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注射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5例处于该期的患者,给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注射治疗,细胞数平均为(2.0~6.0)×108/人次,1次/周,2~3次为1个疗程.以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及90 d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血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三酰甘油(TG)、肾小球滤过率(GFR)作为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化验结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0 d血Scr、BUN、24 h pro、GFR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t=6.576、2.197、2.887、-6.65,P=0.000、0.045、0.012、0.000),治疗后90 d Hb、Alb、24 h pro出现明显好转(t=-4.148、-3.822、3.523,P=0.001、0.002、0.003),而治疗后30 d出现好转的指标Scr、BUN、GFR 90 d后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三酰甘油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注射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有一定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陶其强;张晓霞;张建春;李静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112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探讨肾病综合征对于膜性肾病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1年6月,经肾穿刺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住院患者112例,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其T3、T4、FT3、FT4、TSH水平.观察肾病综合征和非肾病综合征之间甲状腺素水平的差异,同时设立39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112例患者中男68例,女44例,平均年龄58.6岁.肾病综合征组(白蛋白<25 g)42例,非肾病综合征组(白蛋白≥25 g)70例,对照组39例,三组之间在T3、T4、FT3、FT4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SH则在对照组和肾病综合征组、肾病综合征组和非肾病综合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非肾病综合征组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清中T3、T4、FT3、FT4呈正比,与TSH呈负相关.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白蛋白下降水平影响其甲状腺素水平,其中T3、T4、FT3、FT4较TSH更敏感.结论: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着血清白蛋白的下降,血清中T3、T4、FT3、FT4呈下降趋势,TSH呈上升趋势,甲状腺素水平与白蛋白下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检测甲状腺素水平对判断膜性肾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沈莲莉;邓跃毅;郑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的检测,采用复方积雪草加味汤对MAU阳性患者干预治疗,探讨中医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在2010年11月~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内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健康正常人65例,均为在我院健康体检人员,尿常规定性均为阴性,无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急慢性肾损伤疾病.糖尿病组共68例,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且病史≤5年.尿常规蛋白定性均为阴性,排除其他疾病导致急慢性肾损伤.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身体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透射比浊法对MAU进行全定量测定;标准参考:MAU≤30 mg/L正常,MAU>30 mg/L即呈阳性.并对糖尿病组阳性患者行复方积雪草加味汤(积雪草30 g、黄芪30 g、桃仁6 g、当归6 g、金樱子10 g、芡实10 g、制大黄5 g)进行干预治疗,共4周.结果:两组MAU检出情况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相比,前者未检出尿MAU阳性,阳性率为0%,糖尿病组中检出尿MAU阳性41例,阳性率为39.8%,两者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阳性组治疗前MAU(141.45±24.89)mg/L,复方积雪草加味汤治疗后MAU(51.57±15.56)mg/L,两者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表明糖尿病与尿微量白蛋白有一定的相关性.阳性组经复方积雪草加味汤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减少,提示复方积雪草加味汤具有减少早期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作用.
作者:何邦友;何芍华;周建军;凤旺华;周秀琴;王丽平;张业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蒲参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肾脏PAI-1及MMP-9的影响,并探讨其肾保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选10只为对照组(A组),余30只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成功构建糖尿病模型后,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治疗组(C组)及对照组(D组).A组及B组每日每只分别给予蒸馏水2 ml灌胃,C组给予蒲参胶囊2 ml灌胃,相当于每日每只20 mg/kg,D组给予贝那普利每日每只20 mg/kg,疗程连续12周.所有大鼠在12周实验期间均标准饮食,不使用胰岛素.分别于第8周及第12周检测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24 h尿白蛋白、Scr及尿肌酐,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制备肾匀浆,并检测血清及肾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结果:(1)在第8周及第12周,C组及D组FBG高于A组(P<0.05),但C组与D组的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的24 h尿白蛋白量及Scr均低于B组,P均<0.05.C组及D组的Ccr均高于B组,P均<0.05;(2)第8周及第12周时,B组、C组及D组与A组大鼠血清及肾匀浆MDA、SO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DA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5),B组SOD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3)第8周及第12周时,B组、C组及D组与A组大鼠血清及肾匀浆MMP-9、PAI-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MP-9及PAI-1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提示给予蒲参胶囊可显著升高DM大鼠MMP-9、降低PAI-1含量(P<0.05).结论:蒲参胶囊可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尿蛋白,减轻肾脏损害,从而延缓肾功能恶化,其机制可能与蒲参胶囊与其调节抗氧化应激、调节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减少ECM沉积等因素有关.
作者:张瑞斌;王淑芳;朱斌;薛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过度运动导致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过度运动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于细胞移植后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切片.结果:移植组大鼠BUN和S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组肾损伤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MSCs移植可促进过度运动所致急性肾损伤的修复,改善肾功能.
作者:朱芙蓉;焦军东;刘素雁;李春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建立单侧肾切除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建立8周后分4组:正常对照组(SD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造影剂组(CM组)和糖尿病+番茄红素+造影剂组(LP组),其中CM组尾静脉内1次性注入76%泛影葡胺(3 gI/kg),LP组在注射造影剂前一天和后两天均予以番茄红素20 mg/kg灌胃,每12 h 1次,共6次.注射造影剂72 h后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糖水平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测定肾皮质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与SD组相比,DM组大鼠BUN、Scr和肾组织MDA水平显著增加,肾组织SOD和CAT活性降低.与DM组相比,CM组BUN、Scr和肾组织MDA水平进一步增加,肾组织SOD和CAT活性进一步降低,尿NAG含量明显升高,肾脏病理改变明显.给予番茄红素预防使用后(LP组)明显减轻上述改变.结论:番茄红素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造影剂泛影葡胺对糖尿病大鼠的肾毒性.
作者:汪延辉;刘毅;吕吟秋;徐玉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新型长期导管Palindrome同以往长期导管非palindrome导管在透析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1年10月1日~2012年6月1日接受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相关感染及导管通畅率.两组感染及低流量发生率用次/1 000导管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其他比较用t检验.结果:总手术59例次(59人),Palindrome导管组31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31例次(30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管3例次(3人);带管时间3~230 d;发生感染2例次,平均感染率为0.37次/1 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1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37/1000导管日;拔管0例.普通长期导管组28例次(28人),经右颈内静脉置管24例次(24人),经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次(4人);带管时间1~219 d;感染3例次,平均感染率0.83次/1 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6次/1 000导管日;拔管2例.两组在感染、低流量发生率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alindrome组优于普通长期导管组.Palindrome导管反接时未发生流量不佳.Palindrome组在Kt/V、URR优于非Palindrome导管组(P分别0.01,0.02,0.03).结论:Palindrome导管是维持性透析患者临床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术的较好补充选择,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尚需进行更大样本、多中心及更长时间的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王宏天;马继伟;张翥;郭小华;卢跃卿;崔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伴有高血压的MHD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氯沙坦组,安慰剂组每位患者每日口服安慰剂,氯沙坦组每位患者口服氯沙坦50~100 mg/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分别测定BNP水平.结果: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1个月氯沙坦组BNP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92.4±238.9)pg/ml VS (618.5±243.6)pg/ml,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978.3±226.5)pg/ml VS(989.7±235.1)pg/ml,P>0.05].结论:氯沙坦可降低MHD患者BNP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冯丽萍;刘同强;李娟娟;冯曦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糖尿病(DM)患者出现肾损害(蛋白尿或肾功能减退)并不一定就是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1],也可能是糖尿病合并其他肾脏病,而两者的治疗方案及转归不同,本文就糖尿病合并其他肾脏病的诊断及与DKD鉴别诊断和中医治疗介绍如下.
作者:周静威;王翚;吕旻;李侠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审阅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以多个肾小管衬里上皮细胞形成、液体充满囊泡为特征的紊乱性疾病,囊肿多发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是PKD的致病原因也是主要发育缺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其中为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病变,人群发病率1/400~1/1 000,全世界大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万患者,中国大约有一百五十万多囊肾患者.
作者:王文苓;梅长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引起肾脏病变包括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动脉-微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及肾乳头坏死等,其中以肾小球硬化症为主,是以微血管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病变[1].DKD患者主要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稳定以及伴有高血压或有吸烟嗜好的男性[1~3].DKD位于T1DM患者死因的首位,在T2DM患者死因中列于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之后[1~3].
作者:田佳星;赵林华;刘文科;周强;仝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特点,并终导致肾脏功能的持续进行性下降.虽其机制研究已获得一些进展,但治疗手段仍有限.MicroRNA(miRNA)是一个后转录调节基因,参与人类基因组中约30%的基因调控[1],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代谢等方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miRNA在肾脏纤维化机制方面中起了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肾脏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将新miRNA与肾脏纤维化相关研究做一概述.
作者:李先法;朱彩凤;朱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配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中药配合氯沙坦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文献,Cochrane Handbook推荐方法评价研究质量,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所有文献均被评为C级.Meta分析表明:中药配合氯沙坦治疗组较氯沙坦单独组,在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WMD(random)95%CI:-47.05[-64.99,-29.11])、24 h尿蛋白定量(WMD (random)95%CI:- 0.56[-0.75,-0.37])、血清肌酐、血尿素氮、空腹血糖、总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药配合氯沙坦疗效优于氯沙坦单独治疗.由于纳入文献质量不高,需要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一步证实.
作者:程发峰;王青青;钟相根;张玉苹;邓秀兰;鲁艺;张晓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调查江阴市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KD)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脑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观察肾脏损伤指标(Scr、尿常规)及相关危险因素(血压、烟酒史、心脏病史、脑卒中部位、血糖血脂等).采用简化MDRD公式估算GFR,并根据K/DOQI指南进行CKD分期.结果:共收集脑梗死住院患者4 287例,资料完整者3 809例,其中男2 298例,女1 511例,平均年龄(68.70±11.21)岁.蛋白尿269例(8.72%),血尿524例(16.99%),Scr大于105 μmol/L者344例(9.03%),eGFR≤60 ml·min-1·1.73 m-2者389例(10.21%).CKD为926例,患病率为24.31%;CKD 1~5期分别占该人群的30.35%、27.65%、38.44%、3.02%与0.54%;本组病例中,年龄≥65岁者CKD患病率为32.01%,eGFR ≤60 ml·min-1·1.73 m-2的比例为10.90%.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CKD危险因素为年龄(OR=1.414,P<0.01)、性别(OR=1.634,P<0.01)、糖尿病(OR=1.409,P<0.01)、房颤(OR=1.999,P<0.01)、高尿酸(OR=3.566,P<0.01)、高低密度脂蛋白(OR=1.541,P<0.05)、高血磷(OR=1.421,P<0.01)、低Hct(OR=1.629,P<0.01),颞叶(OR=1.518,P<0.01)梗死更易合并CKD.结论:江阴地区脑梗死住院患者中CKD患病率24.3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应重视在脑卒中病人中的CKD调查,早期预防和积极干预CKD,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陆文良;孔玉;陈炳为;刘必成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的资料,探索PD持续质量改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我科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PD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在我中心行PD管置入术开始PD的患者,除外维持性PD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及退出原因等.将患者按PD开始时间分为3组:前10年组(1985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中10年组(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和近7年组(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原发病、透前状况、退出原因、死亡原因、转血液透析原因.计算中心患者生存率、技术存活率、腹膜炎发病率、掉队率(DOR)及退出PD的病人在PD治疗持续的时间(TOT).结果:共841例PD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PD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3组比较,中10年组和近7年组年龄、腹透龄均明显大于前10年组(P均<0.05);中10年组和近7年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较前10年组明显降低(P均<0.05),而高血压肾损害与糖尿病肾病比例则明显增高(P均<0.05);3组中心血管事件均是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次是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腹膜炎,第三位死因是脑血管事件;腹透相关感染始终是PD患者转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然后是透析不充分;随着时间的推移,3组因导管功能障碍转血液透析的比例呈明显降低趋势(P均<0.05).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技术存活率显示,1年、3年及5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0%、51.6%及36.8%;而技术存活率分别为65.2%、35.8%及22.1%;本中心2008、2009、2010、2011年腹膜炎发病率分别为1/27.39、1/36.10、1/38.29、1/41.86病人月;DOR分别为41.85%、35.14%、34.65%、23.02%;TOT分别为17.54、20.77、23.61、25.07月.结论:我中心PD患者年龄偏大,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糖尿病肾病比例逐年增高,PD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心血管事件,转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是腹透相关感染.正式成立PD中心以来,特别是确定了专职的PD护士并开始规范化门诊随访后,我中心的腹膜炎发病率、DOR、TOT均有明显改善.
作者:周巍;王葳;韩国锋;孙晶;张金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艾灸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艾灸)与对照组各13例,观察治疗前后透析超滤量(UF)、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及中医症状计分和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法(MQSG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hs-CRP、IL-6明显下降,Alb及Pre-A明显增加,中医症状计分和MQSGA评分增加,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艾灸可以有效提高透析超滤量,减轻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改善营养不良.
作者:孙红;梁青;孙云松;刘先英;黄克基;王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患者的证候特点.方法:观察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患者症状、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及病理特点.结果:98例患者中79例因常规体检或偶然情况下发现尿检异常而诊断本病;其中肾虚证13例,肾虚血瘀证21例,肾虚风湿证18例,肾虚风湿血瘀证46例;单纯性血尿患者肾虚血瘀证多见(9/25例),单纯蛋白尿患者多以肾虚伴风湿证或血瘀证多见(9/10例),蛋白尿伴血尿患者以肾虚血瘀风湿证多见(37/63例);其中51例名患者进行了肾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肾虚血瘀风湿三联证32例,占62.7%,尤其Lee氏Ⅲ级及以上的IgA肾病患者肾虚血瘀风湿证多见(26/38例);其次二联证,而单纯肾虚患者仅3例;其中19例参考病理诊断风湿证,10例参考病理诊断血瘀证.结论:虚、瘀、风湿是本病的证候特点;适时的肾穿刺并结合微观辨证无疑可以加深对本病证候特点的认识.
作者:俞东容;李亚妤;仝旭珍;袁博寒;毛黎明;王永钧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STZ(链脲佐霉素,60 mg/kg)腹腔注射法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组(DM组)、舒洛地特10 mg·kg-1·d-1组(S10组)、舒洛地特20 mg·kg-1·d-1组(S20组)、氯沙坦30 mg·kg-1·d-1组(L组),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未造模大鼠作正常对照组(N组).干预12周后采集各组大鼠血、尿标本和肾脏组织标本,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肾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SOCS-1及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同N组相比,DM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定量、血肌酐及尿素氮显著增加(P<0.01),病理改变较明显.同DM组相比,治疗组(S10、S20及L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定量减少(P<0.05或P<0.01);同S10组相比,S20及L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定量减少(P<0.05).光镜及电镜显示治疗组较DM组病理变化减轻,尤以S20及L组病变减轻明显.大鼠肾脏组织SOCS-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组(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DM组(P<0.05或P<0.01).大鼠肾脏组织TGF-β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组(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DM组(P<0.05或P<0.01).结论: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而20 mg·kg-1·d-1较10 mg·kg-1·d-1的剂量效果更好.上调肾脏组织SOCS-1的表达,抑制TGF-β1的过表达可能是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杨绪枫;王筱霞;汪年松;王锋;田寿福;陈玉强;李青;陈海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扶正泄浊保肾汤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血浆内皮素-1(ET-1)、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肾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6肾切除的方法制造CRF模型.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毒清组及扶正泄浊保肾汤大、中、小剂量组;分别按一定比例予大、中、小剂量组大鼠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同时间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所得数据均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治疗组与模型组间比较,血浆ET-1及Scr、BUN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肾脏病理改变较轻;大、中剂量组与小剂量、尿毒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尿毒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泄浊保肾汤具有降低大鼠血清ET-1、Scr、BUN水平,减轻肾脏病理表现的作用.
作者:李宁;马居里;郭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旨在探究黄芪甲苷(ASI)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低糖(葡萄糖浓度5.5 mmol/L)环境下培养;高糖组:高糖(葡萄糖浓度25 mmol/L)环境下培养;ASI各组:分别在高糖培养基内加入不同浓度ASI(包括25、50、100、200 μg/ml),在处理后0、1、12、24、48、96 h观察,采用TUNEL法和caspase3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TGF-β1和HGF蛋白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38、磷酸化ERK和磷酸化JNK浓度.此外,另在同样高糖培养基内加入p38抑制剂SB202190,1、12、24 h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后,取同样高糖环境培养细胞,依次加入HGF 50、100、200 μg/ml,24 h后检测细胞内磷酸化p38蛋白水平.结果:ASI(25~200 μg/ml)可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ASI同样可抑制高糖诱导的TGF-β1蛋白表达和p38 MAPK信号通路活性.此外ASI可提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GF浓度;HGF可对p38 MAPK信号通路产生抑制作用.结论:ASI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ASI促进HGF分泌,阻断p38 MAP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细胞凋亡以及TGF-β1的表达有关.ASI可能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作者:徐维佳;牟姗;王琴;施蓓莉;顾乐怡;倪兆慧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肾平颗粒对1-磷酸鞘氨醇(S1P)刺激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BMC)增生的调节作用.方法:S1P刺激RGMC后,用MTT法观察RGMC增生情况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法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mRNA水平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内皮分化基因受体3/5(endothelial differentiation gene 3/5,EDG3、EDG5)、CTGF蛋白水平的变化;制备EDG3、EDG5质粒.EDG3、EDG5质粒同时转染RGMC后,观察肾平颗粒对RGMC增生及EDG3、EDG5、CTGF表达的影响.结果:(1)肾平颗粒能抑制S1P刺激引起的RGMC增生.转染EDG3和EDG5后,抑制作用明显减弱.(2)肾平颗粒能抑制S1P刺激引起的RGMC表面EDG3和EDG5蛋白水平的过表达,转染EDG3和EDG5后,肾平颗粒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3)肾平颗粒能抑制S1P刺激引起的RGMC内S1P通路下游CTGF蛋白的过表达,转染EDG3和EDG5后,肾平颗粒对CTGF蛋白和mRNA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肾平颗粒能通过抑制S1P刺激引起的RGMC表面的EDG3、EDG5过度表达,来实现抑制RGMC增生及S1P通路下游CTGF表达的作用.
作者:钟逸斐;陈以平;邓跃毅;张先闻;蔡小凡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山茱萸颗粒对TGF-β1/Smad7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DN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复制DN大鼠模型,将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山茱萸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缬沙坦组),观察各组大鼠肾功能、24 h尿蛋白量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TGF-β1、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山茱萸颗粒高、中剂量组及缬沙坦组大鼠24 h尿蛋白量、血Scr、BUN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疗效与与缬沙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治疗组TGF-β1在肾脏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调(P<0.05或P<0.01),其中山茱萸颗粒高剂量组与缬沙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山茱萸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缬沙坦组Smad7在肾脏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且高剂量组和缬沙坦组在表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茱萸颗粒可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机制可能与其能抑制DN大鼠肾脏中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黄平;陈丹;华健;陈锦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观察六味地黄丸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5/6肾切除大鼠制作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六味地黄丸组.术后8周,常规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用Masson染色法检测胶原在肾脏的沉积;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PAI-1和TIMP-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HIF-1α、PAI-1和TIMP-1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丸组肾组织中HIF-1α、PAI-1和TIMP-1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HIF-1α通过调节PAI-1和TIMP-1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而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六味地黄丸可通过减少HIF-1α蛋白水平来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唐群;何泽云;徐文峰;陈丽;徐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以可逆性神经精神障碍及影像学改变为特征的罕见综合征.该综合征首先由Hinchey报道[1],临床表现以急性起病、头痛、精神改变、痫性发作、视力障碍为主要特征,神经影像学检查以病灶主要位于顶枕叶白质为特征,病程经过以可逆为特征.本文报道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SLE合并RPLS患者,并结合文献报道,分析引起SLE合并RPLS的不同病因,预防和有效治疗RPLS.
作者:柯颖杰;王莹;郑丹;郝世军;王文龙;吴光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骆继杰教授是全国著名内科及肾病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高级师带徒专家.骆老从医50余年,学验俱丰,自创了许多治疗肾脏疾病的经验方,在治疗肾性血尿方面更有其独到的见解.既往的观点认为肾性血尿是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不需治疗;现在观点为,部分肾性血尿患者可致病情进展,需要积极治疗.笔者有幸侍诊并学习骆老的学术经验多年,获益良多,现总结如下.
作者:易无庸;杨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前已证实的尿毒素有90多种,按分子量大小分为小分子毒素(分子量<500 Da)、中分子毒素(分子量500~5 000 Da)和大分子毒素(分子量>5 000 Da).这些毒素,绝大部分游离于血浆和组织液中,不与蛋白和脂肪结合;晚近研究发现有部分毒素能与蛋白结合,称为蛋白结合毒素(protein-bound uremic toxins),已报道的蛋白结合毒素多达32种[1].普通血液透析,对小分子水溶性毒素清除效果良好;通过采取高通透析器和透析滤过等方法,也能很好地清除游离的中分子毒素和大分子毒素(譬如β2微球蛋白).
作者:袁发焕;李莉;庞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