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中药结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42例42眼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采用结膜瓣遮盖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及其疗效.结果 除2眼无效行眼球摘除术外,其余40眼溃疡愈合,视力也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结合结膜瓣遮盖术是基层医院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作者:杜诚;余其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中老年患者睡眠状况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6例患者根据其中医分型,选择相应中药由院药剂科制成贴敷膏剂,选取相应腧穴贴敷治疗.每日敷药2次,每次2~4 h,2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评分.结果 经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96例患者的PSQI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中医辨证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有效改善非器质性失眠症中老年患者的睡眠状态.
作者:陈仿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药汤剂配合西药规范治疗脾虚肝郁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中药完带汤加味+西药治疗组)、B组(中药完带汤加味治疗组)、C组(西药治疗组),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三组患者巩固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1、3、6个月后的RVVC复发率及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A组的复发率(14.58%)明显低于B组(42.86%)、C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方面,A组、B组优于C组(P<0.05).结论 在西药规范治疗方案基础上的中医辨证治疗能够降低RVVC复发率,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
作者:侯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配合外科常规治疗炎性肠梗阻及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血府逐瘀胶囊,B组进行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外科情况、主要中医证候及实验室血常规检测情况.结果 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配合外科常规治疗炎性肠梗阻及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气滞血瘀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归纳重症肌无力(MG)的中医证型,探讨中医辨证与西医Osserman分型之间的关系,探寻MG病的中西医结合辨治规律.方法 回顾整理北京市回民医院2003-2008年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56例MG病例,分析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不同中医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OssermanⅠ型20例中以脾气虚弱证多见(14/20),Ⅱa型17例中以肝肾不足证(7/17)、脾肾两虚证(6/17)多见,Ⅱb型12例中以脾肾两虚证多见(8/12),Ⅲ、Ⅳ、Ⅴ共7例均为脾肾两虚证;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以脾气虚弱证为佳.结论 单纯脾气虚证病情相对较轻,受累的肌群较少,以眼外肌受累较多见,中医临床疗效较好.脾肾两虚证病情较重,可见于多组肌群受累,多累及延髓及呼吸肌;肝肾不足证以眼外肌和四肢肌群受累多见;此二证型的临床疗效较前者略差.
作者:刘亚军;满运军;王佳;王春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以中药清热凉血解毒之法,予清开灵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并给中药汤剂口服,每日1剂,外用院内制剂5%硼酸软膏或5%水杨酸软膏.A组患者加用NB-UVB照射患处皮损,初始剂量为0.1 J/cm2,大剂量至210 J/cm2,隔日1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B组,对斑块型银屑病减轻瘙痒作用也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药联合NB-UVB治疗银屑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立新;杨顶权;宣红梅;白彦萍;宋佩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对乌鲁木齐地区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支气管哮喘患者477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证候,确定诊断、分期及中医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477例患者中发作期263例,缓解期214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为冷哮(55.13%)、热哮(24.34%)、虚哮(14.83%)、风痰哮(4.94%)、寒包热哮(0.76%);缓解期中医证型为肺脾气虚(65.42%)、肺肾两虚(34.58%).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对探索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哮喘病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指导临床提供了依据.
作者:红红;李风森;秦慧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PDCA循环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全球推广的一种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将PDCA循环实现质量目标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中药临床试验项目的 质量管理中,可以健全质量管理模式,加强质量保证力度,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和效率.若能有系统、持久地将这些观念付诸行动,在质量管理上就能够取得突破,也有望形成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对临床试验工作的规范开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刘文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名老中医柴松岩教授积5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诊治卵巢早衰的有效辨治思路与方法.柴师鉴于卵巢早衰患者中以肾阴不足者居多,认为肾阴不足、血海空虚为此病之根本病因病机;临证时要注意询问患者发病之诱因,审证求因;用药着重以滋阴养血为主,佐以活血、理气、清热等药物.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佟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许彭龄主任医师秉承家学,运用<黄帝内经>及仲景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之说,在临床脾胃病的治疗中,注重药物性味的配合与转化特点(即合化思想),以甘草、干姜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等药物的组合应用,调理脾胃以养四脏,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许彭龄合化思想的学术源流、临床应用方法与特点等进行总结剖析,以探寻其规律.
作者:王丽平;周炜;王晓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周耀庭教授从医50余年,将中医温病学理论、方法与儿科临床结合,认为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病因复杂,临证需认真审因识证,归纳总结出常见的病因与临床特点;提出根据中医病机变化规律的辨证要点与技巧,并依疾病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分别采用透邪、祛邪、保津、定喘基本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原则.
作者:李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制定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方法 进行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条目的 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结果 通过对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条目的 文献回顾,总结既往研究有关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特征;制定专家咨询表,广泛征求不同地区专家的意见,就其对心力衰竭证候分布规律的认识进行归纳;制定进行预调查,检验临床医师及心力衰竭患者对调查内容理解程度、反应程度,据反馈的信息对相关条目进行调整,形成正式流调表.结论 总结前期文献研究成果,集成当代专家集体智慧,科学地制定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流行病调查表,是进一步实施流调研究的可靠基础.
作者:崔小磊;毛静远;王贤良;王恒和;葛永彬;蔡辉;李国政;刘洪伟;张富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必净和生脉注射液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为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提供治疗方法与思路.方法 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生脉注射液组)、B组(血必净+生脉注射液组),在脓毒症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具有益气扶正功效的生脉注射液或益气扶正联合化瘀解毒功效的血必净+生脉注射液治疗.监测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动态演变情况,并进行Marshall评分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及28天临床预后判断.结果 生脉注射液组治疗后的APTT水平、Marshal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必净+生脉注射液组治疗后PLT、T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APTT、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及Marshall评分、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必净+生脉注射液组治疗前PLT、D-D值与生脉注射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病情、凝血功能障碍、病情预后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脓毒症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中医气血理论,单纯使用中药益气扶正或益气扶正联合解毒化瘀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改善病情严重程度;由于益气扶正联合解毒化瘀法气血并重,有优于单纯益气扶正法疗效的趋势,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及大样本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作者:郭楠;刘清泉;江其敏;赵红芳;朱雪琦;苗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虎杖苷胶囊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超声病理分型改变;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物(TIMP-1)水平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颈动脉IMT与斑块积分显著减小(P<0.05,P<0.01),血清MMP-1、MMP-1/TIMP-1水平显著降低,不稳定斑块的软斑数量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有助于稳定斑块,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龙涛;吴敏;张文高;郑广娟;殷镜海;刘美霞;王姗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血液炎症状态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其相关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检测124例原发性高血压(EH)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全血PAgT)等指标,同时进行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的判别,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研究各危险分层患者血清Hs-CRP及全血PAgT水平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 中、高危组及无心脑血管梗塞发生史的甚高危Ⅰ组人群Hs-CRP水平明显低于急性缺血性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人群全血PAgT水平明显低于急性缺血性事件组(P<0.05);与曾有心脑血管梗塞发生的甚高危Ⅱ组比较,各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证可辨和虚证患者相比,实证与虚实相兼者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EH的危险分层与Hs-CRP、全血PAgT显著相关,中危及以上危险人群Hs-CRP与全血PAgT处于相对高水平状态,反映炎症及血小板聚集水平较高,可能易发生血栓事件,应早期预防.
作者:索红亮;王硕仁;吴爱明;吕唏滢;孙逸坤;张冬梅;石凤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二黄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急性期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用MBP免疫Lewis大鼠诱导EAE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激素组、中药组及空白组,分别在造模后第7天、14天采集血样,检测血浆MCP-1、TNF-α水平.结果 模型组血浆MCP-1、TNF-α水平在免疫后第7天升高,免疫后第14天达高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造模后第14天,激素组血浆MCP-1、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第14天,中药组血浆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和激素组(P<0.05).结论 二黄方可减轻EAE疾病严重程度,可能通过下调急性期血浆TNF-α水平发挥治疗EAE的作用.
作者:樊永平;周莉;王蕾;龚海洋;叶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复方莪倍软膏对于豚鼠斑块状银屑病的实验效果及病理学改变.方法 采用5%普萘洛尔乳剂制备豚鼠耳廓银屑病模型,通过肉眼外观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并比较复方莪倍软膏组(A组)、卡泊三醇软膏组(B组)、模型对照组(D组)、基质对照组(C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复方莪倍软膏组豚鼠耳廓明显变薄,直立,表面光滑,颜色粉红;组织病理显示角化过度现象消失,棘细胞层变薄,表皮突恢复正常、毛细血管扩张减轻,组织学评分与卡泊三醇软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方莪倍软膏能够抑制豚鼠斑块状银屑病的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其对银屑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及组织病理改变与卡泊三醇软膏相当.
作者:宋坪;李敏;吴志奎;徐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良附丸出自清·谢元庆<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二味组成,功善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主治寒凝气滞引起的胃脘疼痛、畏寒喜温、胸腹胀满、苔白脉弦、妇女痛经等症,为临床上治疗肝胃气滞冷痛的基本方.此方配伍精当,疗效肯定,从古至今被医家所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以历代应用为纵,各家观点为横,综述如下.
作者:王婧;陈信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轻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给予189例手足口轻症患儿常规抗病毒药物等治疗基础上,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113例患儿接受中医辨证论治汤剂治疗(中药汤剂组),太和县人民医院76例患儿接受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泡腾片组),观察两组的住院日和疱疹消退情况.结果 泡腾片组住院日(2.9±0.3)天,中药汤剂组住院日(5.0±1.8)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出院时,泡腾片组疱疹消退73例,未尽3例;中药汤剂组消退4例,未尽10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莲清热泡腾片配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能缩短小儿手足口病轻症的疱疹消退时间和住院日,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刘清泉;张伟;康锦伟;孔令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在神经科临床的大量应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手段不断得到拓宽.但临床疗效显示,不管是中医或西医都没有从临床疗效上达到质的突破,原因何在?
作者:高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医是以实践为特色的经验医学.在3 000多年临床实践的悠久岁月中,始终以<内经>提出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理论核心为指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不同的问题,有所创新,不断完善,使祖国传统医学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仅凭积累经验能否适应医学发展的要求?
作者:李萍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无论是临床教学,还是做学术报告,西医医生开口便说新报道是什么,而中医医生张嘴就讲古人曾说什么.我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增强,疾病谱的变异,古老的理论能完全解释今天的疾病吗?古人的处方能完全解除今人的痛苦吗?怎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让传统的中医学继续为人类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作者:梁晓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