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性激素变化与疗效关系.笔者采用以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疗法,并在此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进行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的检测及其疗效的对比,兹报道如下.
作者:李燕红;张庆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肝素用于血液透析中抗凝已有多年的历史,以往均采用常规持续肝素输注法,即透析开始时给予首次剂量肝素,以后每小时追加一定剂量的方式.我院根据肝素的半衰期,探索采用单剂推注肝素抗凝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金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IL-8是一种多源性细胞因子,主要生物活性为对T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它在肾病综合征发病及蛋白尿形成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争议.本文就我院对INS患儿血清IL-8的变化及激素和黄芪对其影响的研究进行报道.
作者:高岩;林飞进;钟桴;谭纬;叶红;李颖杰;张建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6年~2000年我科共收治脑血管病合并肾衰竭患者116例,占同期入院脑血管病例的3 .5%.本文就此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袁琼生;陈再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化疗药物及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大部分均有一定肾毒性, 常引起急/慢性间质性肾炎,甚至可引起肾小管坏死造成不可逆转的肾损伤[1].过去常用血清BUN、Cr来检测化疗病人的肾功能,但BUN、Cr只有在肾功能不全失代偿以后才能表现出异常.近年来,随着肾小管标志酶和标志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尿中许多肾标志酶和标志蛋白被用于临床肾功能检测[2,3].本文就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 l transferase;GGT)、尿液N-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 se;NAG)和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检测用于化疗病人肾功能监测的可行性作一探讨.
作者:田忠黄;杨冬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慢性肾衰竭(CRF)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迄今尚缺乏疗效满意的内科治疗.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48例,收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颖;曹景泉;张艳宁;于清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简称NS),是一种难治性常见病.目前其治疗仍以激素为首选药物, 但因其易出现尿蛋白反复或对激素依赖,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难题.近年来我们采用绞股蓝、刺五加与激素联合治疗本病,临床应用疗效好,副作用少,比单纯应用激素治疗为优,现将较完整的40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毛云英;王惠萍;周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以伴有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但如能及早诊治,预后大有改观[1],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近10年来笔者所治HU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山莨菪碱联合抗凝治疗的疗效,对HU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措施作粗浅的探讨.
作者:卢远航;卢成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人类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将在2003年完成,目前已进入了功能基因组时代[1] .随着基因物理图谱的完成,深入了解基因的功能成为分子科学家的主要任务.人类基因组DNA由30亿个核苷酸组成,共含有约10万个基因[2].在这些已知序列的基因中 ,目前有四分之三的基因功能尚未查明.传统的杂交技术已无法胜任这一庞大的研究工作. 基因芯片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基因芯片也称为基因微矩阵(Microarray), 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生物技术[3].它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来研究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它具有灵敏度高、精确度好、快速高效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大规模基因功能研究.自其问世已来,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 [4].
作者:吕文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导致肾脏损害进行性发展,几乎是所有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途径.它通过3个途径造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⑴间质纤维化导致肾小球后毛细血管狭窄、阻塞,肾小球血流减少;⑵肾小球萎缩,Bowman囊壁层上皮细胞增殖,肾小球塌陷;⑶肾小管,特别是近端肾小管萎缩,通过管球反馈机制影响肾小球功能.其特征为肾小管和间质毛细血管的丧失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lular matrix, ECM)如Ⅰ、Ⅲ、Ⅳ、Ⅴ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蛋白的过度积聚[1].
作者:唐嵘;樊均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通过随访方式追踪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治疗的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 ,有37例死亡(占36.3%),主要死因是发生感染,占40.54%;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萎缩与否、BUN和血白蛋白水平对预后有显著影响,且为独立因素,而临床分型、性别、SLEDAI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高水平的尿酸和 BUN为独立危险因素,而肾无萎缩、血白蛋白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的维持有利于肾功能的改善.
作者:黄湖辉;宛霞;黄辉;刘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小球疾病患儿的甲皱微循环变化 . 方法:应用甲皱显微镜对62例肾小球疾病患儿的甲皱微循环变化进行观察, 并与70例正常儿童比较.结果:①肾小球疾病患儿甲皱微循环的各项积分值、总积分值与正常儿童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②急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患儿甲皱微循环各项积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而总积分值有明显差异(P <0.05);③病情轻、重患儿甲皱微循环各项积分值、总积分值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④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各项积分值、总积分值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0.001).结论:肾小球疾病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病情进展,变化显著.肾病综合征患儿微循环障碍较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明显.应用654-2及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甲皱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提示开展甲皱微循环检查不仅有助于小儿肾小球疾病的判断与疾病预后的估计,而且可用以指导治疗.
作者:俞凤华;周家仍;熊纪洪;刘春华;翟任群;杨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肾炎灵颗粒剂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口服肾炎灵颗粒剂治疗65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4月~6 月 ,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和血生化、尿蛋白等检查结果以及与雷公藤多甙片副反应的对比 .并对患者进行6月~48月的随访.结果:肾炎灵颗粒剂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近期总有效率为78.46%,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随访复发率仅为15.4%,其常见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肾炎灵颗粒剂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临床副反应明显低于雷公藤.
作者:王钢;曾安平;孙伟;孔薇;顾佐宁;万晨旭;易岚;邹燕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点.方法:总结1991年~1998年853例住院SLE病人,发现ANA阴性者有139例, 对ANA阴性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与ANA阳性者比较.结果:ANA阴性者光过敏明显增加,肾炎、关节炎则明显减少,雷诺氏现象、脱发也较少;抗 SS-A抗体较多见,抗ds-DNA明显少于ANA阳性者,抗Sm、抗核糖核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低.结论:ANA阴性的SLE是SLE的一种亚类,其特点是皮肤光过敏多见,抗SS-A阳性率较高.
作者:黄培华;叶任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阿魏酸哌嗪在肾大部切除大鼠模型中对残肾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 :假手术组(sham组)、5/6肾大部切除组(NX组)、NX+ 阿魏酸哌嗪(50 mg*kg-1*d-1)组(PF组)和NX+福辛普利(25 mg*kg-1 *d -1)组(F组).8周后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BUN、血肌酐以及肾脏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IV胶原、纤连蛋白(FN).用RT-PCR的方法测定了肾皮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1)mRNA和组织性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mRNA的表达.结果: PF组和F组大鼠的尿蛋白明显低于NX组(P<0.01).病理上,接受肾大部切除术的大鼠均可见基质增生,肾小球硬化,但和NX组相比,用药组肾小球硬化程度明显较轻,其中阿魏酸哌嗪组肾小球硬化程度轻(P<0.05).RT-PCR提示NX组肾皮质TGFβ1mRNA和TIMP-1mPNA的表达明显较Sham组高,用药组上述指标也明显低于NX组(P<0.05).结论:在5/6肾大部切除模型中,阿魏酸哌嗪对5/6肾大部切除大鼠肾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它能下调TGFβ1mRNA和TI MP-1mPNA,减少细胞外基质,减少尿蛋白等有关.
作者:刘少军;顾勇;李素娟;杨海春;忻青;朱蔚钰;林善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CAPD腹膜炎动物模型,研究中性粒细胞(PMNs)移行与蛋白质渗出的关系.方法:给兔腹腔内注射大肠杆菌(E.col i)4×106CFU,做成急性腹膜炎动物模型.实验前3 d静脉注射氮介(mustine),耗尽循环血中的PMNs(系列一),或实验前5 min静脉注射单克隆抗体(mAb 60.3),该抗体能与粘附分子 CD18结合阻滞PMNs粘附,从而抑制PMNs向腹腔移行(系列二).测定两个系列实验中腹透液PMNs计数及蛋白质渗出情况.结果:系列一,mustine将循环血中PMNs降低了(93+9)%(mean±s),此时即使腹腔内注射细菌,PMNs向腹腔的移行及腹腔蛋白质的渗出均较未注射mustine的腹膜炎组明显降低,而与无腹膜炎的正常对照组结果相近.系列二, 静脉注射mAb 60.3同样也明显降低PMNs向腹腔的移行及腹腔蛋白质渗出.结论:CAPD中的急性细菌性腹膜炎时PMNs向腹腔移行导致了蛋白质的渗出.
作者:罗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IgA肾病在我国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但同时合并急性肾衰竭(ARF)和新月体肾炎少见,本文报告3例,探讨其临床特点.
作者:黄广全;王颖;冯学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弓形虫是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Nico lle & Manceaux 1908)的简称,属真球虫目 ,弓形虫科.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其传播途径包括经胎盘垂直传播,经消化道,经损伤的皮肤粘膜,节肢动物,以及经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食入未熟的含有各个发育期的弓形虫的肉制品、蛋品、奶类或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可致感染.弓形虫病,临床类型有二: (1)先天性弓形虫病;(2)获得性弓形虫病.后者占绝大多数,常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引起多脏器损害.先天性与获得性弓形虫病,均可引起肾损害.实验证明弓形虫可在家兔中引起免疫复合物性肾炎.Oseroff于1988年首次报告了1例获得性弓形虫病肾病综合征.近年我在临床中诊治了2例与弓形虫有关的肾病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光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3例,其中2例死亡,1例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于肾功能正常或急性肾衰竭的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的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是对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是否有必要进行肾活检尚存争议.现将本院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活检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有关文献对CRF进行肾活检的临床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占永力;李深;周静媛;岳玉和;李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洪钦国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临床近40载 ,对中医肾病颇多心得和体会,学术上主张攻邪以扶正,对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尤有心得,学验俱丰,疗效显著,笔者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该病的病机认识及辨治经验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作者:刘学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IgA肾病是指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系膜区有大量颗粒状IgA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持续性镜下血尿 ,伴有或不伴有轻度蛋白尿为主要表现.本病自1968年法国学者Berger首次报告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均有报道.据统计在我国本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26%~36.9%,日本为36%, 新家坡则高达56%,欧美国家发病率较低,约占4%~5%.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慢性肾衰竭中,IgA肾病约占15%~30%.
作者:刘宝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组方1 组成女贞子10 g,旱莲草10 g,白花蛇舌草15 g,生侧柏15 g,马鞭草15 g,大蓟 30 g,小蓟30 g,益母草30 g,白茅根30 g,石韦30 g.
作者:傅文录;黄春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