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以来,我们对泌尿系结石继发慢性梗阻性肾病的患者,在手术解除梗阻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肾功能恢复的情况,经与西药治疗组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诊断标准本研究35例符合(1)均有腰痛、间歇性血尿或尿有砂石排出,及/或有肾绞痛史,尿路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及B超确诊为双侧肾盂与输尿管连接端或输尿管上段8 mm以上的结石、肾体积增大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肾盂扩张、积水,且除外尿路解剖、功能异常及泌尿系外病变的可能;(2)临床有食欲减退、恶心或呕吐、头晕乏力、排尿时多时少或夜尿增多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轻中度贫血、氮质血症、尿浓缩功能障碍;(3)结合病史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切排除了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泌尿系结核、肿瘤的可能,证实泌尿系结石继发慢性梗阻性肾病的诊断.
作者:舒亦斌;徐洪波;王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急性肾衰竭(ARF)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急剧恶化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其主要表现为氮质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作为一组临床综合症,因ARF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影响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本文通过分析36例ARF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ARF的诊断水平.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1993年~1999年共收治ARF 285例,其中36例误诊,误诊率12.6%,均为外院或我院其它科室转来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17岁~78岁,平均年龄(39.2±15.4)岁,以原有慢性肾炎病史就诊10例,占27.8%.2临床表现以单纯的蛋白尿或(和)血尿为主就诊13例,占36%;以严重贫血为主就诊3例,占8.3%;以全身浮肿为主就诊2例,占5.6%;以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主就诊2例,占5.6%;其它原因(如肾结石、高血压等)就诊6例,占16.7%.入院和终病因诊断见表1.病程<4周的15例,4~8周的10例,8周以上的11例.
作者:丁国印;杨小东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患者常见的尿液改变,长期或大量蛋白尿可引起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终导致肾衰竭,因此,控制蛋白尿有助于阻止或延缓肾衰竭的发展.目前治疗蛋白尿的药物如激素仅限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肾小球疾病,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和潘生丁疗效有限,且常有副作用.为此我们采用黄芪和灯盏花素联合静点的方法治疗多种肾小球性蛋白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入选标准:(1)24h尿蛋白定量≥150mg,伴或不伴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2)各种初诊的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除外诊断:(1)急、慢性肾衰竭.(2)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3)严重感染,或伴有其它系统疾病者.
作者:张计兰;孙辽;孙桂芝;刘文媛;武明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既往研究显示:健脾补肾中药对慢性肾衰竭维持血透患者有较好的减少感染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作用[1].为进一步探讨其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我们于1999年2月~2000年2月,以健脾补肾中药制剂康肾片治疗老年维持血透患者32例,动态观察该药对患者sIL-1R(血清可溶性白介素1受体),sIL-2R(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6R(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纳入标准(1)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患者:Scr>707μmol/L或Ccr<10ml/min;(2)年龄≥60岁者;(3)已经过3个月以上维持血透者.2排除标准(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恶性肿瘤、多发性脑梗塞、严重的活动性出血、严重的心肌病者;(2)中途停止透析或死亡者;(3)不合作者;(4)血管条件差,建立血管通路困难者.
作者:谢桂权;张睿铸;刘洲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常见病症,导致其发病的原因很多,但无论何种原因,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达到一定程度的肾实质损害后,都有慢性肾衰竭的进行性和不可逆转的特点[1].因此,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对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原发病,保护肾功能,防止和消除加重肾功能不全的诱因,晚期则采用血液净化和肾移植方法治疗.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药物很多,但缺少疗效确切、行之有效的成药.因此,研究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自1999年2月~2000年12月间,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纯中药制剂肾安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42例,并随机设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宝峰;黄明;任小强;李秋英;裴俊青;陆中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慢性肾衰竭(CRF)几乎是所有肾脏疾病及一些严重全身性疾病的终结局,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达到一定程度的肾损害后,都有进行性发展和不可逆转的特点,终都要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1],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期.CRF为目前公认的难治病之一,本科从1998年3月~2000年12月,对本病的中医综合治疗以及配合苯那普利的应用作了系统的临床研究,现将资料完整的45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45例患者,住院33例,门诊1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1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9岁~72岁,平均年龄56.7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1例.高尿酸血症性肾病1例.治疗2组2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44岁~78岁,平均年龄60.5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病10例,糖尿病肾病3例,高尿酸血症性肾病2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作者:梁晓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雷公藤属卫矛科植物,是我国特有并具有多种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经过近20年的大量药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证实:雷公藤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公藤环氧二萜化合物普遍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以雷公藤内酯醇的作用强,能够阻止包括IL-2在内的多种途径所致的T细胞增殖,在肾脏领域上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开拓和提高.1雷公藤治疗肾脏病的理论基础目前已对雷公藤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体内和体外研究,归纳有以下两个方面,这可能与雷公藤治疗肾脏疾病的作用机理密切相关.
作者:林栩;李铭邦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各种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虽各有差异,但多伴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近年的很多研究[1]证明蛋白尿程度与肾功能进展的速率有关,蛋白尿不仅是肾小球机能障碍的一个标志,而且它能相对独立于初损伤导致进行性肾实质损伤.一些研究[2]证明大量而持续的蛋白漏出可能有内在的肾毒性.因此,如何防治蛋白尿就显得十分重要.1981年黎磊石[3]等报告雷公藤治疗肾小球肾炎,对降低尿蛋白有显著疗效.这个结论经过20年的实验研究及大量临床应用,现已被多数肾脏病学者所承认[4~7].本文简要回顾20年以来,雷公藤治疗蛋白尿的机理、致突变反应、雷公藤临床治疗剂量等三个方面.
作者:董兴刚;安增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尿素氮变化的规律.方法:既往无肾病及肾功能障碍病史的急性期脑出血住院患者102例,治疗前及治疗中动态检测其尿素氮变化.结果:治疗前尿素氮异常者24例(23.5%);使用甘露醇治疗中尿素氮异常者16例(15.7%),总异常率达39.2%.不同年龄、不同部位、不同出血量、不同甘露醇使用量及不同病史患者尿素氮异常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尿素氮异常发生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作者:李新毅;于为民;穆俊霞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前瞻性观察长期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残余肾功能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处方透析,留取尿液、腹透液,并抽血检测生化、血脂及蛋白营养指标,计算残余肾功能(RRF)、KT/V值、肌酐清除率(Ccr)、单位透析剂量(PV/S)及蛋白质分解率(PCR),评估每日蛋白质摄入量(DPI).结果:RRF与KT/V、Ccr及残余尿量呈正相关,(分别r=0.56、0.83及0.80),与透析时间、透析超滤量呈负相关(分别r=-0.41、0.33),与PV/S无关.A组(RRF<3 ml/min)患者Ccr、KT/V及血浆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f)明显低于B组(RRF≥3 ml/min),但PCR高于B组.然而,A、B两组间Alb、TG及TC却无明显差别.结论:RRF与腹膜透析充分性密切相关,并影响腹透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RRF下降程度及时调整透析剂量及方案,是预防CA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手段.
作者:袁伟杰;叶志斌;郭志勇;湛冯岚;孙莉静;崔若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炎)发病的联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30例原发性肾炎患者肾活检冰冻切片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沉积情况.按血清HBV感染标志物检测情况分血清阳性和阴性两组进行分析,以及按发病年龄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在230例原发性肾炎中,肾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阳性率分别为18.7%和16.8%,乙型肝炎抗原(HBAg)总阳性率为20%.血清HBV感染标志物阳性率为39.6%.血清阳性组的肾组织内HBAg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阴性组,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显示,这种相关性在小儿组和成人组中同样存在,相关的病理类型见于膜性肾病.结论:血清HBV感染与原发性肾炎(包括成人原发性肾炎,特别是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有密切联系.
作者:黄朝兴;吕吟秋;李凡凡;许菲菲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氯沙坦加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54例糖尿病肾病病人分为A和B两组.A组30例,Scr正常,24 h尿蛋白≥0.5 g,分为A1、A2和A3组各10例.B组24例,Scr在110~354μmol/L,分为B1、B2和B3各8例.A1和B1组给予氯沙坦50 mg和苯那普利10 mg,A2和B2组给予氯沙坦50~100mg,A3和B3组给予苯那普利10~20 mg.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Scr和BUN变化.结果:单独用氯沙坦或苯那普利和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降低Scr和BUN水平(P≤0.05 orP<0.01).尽管各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就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降低Scr和BUN的幅度以联合用药组明显.结论:氯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较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降低Scr和BUN水平,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作者:孙辽;方敬爱;刘文媛;孙桂芝;李建先;邓华聪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抗纤灵冲剂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提取慢性肾衰竭大鼠的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鼠成纤维细胞体系,观察具有活血化瘀、扶正降浊作用的中药抗纤灵冲剂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分泌形成ECM中主要成份的纤维连结蛋白(FN),Ⅳ型胶原(C-Ⅳ)、以及TNF-α的影响.结果:抗纤灵冲剂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分泌FN、C-Ⅳ、细胞因子TNF-α的作用,该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成纤维细胞是抗纤灵冲剂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靶细胞,这可能是该方防治慢性肾衰竭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立群;高建东;郑平东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分泌层粘连蛋白(LN)的影响.方法: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以单味大黄注射液为实验对照组,检测肾康注射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分泌LN含量的影响.结果:肾康注射液可以显著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分泌LN的含量,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肾康注射液作用明显优于同等含量的单味大黄注射液.结论:肾康注射液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分泌LN含量,是该方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机理之一.
作者:赵宗江;傅博;陈香美;叶传蕙;张新雪;牛建昭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法诱导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以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肾间质组织ECM成分(I、Ⅲ型胶原)、TGF-β1mRNA及MMP1mRNA表达,并作尿α1-MG检测以及相关肾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Ⅰ、Ⅲ型胶原、TGF-βmRNA的面积比显著增加(P<0.05),MMP1mRNA面积比显著降低(P<0.05);各治疗组大鼠Ⅰ、Ⅲ型胶原、TGF-β1mRNA面积比较模型组减少(P<0.05),MMP1mRNA面积比较模型组增加(P<0.05);治疗组中以中药预防组鼠I、Ⅲ型胶原、TGF-β1mRNA面积比低、MMP1mRNA面积比高(P<0.05).经治疗后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有明显改善.结论:化瘀解毒汤通过下调TGF-β1mRNA表达、上调MMP1mRNA表达、以抑制肾间质ECM的增生和积聚,防止肾间质的纤维化.此外还可减轻肾小管病理性损伤.
作者:晏子友;郭有能;高书亮;皮持衡;徐友妹;陈人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狼疮样小鼠外周血IL-6和IL-10水平及中药狼疮方对其影响.方法:采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经中药狼疮方、强的松及联合治疗后分别检测血清抗ds-DNA抗体、和IL-6、IL-10水平.结果:(1)模型组血清抗ds-DNA抗体为1.75±0.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20±0.21,P<0.001);各治疗组血清抗ds-DNA抗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模型组狼疮样小鼠血清Th2细胞因子IL-6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各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狼疮方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T和B细胞活化、减少Th2细胞因子的形成、自身抗体产生,有效的治疗狼疮性肾炎.
作者:梁鸣;李幼姬;阳晓;魏毅;许韩师;叶任高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肾衰康延缓慢性肾衰竭(CRF)进展的疗效及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大鼠CRF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洛汀新组及肾衰康组治疗,观察各组Scr、BUN及尿中细胞外基质成分(ECM)排泄量.结果:洛汀新组及肾衰康组Scr及BUN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及P<0.05),而肾衰康组Scr又低于洛汀新组(P<0.05),肾衰康组尿中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及层粘连蛋白(LN)含量均明显比模型组高(P<0.01).结论:肾衰康有延缓CRF进展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促进ECM成分从尿中排泄,从而减轻肾小球内ECM的聚集有关.但肾衰康对ECM是抑制合成还是促进降解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朱辟疆;江丽萍;迟雨栩;韦先进;王健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病例患者:男,38岁,肾炎病史16年,头晕、乏力10d,于1998年8月入院.体检:血压正常,贫血貌,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双下肢Ⅱ°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血离子正常,BUN39.0 mmol/L、Scr1135 μmol/L.B超示:双肾缩小,实质变薄.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行肾脏透析替代治疗,每周2次,每次5 h.1999年9月,患者额部皮肤单纯疱疹感染,1周后出现双手对称性麻木、握力减弱.初始考虑为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遂加强透析,每周3次,给维生素B12、肌苷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症状无好转,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正常,双手足痛觉减退、呈手(袜)套状分布,睫反射(-),双侧巴彬斯基氏征(-).
作者:李德文;宋娟;郝伟华;李心环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病例患者,女性,63岁,因低热、全身浮肿、四肢关节疼痛伴进行性活动障碍4个月,在当地治疗无效转来我院.入院后体检:T 37.4℃,全身高度浮肿,面无表情、皱纹消失,胸腹部皮肤硬且厚,有色素沉着,四肢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呈铅管样变.实验室检查:Hb 63 g/L,WBC 4.8×109/L,尿常规PRO(+++)、定量500~800 mg/dl,WBC 6~8个/Hp,RBC 3~5个/HP,24h尿蛋白定量8~15 g/L,血TP36.6 g/L,ALB 12.6 g/L,GLB23.9 g/L,肝、肾功能正常,胸片示:两侧胸腔积液.EKG心肌劳损,肢体低电压,B超:双肾大小正常,皮、髓质分界欠清晰,腹腔大量积液,皮肤活检:表皮角化,真皮水肿,有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束增粗,毛囊、皮脂腺消失,汗腺减少.诊断:硬皮病、肾病综合征.
作者:张春天;谢放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常复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指经激素治疗后能完全缓解,但在一年之内复发三次或半年内复发两次以上者.肾综反复发作,可以使肾小球病理损害进一步加重,从微小病变型转变为局灶节段硬化型,乃至肾小球硬化,终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故及早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叶任高教授是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其四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叶教授立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笔者有幸跟随叶教授学习,耳闻目睹,受益匪浅,故将叶教授的经验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陈严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本系统包括连续血液透析循环和一个透析液容量控制系统,用高流量透析器以预定的流速传送温透析液,第二个泵调节透析液流出量和控制超滤量.治疗120~240 min透析达到10 L时,即达到透析液和血浆尿素和肌酐平衡,也能排除中分子物质(如菊粉的筛选系数是0.6).如持续治疗,每4个小时换一次透析液袋,期望尿素清除率60 L/d,菊粉清除率36 L/d,这样总体水清除KT(24 h)/V=1.如果连续进行CAVHFD,每周KT/V指数为7~10.一次治疗比其它方式能达到较高的效率,对菊粉筛选系数也很容易达到1.0.
作者:王质刚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组方1组成白花蛇舌草25 g,紫草10 g,半枝莲20 g,全蝎2 g或蜈蚣2条,丹参15 g,益母草15 g.2来源叶任高教授经验方.3方解中医学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主为素体禀赋所异或为外邪诱发,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失调,脏毒内生.热毒蕴于血分,易损及肾脏,络脉受损,瘀阻不畅;肾失封藏,气化不利,精微外泄,水湿内停,从而引起临床上常见的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重者肾气虚衰,浊邪内蕴,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其病因病机的关键即为热毒内蕴,瘀血停滞.狼疮方组成即针对此而设.方中以大剂量白花蛇舌草配合紫草,半枝莲以解毒清热,凉血;以全蝎或蜈蚣通络祛邪;二组药物联用以截断病因,均为方中主药.辅以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瘀通络之功.
作者:韩彬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