以脉络膜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患者女,35岁,主因“双眼睑水肿、视力下降1个月余,胸闷憋气2周”入院.患者1个月前出现双眼睑水肿,伴大便次数增多至每日3~4次,为成形软便.双睑水肿逐渐发展至颜面水肿,并出现视力下降及视物模糊.外院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尿蛋白定量(24 h)1.66 9;生化:肝功能、肾功能正常,白蛋白23.6 g/L、LDL-C 4.13 mmol/L;ESR 44 mm/l h,CRP 1.67 mg/L;免疫球蛋白(Ig)G 16.6 g/L、其余Ig正常;C3 0.306 g/L(0.6~1.5 g/L)、C4 0.015 6 g/L(0.12~0.36 g/L);ANA(S) 1∶640、抗dsDNA抗体双法(-)、抗nRNP抗体(+)、抗Sm抗体(+);ANCA(-);胸部X线片:双侧胸腔积液,右侧为著;腹部B超示腹腔积液;行肾脏穿刺活检,病理提示为LNⅡ型.

    作者:季兰岚;郝燕捷;李骏;张卓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癜风合并嗜酸性筋膜炎一例

    患者男,45岁,主因“白斑4年,四肢肿胀、皮肤变硬3个月”于2017年5月3日收入我科.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前臂白斑,直径约硬币大小,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未重视,白斑范围逐渐增大,累及双前臂、下腹部、背部、双足等处,期间多次就诊于我院,确诊为“白癜风”,间断使用口服甲泼尼龙与甲氨蝶呤治疗,治疗效果欠佳.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前臂、双小腿皮肤肿胀、硬化,伴双手指关节活动受限、麻木,并伴双腕、双肘、双肩关节等疼痛,无雷诺现象、指端硬化.无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无固定职业.入院体查:双手前臂、下腹部、背部、双足等处皮肤可见散在色素脱失斑,双前臂、双小腿肿胀、变硬,双前臂皮肤呈橘皮样改变,双手因肿胀而指关节活动受限.

    作者:胡淑琳;周亚欧;李懿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具有锚蛋白重复序列的B细胞支架蛋白1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具有锚蛋白重复序列的B细胞支架蛋白(BANK)1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疾病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CIA小鼠模型并评估;ELISA法检测不同疾病阶段血清抗Ⅱ型胶原自身抗体和BANK1的水平、定量PCR法检测BANK1 mRNA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及与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疾病阶段脾脏和引流淋巴结B细胞BANK1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脾脏细胞BANK1蛋白的水平.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应用GraphPad Prism 6进行绘图;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有相关性的做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CIA的发病率可达90%以上,关节炎评分与血清抗Ⅱ型胶原总IgG抗体(r=0.717 5,P<0.01)、抗Ⅱ型胶原IgG2a抗体(r=0.675 3,P<0.01)及抗Ⅱ型胶原IgG2b抗体水平(r=0.8894,P<0.01)均呈正相关;与正常小鼠比较,CIA小鼠血清BANK1水平和BANK1 mRNA表达量在疾病不同阶段均下降,后者与关节炎评分(r=-0.485 4,P<0.01)呈负相关;脾脏和引流淋巴结中BANK1+CD19+细胞比例和脾脏细胞BANK1蛋白的表达均出现下降.结论 随着CIA疾病的进展,BANK1表达下降,对B细胞的负性调节作用减弱,与关节炎的加重密切相关.

    作者:孔宁;任洁;邹和建;万伟国;杨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三谈风湿科医师的任重与道远

    十年前和二十年前,笔者在本刊先后发表了《风湿科医师的任重与道远》(青年医生园地)和《再谈风湿科医师的任重与道远》(专论)[1-2],重点讨论三级甲等医院和教学医院成立风湿免疫科的必要性,呼吁医学界重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三十多年来,风湿免疫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近十余年,学科队伍迅速壮大,省市级大型医院几乎均建立了完善的风湿免疫科,大多数地级市和县级医院也或多或少的有了风湿免疫病专科医师.在学科基本完善和队伍壮大之后,这个学科的发展只是在万里征途中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能满足于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有数千人参会的壮观场面,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提高该学科的“含金量”,凸显风湿免疫科在临床医学领域的重要性.风湿免疫科不只是诊治关节病,其重点在于系统性疾病和各种疑难复杂的免疫病.风湿免疫科专家不要只满足于诊治“照书生病”的经典风湿病,要努力帮助临床各学科解决免疫性炎症相关的疑难病,做名副其实的免疫科,肩负起临床疑难病诊治的重任,让整个医学界真正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科.

    作者:杨岫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解读2017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纤维肌痛治疗管理建议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一种以全身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风湿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是风湿科门诊中很常见的疾病,在风湿科疾病中排名第二,仅次于OA.纤维肌痛在全球患病率为2%[1],就亚洲而言,韩国人群患病率为2%[2],中国香港地区人群患病率为1%[3],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缺乏流行病学资料.如用中国香港地区的1%的患病率来推算,中国14亿人口中应有约1 400万纤维肌痛患者.

    作者:焦娟;贾园;吴庆军;张永峰;王钱;王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跌宕历程

    50多年前,氨蝶呤(甲氨蝶呤的前体)及甲氨蝶呤(MTX)作为叶酸拮抗剂首次进入肿瘤化疗领域.如今,甲氨蝶呤在RA的治疗中已处于基石的地位,那么,甲氨蝶呤从初发现到终应用于RA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甲氨蝶呤五十年发展历程见图1).

    作者:甘雨舟;李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羟氯喹抗风湿病的辛路历程

    氯喹(chloroquine)和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治疗预防疟疾已有数世纪,其前身金鸡纳首次发现于17世纪且随后应用于猖獗暴行的发热性疾病“疟疾”.但现今抗疟药羟氯喹作为免疫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病,并被国际指南推荐为基础用药,那么,羟氯喹是如何完成从抗疟药到免疫抑制剂的转变呢?

    作者:余春晓;李杏;孙尔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低调的经典:来氟米特的发现和应用

    来氟米特是目前常用的自身免疫病治疗药物之一,从40年前发现来氟米特开始,来氟米特经历了杀虫、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探索过程,终于发展成免疫抑制治疗的经典用药.1 来氟米特的发现历史1977年,Hoeschst公司开发杀虫剂的过程中首次合成了HWA486(来氟米特),但因杀虫效果不理想被标以“无效待销毁化学品”搁置.直到1985年,Bartlett意外发现HWA486具有免疫抑制功能,而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首次报道了来氟米特对RA大鼠有治疗作用[1],开启了在免疫相关疾病治疗的新篇章.20世纪90年代,来氟米特迎来了一个研究热潮,相继发现HWA486具有抑制各型排异反应、抑制细胞和体液免疫、逆转血管增生的作用,并正式拥有了leflunomide(来氟米特)的通用名,但并没有在移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高冠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柳氮磺吡啶治疗炎性关节炎的历史进展

    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SZ)面世至今已近80年了,现被广泛用于炎性关节炎以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但在药物的发展史中并非一帆风顺.1938年,具有抗菌作用的磺胺类药物面世,用于治疗感染性关节炎.由于当时医学界认为RA也是由于感染引起,可能是一种肠病性关节病,所以斯德哥尔摩医生Svartz开始采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RA,试图通过抗菌作用改变肠道菌群,进而下调导致关节炎症的免疫反应,终达到治疗关节炎的目的.但事实证明,单用磺胺类药治疗RA并无明显疗效.

    作者:刘蕊;刘湘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环磷酰胺的涅槃重生:从“杀人魔鬼”到“救命天使”的美丽蜕变

    1959年,环磷酰胺被美国FDA批准为抗癌药上市,广泛用于霍奇金病、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中.同样它在风湿领域治疗SLE上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1“杀人魔鬼”的诞生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抗肿瘤的活性,进入体内经一系列代谢后,其中的氮芥是主要的抗肿瘤作用.氮芥的历史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使用的化学战,他们研究出一种散发类似高浓度大蒜或者芥菜味道的气体,有极高的致死率,据文献报道:在芥子气使用不到1年的时间,约有1.6万人中毒,4 000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内瓦公约》禁止使用毒气及化学武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竟然也使用了这种杀伤力极高的生化武器.

    作者:武丽君;石亚姝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