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内蒙古执行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客观评价HU项目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方法:以内蒙古五个项目旗县的目标人群作为总体,随机抽取了三个项目旗县进行调查评估.通过个人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及健康知识测试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U项目以提高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为目的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项目开展地区的妇幼保健机构设备少,能力不足的基本问题,提高了业务范围和专业技术能力并增强了目标人群的预防保健意识和健康知识.结论:本研究可以为项目成果进一步推广及促进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苏俐;张星光;迟宝峰;方鑫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ACS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疗程均为8WK,观察两组ACS病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病人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辛伐他汀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辛伐他汀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ACS病人的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作者:王春燕;阿荣;季英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RA发病机制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RA病人和30例正常人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细胞数(流式细胞术)、类风湿因子及CRP(免疫沉淀法)、ESR(魏氏法),同时记录临床观察项目.结果:(1)活动期RA病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CD4+/CD8+比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活动期RA病人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的降低、CD4+/CD8+比值的升高,与缓解期RA病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缓解期RA病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缓解期与活动期RA病人比较,各临床参数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异常细胞免疫状态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CD4+/CD8+比值在RA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肖镇;刘彩霞;王勇;白丽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抑肽酶、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在颅脑手术联合应用的节血效果,对病人血乳酸、去甲肾上腺素及尿量等的影响.方法:择期颅脑手术病人3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Ⅰ组),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组(Ⅱ组),抑肽酶、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组(Ⅲ组).Ⅱ组在切皮前进行等容血液稀释,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Ⅲ组在Ⅱ组操作基础上切皮前给抑肽酶100kiu.监测三组手术前后血乳酸(Lac),去甲肾上腺素(NE)、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尿量及出血量、输血输液量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Ⅱ、Ⅲ组比Ⅰ组出血及输血量明显减少,输液量稍多,NE增加,术毕Hb、Lac、尿量无差别.结论: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可明显降低出血,二者联合应用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但并不增加血乳酸值.在此基础上加用抑肽酶有止血效果,但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白栓成;王君艳;秦广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新月体狼疮肾炎(CLN)病人的疗效.方法: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LN病人41例,根据不同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分为三组:A组11例,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合并霉酚酸酯(MP+MMF)治疗;B组20例,MP冲击合并间断环磷酰胺(MP+CTX)静脉治疗;C组10例,MP冲击治疗;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病人血清肌酐(SCr)从治疗前(320±241)μmol/L降至(195±141)μmol/L,蛋白尿和贫血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远期疗效:比较A组和B组病人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优于C组.结论:MP+CTX和MP+MMF这两种方法诱导缓解CLN,近、远期疗效相似,均优于单独MP治疗组.
作者:赵瑞英;梦雅平;赵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讨敌百虫(dipterex,Dip)的遗传毒性效应及维生素C(VitC)的拮抗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Dip组、VitC干预组Ⅰ、VitC干预组Ⅱ、VitC干预组Ⅲ.每组8只.对照组和Dip组小鼠每天分别饮用自来水和含Dip的水溶液(5mgDip/mL),VitC干预组Ⅰ、VitC干预组Ⅱ和VitC干预组Ⅲ小鼠每天的饮用水中除含有Dip(5mgDip/mL)外,同时给予补充不同剂量的VitC进行干预,50d后观察其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Dip组小鼠的骨髓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VitC干预组Ⅱ和VitC干预组Ⅲ微核率显著低于Dip组(P<0.01).结论:Dip对骨髓细胞遗传物质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即具有遗传毒性效应;适量的VitC具有拮抗Dip致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作用,即抗诱变作用.
作者:周好乐;于国辉;郑明霞;张三润;杨茜;李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内蒙古地区正常(牙合)汉族成人X线头影测量McNamara分析法的测量值均值,为正畸和外科正颌的临床诊断、治疗评估提供参照.方法:对内蒙古医学院学生进行普查,从中随机选取汉族正常(牙合)成年人100名,男女各50名,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对选取的每个样本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然后对所得的X线头颅侧位片在硫酸纸上进行定点、描图,然后完成标志点的测量.结果:100名汉族正常(牙合)成人McNamara分析法测量值在有效上颌长度、有效下颌长度、下前面高存在性别差异;与上海地区相比较在某些项目上存在差异.结论:内蒙古地区成人正常(牙合)McNamara分析法的测量值均值存在性别及地区差异.
作者:郭立娜;孟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透析前的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病人血液循环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CRF组以住院的透析前CRF病人36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以健康志愿者19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肿瘤、糖永病、吸烟及风湿性疾病,1wk内急性感染和损伤.同时测定血清AOPP及hs-CRP水平.结果:CRF组血清AOPP水平为101.43±53.67μmol/L,比健康人群明显增高(P<0.001);CRF组血清hs-CRP水平(M)为2.44(mg/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01).CRF血清hs-CRP与AOPP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透析前CRF病人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和微炎症状态.氧化应激与透析前CRF病人的微炎症状态有密切关系;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干预是减少透析前CRF病人病理损害的重要环节.
作者:金立民;王晓东;龚莉;黄九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在体外水平条件下,探讨抗凋亡蛋白Bcl-2在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所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样神经细胞退化中是否具有细胞保护的作用.方法:以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作为体外神经细胞研究材料,采用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pEGFP-N1-Bcl-2瞬时转染细胞的方法,造成神经细胞外源性过表达Bcl-2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蛋白,以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显示转染阳性细胞,再用冈田酸处理转染细胞,通过DNA荧光染料染色法显示细胞凋亡核形,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测定凋亡率.结果:①冈田酸剂量依赖性地引起SH-SY5Y细胞凋亡,DNA荧光染料染色显示,80nmol冈田酸作用24h引起该种细胞出现多量核浓聚、核碎裂的凋亡核形;②脂质体介导pEGFP-N1-Bcl-2和空质粒pEGFP-N1瞬时转染SH-SY5Y细胞,细胞分别过表达Bcl-2-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前者主要分布于近核的胞质,而后者则在胞质和胞核中均有分布;200nmol经典促凋亡剂星形孢菌素处理细胞24h,Bcl-2重组质粒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空质粒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P<0.01);③80nmol冈田酸处理细胞24h,Bcl-2重组质粒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空质粒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P<0.05).结论:冈田酸能引起体外培养神经细胞SH-SY5Y发生凋亡性退化,Bcl-2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引起该种细胞过表达具有抗凋亡活性的融合蛋白Bcl-2-绿色荧光蛋白,Bcl-2过表达能部分抑制冈田酸所致SH-SY5Y细胞退化,这提示Bcl-2在冈田酸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样神经细胞退化过程中可能具有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陈丽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椎体爆裂骨折是发生于严重脊椎外伤后的一种特殊骨折,CT虽可清楚地显示爆裂的形状及周围结构改变,但X线片作为外伤后首选的检查,特别是对椎体水平走向的骨折线、压缩成角的改变明显优于CT[1].我们对外伤后椎体后缘线的改变是否对椎体爆裂骨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
作者:时日宝;马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高龄肠梗阻病人由于对病变反应较慢,来就诊时多伴有中毒性休克且病程较长,因此给麻醉造成许多困难.本文对29例80岁以上肠梗阻病人的麻醉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于建设;邢桂英;丁翠霞;孟兴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内镜成像逐渐应用于临床.传统的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老年病人由于自身原因,不能完成检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我科采用硬管喉内镜检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韩军;李玲香;徐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Her-2是一个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标志物,可判定预后和治疗效果.近年来,Her-2作为乳腺癌的靶点,已经成为乳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作者:高艳伟;高维实;赖玉书;武晋;张海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MSCT作为非侵入性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作者:王利东;杨晓光;刘挨师;苏秉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脑功能成像技术中发展迅速的新技术之一,目前已应用于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并走向临床.特别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在神经、精神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BOLD-fMRI的原理、应用及前景.
作者:吴慧;牛广明;韩晓东;高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的过程,胃癌亦是如此,它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众多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核DNA含量,可反映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可根据异倍体的出现,判断组织的良性与恶性.由于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出现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改变之前,因此,检测胃黏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细胞核内DNA含量,对分析癌前病变发展趋势,发现早期胃癌有一定价值.FCM检测细胞DNA倍体在胃癌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能否同病理形态学一样作为胃癌诊断依据尚不明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多,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前景更为广阔.
作者:鲍琢;陈春华;苏秀兰;陈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相继发现胃癌、大肠癌、胰腺癌以及小细胞肺癌等肿瘤均有胃泌素基因的表达,并于其相应的细胞表面发现胃泌素受体.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导致治疗措施不能尽如人意.胃癌的生长分化受许多因素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与相关胃肠激素密切相关.目前研究提示,与胃癌密切相关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生长抑素、铃蟾肽、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现就胃泌素做一综述.
作者:赵蓓;吴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确定恒温干燥箱加热法炮制蒙药硼砂的较优化工艺条件.方法:以炮制后的硼砂失重百分比为分析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较优化炮制工艺条件.结果:恒温干燥箱加热法炮制蒙药硼砂的较优化工艺条件为,以1~2cm的试样铺展厚度在280℃加热1h.结论:按本工艺炮制所得硼砂制品的四硼酸钠(Na2B4O7)含量可达85%以上,制品研粉细腻、蓬松、色白,符合临床用药质量要求.
作者:成日青;赵登亮;石瑞文;齐和日玛;杨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我国加入WTO,蒙医药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而大部分蒙药材没有质量标准成为了制约蒙医药学发展的众多障碍之一.蒙药材质量标准化对于保证蒙药产品的安全稳定和质量控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蒙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作者:毕力夫;吴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神奇的治疗作用,是经过无数国人冒着生命危险而获得的宝贵财富,也是国人几千年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神奇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像日本、欧洲一些国家也已开始研究中国的民族传统医药.但是,在用药过程中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毒副作用,可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和了解还比较少[1].
作者:高秀和;郭寰宇;田锋;田玮;王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如达溃疡散对大鼠乙酸性胃溃疡的作用及对其血清促胃液素(gastrin)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法复制胃溃疡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如达溃疡散组、雷尼替丁组,观察如达溃疡散对大鼠胃溃疡的作用,并检测其对大鼠血清中促胃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如达溃疡散能明显抑制溃疡的发生,抑制血清促胃液素含量.结论:如达溃疡散具有抗胃溃疡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促胃液素释放,进一步减少胃酸分泌来实现的.
作者:杜锦辉;张敏;色仁那木吉拉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