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外阴瘙痒是临床治疗非常棘手的糖尿病合并症之一,主要见于女性患者,表现为外阴及腹股沟、两腿内侧明显瘙痒,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康复新液外洗治疗糖尿病性外阴瘙痒1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潘满立;李清峰;任伯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自拟五黄通脉汤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血脉瘀滞证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68例采用自拟五黄通脉汤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双鹤药业)治疗,对照组68例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中医证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五黄通脉汤的降糖作用明确,同时能调节血脂及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曹爱梅;张桂静;郑杰;单亚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 ;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玉凤;黄学武;张晓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长期困扰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针刺治疗发作性睡病相关文献后,认为目前的文献报道难以证实治疗本病的疗效,现应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筛选特异性高的穴位,找出佳穴位配伍;提出督脉在发作性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上应注重调理督脉来治疗本病.
作者:赵因;刘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易诊难治.王莒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对本病的治疗倡导辨证论治、随症加减,重视经络辨证、遣药引经,结合药理研究、中西合参,临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志勇;王莒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诊疗经验等几个方面,介绍路广晁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路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为其发病根本,随病程进展,又常兼夹阳虚或血瘀等变化.治疗以益气养阴治其本,同时针对病理过程及兼夹邪气的不同,参考胃镜与病理检查结果,合理遣方用药,如兼有阳虚加山奈、荜拨、川椒等,兼有血瘀加丹参饮等.临证时,抓住主要病机,明辨次证及兼证的轻重主次,随证加减,并须时时注意证型的转变,做到方随证转,不可拘泥.
作者:王北京;路广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做了初步分析,在总结林兰教授既往临床和科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中医治疗,通过辨证分型可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分为阴虚燥热、痰浊痹阻、瘀血阻滞、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等证;分别运用益气养阴、化痰宽胸、活血止痛、疏肝理气,温阳通痹等治法,加减用药治疗,取得明显效果.并强调充分应用现代检测手段早发现早治疗,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糖尿病冠心病的疗效.
作者:王洪武;倪青;肖月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孙桂芝教授40余年来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工作,疗效显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肿瘤病理分型;提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应扶正祛邪、攻守有度、守方应变;应用血肉有情之品,提高疗效;遣方贴合脏腑病理生理,投药理顺气血升降枢机.遵古而不泥古,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重大成果.
作者:何立丽;孙桂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135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方案组(简称联合组)、中医治疗组(简称中药组)与西医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联合组45例(其中37例完试验)以中药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中药组45例(其中35例完试验)以中药降压胶囊治疗,对照组45例(其中38例完试验)以尼莫地平胶囊治疗.三组患者治疗4周后观察降压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降低收缩压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各证型症状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联合组和中药组阴虚阳亢型症状积分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同组非阴虚阳亢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阴虚阳亢型和非阴虚阳亢型症状积分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中药组阴虚阳亢型症状积分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组和联合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积分值(P<0.05,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案对阴虚阳亢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显著的降压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是一种疗效确切、应用安全的中西医结合降血压治疗方案.
作者:赵文明;刘龙涛;李浩;刘剑刚;崔玲;刘丽;王雪梅;姚明江;郭仁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喉源性咳嗽的证候特点及其发生规律,进一步将喉源性咳嗽的证候分型规范化,为指导及制定规范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80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合、归纳分析.结果 数据研究结果表明.80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中,风邪犯肺型304例,占38.0%;脾虚痰浊型146例,占18.2%;阴虚火旺型122例,占15.3%;卫表不固、禀质过敏型210例,占26.3%;其他如脾胃不和型、肝胆湿热型、气滞血瘀型18例,占2.2%.其中风邪犯肺型和卫表不固、禀质过敏型为多见,分别占38.0%和26.3%,共占总数的643%.结论 本研究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证候分型结果,与大多数的文献报道相符合.
作者:张勉;冯纬纭;黄卓燕;刘景;高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确诊的139例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风温闭肺型87例,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散邪法;热毒炽盛型19例,治以清气泄热、解毒利咽法:痰热阻络型25例,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法;瘟毒发黄型1例,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法;水热郁结型7例,治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法.结果 139例中痊愈120例(86.95%).好转14例(10.14%),无效4例(2.89%),总有效率为97.1%.退热时间平均为(7.13±10.05)天.结论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北方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临床以风温闭肺型为多见.其余依次为痰热阻络型、热毒炽盛型,而水热郁结型、瘟毒发黄型较少见.本病病机以热、毒、痰、瘀为其4个主要环节.清热解毒、化痰消瘀是治疗本病之重要方法.
作者:安效先;冀晓华;彭征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热毒清口服液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以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对照组30例以常规西药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T辅助细胞1细胞/T辅助细胞2细胞(Th1/Th2)比值及分类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Th1/Th2比值比对照组和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分类B淋巴细胞、NK细胞百分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热毒清口服液在一定程度上能正面调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王桂珍;韩宁林;张宗铭;周大勇;李雪苓;王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改良保肾方Ⅱ号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病变的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并探讨其保肾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观察用药12周末不同剂量改良保肾方Ⅱ号对尿素氮(BUN)、肌酐(Scr)、血糖(GLU)、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以及炎症标志物Hs-crp等一系列指标的影响.结果 给予改良保肾方Ⅱ号治疗的糖尿病肾病(DN)大鼠,其肾功能、GLU、血脂、UAER及Hs-crp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改良保肾方Ⅱ号具有明显改善DN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尿蛋白、降糖、调节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其肾脏保护作用机制部分可能与抑制肾内炎症有关.
作者:唐善慈;蔡朕;张胜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破壁油菜蜂花粉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工艺.方法 采用乙醇提出、水沉淀,并结合大孔树脂富集、乙醇洗脱等方法进行提取.结果 花粉总黄酮的转移率达到70%以上,提取物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大于50%.从提取物中分离出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等单体黄酮,并经核磁共振结构鉴定证实.同时,分离出β-谷甾醇、β-豆甾醇等两种生物活性物质并经核磁共振结构鉴定证实.结论 对破壁油菜蜂花粉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工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郭雪微;卢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迅速发展,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主要、重要的研究体系之一.其研究思路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具有高度的趋同性.目前,蛋白质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中医证候、针刺的经络效应基础研究、中药药效评价及筛选、中药毒性、中药资源及生产、中药鉴定等中医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需要更开阔的视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梁丽娟;谢俊大;赵奎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血府逐瘀汤是<医林改错>之方剂,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代表方.现代医学多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梗塞、高血压、肝硬化、痛经等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血府逐瘀汤防治肝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晓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医医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一方面临床要坚持辨证施治、个体用药,另一方面,发展院内制剂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对我院院内制剂使用情况的调查,对其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解决的办法:成立地区性制剂中心,提高制剂质量;国家对院内制剂适当放宽审批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立饮片生产基地,保证制剂用药安全与稳定;提高制剂生产人员的业务水平,使生产的药品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走出一条以生产促科研,以科研带动生产的医院制剂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作者:王凤霞;林岳寿;李冀湘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香加皮为临床常用中药村,因品名、性状、功效、主治与中药五加皮有相似之处,临床与五加皮混用情况相当严重.近年来,香加皮的新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临床用量日趋增加.然而,香加皮的毒副作用屡见报道,其成分杠柳毒苷的药理作用也受到人们重视.本文综述了香加皮的本草学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及其发展前景等,为香加皮的临床合理应用及其新的药用价值的综合挖掘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天祥;张丽娟;刘虹;潘桂湘;高秀梅;张伯礼 刊期: 2008年第12期
1病案举例病案1:患者,女,66岁,工人.1993年4月30日初诊.反复排乳白色或粉红色尿30余年,患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检查出丝虫病,已多次接受乙胺嗪(海群生)治疗,仍反复发生乳糜尿,数年一次.或一年数次.近来进食油腻较多,昨起小便浑浊夹血,腰酸如折.刻诊:精神差,面色萎黄,形瘦乏力.舌红苔黄腻、脉细偏数.尿常规:隐血(+++),红细胞(++++),蛋白质(++),白细胞(++),乳糜试验(+).
作者:宋八恺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