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正常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建立人群眼眶容积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 HR-MRI)测量的正常参考值。方法:选择正常成年志愿者100例,男性52例、女性48例,根据年龄分为5组。所有受试者均行HR-MRI眼眶扫描,并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形态学及统计学分析。计算眼眶容积,分析眼眶容积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眼眶容积在各年龄阶段左右对称,20岁之前眼眶容积增长迅速,大约男性17岁、女性13岁时平均眼眶容积分别为25.59mL、23.64mL,达正常成年人眶容积的95%,正常成人眼眶容积男性大于女性,男女性平均眼眶容积分别为27.22依3.27mL、24.88依3.04mL。眼眶容积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14岁之前男女性眼眶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眼眶容积与年龄和性别有关,与眼别无关。20岁之前为迅速增长期,40岁之后为缓慢增长期。
作者:辛向阳;安程坤;沈斌;张春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检测窄谱中波紫外线( NB-UVB)治疗银屑病前后病人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的水平,分析SCC-Ag在银屑病中的作用以及NB-UVB治疗对其影响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5例银屑病病人临床资料以及其中单独采用NB-UVB治疗的109例病人前后血清中SCC-Ag的表达情况,以86例非银屑病病人(白癜风、玫瑰糠疹等)采用NB-UVB治疗前后血清SCC-Ag水平作为对照。结果:银屑病病人血清SCC-Ag测定结果普遍升高(21.3依0.67 ng/mL),其中1例伴发巨大鳞状细胞癌的病人呈高表达(38.5 ng/mL),研究显示,病人血清SCC-Ag水平与其皮肤受累面积及程度呈正相关,其中,寻常型银屑病病人接受NB-UVB治疗后,其血清SCC-Ag 水平普遍下降(7.6依0.44 ng/mL),病人治疗前后血清SCC-Ag测定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银屑病病人血清SCC-Ag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SCC-Ag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其血清表达水平可被NB-UVB治疗下调,可用作临床银屑病光疗的监测指标。
作者:张迎春;吕中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烧伤病人创面细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12解放军某医院烧伤科病人创面分泌物标本,分析检出菌株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426例病人标本中,325例细菌培养有阳性结果,共检出细菌603株,其中革兰阴性( G-)杆菌461株,占76.45%,革兰阳性( G+)球菌142株,23.55%。前三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155株(25.70%),铜绿假单胞菌120株(19.9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2株(11.95%),敏感较高的常见抗生素有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万古霉素。结论:烧伤感染后细菌耐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不论革兰阴性杆菌还是革兰阳性球菌,其耐药率均较高,提示必须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作者:孙伟晶;姚兴伟;韩德志;闫德雄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拟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痛栓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0名前列腺中度增生的门诊病人,治疗前查血PSA、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大尿流率,记录夜尿次数;采用消炎痛栓100 mg肛门使用,每天一次,共1mo;1mo后再测上述指标,分析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病人IPSS评分、夜尿症状、大尿流率明显好转,血PSA明显下降。结论:短期使用消炎痛栓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作者:易发现;高红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病人血清尿酸( uric acid,UA)水平,并且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比较30例MS急性期病人入院时及治疗后的UA值;(2)30例MS病人与健康体检者35例的UA值进行比较;(3)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 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对MS病人急性期及治疗后的致残状况进行评价。对MS病人尿酸水平与EDS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MS组U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S组治疗前后UA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MS病人中,神经功能伤残较重者(EDSS≥3.5)者血清UA值明显较低(P<0.05)。结论:测定多发性硬化病人血清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判断病情的预后。
作者:王智光;苏应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减对2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2012-06~2013-06于北京友谊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140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6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78人,亚临床甲减组62人。所有病例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ABI.测定FT 3、FT 4、TSH、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合并亚临床甲减的2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中 PAD 发病率为10.2%,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中PAD发病率为33.8%,二组经字2检验,P<0.01,二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结论:亚临床甲减可增加2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作者:段琦;池潇;杜淑莲;王利民;化冰;尹洁;洪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筛选肋柱花体外抗炎的有效活性部位。方法:(1)先后用75%乙醇和水提取肋柱花,分别由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极性由低至高)分别萃取得不同部位);(2)以平皿钢管法测定肋柱花不同部位抗炎活性。结果:不同部位比较,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菌抑菌活性都较强。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抗炎活性部位。
作者:孙建军;冬颖;于东升;胡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那如-3中总酚酸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检测波长为730nm。结果:没食子酸在1.95~19.5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48.641X+0.0308(r=0.9995)。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101.09%,RSD为0.97%。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那如-3中总酚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高建华;马强;董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蒙药清热八味胶囊中肉桂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HPLC)法,色谱柱Diamo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水-乙睛-甲醇-乙酸(61:34:5:0.1);检测波长:为267nm,流速:1mL/min,进样量:10μL。结果:肉桂酸的线性范围0.030~0.240μg(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9)99.986%,RSD 1.49%。结论:本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作为蒙药清热八味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刘宏;任建国;王兰英;赵立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释放度。方法:采用HPLC法,流动相为甲醇-水(含2.5 mmol/L 庚烷磺酸钠,0.14%三乙胺)(5:95),用磷酸调 pH 至7.4,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33nm。结果:盐酸二甲双胍在31.375~551.0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方程为Y=75610 X+600(r=0.9992);平均回收率为102.28%,RSD=0.75%。结论:HPLC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释放度,此方法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
作者:魏青;王彦东;杨建军;秦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细胞水平上建立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s,VMC)模型,通过相关实验得出黄芪皂甙( total extract astragalus,TEA)具有抗病毒能力,进一步明确VMC发病过程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黄芪皂甙是否能够抑制细胞凋亡。方法:体外培养Vero细胞和出生1~3 d乳鼠心肌细胞,通过细胞病变抑制实验、病毒繁殖抑制实验测定黄芪皂甙抗病毒能力,采用AnnexinV-FITC染色观察VMC发病过程中心肌细胞是否有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EA是否抑制细胞凋亡。结果:通过MTT染色分析发现TEA可有效保护细胞免受CVB3病毒侵袭,病毒繁殖抑制实验显示中、高剂量组TCID50比病毒组相差一个以上对数值,且TEA对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结论:实验证实黄芪皂甙对心肌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在VMC发病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且TEA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刘爽;刘小雷;肖云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福辛普利( fosinopril)对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大鼠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腹主动脉缩窄组)、C组(腹主动脉缩窄组+福辛普利给药组)。实验中以左心室重量指数( LVW/BW)作为判断心肌肥厚的指标;心肌细胞bcl-2、bax基因表达的变化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比较。心肌细胞bcl-2、bax基因表达用流式细胞仪( Flow Cytometry FCM)测试。结果:B组与A组相比,心肌细胞bcl-2基因表达下降(P<0.01),bax基因表达增多(P<0.01);C组与B组相比,bcl-2基因表达增多(P<0.01),bax基因表达下降(P<0.05)。结论:福辛普利可促进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大鼠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心肌肥厚发生逆转。
作者:辛雪;薛明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axillin和MMP-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axillin和MMP-9的表达,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用χ2检验分析Paxillin和MMP-9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结果:(1)本实验结果显示,Paxillin表达在癌细胞质和/或胞膜,呈棕黄色。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阳性率为67.27%(37/55)。 MMP-9主要表达在癌细胞质内,少量有细胞膜表达,呈黄色。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阳性率为65.45%(36/55)。(2)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axillin和MMP-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系数为:rs=0.349,P<0.05。(3) Paxillin和MMP-9表达率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axillin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与临床分期、年龄、性别无显著关联。结论:(1)Paxillin和MMP-9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提示Paxillin和MMP-9表达可能与口腔癌的侵袭转移生物学行为有关联。(2) Paxillin和MMP-9在口腔癌呈正相关,从该结果可推测在口腔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二者在某一信号通路上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德乐黑巴特尔;刘炜;达林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WIF-1基因甲基化及Wnt-5a蛋白在软骨肉瘤病人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软骨肉瘤病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病理科2008-06~2012-06收治的软骨肉瘤病人43例,另选取软骨瘤病人43例作为对照。收集病人的病历资料及临床病理表现,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监测两组病人WIF-1基因和Wnt-5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软骨肉瘤WIF-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软骨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58,#P=0.003);软骨肉瘤Wnt-5a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软骨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56,*P=0.006)。黏液型软骨肉瘤Wnt-5a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普通型软骨肉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P=0.002)。发生浸润转移的软骨肉瘤病人Wnt-5a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未发生浸润转移的病人(χ2=4.681,P=0.003)。结论:WIF-l基因的甲基化可能导致Wif-l蛋白表达下降,在软骨肉瘤早期作用;Wnt-5a蛋白表达可能使肿瘤更具有侵袭性,二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张修龙;郁玮玮;邵雨卉;杨新苗;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胶质瘤发病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VEGF表达蛋白在85例不同病理分级( I级、II级、III级和IV级)的胶质瘤及8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细胞学观察进行胶质瘤相关性的分析研究。结果:VEGF在正常脑组织中均呈现弱阳性;在85例胶质瘤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91.17%,不同病理级别( I级、II级、III级和IV级)胶质瘤中VEGF的表达不同,并随肿瘤级别的升高,其表达也明显升高,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VEGF的表达强度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阳性表达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预后评价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睿君;王育民;刘雁飞;高建梅;包丽薇;米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测定152例冠心病病人,82例脑卒中病人和10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结果:冠心病组和脑卒中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别为(21.35依9.78)μmol/L和(24.12依11.21)μmol/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0.23依6.8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有密切关系,高浓度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独立的危险因子,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Hcy)可以预防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樊淑珍;刘如;王美英;刘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首次通过法肺灌注显像( First-pass radionuclide pulmonary perfusion imaging,FPPPI)对急性肺栓塞(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合并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评价。方法:20例健康自愿者,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8.47依13.47岁(21~71岁),20例(2007-10~2009-02)临床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病人,男11例,9例,平均年龄为49.95依16.13岁(23~82岁),所有受试者均行FPPPI检查,按FPPPI计算肺平衡时间(Lung equilibrium time LET)。结果:FPPPI法测定的肺平衡时间(LET),正常组LET 12.18依3.28 sec, APE组LET 32.90依14.29 sec 两组进行t检验,t=6.32,P<0.01,有统计学差别。结论:FPPPI是评价急性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可靠、简便、无创性的方法。
作者:王静;李国华;王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 5)在痰脱落细胞中的表达,用以检测肺癌细胞,为临床早期发现、探讨方便、快捷的方法。方法:收集肺癌病人和健康志愿者痰脱落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检测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肺癌36例痰脱落细胞中MCM 5阳性率58.3%,肺部良性疾病26例MCM 5阳性率15%,健康志愿者20名MCM 5阳性率0%。肺癌组织中MCM 5基因表达量在1、2、3级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痰液脱落细胞中MCM 5基因检测有助于肺癌的临床诊断,对早期诊断亦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设想作为早期诊断肺癌的标志基因。
作者:梁俊国;高旭东;特木热;孙嘉阳;靳智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食管鳞癌病人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方法将我科收治的68例食管鳞癌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为36例病人,采用单纯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 Late-course accelerated hyperfractionated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LCAHCRT),先采用常规分割,剂量达40 Gy时,改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每次1.5 Gy,2次/d,间隔大于6 h,总剂量达到60-70 Gy/30~35次。试验组为32例病人,采用上述放疗方法的同时,同步加用化疗顺铂联合氟尿嘧啶。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6.9%(31/32),对照组75%(27/36)(P<0.05)。1、2、3、4a局部控制率试验组为87.5%、78.1%、61.5%和50%,对照组69.4%、50%、30%和22.7%(P<0.05)。1、2、3、4 a生存率试验组为84.4%、71.9%、53.8%和38.9%,对照组为66.7%、44.4%、26.7%和18.2%(P<0.05)。毒副作用主要为放射性食管炎、食欲减退和骨髓抑制。试验组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食管鳞癌病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同期化疗与单纯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相比,可以提高肿瘤局控率,改善生存期,尽管毒副作用相比较重,但病人耐受性较好。因此,对于一般状况较好的食管鳞癌病人应该推荐使用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同期化疗的方法。
作者:宝莹娜;林宇;祁真;孙晓革;郁圣陶;刘秀兰;索志敏;郁志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亲环素家族先被认为是环胞素A( Cyclosporine A,CsA)的胞内结合蛋白,在进化上有高度的保守性,广泛表达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在人体内有七个主要的亚型。亲环素A( cyclophilin A,CyPA)作为亲环素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在自然界中广泛表达,发挥着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 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 PPIase)活性和分子伴侣效应,辅助细胞内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参与免疫抑制,介导炎性反应,平衡细胞内外胆固醇。 CyPA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均表达增高,在某些恶性肿瘤中, CyPA的表达增高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而且CyPA直接受信号通路中与促进肿瘤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关键调控因子:p 53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调控。本文详细描述了亲环素家族,尤其是CyPA的异常高表达对恶性肿瘤形成、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特征表明,CyPA是一个潜在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靶点。
作者:孙嘉阳;高旭东;郭占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的深入研究发现,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都有密切关系。本文着重对HBV基因型的发现和流行病学分布,HBV基因型的分型方法,HBV基因型与血清亚型的关系,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托娅;董鹏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甚至可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对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朝鲁门;陈柏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纳米技术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通过介绍纳米技术在中医诊疗设备中的应用,概括纳米中药,分析纳米技术对中医理念的启示,从而为中医药学不断吸纳现代科技成果,使中医运用新研究技术不断发展壮大并与国际接轨提供参考。
作者:刘晓辰;张蓉;杨云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较高。本文介绍了目前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正确理解PDA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心脏病学科发展的方向。
作者:郭瑛;王毅;张晓晖;马瑞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