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国际刊号:1009-587X
  • 国内刊号:14-1277/R
  • 影响因子:1.06
  • 创刊:2000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中西医结合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6年2期文献
  • 牛蒲汤治疗IgA肾病热结咽喉证42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牛蒲汤从咽论治IgAN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作进一步探讨.方法:将64位经肾穿刺确诊的IgAN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予牛蒲汤, 对照组予西药治疗,分别予以治疗前后对照,总疗程为3月.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9.5%,有效率达85.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牛蒲汤治疗IgAN,具有一定的清热利咽、凉血止血作用,提示下病上取不失为治疗慢性肾炎的又一重要措施.

    作者:沈惠风;李鹤;李袆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行肾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行肾移植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2.9%的患者有髂动脉硬化或钙化.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为16.7%,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16.7% vs 8.5%,P<0.01).围手术期死亡3例(2例猝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人/肾1年存活率为95.2%/92.7%,3年存活率为84.8%/78.8%.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并发症.结论: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肾移植术后的近期人/肾存活率良好,主要困难在于冠状动脉和髂动脉硬化,术前应做好冠心病的筛查和外周动脉硬化病变的评估.冠心病患者应在肾移植术前行心肌血管重建术.

    作者:袁小鹏;焦伟华;高伟;叶启发;徐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7例肾性恶性高血压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了解肾性恶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肾脏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年内收治的17例肾性恶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情况.结果:17例肾性恶性高血压患者中,肾实性高血压16例(94.1%),肾血管性高血压1例(5.88%);平均年龄35.9 岁;临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47.06%),肾病综合征5例(29.41%),狼疮性肾炎3例(17.65%),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例(5.88%);16例患者肾功能异常,其中表现为肾功能快速进展者3例(13.78%),进行性慢性肾功能损害13例(81.25%);B超显示双肾大小正常者11例(64.71%),轻度萎缩者6例(35.29%),肾脏结构正常者2例(11.76%),异常者15例(88.24%);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湿浊(或湿热)内蕴13例(76.47%),其他类型4例(23.53%).肾脏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病变为主者15例(88.235%),其中增生硬化型IgA肾病6例(29.41%),肾小管间质性疾病1例(5.88%),肾血管性疾病1 例(5.88%).16例肾功能异常患者,治疗3个月后,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25.0%.结论:肾性恶性血压主要以肾实质性高血压为主,患者年龄较轻,其靶器官损害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慢性肾衰竭及肾功能快速进展,肾脏萎缩虽然不明显,但肾脏结构多数异常;肾脏病理改变以增生硬化性肾小球病变为主,尤其是增生硬化性IgA肾病为常见;中医病机特点主要为气虚血瘀,湿浊(或湿热)内蕴;肾性恶性高血压患者疗效较差.

    作者:占永立;李秀英;李深;王丽;赵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三酰甘油血症对单肾切除SD大鼠肾脏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三酰甘油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HTG)对单肾切除SD大鼠肾小球内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左肾切除,实验组予饮用10%果糖水,诱导大鼠产生高TG、高VLDL血症;对照组饮用自来水.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行免疫组化观察肾脏内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LEICA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病理切片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实验进行至16周,试验组大鼠血清TG、VLDL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0.35±0.06)mmol/L、(1.27±0.33) mmol/L;肾小球内细胞增殖显著,半定量结果示实验组肾小球内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56.571±9.967 vs 44.539±11.333).结论:果糖能够诱导SD大鼠产生HTG,后者可以诱导单肾切除的SD大鼠肾小球细胞增殖.

    作者:俞国庆;陈建;张明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狼疮肾炎的诊断和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狼疮肾炎(LN)是SLE常见和严重的内脏损害,是决定SLE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阳晓;李幼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Leptin与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营养不良是临床常见的重要并发症,在 CRF患者中的发生率达23%~76%.随着透析技术的日益改进,其逐渐成为目前治疗CRF尿毒素的重要手段.但随着透析技术广泛的开展,而CRF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其发生率在40%左右[1].

    作者:肖炜;马云;魏连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IP/KIP家族周期调控蛋白与肾脏疾病

    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C)增生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病理现象,现已明确,细胞增生受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ell cycle regulatory protein, CCRP)控制,本文就细胞周期抑制蛋白CIP/KIP家族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乔瑞英;郑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Megsin基因C25663G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IgA肾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 Megsin基因C25663G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IgA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鉴定IgA肾病患者基因型,用以家庭为基础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单倍型相对危险度(HRR)分析结合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Megsin基因C25663G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IgA肾病发生的关系.IgA肾病患者按病情是否稳定分为病情进展组和稳定组,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结果:TDT显示Megsin基因C25663G等位基因的传递在IgA肾病患者没有显著倾向性(χ2=0.203,P=0.652),HRR分析已传递和未传递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68,P=0.679),IgA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IgA肾病进展组和稳定组之间,基因型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400,P=0.153).结论:Megsin基因C25663G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的发生及病情进展无关.

    作者:夏运风;黄霜;李采霞;黄伟俊;薛超;杨念生;黎嘉能;Patrick H Maxwell;王一鸣;李幼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普通光镜多次尿棘红细胞检查对血尿定位诊断的评价

    目的:评价用多次尿棘红细胞计数鉴别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普通光镜通过比较80例(经肾活检证实)各类型肾小球疾病患者和50例非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一次及多次血尿标本棘红细胞百分数,来评价多次尿棘红细胞检查对血尿定位诊断的价值.结果:以棘红细胞数≥5%的标准对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0.0%.结论:与一次尿检比较,多次尿棘红细胞检查可提高棘红细胞的检出率,此法对肾小球性血尿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更好.

    作者:陈国强;施明月;赵湘;何达康;刘建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苦参碱对肾小管间质MMP-3和TIMP-1的影响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肾小管间质MMP-3和TIMP-1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A组)、假UUO组(B组)、UUO组(C组)、苦参碱低剂量治疗组(D组)、苦参碱高剂量治疗组(E组)和福辛普利对照组(F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第7 d、14 d各组大鼠的MMP-3和TIMP-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方法分析二者在C组中的相关性.结果:在C组和各药物组中,MMP-3表达水平在第7 d、14 d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但各药物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TIMP-1在A组和B组的表达低,各药物组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MMP-3 和TIMP-1在E组与F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MP-3与TIMP-1在C组的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苦参碱可部分恢复肾小管间质MMP-3的表达,降低TIMP-1的表达,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作者:付平;冯梅;张翥;周莉;胡章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碎补类黄酮对氯化汞所致的急性肾衰竭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骨碎补类黄酮提取物(flavonoid fraction,FF)对氯化汞(HgCI2)所致的急性肾衰竭(ARF)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HgCI2诱导的ARF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HgCI2(模型组)、HgCI2+FF组、FF组.在实验第24、48、72 h检测血生化指标,光镜观察肾组织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D-1在肾组织的表达,同时检测肾组织MDA及GSH含量.结果:HgCI2+FF组肾脏病理改变比HgCI2组减轻,同时血肌酐下降(P<0.05);免疫组化显示PCNA、ED-1在肾间质表达下调,均与HgCI2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P<0.01及P<0.05);FF还可预防肾组织因HgCI2毒性所致的MDA含量升高,GSH下降(P<0.05).结论:FF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HgCI2诱导的急性肾衰竭.

    作者:蒋文功;出蒲照国;方敬爱;井上嘉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狼疮肾炎小鼠白细胞介素18的血浆水平及其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狼疮性肾炎(L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雄性BXSB小鼠血浆IL-18水平和肾组织IL-18的表达,并测定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和尿蛋白含量,评估肾脏免疫病理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LN组较对照组小鼠血浆IL-18水平明显升高[(547.7±41.9)pg/ml比(178.8±40.1)pg/ml];肾组织IL-1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Ng:(0.26±0.05)比(0.10±0.04);Nt:(17.09±1.76)比(10.98±2.84)],LN鼠血浆IL-18水平和肾组织IL-18的表达量与尿蛋白、肾组织病理改变、IgG类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呈正相关.结论:IL-18在LN鼠外周循环和肾组织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在LN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路杰;陈孝文;梁东;刘华锋;唐德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MTS方法检测生物人工肾小管的细胞活性

    目的:探讨应用MTS方法在生物人工肾小管(RAD)构建过程中测定血液滤器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活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体外培养,然后按不同浓度植入6孔板,应用MTS方法测定490 nm吸光度(OD)值,判断其测定值与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培养的HK2细胞植入FH66血液滤过器内腔继续培养构建RAD,在培养过程中每隔3 d用MTS方法测定一次OD值,并与无细胞植入的空白滤器作对照.结果:HK2细胞数在105~106范围内,与OD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985,P<0.01.各时间点RAD组MTS测定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5).RAD组MTS测定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提示RAD在培养过程中细胞增殖.结论:MTS方法能较好地反映RAD内的细胞活性,能在RAD培养过程中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监测滤器内的细胞活性.

    作者:应旭旻;王笑云;沈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糖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局部内皮素系统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对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局部内皮素系统表达的影响,并应用非特异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即ETA/ETBR拮抗剂PD142893进行干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导致腹膜受损的机制.方法:以人腹膜间皮细胞株(HMrSV5)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免法检测不同时间(12 h、24 h和48 h)、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 mmol/L)的葡萄糖、甘露醇作用下HPMC分泌的ET-1水平.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局部内皮素系统ET-1、ETAR、ETBR及ECE的基因表达.采用ELISA检测不同浓度ET-1、葡萄糖作用下IL-1β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PD142893,观察IL-1β的变化.结果:(1)正常HPMC分泌低水平的ET-1,高浓度的葡萄糖可诱导HPMC分泌 ET-1增加,呈时间和剂量依赖.高浓度的甘露醇作用下,HPMC分泌的ET-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2)正常HPMC表达完整的ET-1、ETAR、ETBR、ECE mRNA.高糖作用下ET-1、ETAR、ETBR mRNA表达增强,而高糖对ECE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3)ET-1、高糖刺激HPMC分泌IL-1β,呈剂量依赖.PD142893可明显减少高糖诱导的IL-1β的分泌.结论:正常HPMC存在局部内皮素系统,高浓度葡萄糖诱导其表达增加,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导致腹膜受损可能部分通过内皮素途径,内皮素可能是导致CAPD患者腹膜纤维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芳;洪富源;姚建;黄一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SAG3基因在肾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敏感诊断肾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的DNA检测方法,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和PCR方法对68例肾移植受者及20例正常供者同时进行检测.结果:检测肾移植受者68例,PCR和ELISA方法检测弓形虫SAG3基因片段和其抗原,阳性各为5例及4例;其阳性率分别为7.35%和5.91%.作为阴性对照的20名正常者同时进行弓形虫的检测,其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体外扩增弓形虫SAG3基因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特异和敏感的优点,可以作为肾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的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作者:周永安;马艳萍;李荣山;尚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头孢唑啉致小儿血尿6例分析

    2003年3月~2005年2月,本院收治因头孢唑啉治疗小儿肺炎而引起小儿血尿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桃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随机尿样的蛋白/肌酐比值预测显著蛋白尿的意义

    蛋白尿被认为是心血管和肾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也是终末器官损害的预测因子.临床工作中常用24 h尿蛋白定量来评价患者的蛋白尿水平,但是这种方法由于影响因素众多而被普遍认为不可靠.

    作者:张益民;李幼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和狼疮性肾炎常用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为一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肾损害者称为狼疮性肾炎(LN),约占SLE的60%.SLE在国内并非少见,虽然在患者已发现许多免疫学异常,其发病机制中起主导地位的直接因素仍不十分明了.由于免疫调节异常导致自身耐受缺失,继之发生自身免疫效应;而免疫调节异常,细胞毒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减少,辅助性(CD4+)T细胞增多,活化的T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刺激和激活自身反应性B细胞,使其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多种对抗核抗原的自身抗体.

    作者:钱桐荪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