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henoch-schoe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者血清中几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3例HSPN患儿及12例正常儿童血清中IFN-γ、IL-2、IL-4、IL-12及TNF-α的水平.结果:HSPN患者血清中IL-2、IL-4、IL-12、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IFN-γ的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IFN-γ很可能与HSP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探索并采用包括中药在内的各种措施干预IFN-γ及其一系列的继发效应,可能在HSPN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敏广;林瑞霞;杨青;陈小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并分析相关的因素.方法:选择100例(男58例,女42例)符合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诊断并分常规治疗组及常规加降纤治疗组,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尿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在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Ⅱ组与Ⅰ组比较,血浆白蛋白升高(P<0.005)、尿蛋白下降(P<0.01)、血纤维蛋白原降低(P<0.01)、D-二聚体降低(P<0.005).结论:肾病综合征难治的主要原因是微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
作者:赵克中;刘洪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糖肾汤对高糖培养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在体外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加入糖肾汤含药血清进行干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纤维连接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Ⅳ)的含量.结果:高糖可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LN,糖肾汤对此无对抗影响;但能抑制高糖环境下肾小球系膜细胞高分泌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的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优于开搏通对照组.结论:糖肾汤能抑制高糖环境下肾小球系膜细胞高分泌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
作者:柴可夫;柴瑞;王亚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约10%~15%将进展至慢性肾衰竭[1],而高血压肾病占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发病原因的第一位[2].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各脏器存在生理上的老化,特别是肾功能的减退,故其临床特征、转归及治疗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现将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探讨更有效的治疗对策.
作者:彭家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分成对照组及模型组,模型组通过采用4周高糖高脂饮食配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方法来制备类似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将大鼠分成糖尿病组及治疗组,给药8周后观察血肌酐、血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血糖的变化;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CTGF的表达.结果:塞来昔布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率及血肌酐;使大鼠肾脏组织中CTGF的表达降低,并使肾脏病理改变好转.结论:塞来昔布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下调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CTGF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陈健;张春天;贾汝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黄芪和川芎注射液对急性肾小管坏死性急性肾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5例急性肾小管坏死性急性肾衰竭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前列腺素E1、黄芪和川芎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用常规疗法.临床观察病人尿量、少尿持续时间、肾功能动态变化、透析例数、治愈率及副作用等.结果:治疗组少尿持续时间为(6.8±4.2)d,对照组为(11.3±6.4)d(P<0.05);血肌酐动态变化,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肌酐升高峰值低,下降速度快,治疗15 d治疗组血肌酐下降幅度为62.35%,对照组下降幅度为-2.14%;需透析治疗例数,治疗组为62.5%,对照组为80.0%;治愈率治疗组为80.65%,对照组为59.3%(P<0.05).结论:联合应用前列腺素E、黄芪和川芎注射液治疗急性肾小管坏死性急性肾衰竭能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修复,缩短少尿期,减少透析例数,肾功能恢复快,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公道;安茂竹;朱祥兰;付海霞;孙梅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机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收集长期接受透析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透析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29例)及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病因、年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超滤量(UFV)、超滤率(UFR);血钠(N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糖尿病、左室肥厚及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易发生透析低血压(P<0.01);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UFV、UFR有统计学差异(P<0.01);Na+、Alb、Hb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Scr无差异(P>0 05).结论: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减慢超滤速度,改变血液净化方法,采用序贯钠透析、低温透析,适当用药,改善心功能,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等可防治透析中低血压.
作者:程卫;叶丽萍;高路;黄发琼;韦文;高如丽;金婕;鲍军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蛋白尿、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Mogensen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选择尿蛋白排出率>1 500mg/24 h,血清肌酐(Scr)<442μmol/L早中期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组及科素亚对照组.疗程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IgA、IgM、IgG、C3、C4,肝肾功能,血白细胞.结果:治疗组明显改善乏力、腰酸、水肿等症状,减少尿蛋白,可提升血清白蛋白、IgG、IgA、C3、C4水平.结论:雷公藤多苷片可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缓解症状,提高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张长明;周家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肾小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GS)是一个病理学诊断名词,基本病理改变是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增加和肾小球细胞经过短时间的增生后逐渐丧失.如何延缓或逆转GS以减少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是目前肾脏病防治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中医药防治GS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其中关于活血化瘀法的方药研究较多,现就活血化瘀法在G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ribrosis)是指由多原因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的增生.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有研究表明小管-间质纤维化组织学分级与肾小球硬化的组织学分级相比更能反映肾功能的丧失程度[1].
作者:刘海军;刘丽秋;于俊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影响终末期慢性肾衰竭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对1999年8月~2003年8月期间我院52例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其中死亡组22例、存活组30例,分析其死亡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1)52例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组的22例中,死于心血管病变13例(占59.1%),腹膜炎3例(占13.6%),肺部感染2例(占9.1%),严重营养不良2例(占9.1%),其他2例(占9.1%).(2)死亡组年龄、性别分布与存活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体重、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死亡组的透析龄、透析液总剂量、腹腔超滤量、尿量及液体总清除量与存活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死亡组的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别为68.2%及43.3%(P<0.05).(4)死亡组透析初始时的尿素氮、肌酐、肌酐清除率、血色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存活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水肿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16例糖尿病患者有11例死亡,非糖尿病患者36例中有11例死亡(病死率分别为68.8%VS 30.6%).结论:心血管疾病是终末期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容量超负荷、糖尿病、控制不良的高血压、营养不良以及透析时机过迟都是影响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维持体液平衡、控制血压及糖尿病合并症,并根据患者的残余肾功能、临床症状、合并症情况和营养状态综合考虑,及时开始CAPD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汀;陈孟华;王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肾衰竭患者不同替代治疗早期阶段生存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采用WHOQOL-BRIEF量表对血透组、腹透组、肾移植组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价其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经过替代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的总评分均得到提高,以肾移植组和腹透组生活质量评分值提高较多而全面.结论:肾移植和腹膜透析早期阶段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较血液透析明显.
作者:陈民;樊均明;李正;李孜;康德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6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组(33例).对照组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黄芪注射液,疗程14 d.分别在治疗前及14 d疗程后观察并记录血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压.结果:黄芪注射液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1),血总蛋白及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血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不仅能明显的降低蛋白尿,而且具有降低血脂及升高血浆蛋白作用.
作者:张道友;杨沿浪;高潮清;杨利才;徐海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肾窦肿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窦血管平滑肌瘤的CT、肾动脉造影及肾盂静脉造影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肾窦肿瘤的特异性表现.结果:CT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与肿块交界光整;肾盂静脉造影表现为肾盂受压,肾动脉造影无肿瘤异染表现.结论:CT、肾盂静脉造影能对肾窦肿瘤进行正确定位,并可以进行相对正确的定性诊断.
作者:纪建松;王祖飞;赵中伟;徐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灯盏花注射液对内皮素1(ET-1)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MC)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大鼠系膜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的基础上,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灯盏花注射液对ET-1诱导的MC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ET-1(10-10~10-6mol/L)能以一定的剂量方式刺激MC的增殖,以10-8mol/L时作用强;而灯盏花注射液(45、90、180、360mg/L)能以一定的量效关系抑制ET-1诱导的MC增殖.(2)ET-1(10-9~10-7 mol/L),能增加S期细胞百分数,减少G0/G1期细胞百分数;而上述不同浓度的灯盏花注射液则能增加G0/G1期细胞百分数,减少S期细胞百分数,均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灯盏花注射液能抑制ET-1诱导的系膜细胞DNA合成,延迟细胞周期进程,抑制MC增殖,从而减轻或延缓肾小球硬化进程,可能是其防治肾脏疾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满生;朱晓玲;王永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肾炎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病理改变及尿和血中白介素6(IL-6)的影响.寻找肾炎康治疗MsPGN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慢性血清病性MsPGN模型,于造模第6周起,治疗组灌服肾炎康口服液3ml/d,模型组灌服等量自来水为对照,6周后观察MsPGN模型肾脏病理改变、24 h尿蛋白定量(TP/24 h),尿及血IL-6含量及肾功能.结果:病理组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节段性加重,肾小管亦有明显病变,尿TP/24 h、尿及血IL-6含量及BUN、Scr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均P<0.01);治疗组系膜增生比病理组轻,多为节段性增生,肾小管病变轻微,尿蛋白、尿及血IL-6、BUN及Scr虽亦高于正常大鼠(P<0.05或P<0.01),但显著低于病理组(P<0.05或P<0.01).结论:肾炎康能降低MsPGN大鼠尿蛋白,降低尿及血中IL-6含量,改善肾功能,抑制系膜细胞增生.肾炎康治疗MsPGN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6分泌有关.
作者:朱辟疆;解冰;江利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压、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的作用.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8只.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成功2 d后,治疗组每日灌胃百令胶囊(2.5 g/kg),模型组及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饮用水,测定血糖及24 h尿蛋白定量;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通过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给药12周后,模型组大鼠血糖、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及左肾/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而Ccr低于对照组大鼠,均P<0.05,且肾组织出现了较明显的病理损伤;经百令胶囊治疗后,大鼠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及左肾/体重均明显减低,均P<0.05,血糖减低,Ccr显著增高,P<0.05,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具有肾保护作用.
作者:方敬爱;邓安国;周明群;刘建社;杨晓;张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观察银杏叶对其防治作用.方法:关木通组单纯给予关木通水煎剂(1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饮用水(5只)、银杏叶治疗组给予关木通水煎剂及银杏叶混悬液(10只),均灌胃12周,观察12周时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维连结蛋白(FN)表达.结果:12周时关木通组比对照组、银杏叶治疗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明显升高(P<0.05);肾脏病理显示银杏叶治疗组较关木通组肾损害明显减轻;测定TGF-β1、CTGF、FN光密度关木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银杏叶治疗组(P<0.05).结论:银杏叶在防治马兜铃酸肾病纤维化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赵艳玲;王宗谦;冯江敏;王力宁;周希静;刘丹燕;张永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理论基础益气活血法是将补气和活血化瘀两大治疗法则相结合,在治疗中既重视气虚、亦不忘血瘀,立足气虚血瘀这一根本,同时兼顾气滞、血虚、水湿、浊毒等兼杂之症,力求调整机体气血阴阳之平衡.
作者:钟丹;杨霓芝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非复杂性的尿路感染(UTI)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性生活频繁的年龄妇女更是常见.过去的UTI疗程是7 d的抗生素治疗,但是近年来的趋势则是3 d疗法.这两种方法究竟哪种更有效,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为比较3 d疗法与多日疗法(5 d或5 d以上)之间在缓解症状和细菌尿方面的短期与长期的效果,进行了文献研究.
作者:张益民;李幼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有肾损害者称为狼疮性肾炎(LN).事实上,几乎所有SLE患者的肾组织上都存在肾病变,病变明显者多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16年来,我科收治LN资料较完整的患者243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问题,介绍如下.
作者:钱桐荪;达展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