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分步深刺王氏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分步深刺王氏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均治疗20次.分别对2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及JOA下腰痛总评分、分项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分步深刺王氏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较针刺华佗夹脊穴疗效更显著.
作者:符健;张丽;罗道珊;虞成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加味麦门冬汤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给予加味麦门冬汤和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咳嗽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麦门冬汤对感冒后咳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迟文;陈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小青龙汤合防风通圣丸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以小青龙汤合防风通圣丸为基本方治疗8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8周后观察症状和体征积分的变化,计算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显效18例,占225%,有效51例,占63.75%,无效11例,占13.75%,总有效率为86.25%.结论 小青龙汤合防风通圣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近期疗效良好.
作者:钟柳娜;沈毅;关伟;孔繁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的艾灸频率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艾灸1组、艾灸2组、艾灸3组4组,在脑血管病常规危险因素控制的基础上,对艾灸组分别给予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艾灸干预,于治疗第1日,治疗第30、60、90天进行血清甘油三酯、血清胆固醇检查,比较不同的艾灸措施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及血清胆固醇的影响.结果 按照足三里穴每日5壮,百会、大椎、肩井(双)、曲池(双)每穴3壮的艾灸干预方式,表明艾灸能够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每日一次的艾灸,连续60日的艾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胆固醇的效果明显.而每3日一次的艾灸频率改善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效果不理想.结论不同的艾灸频率,不同的艾灸强度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甘油三酯和血胆固醇的影响不同.
作者:于颖梅;李冰;张博;屈天青;冯玮;丁文涛;吴雪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胶囊对顽固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对45例具有血瘀特征的顽固性头痛患者口服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45例患者治疗前头痛积分(15.28±4.6)分,治疗后(8.31±3.28)分,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5例患者,基本治愈25例(55.5%),18例(40%),无效2例(4.5%).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对于具有瘀血征象的顽固性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家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有效抑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进展复发、促进人乳头瘤病毒(HPV)转阴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2月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妇科门诊筛查的19397例宫颈液基细胞学(TCT)初筛≥ASC的367例;符合人组标准、经HPV检查、阴道镜活检病理学诊断为CIN Ⅰ的病历130例.将130例分成3组,其中消融治疗组50例采用电灼方法;药物治疗组50例采用中药保妇康栓完成3个月治疗;观察组30例阴道内不做任何治疗.3个月后复查TCT、HPV和阴道镜点活检,首次复查后每6个月复查TCT、HPV和阴道镜点活检,随访2年.观察3组CINⅠ转归情况及HPV清除率.结果 给药组CINⅠ显效率、HPV转阴率分别为90%、62%;消融治疗组分别为88%、68%;观察组分别为60%、46.7%.治疗组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消融电灼方法能有效破坏宫颈表面病灶,抑制CIN Ⅰ进展复发,提高HPV转阴率.保妇康栓治疗CINⅠ有效、安全,可促进HPV转阴.
作者:李明艳;苏光;杨雪梅;刘阳;鞠蕊;张凡;邓春霞;王敬;王春敏;张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明确深刺天枢穴治疗阿片类镇痛药所致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针刺双侧天枢穴治疗,对照组口服乳果糖口服液治疗,运用便秘评分量表及排便次数比较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第7、14天的便秘量表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2组治疗第7、14天时的便秘量表的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疗后与疗前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每周排便大于3次的为30例(60%),明显多于对照组1例(2%).结论 深刺天枢穴治疗阿片类镇痛药物所致便秘的疗效确切且安全简便.
作者:杜仪;李丽;李琴;李彦平;杨国旺;韩玉;李宝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健脾疏肝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132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68例和西药组64例.中药组给予痛泻药方加减方口服,西药组给予匹维溴胺口服.2组均治疗4周,并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西医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4周后西医症状、中医证候均有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PF、RP、BP、GH、VT、SF、RE、MH等8个维度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2组在所有维度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2组所有维度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在SF维度,中药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中药组在BP、SF、MH3个维度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中药组在BP、SF、RP3个维度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MH维度上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 中药健脾疏肝法不仅改善IBS-D肝郁脾虚证临床症状,还能持久提高其生活质量,并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
作者:陶琳;张声生;肖旸;李帷;沈晨;吴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葆宫止血颗粒联合益母草颗粒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早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采用相同的服药方法和剂量进行药物流产,治疗组在服用米索前列醇当日同时服用葆宫止血颗粒及益母草颗粒.结果 2组流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葆宫止血颗粒联合益母草颗粒可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
作者:方瑞娟;张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丹草汤联合甲硝唑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9例和对照组63例,实验组予丹草汤水煎外洗,配合甲硝唑片0.2g阴道上药;对照组予皮肤康洗液外洗,配合甲硝唑片0.2g阴道上药.2组均连续治疗14天,停药3天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对2组治愈患者停药3个月的病情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实验组治愈42例(62.7%),显效13例(19.4%),有效11例(16.4%),无效1例(1.5%),总有效率98.5%.对照组治愈34例(54%),显效11例(17.5%),有效8例(12.7%),无效10例(15.9%),总有效率84.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愈患者停药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草汤联合甲硝唑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璇;薛赛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惊者平之”情志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丁螺环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惊者平之”情志疗法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1、2、4、6周后,2组HAMA总分平均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间HAMA总分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AMA评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惊者平之”情志疗法能够降低广泛焦虑症患者焦虑程度,提高其自身心理抗压能力.
作者:庞铁良;王俊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通过临床与文献研究认为气道高反应状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与中医学肺、脾、肾、肝的脏腑功能紧密相关.在病理证候的研究中总结出未发时段、发作时段、缓解时段3个不同病理状态时段各自的病理特点.依据中医学痰阻气滞,筋膜失和,肺脾受损的病机特点,对肺系,肝系在病变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和相互影响,提供了理论和临床研究的证据.
作者:牛崇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评估测试(CAT)是近年提出的,用于评估COPD病情和生存质量的量表,简单易行,适于推广,中医肺胀量表研究目前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从CAT评分角度阐释中医肺胀量表研究的重要性,以更好地评价中医药治疗COPD疗效.
作者:疏欣杨;陈燕;张纾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是中医学的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近年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出现的中医体质学说,在一定范围内更有针对性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减少药物副作用.但均不足以说明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得不到应有疗效或出现副作用而停止治疗方案,在现代医学领域出现的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提高疗效并减少毒副作用,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医体质学说进行综合评价和诊断,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对药物浓度-药效关系进行监控,有效范围内减少个体间药代动力学差异增加疗效避免药物毒副作用,探索个体化治疗改善人们身体健康.从辨证论治与体质理论,中医体质学说与个体化治疗,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治疗角度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光善;张红;任志雄;倪青;林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病,朱建贵主任多按中医学“眩晕”辨治,认为其病机为脾肾两虚、痰瘀毒滞,治疗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则;主张肾虚血瘀乃此病基本证候,兼有痰湿内蕴、肝阳上亢,并依据肾虚血瘀的基本证候特点,综合运用脏腑、八纲、三焦、六经等各种基本辨证方法,以肾虚及血瘀为辨证要点,明辨标本,抓住主要矛盾,以补肾为根本大法,滋养肾阴,填精益髓,阳从阴化,阴阳双补,并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以攻其瘀血,使血行流畅,气血调和,可达到临床症状减轻、颈动脉斑块逐渐缩小之效.
作者:杨佼;宋世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黄尧洲主任医师深入研习中医典籍,从“肺主皮毛”和“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出发,认为某些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肺和大肠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同时在长期的临床临证中观察到热邪是皮肤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应用清肺泻下法治疗某些皮肤病,尤其是在湿疮、粉刺、白疙的治疗中,多应用黄芩、连翘、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肺泻下的药物,可达到祛邪除疹的目的;并强调用药尽量精简,一张处方多则不超过十味药,往往仅三五味药,但疗效显著.
作者:田凤艳;郎娜;佘远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花宝金教授论治肿瘤,尤重脾胃.其临证以脾胃为核心,认为脾胃在生理、病理及治疗上均处于重要地位,”得脾胃者得中央,得中央者得天下”.治疗从调整气机入手,以疏肝理气、调理脾胃气机、肃肺通腑为主.并且非常注重脾胃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调理脾胃时宜调为主,不宜蛮补,健脾常辅以醒脾化湿之品,主张升降同施,寒热并调,擅用对药,“以和为期”.处方常以经方化裁,以经典为指导,常用小半夏汤、旋复代赭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根据辨证灵活用药.
作者:陈赐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医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是中医药知识的载体,近年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呈现方法多元化、成果丰富化特点.强化“证据”概念,引入“循证”思想,实施严格的方法学设计是保证研究获得高级别证据及成果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循证诊疗的前提.探索包括文献调查、病例回顾、访谈研究、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专家反馈、证据体形成等在内的从“经验”向“知识”再向“证据”转化的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路径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庞博;赵进喜;王世东;张亚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发病的季节特征.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于2001年1月-2010年12月对北京地区16家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注册登记,记录AMI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特征及季节地理特征.结果 16家中医医院注册患者共计2141例,其中11月份AMI患者多,为511例(23.87%),5月份AMI患者少,为19例(0.89%).AMI患者发病与天气、温度、降雨量、湿度和风速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地区中医医院AMI住院患者具有明显的季节发病趋势,受温度、降雨量、湿度和风速变化影响.
作者:张会娜;刘红旭;周琦;刘卫红;徐雯洁;尚菊菊;牧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中药KLW_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在不同时间(24、48、72h)检测系列浓度的KLW_1(2.5、5.0、10.0及20.0 mg/mL)及TMZ(50.0、100.0、200.0及400.0μmol/L)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g7-MC的抑制作用,同时进行空白对照比较.结果 KLW_1及TMZ与空白相比均能抑制人胶质瘤细胞U87-MG的增殖,且KLW_1对U87-MG增殖的抑制作用与给药浓度及时间成正相关.在72h药物浓度20.0 mg· mL-1时,抑制率高,为64%.结论 中药KLW_1对人胶质瘤细胞U87-MG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机理与抑制瘤细胞的增殖有关,且作用强度与作用时间、浓度相关.
作者:陈菲;林晓兰;连增林;庄伟;李晓玲;姜德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也是引起中风病的重要病因之一[1],属于中医学“眩晕”“中风”“健忘”“痴呆”等证,“痰浊”是影响这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痰浊是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危害甚广的致病因素,致病特点既有广泛性又有特殊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特点相似[3].但目前研究多从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疾病角度入手,有关痰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笔者从病因病机角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齐锡友;董致郅;谢春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慢性盆腔炎目前又被称为盆腔炎性疾病的并发症、后遗症,多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或患者体质较差,使病情迁延,并出现后遗症或并发症,包括复发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痛、输卵管积水、不孕等,症见下腹冷痛,腰骶酸坠,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等,中医学热入血室、妇人腹痛、带下、瘾瘕、不孕、痛经等多与本病相关.本病病程日久,正气受损,常可出现寒湿瘀滞之证.目前西医治疗本病效果欠佳,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大的优势和特色,现将近15年来中医药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的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黄海涛;徐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是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每年预计新发病例1023000人,死亡529000人[1].在美国,CRC居常见癌症第3位,位于癌症导致死亡常见原因的第2位.2005年,预计结直肠癌新发病例145290人,死亡56290人[2].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以年均4.2%的速度上升,30岁以下青年期结直肠癌占10%左右,成为严重威胁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3].其防治研究已有长足的发展,但5年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4].因此,加强对本病的防治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葛;花宝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高血压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脑、肾、血管、眼底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损害,由此引发的疾病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因此高血压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其中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成为研究高血压病的热点之一.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范畴,因此临床一般以此为基础进行辨证分型.近年来医者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对高血压病中医辩证分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将近5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靶器官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为制定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姚纯俭;潘铨;陈礼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2008年6月-2010年11月上报的280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名称、给药方式、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心脑血管及呼吸道感染性的中药静脉注射剂发生ADR几率高: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涉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以全身性过敏反应为多见.结论 应加强中药质量再评价,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后严密观察,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作者:孙凤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祛湿散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显微鉴别法对制剂中黄芩、大黄进行显微鉴别;采用TLC法对制剂中青黛进行定性鉴别研究;采用HPLC法对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选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150 mm× 4.6 mm,5μm)色谱柱;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黄芩、大黄的显微鉴别方法简捷、快速环保;青黛的薄层鉴别方法专属性强,空白无干扰.黄芩苷的加样回收率99.108%,n=5,RSD=1.0417%,黄芩苷在25.228μg/mL~ 111.0032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该方法能够控制祛湿散的药品质量.
作者:郑立红;李卫敏;黄健;李洋;陈志峰;毛克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介绍运用花类药物玫瑰花、代代花、凌胃花、菊花、合欢花、白梅花等治疗精神系统疾病的验案,包括治疗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性焦虑障碍、强迫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进一步探讨花类药物的功效特点,总结出花类药物具有质轻气香性升的特点,均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玫瑰花、代代花、白梅花长于疏肝理气,菊花、凌霄花有清肝热、平肝风之效,合欢花善解肝郁而悦心安神.通过验案举例,了解不同的花药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特点和区别,使医者对花类药的临床运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以期使花类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宁侠;毛丽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