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外科医家陈实功临床经验丰富,辨证论治准确.笔者习其验案,探其秘诀有三:一为博学识广,临证丰富;二为顺逆吉凶,把握规律;三为治疗效验,贵在辨证.
作者:张坤;黄敬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2002年底至2003年在全球30多个国家发生的严重烈性传染病.此病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的特点.笔者于2003年5月8日~31日进入朝阳妇幼保健院SARS病房工作,共观察治疗确诊的SARS患者51例,其中15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纡;樊永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运用心痛宁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自拟心痛宁汤治疗42例,复方丹参片治疗38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情况、硝酸甘油消耗量和体表心电图等,观察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结果心痛宁汤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的疗效均优于复方丹参片(P<0.05),在减少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日硝酸甘油消耗量方面亦优于复方丹参片(P<0.05).结论心痛宁汤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卢健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风后抑郁状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 约占中风患者的1/3[1] )和对中风康复的不良影响,而日渐受到重视.自1998年8月~2002年8月,我们采用自拟安神解郁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28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舟;于晓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当归四逆汤源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症.笔者根据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多种疾病,收到理想效果.现举例如下.
作者:徐亚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笔者自1998~2003年应用大黄黄芪荷芷汤治疗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15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秀清;陈亚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尿路结石是临床多发病,可引起剧痛、尿血、感染、梗阻,甚至肾功能不全等危害.笔者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本病6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志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甘温除热治法,临床用之较少,但若认证准确,断为内伤脾胃、元气不足的发热,投之效如桴鼓,往往三五剂病瘳.现把三年来的治验和体会简述于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刘政;潘振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治疗糖尿病我常用增液汤合生脉散加黄芪、山药为主方.如气虚者重用人参、生芪、山药,加黄精、白术;阴血虚者加熟地、首乌、枸杞子;阳虚者加淫羊藿、沙苑蒺藜;老年白内障者加菟丝子、白蒺藜、女贞子;毛细血管硬化性眼底出血者必选用有止血、活血化瘀双重作用的三七、生蒲黄、生地、丹皮、赤芍;动脉硬化者加有软化血管降血脂作用的制首乌、女贞子、寄生、山楂、泽泻;下肢神经炎加苍术、牛膝、独活、寄生、肉桂、鸡血藤;合并肾病综合征者合知柏地黄汤,加生芪、白术;高血压者加夏枯草、钩藤、地龙、决明子、菊花、泽泻等.
作者:冯振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青壮年女性多见,一般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该病符合中医郁证范畴,多与痰有关.临证中本人采用柴芩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对证治疗,临床取得良效.现举2例介绍如下.
作者:李大军;乔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病例简介阮某某,男,37岁,农民.因肾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血胆红素升高2周,与2001年9月7日来诊.
作者:金钟大;陈江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周耀庭教授对哮喘病认识深刻,遣方用药得心应手,屡奏良效.本文系浅介我们跟随周老治疗哮喘的点滴心得,力图窥见周老精湛医术之一斑.
作者:商建军;庞秀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李乾构教授从医40余年,擅长脾胃病的辨证论治.笔者有幸从师学习,仅就老师用中药治疗便秘的经验做一介绍.
作者:陈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以银花、虎杖、蒲公英、黄连、半夏、瓜蒌、枳实、丹参等为主要成份的双虎清肝颗粒(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80118),原用于治疗证属湿热内蕴、痰湿中阻、气滞血瘀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我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与汤剂结合,将其拓宽用于肝硬化、肝昏迷、慢性重型肝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之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验案撮录于后.
作者:张世筠;侯宪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府逐瘀胶囊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气滞血瘀型的中成药.2001年12月~2002年12月,本市几家协作医院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06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龚瑾;黄家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金龙胶囊(扶正荡邪胶囊)结合中医辨证对自身免疫病的疗效.方法将90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进行观察.A组:700例,口服金龙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方药及配合少量激素治疗.B组:130例,中医辨证加用少量激素.C组:70例:纯用西药.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A组对自身免疫病有较好的疗效,其临床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 41.44%、50.43%、8.14%,总有效率91.87%.B组分别为32.30%、50.77%、16.92%,总有效率 83.07%.C组分别为18.57%、45.71%、35.71%,总有效率64.28%.A组与B组、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金龙胶囊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理想的药物.
作者:时水治;李建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们中西医结合急救病房于2001~2003年采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高粘滞血症32例,并与口服西药藻酸双脂钠治疗患者32例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庆;张国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北京医药月刊>即现在的<北京中医>的前身,是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创刊发行的一份地方中医药杂志.杂志共发行10期9本,刊载了许多民国时期知名中医的文章和部分中医药信息,给研究当时北京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史料.
作者:董泽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肾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辨证治疗400例患者,观察对照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各期疗效,分析无效病例所处年龄阶段.结果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大多P<0.01,差异非常显著;早、中、晚期总有效率分别为98.9%、91.6%、76.6%;无效病例主要分布于30岁以下中晚期.结论益肾通督法用于治疗AS疗效良好,青少年患者应尽早诊断治疗.
作者:王北;王玉明;谢幼红;王德敏;刚凤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加味养血润肤饮治疗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王明忠教授验方加味养血润肤饮(治疗组)治疗62例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患者,并与复方芦丁片、维生素C(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58.1%,总有效率98.4%;对照组痊愈率16.7%,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味养血润肤饮治疗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邓海清;潘朝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息风汤与息风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95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服清热息风汤,对照组45例服息风汤,疗程结束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说明治疗肝阳上亢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时在平肝息风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之品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李君芳;蒋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巨细胞病毒肝炎诊断的65例患儿,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进行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71.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谷丙转氨酶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意义.结论中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可在抗病毒同时加强利胆退黄保肝等作用,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甄小芳;幺远;胡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药的真伪是指其品种,优劣则指其质量.自古以来中药市场存在着鱼龙混杂现象,现今在中药产、供、销诸多环节上,从业人员概念模糊者多,真假难辨者众,严重地影响了药尽其效与用药安全.鉴于目前对中药的正品、习用品、混淆品及伪品尚无统一的划分界限,浅谈管见,意在澄清概念,准确用药.
作者:吴顺俭;曹全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Bell's面瘫急性期电针灸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Bell's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单纯电针灸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激素、抗病毒及营养神经药物,10天后采用电针灸治疗.对急性期病情的发展、开始恢复时间、疗效及疗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对于急性期病情发展的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对完全性面瘫的疗效及达到痊愈所需时间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在开始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Bell's面瘫急性期应用电针灸是安全、有效的,甚至优于激素治疗.
作者:陈颖;王麟鹏;刘志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与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相关.患者常有明确糖尿病病史,临床出现餐后饱胀、厌食、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或便秘或二者交替等症状;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示胃蠕动减弱、排空迟缓,不伴有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肿瘤等其它疾病.西医主要以西沙必利、吗丁啉、红霉素等具促胃动力作用的药物治疗,但存在疗效不持久、具有一定副作用(尤其是红霉素)等情况.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效果明显,副作用很少,复发率低,意义就比较重要了.笔者复习了近几年来的中医文献,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治疗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王嵩;王世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医疗卫生事业逐步与世界接轨.面对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和中医药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形势,中医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外语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是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作者:王梦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和法在<伤寒论>中运用广泛,本文从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表里双解、寒热并用和虚实兼顾六方面对和法进行了概括性探讨.
作者:谭勇;姜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地黄饮子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由熟地、巴戟天、山萸肉、肉苁蓉、附子、肉桂、麦冬、石斛、五味子、白茯苓、石菖蒲、远志等组成,主治痱证.目前本方主要应用于治疗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对其近五年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王利军;白丽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