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32例儿童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肾损害的发生情况,评价白芍总甙(TGP)对JRA肾损害的疗效,以期继发性肾损害获得更全面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JRA肾损害3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对照组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治疗组以NSAIDs+激素+白芍总甙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临床反应及效果.结果:治疗组在水肿、蛋白尿缓解及免疫学指标恢复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JRA肾受累者在治疗上除NSAIDs外,应加用激素,白芍总甙因副作用较小,可作为辅助治疗JRA肾损害的一种有效药物.
作者:唐雪梅;徐培菊;李秋;吴道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约30%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目前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为难治病之一,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公认.2000年6月~2003年12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向少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ialysis-related amylosis,DRA)是长期血透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淀粉样物质的主要成分是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常在骨关节沉积,肩关节是常见部位之一,导致关节部位病理改变及功能障碍.我国透析病人中长期存活者逐年增加,研究DRA的诊断与防治已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虽然这种淀粉样沉着国外已有报道,但大多集中于骨盆、腕部,具有病理证实的骨骼淀粉样变却极少[1~5].国内尚未见影像学方面的报道.
作者:郭献日;殷微微;黎金林;李右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981年美国学者Siege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认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在许多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慢性肾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导致持续性的免疫病理损伤.我们对慢性肾炎患者红细胞膜免疫分子表达特点以及三七皂甙对慢性肾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丰良;张金黎;袁嘉丽;宋建新;刘华;沈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原发性小血管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改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19例原发性小血管炎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6例韦格纳肉芽肿.临床表现中缺乏特异性,有咳嗽、咯血、浮肿、血尿、贫血、消瘦、发热等.11例行肾穿刺活检,6例表现为寡免疫复合物沉积,5例表现为颗粒性沉积.14例患者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并用CTX强化免疫治疗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泼尼松维持,4例患者行血浆置换.6例咯血控制,有4例患者ANCA在治疗中转阴.结论:一些患者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这种病理表现为免疫复合物沉积的不典型的患者可能预后差.治疗方案因人而异,并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彭洪泉;黄湖辉;李劲高;宛霞;肖龙;黄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血液透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透析过程的长期性和依赖性,加之体外循环的建立,血液与透析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物相溶性)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透析膜生物相溶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自1993年,膜生物相溶性的概念被正式定义,即透析过程中血液和透析膜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特异或非特异反应,目前,生物相溶性的概念已扩展到包括透析膜在内的机体与人工肾相互作用的诸多方面,如透析液的成分,以及透析方式和频率对患者的影响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分子材料的不断进步,透析膜的生物相溶性会不断提高,但是中药透析液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加入中药透析液透析组与无中药透析组在透析膜生物相溶性上的变化.
作者:赵代鑫;林启展;包崑;杨霓芝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中药内服、灌肠、中药外敷及中药穴位注射等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以爱西特口服治疗,观察治疗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8.24%,总有效率85.30%,对照组分别为16.66%、53.3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治疗后肾功能、尿蛋白定量结果,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同时治疗组能改善部分血液流变学、降低高脂血症的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中西医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其疗效明显,能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发展.
作者:曹阳;余秉治;吴文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尿液D二聚体、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和抗凝血酶Ⅲ(ATⅢ)在肾病病因和病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金标定量测D二聚体,酶法测GPDA,免疫比浊法测ATⅢ,放免法测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浓度,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各组血清GPDA的活力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肾病综合征组、肾衰竭组血浆D二聚体和ATⅢ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肾小球肾炎组、糖尿病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肾小球肾炎组尿液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肾小球肾炎组、糖尿病肾病组尿液ATⅢ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其余各组尿液D二聚体、GPDA和ATⅢ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与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浓度无相关性.结论:尿液D二聚体、GPDA和ATⅢ反映了肾脏的异常凝血、纤溶和纤维化情况,可以为临床监控肾病病情进展和疗效提供依据.
作者:陈松;康云平;谢丽洁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衰康颗粒对慢性肾衰竭(CRF)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机制.方法:随机将80例CRF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爱西特和开同;治疗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予肾衰康颗粒治疗8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肌酐倒数与时间关系斜率的变化,以及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明显优于对照组70%(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肌酐倒数与时间关系斜率变化有显著意义;治疗组治疗后Scr、BUN明显降低,且优于对照组的降幅;Hb、Hct、Alb显著升高,Hb、Hct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纤维化标志蛋白C-Ⅳ、PC-Ⅲ、LN显著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治疗组LPO含量下降,SOD活性提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血Cho、TG、LDL-C明显下降,而HDL-C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肾衰康颗粒具有明显改善肾功能,纠正贫血,改善CRF营养状态作用.
作者:余海源;王卫平;刘春娜;王维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透析情况以及病因死因构成情况.方法:按照统一的规定,在各透析单位建立完善的透析登记制度,对于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CRF)病因患者的透析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因构成:慢性肾炎为62.5%,糖尿病为10.7%,多囊肾为5.5%,高血压为4.1%,其他病因为7.7%.死因构成:放弃治疗占总死亡27.4%.排除放弃治疗者,心脏疾患为31.1%,脑出血为28.9%,其他为40.0%.结论:CRF病因构成以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多囊肾为四大主要原因.死因则主要为心脑疾患,同时由于经济原因退出透析而死亡的病例也占相当大的比率,高于心脑疾患.
作者:陈波;刘毅;徐玉兰;许菲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人体各组织器官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特别是蛋白质的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肾脏疾病与营养代谢障碍有密切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肾脏病患者不宜摄入植物蛋白,主要是因为植物蛋白生物效价偏低,且含有较多的非必需氨基酸,摄入后易导致含氮物质的产生和排泄增多,加重肾脏负担;而动物蛋白中含必需氨基酸较多,生物利用度高,故可广泛应用于肾脏病患者中.那么,对于肾脏疾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问题究竟如何掌握,究竟慢性肾脏病患者能否摄入植物蛋白,进入慢性肾衰竭阶段包括透析患者的蛋白应如何摄取,本文将据此作一探讨.
作者:孙伟;周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922年Galloway首次报道了肾外肿瘤与肾病综合征的关系,1966年Lee等作了类似的报道,他们在10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有11例存在恶性肿瘤,占总数的10.9%,其中常见的肾脏损害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此后肾外肿瘤并发肾脏损害的报道日渐增多.目前已经发现肿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损害肾脏,而肿瘤相关的肾脏并发症已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肿瘤相关性肾脏损害作综述如下.
作者:张敏;顾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过高,尿酸盐在肾脏沉积、结晶而引起肾损害导致肾的间质性炎症.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及医药卫生状况的改善,其发病率逐年增加[1],而且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2,3].本文就中医药对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探讨在临床上对这一人群的治疗和随访是否具有借鉴意义.方法:对153例LN患者从入院起即观察该人群的感染发生率、感染好发部位、病原体特点以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情况.结果:153例LN患者中50例(32.7%)77人次出现感染并发症.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病原体以细菌多见(46人次,59.7%),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次为真菌(18人次,23.4%).153例LN患者均接受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5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39例同时应用环磷酰胺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LN患者是感染高发人群,下呼吸道是感染好发部位.临床上应严格掌握上述药物的应用指征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抗菌素使用,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将有利于降低LN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晓;陈晓农;任红;张文;陈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血、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IgA肾病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14例,留取空腹血清和晨起清洁中段尿,采用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血、尿VEGF水平.详细收集IgA肾病患者的血压、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尿程度等资料,与血、尿VEGF对比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IgA肾病患者血、尿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IgA肾病患者血、尿VEGF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1或P<0.05),24 h尿蛋白定量<1.5 g的患者血、尿VEGF水平明显低于尿蛋白定量>1.5 g的患者(P<0.01或P<0.05);与患者血尿程度、血压无相关性.结论:IgA肾病患者血、尿VEGF水平与IgA肾病尿蛋白排出量呈正相关.
作者:李华;蒋欣欣;冯剑;胡为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IgA肾病伴毛细血管袢坏死(Necrotizing IgA nephropathy, N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5例NIgA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肾脏病理参数,并和不伴毛细血管袢坏死的IgA肾病(Non-NIgAN)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指标,如蛋白尿程度、高血压发生率、肾功能水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肾活检指标中,NIgAN组与Non-NIgAN组相比,仅在新月体形成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IgA肾病伴毛细血管袢坏死在总体IgA肾病中并不少见,临床表现无特殊,故常规肾活检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马纪林;陶筱娟;陈立红;方鲁;沈福娣;张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黄芪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阿霉素肾病组(NS组),阿霉素肾病+黄芪干预组(A组)和阿霉素肾病+福辛普利干预组(F组),每组6只,在第4周末时检测各组大鼠血尿生化和血尿钠及渗透压等,同时检测了大鼠肾脏皮髓质AQP2、AQP3、AVP V2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阿霉素大鼠在4周末有明显的肾病综合征表现,且有高血钠和高血渗伴低尿钠和低尿渗,黄芪能明显降低大鼠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而黄芪和福辛普利均能降低血钠,改善高血渗,并提高尿渗和尿钠.(2)黄芪能上调阿霉素肾病大鼠肾髓质AQP2 mRNA的表达,同时降低肾脏AQP2蛋白表达.而对肾脏AQP3的表达无影响,福辛普利仅能减少肾脏AQP3 mRNA和蛋白表达.(3)与对照组相比,NS大鼠肾脏AVP V2受体表达明显下调,黄芪能上调AVP V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但福辛普利对此没有影响.结论:黄芪能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AQP2和AVP V2受体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少军;顾勇;蒋殷睿;林善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降浊中药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侧输尿管结扎组及益气活血降浊中药组.分别于术后3、6、14 d摘取肾脏,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Ⅰ型胶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分布及表达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病变程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结扎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Ⅰ型胶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增强;肾间质病变逐渐加重,病变面积增加明显,并随天数增加而显著升高.中药组与结扎组相比,各项指标明显降低,肾间质病变面积明显缩小.结论: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有着明显的上升,并同时伴有Ⅰ型胶原及α-SMA的升高,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增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益气活血降浊中药能够下调其mRNA 的表达水平,对肾间质纤维化有着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
作者:林海英;王保兴;迟雁青;任韫卓;龚振岭;杨建忠;许庆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可并发乳糜腹水[1],但报道并不多.我们在临床中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汤学宇;陈燕芳;熊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张琪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现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分会顾问,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黑龙江省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黑龙江省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奠基人、学术带头人.张琪教授精于仲景学说,对金元四大学家、明清各家学派及叶氏温病学术理论有较高造诣.临床擅长内科疑难病的诊治,尤以肾病见长,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独具特色,疗效显著.
作者:王晓光;王亚丽;张佩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对于初次发生肾病综合征的儿童患者,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可以使他们中的大部分病情缓解.对于那些对皮质类固醇不反应的儿童则需要使用诸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或者使用非免疫抑制剂如ACEI.如何能有效地联合使用上述的药物而又把毒副作用减低到小尚无定论,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评价既往的治疗儿童原发性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SRNS)方案的优缺点.
作者:张益民;李幼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发展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的过程可以延缓,但不可逆.根据美国肾脏病数据统计(USRD),1996年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DN占36.39%;1998年日本报告ESRD患者中DN占35.7%;2000年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透析移植登记工作组ESRD患者中DN占13.5%;2003年Wrenger等报告,透析患者ESDN占36%,主要为2型糖尿病.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血液净化中心统计1998年新进入透析患者中ESDN占4.78%,2003年ESDN占15%.
作者:季大玺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