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贺氏温通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在脑卒中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选用常规毫针刺加贺氏温通法,对照组仅选用常规毫针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贺氏温通法能够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作者:王桂玲;郭静;李华岳;胡俊霞;薛立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加味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阴阳失调、血脉瘀阻型糖尿病汗证临床疗效.方法 26例糖尿病汗证患者在降糖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中药加味桂枝龙骨牡蛎汤,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评分,临床汗出症状缓解程度,以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汗出症状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88.5%.结论 加味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阴阳失调、血脉瘀阻型糖尿病汗证有显著疗效.
作者:张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医祛腐生肌法换药促进肛周脓肿、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肛周脓肿、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运用祛腐生肌法换药,即在换药初期应用生肌红粉膏纱条换药,待腐肉脱落、创面红活后改用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对照组30例始终使用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痊愈28例(93.3%),显效2例(6.7%);对照组痊愈24例(80%),显效6例(20%).治疗组创面腐肉脱落时间、14天创面面积减小率及创面愈合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后初期应用生肌红粉膏换药,能明显促进感染性创面的愈合.
作者:赵永娇;何颖华;智建文;李佳楠;聂伟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评价分期分型辨证加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11例患者在基本手法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分期、分型中医辨证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 治疗结束后改善率优72例,良37例,可2例,差0例.结论 分期分型辨证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
作者:李兵;李碧瑶;郑庆山;贾小格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针灸及推拿治疗肌紧张性发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5例肌紧张性发音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声休组.治疗组18例,选择针刺疗法治疗,并配合颈周穴位推拿,共治疗3周.声休组17例,患者休息,无特殊治疗.观察3周后2组声道不适指数(VTD)评分、嗓音障碍指数(VHI)评分和嗓音主观评分(GRABS)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VTD程度和频率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TD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频率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HI分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治疗组GRB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 针灸及推拿治疗肌紧张性发音障碍疗效优于声音休息方法.
作者:陈陆泉;王翰菁;支楠;马小丽;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宣痹合剂外敷配合口服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65例,A组采用宣痹合剂外敷配合口服颈痛颗粒,B组仅采用口服颈痛颗粒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1、2、4周3个时间点对颈臂疼痛、压痛、颈部活动度等指标进行观测.结果 2组治疗后颈臂疼痛、压痛、颈椎活动度均有改善(P<0.01,P<0.05),而且A组疗效优于B组(P<0.01,P<0.05).结论 宣痹合剂外敷配合口服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缓解根性疼痛、恢复颈椎功能活动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朱立国;徐凡平;高景华;于杰;冯敏山;王尚全;张威;罗杰;魏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红皮病合并脓疱型银屑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红皮病合并脓疱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结果 红皮病合并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的发病常与治疗不当有关.经治疗的10例患者,临床痊愈1例,显效6例,好转3例.结论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红皮病合并脓疱型银屑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娄卫海;陈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肝脏与脑密切相关,肝气郁结证在肝病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可能存在,其以情绪、认知功能障碍为核心症状,但所涉及的脑高级中枢定位尚未完全阐明.脑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对脑功能进行动态活体观察,非常符合中医学整体性、功能性观念.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不断应用于肝气郁结证的研究中,为该证所致脑功能改变提供了部分可视性客观依据,为肝气郁结证脑高级功能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作者:张秀静;赵海滨;刘子旺;贺立娟;王玉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用煎药溶媒作为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为广泛,尤其<金匮要略>中对溶媒的选择更为丰富,对现今临床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金匮要略>方剂根据病症和病机的不同使用了多种煎药溶媒,各种溶媒在方中起着重要作用.张仲景使用水类、酒类、蜜、汁类等不同煎药溶媒,充分体现其煎药溶媒搭配的精细.而很多溶媒在现代临床中被废弃不用,是否影响了临床效应,以及不同汤剂溶媒临床效应机理等,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琳;李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张聿青医案>主要学术特点是突出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思想,颇具临床指导意义.肝气挟痰说则是张氏重视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体现,是全书理法分明、辨证精到、施治圆活、药简效捷的集中代表.深入探讨肝气挟痰说及其用药特点,对掌握辨证论治规律、继承和发扬古代名医学术思想、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张晓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李淑良主任医师从事耳鼻喉科临床40余年,深入研习中医典籍并反复摸索,重视从肺论治耳病理论,对于耳病与肺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并以之指导临床.李教授依据耳病的发病规律和病机特点,以疏风通窍、清肺利水为主要法则,自拟清肺通窍汤治疗,形成了一套从肺辨证治疗耳病的经验,尤其对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
作者:赵文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客观评价部分核心期刊近5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的质量.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CHKD知识总库收录的5种核心期刊2003年1月~2007年12月发表的学术论文,用经过验证的<中医药治疗性文献信息采集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采集,并参照CONSORT标准与Jada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共评价符合本研究条件的报告58篇,其中西医诊断标准应用国际标准的34篇,有明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的23篇;有4篇对随机化方法 进行了较为详细正确的描述,仅有1篇对随机分配的隐匿有较为详细正确的描述;无1篇有样本含量估算的描述;研究各组间基线比较情况描述不严谨;有34篇提到了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的观察问题.结论 近5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正逐渐提高,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包括随机化、盲法、样本含量估算、分配隐匿、统计学分析等等方面.
作者:姚魁武;张良登;王阶;何庆勇;王师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体针、头皮针加电针交替应用治疗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8例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和康复训练组.针刺组采用体针加电针、头皮针加电针交替治疗,体针取患侧风池、完骨、翳风、廉泉、金津、玉液;头皮针围刺.对照组由语言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为1个疗程,共2~4个疗程.结果 洼田吞咽能力和洼田饮水试验在治疗刚结束时(X2=4.83,P=0.028;X2=4.341,P=0.037)和治疗3个月后(X2=4.877,P=0.027;X2=4.48,P=0.034)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2组肺部感染率、白蛋白、6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依从性均为100%,治疗组未发生针刺不良反应.结论 多种针法交替应用治疗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比康复训练确有优势,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
作者:解越;李志亮;刘泓;王丽平;周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运用色度学对宫颈阴道镜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RGB颜色空间的R、G、B各分量值与其总和的比值作为指标,通过对阴道镜图像进行RGB模式的定量分析,从而初步确定宫颈病变微观辨证的客观评价标准.结果 得出宫颈病变阴道镜像的色度特征及宫颈病变r、g、b色度值分布区间.结论 采用RGB模式对阴道镜像分析可作为宫颈病变微观辨证的有益探索.
作者:徐翠;张红;金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高血压病与急性脑梗塞中医症状出现率的差异,总结差异性症状反映的规律.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收集高血压病425例、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塞轻症166例及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塞重症51例的症状,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中医症状出现率的差异.结果 与高血压病相比,脑梗塞轻症的口唇紫暗、便干、暗舌、厚苔、滑脉等更为常见(P<0.05,P<0.01),重症则以面红目赤、口唇干红、口臭、口干、口苦、尿短赤等更为突出(P<0.05,P<0.01),而重症的口臭、尿短赤、数脉出现率明显高于轻症(P<0.01).结论 从高血压病发展为急性脑梗塞,痰、瘀、火证的部分症状群存在变化;脑梗塞病情程度的差异可体现在部分火热症状中.
作者:王嘉麟;王玉来;郭蓉娟;张允岭;刘文娜;陈志刚;白文;曹晓岚;张玉莲;赵建军;陈志强;常富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微调手法组(治疗组)32例与牵引组(对照组)33例,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应用Biodex Ⅲ System等速测试系统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比较2组治疗前后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总功(TW)、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TW、F/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W、F/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调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作者:朱清广;房敏;沈国权;姜淑云;程英武;周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基于文献分析,规范消渴病定义、分期、各期证候名称.通过对文献中证型归类研究,对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症状、舌脉术语进行规范判定,总结出消渴病有阴虚、热盛、气虚、阳虚4个基本证候.依据2型糖尿病病程发展规律,归纳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和挟湿证、挟瘀证等临床表现.
作者:肖月星;倪青;闫秀峰;林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补肾健脾、养血通利中药对于PCOS大鼠激素及卵巢形态及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发生的影响,从而探索中药治疗PCOS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来曲唑诱导PCOS大鼠动物模型,灌服中药治疗,并以氯米芬为阳性对照组,与正常组、模型组进行对照,检测大鼠用药后激素水平、卵巢结构,并应用MDC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颗粒细胞自噬率的差别.结果 补肾健脾、养血通利中药能够有效改善大鼠内分泌,可恢复卵巢颗粒细胞数量,抑制颗粒细胞过度自噬.结论 补肾健脾、养血通利中药可通过改善卵巢颗粒细胞自噬,从而改善卵巢PCO状态.
作者:佟庆;金哲;刘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康Ⅱ号对甲基乙二醛(MG)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分离及培养新生鼠海马神经元,选用恰当的MG浓度建立神经元损伤模型,并给予脑康Ⅱ号含药血清(分别含生药0.5g·mL-1、1.0g·mL-1、2.0g·mL-1)预保护24h.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并以氧化敏感的2,7-二氢二氯荧光素(DCFH-DA)染色,酶标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强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100μM MG组MAP-2阳性细胞表达数目明显减少(P<0.05);脑康Ⅱ号治疗组MAP-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100μM MG组(P<0.01);100μM MG能使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增加(P<0.01),而脑康Ⅱ号预保护能够抑制MG导致的细胞内ROS增高(P<0.05,P<0.01).结论 MG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内ROS产生,导致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而脑康Ⅱ号可能通过降低ROS的水平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作者:陈玉静;李林;黄小波;李宗信;吴燕川;陈文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T-bet、GATA3、Foxp3的表达.方法 将宫颈组织按病变程度分为宫颈炎症组、CIN Ⅰ级组、CIN Ⅱ级组和CIN Ⅲ级组,组织包埋、切片后进行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各组病变组织中T淋巴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bet阳性细胞数量随病变进展增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GATA3阳性细胞数量随病变进展而减少,宫颈炎症与CIN Ⅰ级、CIN Ⅱ级病变组织中GATA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CIN Ⅰ级与CIN Ⅱ级组间GATA3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IN Ⅲ与其他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炎症、CIN Ⅰ级及CIN Ⅱ级各组病变组织中Foxp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CIN Ⅲ级与其他各组间Foxp3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CIN Ⅲ级Foxp3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宫颈CIN局部免疫微环境中,Th1、Th2类细胞及Treg细胞都参与了宫颈 CIN的免疫反应,在宫颈CIN的病程进展中存在Th1/Th2平衡向Th1漂移,Treg细胞可能通过免疫抑制作用参与病变进展,并终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楼姣英;金哲;曹颖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医药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系统的传统医学之一.数据挖掘是适应大量信息储存之后进一步分析其内在规律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是从数据中发现有用模式的过程[1].将中医文献或临床诊疗过程数据化,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及恰当的数据挖掘方法 能够反映中医思想的科学性,协助辨证过程,寻找用药规律,为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王玮;李霞;郭秀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盐酸川芎嗪脂质体的处方、制备工艺.方法 以脂质体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用薄膜分散法制得盐酸川芎嗪脂质体.结果 影响盐酸川芎嗪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D>B>A>C,佳工艺组合为A1B2C2D3.其平均粒径为138.40nm,平均包封率为35.58%.以制备温度为55℃、磷脂浓度为40mg·mL-1、水化时间为40min,卵磷脂与胆固醇比例为5:1时制得的盐酸川芎嗪脂质体包封率高.结论 此盐酸川芎嗪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作者:苏春梅;杨红;曾珂;姚金风;梁翠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附子安全应用的文献,从炮制方法 、使用剂量、煎服法、应用配伍、中毒表现、中毒原因及救治方法 等方面,对前人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附子安全应用的有关信息,为医家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出现代医家在临床使用附子时,应掌握正确的指征、剂量和方法,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作者:侯秀娟;章鹏;马菲;唐蜻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黄芪一药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历代医家对黄芪的理解不同,对黄芪的应用亦有不同的特色.简要阐述有代表意义的数位医家应用黄芪的理论及经验,了解诸医家对黄芪临床应用的独特理解,启发后学在继承和学习各医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发挥黄芪的临床治疗作用.
作者:薛娜;陈云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