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仍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continous hemodialysis,C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防治高脂血症可有效地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鉴于目前国内有关CHD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6例次CHD患者血脂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上CHD患者并发高脂血症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邓创惠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透析低血压(DH)是血液透析(HD)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0%~30%[1],但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Beasley[2]等提出细胞因子(CK)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NO作为舒血管活性物质介导DH,即细胞因子假说,但此假说尚无人验实.本研究选择DH和无DH(NDH)患者,观察HD期间血浆CK和NO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平均动脉压(MAP)的关系 ,以探讨DH的发生机制.
作者:陈华茜;闵新文;黄云芳;贾汝汉;丁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我们根据广东省名老中医梁剑波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采用中药普济消毒饮加味合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副作用少 .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周瑞珍;夏燕华;梁宏正;吴社泉;陈宇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透析充分性是影响腹透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而影响透析充分性的主要因素是透析剂量,腹膜转运功能,残余肾功能,体表面积,而这些指标又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指标,因此我们透析方案必须不断修改.
作者:邵蓉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尿路感染是肾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确诊须作细菌培养,但缺点是很难快速作出诊断.我院近来用全自动尿沉渣流式细胞分析仪(UF-100)对尿路感染患者尿中细菌进行计数,以期迅速作出诊断.现就UF-100尿细菌计数在尿路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做一研究,并报道如下.
作者:彭家清;朱敬香;王昌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慢性肾衰竭(CRF)的终末期主要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此时费用昂贵,副反应多,病人难耐受,而且随时危及生命.延长CRF的非透析期,保护肾功能是关键.CRF时除常规处理外,应用ACEI类和AngⅡ受体拮抗剂(ARA)[1,2]或护肾中药已取得一定疗效,作者对90例CRF早中期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用氯沙坦和肾衰宁及二者组合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路宁;李汉潮;汤卓庆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病情发展与恶化将导致肾衰竭,终发展为尿毒症,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我们用自拟抗肾衰颗粒治疗DN氮质血症期患者已取得较好疗效[1],为早期防治DN,我们从2000年6月~2002年8月将抗肾衰颗粒用于治疗DN的微量蛋白尿期,并与卡托普利对照组进行治疗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桂明;王清海;李典鸿;刘晓俊;郝小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TGF-β是一种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多肽,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移植急、慢性排斥和慢性肾衰竭等多种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抑制TGF-β在肾脏的表达有可能阻止肾脏纤维化,为延缓慢性肾衰竭带来希望,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翥;黄颂敏;付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尿路结石症同其他许多疾病过程相似,受到诸多遗传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关报道指出饮食就是一个主要的外部因素[1~3],由于强调了微创排石及预防性药物治疗,饮食因素在尿路结石的防治中常被忽视.我们通过分析饮食在尿路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说明较好的控制饮食,对尿路结石能够起到积极的防治作用.
作者:吕凤岩;王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肾病综合征(N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丢失 ,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及高胆固醇血症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1].本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之一,虽然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大部分患儿缓解,但复发、频复发、激素依赖、激素耐药等问题仍困扰着儿科医生,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在小儿N S中相当多见,中医学方法的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则使本综合征的治疗进入一个新阶段. 受经脉俞穴与脏腑密切关系的启发,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外治法治疗RNS,现综述如下.
作者:肖旭腾;许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7例(其中早中期慢肾衰113例,晚期慢肾衰34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肾衰方,对照组101例(其中早中期慢肾衰70例,晚期慢肾衰31例)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综合评价,总有效率为92.04%,显著优于对照组77. 14% (P<0.01),但对晚期慢肾衰患者,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肾衰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赵文;关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对57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人体测量、生化指标的测定、饮食评估、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及综合性营养评估(GNA).结果:不同指标评估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三头肌皮皱厚度(TSF )66.7%,上臂中段肌肉周径(MAMC)33.3%,白蛋白(Alb)31.6%,前白蛋白(PA)45.6%,转铁蛋白(TRF)63.2%,饮食蛋白摄入(DPI)33.3%,SGA 38.6%,GNA 47.4%.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者仅占14.0%.依据GNA评分,营养不良组与营养良好组进行比较,Alb、PA、蛋白分解率(nP CR)、DPI、SGA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6.0% 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GNA对血透患者具有良好的营养评价作用.对MHD患者进行常规的营养评价及合理的营养指导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观清;黄英伟;邵咏红;林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中的疗效.方法:9例伴急性肾衰竭(ARF)的MODS患者,共进行43例次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以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为主 ,根据病情需要加做血浆置换(PE)或血液灌流(HP).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期间随时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生命体征,根据需要检测肾功能、电解质、动脉血气、肝功能等. 结果:9例患者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期间,生命体征稳定,血尿素氮、肌酐、血钾等的清除较满意,脱水量均可达预期目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未发生严重副作用.9例患者经治疗后2例治愈,1例好转出院,自动出院2例,死亡4例. 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是较好的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血液净化方法,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抢救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陈朝生;胡小明;江其泓;李素蘋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儿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寻求多种治疗手段,以缩短病程,促进其恢复.方法:在常规治疗下加用中成药肾舒冲剂协治,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作血生化,尿常规及免疫学检查,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利尿、浮肿消退、血压下降以及残余血尿恢复等,时间均明显缩短,效果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肾舒所含成分为清热凉血、利尿固肾等作用,对急性肾炎有较强的适用性,作为急性肾炎的辅助性治疗药物有肯定临床价值.
作者:黄殷;徐培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证候与病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肾活检的LN 103例,分析其证候、病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资料间的关系.结果:所有证候均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有一定联系,证候类型以热毒炽盛型多见,占39.81%:其病理分型以LN Ⅳ型为主,占75.61%;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多见,占70.73%;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有明显改变,并可能伴有肾功能的减退,属LN高度活动期.其次为脾肾阳虚型, 占 37.86%:其病理分型也为LN Ⅳ型为主,占66.67%;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多,占97. 44%.肝肾阴虚、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型:其病理分型以LNⅡ、Ⅲ型为主,临床表现以隐匿性肾炎为主,分别占100%、100%和75%.结论:LN的证候与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韦芳宁;叶任高;邓燕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ⅡNS)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Ⅱ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31例)辨证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临床缓解率、副反应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58.1%),对照组(45.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缓解率(87.1%),对照组(5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副反应率(45.2%),与对照组(83.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复发率(22.2%)与对照组(5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ⅡNS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孙西照;陈玮;李秀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西医常规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72例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服用中药,疗程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尿分析、肾功能等变化,并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 而对照组仅为66.7%,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均能减少尿RBC计数,且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 ),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Scr、BUN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RBC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和P<0.001).中医辨证分型中疗效以风邪袭肾好 ,脾肾阳虚差,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IgA肾病,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关系不大,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汤水福;洪钦国;罗月中;谢桂权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黄芪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 例,两者均使用激素标准疗程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治疗组加黄芪和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对照组用潘生丁和复合维生素B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12 %,对照组有效率71.875%(P<0.05);治疗组复发率8.82%,对照组复发率28.13%(P <0.05).结论:黄芪和丹参注射液联合静点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降低激素和环磷酰胺的副作用,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关明媚;傅君舟;郭群英;马为;蔡小燕;秦曙光;李剑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补肾的治糖保肾冲剂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皮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β(PDGF-β)蛋白及PDGF-β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实验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及福氏佐剂(CFA)诱发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治糖保肾冲剂)、西药组(苯那普利),治疗4周后检测大鼠肾皮质PDGF-β蛋白及PDGF-β mRNA表达.结果:中药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Ualb)明显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后P DGF-β蛋白及PDGF-β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提示治糖保肾冲剂治疗早期DN的机理与抑制PDGF-β蛋白及PDGF-β mRN A表达有关.
作者:唐红;徐蓉娟;李红;葛芳芳;胡健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对肾小球系膜细胞(MC) 增殖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甲基偶氮唑法(MTT)测定MC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结果:IL-13在1 ng/ml、5 ng/ml、1 0 ng/ml、100 ng/ml浓度范围呈剂量依赖性抑制5%FCS培养的和脂多糖(LPS)诱导的MC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9.8% 和29.23% 、24.35%和37.05%、30.03%和46.6% 、46.93% 和55.23%.IL-13作用MC 48 h,使MC较多滞留于G1期,而S期细胞减少.结论 :IL-13通过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而抑制MC增殖.
作者:王碧飞;陈孝文;江黎明;梁东;唐德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益肾降浊冲剂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疗效和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大鼠CRF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治疗组、益肾降浊冲剂大、小剂量治疗组,观察各组Scr、BUN、Ch、TG、MDA、SOD和肾脏常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大黄组和益肾降浊冲剂大、小剂量组肾脏病理均显著轻于模型组,而其中益肾降浊冲剂大、小剂量组病变轻(P<0.01及P <0.05),血浆Scr、BUN、Ch、MDA、SOD的结果同前.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光镜下观测的肾脏病理结果相同,益肾降浊冲剂组的病变轻,线粒体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 :益肾降浊冲剂可以延缓CRF的进展,作用强于单味大黄;其机理可能是减少自由基,保护和改善线粒体功能.
作者:阮诗玮;郑敏麟;陈建;庄永泽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杨霓芝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肾病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尤在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经验独到.笔者有幸随师出诊,兹将杨教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作者:杨倩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作者:张益民;叶任高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高血压患者如不能满意控制血压,当病程超过10年会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等肾脏受损的表现,部分患者还可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而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则可引起肾实质高血压 ,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高血压的5%~10%.特别是在透析和肾移植的患者中80%~90%合并有高血压.因此,高血压与肾脏病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据2003年5月JAMA发表的第七次美国预防、发现、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国家联合委员会报告(JNC-7),美国的高血压患者有5千万人,全世界的高血压患者约10亿人,而且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继续升高的趋势.我国也是高血压发病较高的国家,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1.26%,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高血压影响我国1亿以上的人口.熟悉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对肾科医生来说非常重要.
作者:叶任高;张益民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