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国际刊号:1009-587X
  • 国内刊号:14-1277/R
  • 影响因子:1.06
  • 创刊:2000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中西医结合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1年11期文献
  • 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儿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儿的临床及病理变化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67例IgA肾病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n=17)和正常尿酸组(n=50),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高尿酸组血肌酐及三酰甘油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两组间尿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尿酸组肾脏病理改变以Ⅲ级为主,而正常尿酸组以Ⅱ级为主,高尿酸组Ⅳ级、Ⅴ级病变较正常尿酸组多见,正常尿酸组Ⅰ级病变较高尿酸组多见,两组间肾损害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肾内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管壁增厚,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A肾病患儿高尿酸血症与高三酰甘油和肾功能降低密切关联.合并高尿酸血症的IgA肾病患儿,其病理损伤程度较血尿酸正常的IgA肾病患儿严重,高尿酸血症亦为影响小儿IgA肾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符庆瑛;周柱亮;汪建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阿加曲班对儿童血液透析抗凝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

    目的:以肝素为对照组,探讨阿加曲班在儿童血液透析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9例血液透析儿童随机应用阿加曲班和普通肝素作为血液透析抗凝剂.阿加曲班首次给药剂量为0.05~0.08 mg/kg,透析前1 h静脉给入,维持剂量为0.05~0.08 mg·kg-1·h-1,透析结束前0.5 h停用;普通肝素首次给药剂量为0.35~0.5 mg/kg,维持剂量为0.05~0.15 mg·kg-1·h-1,透析结束前0.5 h停用.采用评分方法评价透析器及管道凝血、股静脉置管处出血和血肿情况,并比较透析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与普通肝素组比较,阿加曲班组透析器和管路凝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股静脉置管处出血情况阿加曲班组显著降低(P<0.05),在相同透析器凝血情况下,透析3 h 后阿加曲班组APTT和PT-S值显著降低(P<0.01).阿加曲班组无出血事件发生,且使用剂量远低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推荐剂量.结论:与普通肝素相比较,阿加曲班用于儿童血液透析疗效好且更安全.因此,阿加曲班可能成为儿童血液透析抗凝的首选药物.

    作者:常晋;崔建军;方琪玮;杨跃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观察各组患者肾功能及症状改变.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疗效确切,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

    作者:任桐;赵菁莉;林燕;杨洪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黄葵联合金水宝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轻中度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观察黄葵胶囊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轻中度蛋白尿疗效.方法:入选180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同时血压控制在125/75 mmHg以下,24 h尿蛋白定量0.5~2.0 g,血肌酐正常.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治疗组应用黄葵胶囊联合金水宝胶囊,对照组应用金水宝胶囊.监测治疗0周、2周、4周、6周、8周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在治疗4周时平均尿蛋白量下降,对照组在治疗6周时平均尿蛋白量下降,治疗8周时治疗组尿蛋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治疗期间两组肾小球滤过率略有升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葵胶囊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轻中度蛋白尿较单用金水宝胶囊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婉宁;吴昊;邹洪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迅速上升.目前中国已有9 200万糖尿病患者,1.48亿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一项重大因素[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RSD)和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D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阻止其发生发展.近年来随着对DN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表明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李敏州;高彦彬;马鸣飞;朱智耀;邹大威;李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原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贫血不仅降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风险.虽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素(rHuEPO)已广泛应用于肾性贫血10余年,但药物的敏感性和剂量个体差异很大,约90%~95%的患者应用后,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升高,然而约5%~10%的患者应用后不能达到目标值,存在明显的rHuEPO抵抗[1].临床上了解EPO抵抗的原因及治疗对策,对rHuEPO的正确使用及节省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报道促红细胞生成素依赖内皮蛋白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的治疗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就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的原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依赖内皮蛋白的可能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董淑英;焦军东;李春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与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免疫功能紊乱、感染、炎症信号通路等共同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JAK/STAT途径是人体内生理和病理反应的共同通路之一,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负性调节作用而抑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从而参与机体多种生理与病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拟主要对SOCS与肾脏疾病的有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晓东;方敬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通量透析(H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医证候以及营养不良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A组应用高通量透析,B组应用普通透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CM syndrome scores),及治疗后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中段肌肉周径(MAMC)等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4周、8周后,A组中医实证积分、虚证积分、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A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B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P<0.01).(2)治疗12周时,A组Hb、Alb、PAB明显上升 (P<0.05),hs-CRP、IL-6、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TSF升高(P<0.01),MAMC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Hb、Alb、PAB、hs-CRP、IL-6、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A组IL-6水平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HFHD可减少MHD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积分,改善患者营养不良及微炎症状态.

    作者:龚春水;沈淑琼;蔡辉;梁萌;许树根;孙琪;胡玉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临床、病理表现的IgA肾病患者血甲状腺抗体水平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病理表现的IgAN患者血中TGA及TPOA水平.方法:以140例IgA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情况分组后,观察甲状腺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1)140例IgAN患者中,TGA或(和)TPOA阳性者共51例,占36.4%,阳性组患者血TGA水平与其肾脏系膜区IgA及补体C3免疫沉积呈正相关,P<0.05;2)不同分组患者,尿NAG酶/肌酐、尿Alb/尿cr、血补体C3/C4、血IgG以及肾小球节段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纤维性新月体、IgA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指标水平,可因甲状腺抗体是否阳性存在差异,P<0.05.结论:1)IgAN患者中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较高且其肾脏系膜区IgA与补体C3沉积受TGA水平影响;2)单纯性镜下血尿、单纯蛋白尿患者,观察甲状腺抗体情况可能对提示肾脏病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魏升;钟光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09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析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及各证型与临床指标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本病客观的中医分型标准,为提高中医诊断该病的准确性及对诊断标准进一步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及德尔菲法的调查结果,找出该病种的常见中医证候,制定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209例IgA肾病患者的病史资料、中医临床症状、相关西医检查报告,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因素统计方法确定IgA肾病的中医分型,以及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临床指标在证型间的关系.结果:IgA肾病的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兼瘀型及肺脾气虚兼湿热型.在209例被调查患者中气阴两虚患者比例大,占33%,其余三型比例分别为肺脾气虚兼湿热型30%,脾肾阳虚兼瘀型25%,肝肾阴虚型12%.在四种证型中,脾肾阳虚兼瘀型24 h尿蛋白定量高于气阴两虚、肺脾气虚兼湿热两型(P<0.01);脾肾阳虚兼瘀型的血清肌酐水平高于其他三型(P<0.01),肺脾气虚兼湿热型肌酐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肺脾气虚兼湿热型血红蛋白值大于脾肾阳虚兼瘀型(P<0.05);四种证型在不同CKD分期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种证型在男女比例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种证型与尿红细胞计数、年龄、病程、发病季节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AN的中医证候按本研究方法可分为四型,即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兼瘀型及肺脾气虚兼湿热型.本病相关实验室指标在各证型间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治该病及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陶睿;邓跃毅;陈万佳;刘睿;张先闻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63例住院且尚未行肾脏替代治疗CKD患者进行HRV(包括SDNN、RMSSD、pNN50、LF、HF、LF/HF)检测,并分析影响CKD患者HRV的因素.结果:CKD1~5期患者HRV下降的比例为57.79%,在CKD 1、2、3、4、5期的比例分别为30.77% 、42.00%、52.94%、72.73%和87.27%,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SDNN均值为(110.8±33.5)ms,除CKD1与2期J间、CKD3与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SD均值为(30.2±18.7)ms,CKD5期明显低于其他4组,且与其他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N50均值为9.4±5.3,CKD1、2、3、4、5期患者的pNN50呈递减趋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F均值为(1 014.3±609.2)ms,CKD3、4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均值为(806.9±318.3)ms,CKD3、4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F/HF均值为2.1±0.9,CKD1、2期间,CKD3、4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性别、血钠及血钾水平与HRV显著相关.结论:非透析CKD患者HRV下降的比例较高,且随着CKD分期增加,发生HRV下降的比例增加.

    作者:张海英;薛勤;汪年松;李青;简桂花;高许萍;陈海冰;胡伟国;贾伟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检测对心血管病的预测价值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常观察到肌钙蛋白T(cTnT)升高,且同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明确cTnI的升高是否有同样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研究了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这些患者没有明显的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表现.血透前检测患者的cTnI,每3个月检测1次,一共检测5次.随访时间1年,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片,心脏超声心动图.设定cTnI≥0.15 ng/ml为阳性,而<0.15 ng/ml为阴性.结果:97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cTnI升高,9例(69%)在1年的随访期间出现了急性心血管事件.而在69例cTnI正常的患者中仅有7例(10.1%)患者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在另外15例患者中,cTnI在正常值上下波动,有3例(20%)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结论: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无症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TnI是一个有很强心血管病预测价值的血清标记物.cTnI持续升高提示患者早期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病检测和治疗,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并从中获益.

    作者:徐志勇;暨利军;张月珍;胡君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L-谷氨酰胺和左旋肉碱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L-谷氨酰胺和左旋肉碱(L-肉碱)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营养不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的方法将78例MHD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3组患者均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in,EPO)6 000 U,2次/周;A组每次血液透析结束时静脉注射L-肉碱2 g,3次/周;B组每日口服L-谷氨酰胺胶囊1.5 g(分3次口服);C组联合使用L-肉碱和L-谷氨酰胺,用法不变.观察时间3个月.结果:C组患者血细胞比容(ha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血浆总蛋白(plasma total protein,Tp)、血浆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上升幅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或P<0.01),C组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1),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1).结论:MHD患者联合使用L-谷氨酰胺和L-肉碱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轻体内微炎症反应;改善对EPO的敏感性,减少用量,提高疗效;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琥;何晓峰;汪汉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防己黄芪汤加减干预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MCP-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阿霉素肾病(AIN)大鼠的作用机制及防己黄芪汤加减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防己黄芪汤+雷公藤组(A组)及防己黄芪汤-甘草+雷公藤组(B组).造模予阿霉素(ADR)6.5 mg/kg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正常对照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注射后2周24 h尿蛋白>100 mg为肾病模型成立.治疗A、B组分别予防己黄芪汤+雷公藤及防己黄芪汤-甘草+雷公藤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第1、2、8周测24 h尿蛋白定量,实验4、8周时留血,取肾,检测血生化,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测肾组织中MCP-1表达水平.结果:1)素造模后2周,各造模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阿霉素单次尾静脉注射6.5 mg/kg可成功制备MCNS模型;2)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MCP-1表达情况,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P-1明显上调,两个中药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CP-1表达下调,A、B组之间比较MC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阿霉素肾病大鼠存在MCP-1 mRNA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异常,MCP-1表达的增加可能是阿霉素肾病蛋白尿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本研究中去除组方中的甘草对防己黄芪汤加减疗效无明显影响;3)临床上应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病可能是通过降低蛋白尿、改善肾病理、抑制MCP-1的表达而发挥肾保护作用.

    作者:陈洪宇;揭乐琴;王永钧;汤绚丽;朱晓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蝉花菌丝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间质TGF-β1和CT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蝉花菌丝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间质TGF-β1、CT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冬虫夏草组、蝉花高剂量组、蝉花中剂量组和蝉花低剂量组,实验周期为25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蛋白及其mRNA表达,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UUO模型组大鼠肾间质中TGF-β1、CTGF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不同剂量的蝉花菌丝组TGF-β1、CTGF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呈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蝉花菌丝大剂量组的TGF-β1、CTGF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较虫草组为低(P<0.05~0.01).结论:蝉花菌丝可以通过下调TGF-β1、CT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对UUO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脏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玉宁;陈以平;赵宗江;邓跃毅;刘伟敬;刘忠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槐杞黄干预小鼠IgA肾病模型的疗效观察以及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槐耳菌质、枸杞子和黄精组方(简称槐杞黄)对免疫性肾病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雌性BABL/c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IgA肾病模型组、槐杞黄治疗组,每组10只.IgA肾病组和槐杞黄治疗组用牛血清白蛋白酸化水灌胃、牛血清白蛋白以及葡萄球菌肠毒素尾静脉注射免疫建立IgA肾病模型,正常对照组以酸化水灌胃,磷酸盐缓冲溶液尾静脉注射作为对照.槐杞黄治疗组于免疫8周后按4 g/kg体重给予槐杞黄浸膏干预,正常对照组、IgA肾病模型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3组小鼠血清白蛋白、尿素、肌酐24 h尿蛋白变化以及肾脏病理改变.12周后处死小鼠,无菌分离脾淋巴细胞,并将各组细胞悬液接种于24孔板中置于37 ℃、50 ml/L CO2条件下孵育51 h.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培养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NF-γ的水平,比较各组小鼠INF-γ/ IL-4的比值.留取血清,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血清总IgA的浓度,比较各组动物血清IgA水平.结果:1)第八周和第十二周模型组24 h尿蛋白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8周)槐杞黄治疗组和模型组24 h尿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槐杞黄治疗组24 h尿蛋白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2)实验结束时模型组血清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槐杞黄治疗组血清白蛋白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尿素氮、肌酐含量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出现较显著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袢受压,开放欠佳,且免疫荧光显示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有较强的颗粒状或者团块状IgA沉积;槐杞黄治疗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情况和IgA沉积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毛细血管袢开放良好;4)模型组IL-2、INF-γ的分泌较对照组下降(P<0.01)、IL-4分泌较对照组升高(P<0.01);槐杞黄治疗后的IL-2、INF-γ的分泌较模型组升高(P<0.01),IL-4分泌较模型组下降;5)模型组INF-γ/IL-4的比值较对照组下降(P<0.05),槐杞黄治疗组INF-γ/ IL-4的比值较模型组升高(P<0.01),血清总IgA的浓度模型组较对照组升高(P<0.01),槐杞黄治疗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槐杞黄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小鼠IgA肾病尿蛋白,减轻肾小球系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IL-2、INF-γ表达以及下调IL-4表达,纠正Thl/Th2失衡的作用密切相关.

    作者:王紫;陈瑜;罗军;周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马兜铃酸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周期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对人肾小管细胞(human kidney cell,HKC)的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HKC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AA组.检测指标包括MTT 490 nm处OD值、细胞免疫组化测定的增殖核细胞抗原(prolifera tion cell neuclus antigen,PCNA)表达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的细胞周期.结果:AA呈剂量正相关和时间正相关地抑制细胞增殖,特别是40 mg/L AA组(0.49±0.076 vs 0.831±0.134,P<0.05).10 mg/L AA组PCNA表达增加[(75.7±2.1)% vs (42.2±5) %,P<0.01].AA将HKC阻滞在S期,随着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愈加明显.结论:AA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抑制在细胞周期的S期.

    作者:梁世凯;许菲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脂多糖作用下腹膜间皮细胞骨桥蛋白表达及乌司他丁的影响

    目的:观察脂多糖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中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作用下RPMC的OPN细胞分布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胰蛋白酶法行RPMC 的原代培养和传代,经鉴定第3 代细胞融合至80%时分组.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LPS(50,100μg/ml)组;50 μg/ml LPS作用不同时间(8,12,24,34,48 h)组;乌司他丁组:(160,320,640 U/ml)与LPS 50 mg/L作用24 h,RealTime-RT-PCR 技术检测骨桥蛋白(OPN)、TGF-β1 mRNA 的表达.结果:LPS可刺激RPMC 的骨桥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0.05);乌司他丁可降低LPS引起的RPMC中的骨桥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脂多糖通过上调骨桥蛋白的表达,引起腹膜损伤导致腹膜纤维化,乌司他丁可以一定程度抑制骨桥蛋白引起的腹膜纤维化过程.

    作者:霍爱晶;马健飞;李程程;孙丽霞;王力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静脉铁剂影响肾性贫血小鼠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并比较低分子右旋糖酐铁、蔗糖铁两种常用的静脉铁剂对肾性贫血小鼠不同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构建肾性贫血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静脉铁剂24 h后,分离小鼠外周血、肝脏、脾脏、肾脏中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辅助性T(T help、T)细胞、抑制性T(Ts、Ts)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接受静脉铁剂后,小鼠肝脏和肾脏中Th细胞的比例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铁剂在脾脏、肝脏和肾脏中还不同程度地提高T细胞向Ts细胞分化的比例,同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静脉铁剂还抑制了外周血、肝脏和脾脏中NK细胞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铁剂可以单独也可协同尿毒症一起导致机体多脏器中免疫微环境的紊乱.

    作者:谌卫;荣光华;赖学莉;张懿;郭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和解聚散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和解聚散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纤维连接蛋白(FN)和Ⅳ型胶原(Col Ⅳ)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UUO建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解聚散方组,另设假手术组;术后7 d、14 d和21 d分批取材,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FN和Col Ⅳ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和解聚散方治疗后7 d、14 d和21 d,肾组织中的FN表达均减少(P<0.05),7 d组Col Ⅳ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和解聚散方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不同时间点FN和Col Ⅳ的下调,尤其是早期的下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和解聚散方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肾络聚散消长病机学说指导下的和解聚散法的正确性.

    作者:沈存;王耀献;孙卫卫;崔瑾;刘尚建;王晓楠;吕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叶任高教授治疗常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常复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指经激素治疗后能完全缓解,但在半年内复发2次或一年之内复发3次以上者.肾病综合征反复发作,可以使肾小球病理损害进一步加重,从微小病变型转变为局灶节段硬化型,乃至肾小球硬化,终出现终末期肾衰竭,故及早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魏连波;陈严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探索中医辨证与肾脏病理分型之关系

    肾脏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病理分型多样,而临床表现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水肿、蛋白尿、高血压、肾衰竭等.然每于临诊之际,诸多病患仅有实验检查之异常,而无症可寻,无证可辨,若以传统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进行治疗,有捉襟见肘之感.如何提高中医肾病的诊疗水平,成为中医肾科医师亟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临床上已广泛采用现代医学的实验检查、肾组织活检提供的病理诊断,大量的诊断资料丰富和延伸了中医传统的辨证的依据,临床与实验检查相结合更促使肾病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有些肾病、特别是在其早期阶段,患者往往缺乏明显的主观症状与客观表现,其证候辨别有时候往往只能通过肾脏病理获得.因此随着肾活检的普遍开展,就肾脏病而言,肾病理己成为肾病微观辨证比较精确而又可靠的依据,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以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基于蛋白尿的慢性肾脏疾病防治研究

    众所周知,蛋白尿是大多数肾脏疾病的共同表现.对于绝大多数肾小球疾病而言,蛋白尿不仅是肾小球滤过膜严重受损的证据和结果,同时又是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罪魁祸首,它贯穿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以至向终末期肾衰竭进展的整个过程,并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陈孝文;刘华锋;刘伟敬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