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中医
  • 主办单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5635/R
  • 国内刊号:11-5635/R
  • 影响因子:0.71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7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北京市优秀期刊奖(96)
  • 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杂志   2012年8期文献
  • 地榆油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地榆油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有效性.方法 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60各例,治疗组应用地榆油纱条,对照组应用50%硫酸镁,均在化疗前持续敷用10h,化疗结束后同样方法继续敷用3天.结果 治疗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0%,对照组为48.3%.结论 地榆油纱条对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且使用方便,临床依从性好.

    作者:刘海晔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银翘散合化斑汤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银翘散合化斑汤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银翘散合化斑汤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每日1次;维生素C片,每次02g,每日3次.2组均连续治疗3周.用药后第8、15、22天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皮疹颜色及瘙痒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银翘散合化斑汤治疗玫瑰糠疹效果显著.

    作者:王素梅;吴玉敏;赵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升阳益胃汤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患者分治疗组54例与对照组48例.治疗组予升阳益胃汤加减汤剂口服,对照组予布洛芬、小活络丸口服,2组疗程均为15天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54例中临床治愈38例,临床治愈率70.39%,总有效率96.30%;对照组48例中临床治愈4例,治愈率8.33%,总有效率31.25%.2组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疗效肯定.

    作者:杨凤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十全大补方加减治疗癌性贫血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十全大补方对癌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中医辨证气血两虚的晚期癌性贫血患者52例,给予口服十全大补方加减.观察患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总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52例患者治疗前后RBC、Hgb、HCT、MCV和MCH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症状改善方面,除自汗、手足麻木及舌质以外,其余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结论 十全大补方加减可纠正癌性贫血并改善相关症状.

    作者:王福庆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超声药物电导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超声药物电导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方法 依据循证医学/DME原则,运用随机盲法、对照的原则,将96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应用超声药物电导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以超声药物电导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R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较好.结论 运用超声药物电导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超声药物电导.

    作者:李宁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趾动脉PPG波形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趾动脉光电容积描记仪(PPG)波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腔内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血小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手术日开始加用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14天为1个疗程.于介入后第14天记录2组患者趾动脉PPG波的高峰值.结果 术后第14天对照组足趾PPG波行的高峰值H对=(2.51±0.60)min;治疗组H治=(5.25±1.32)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P<0.01).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法可有效改善足趾微循环.

    作者:尚宪荣;庞鹤;刘继前;黄强;金潇;曹建春;曹刚;李光宗;王吉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火罐放血法治疗带状疱疹3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梅花针叩剌配合拔火罐放血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70例患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别设采用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火罐放血法(治疗组)及梅花针叩刺放血法(对照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35例,2组疗程相同.结果 治疗组,治疗3次、4次、5次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7%、94.29%、97.14%;而对照组,治疗3次、4次、5次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0%、44%、96%.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治疗3次、4次后疗效比较(P<0.01),治疗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在治疗5次后疗效比较(P>0.05),治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梅花针放血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效,而梅花针配合拔火罐放血法,作用迅速,疗效明显,能缩短病程,使患者及早康复.

    作者:王世广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督脉十三针结合中药治疗抑郁性失眠体悟

    “督脉十三针”系著名针灸大师王乐亭所创立,用于治疗中风、脑髓损伤及瘫痪等疗效颇佳.本人跟随王老弟子钮韵铎老中医,在临床中运用“督脉十三针”通督健脑、安神定志,取中医学“异病同治”之理论并结合中药汤剂辅助对症治疗抑郁性失眠疗效甚好.在西方医学针对抑郁性失眠症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方法,且药物毒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探索针对此病中医中药疗法具有实践意义.

    作者:赵元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腧穴动态性与“取穴求真”理念临床意义探讨

    针灸治病,真实而准确的腧穴定位是针灸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要素之一.《内经》指出腧穴是正气存留及邪气出入的位置,是“神气”“游行”“出入”的部位.“神气”“游行”“出入”3个词汇均具有动态性属性.腧穴并非现代解剖学及组织学意义上的概念,其内在与体表的变化往往可在对腧穴的诊察中发现.通过某些“取穴求真”的方法并把握其中的规律性,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腧穴的本质,更有利于临床病症的识证、辨证、选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京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医药干预夫精人工授精诊疗思路

    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是辅助生殖技术的一线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领域中.从中医药应用于IUI的理论基础出发,根据月经不同时期体内阴阳消长、气血变化的规律特点,将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调周序贯疗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补肾调周四期用药与IUI相结合,总结中医药辅助夫精人工授精的治疗经验,通过中药调周治疗,达到调经促孕的目的.

    作者:于妍妍;金哲;林晓华;徐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辨证论治慢性功能性便秘经验谈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西医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长期运用会影响肠道内环境、干扰肠道功能,有些药物的使用可引起结肠黑变,更容易形成依赖,而手术治疗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导致多种多样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心理、生理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特别是虚证型慢性功能性便秘有其独特的疗效,且副作用小,不易引起药物的依赖性,为目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首选方法之一.经多年中医肛肠科科研及临床工作,总结出一套以养血润肠法辨证施治便秘的思路,兼以顾护脾胃后天之本,随证施用养血润燥、健脾和胃、理气活血等方法,临床收效显著.

    作者:李国栋;冯丽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分别给予抗感乳膏及安慰剂治疗.每年三伏期间敷贴9次,连续治疗3年,观察年均呼吸道感染次数、年均呼吸道感染发作期病程、及呼吸道感染病种的变化.结果 年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年内有效率逐渐提高(P<0.05).年均发病次数及发作期病程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病种变化明显(P<0.01),下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P<0.01).结论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是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芳;闫慧敏;柳静;陈黎;高艳梅;王文莉;许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北京地区200例感冒/时行感冒中医发病规律探讨

    目的 探讨感冒/时行感冒的中医发病规律.方法 以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建立感冒/时行感冒中医证候数据库,同时利用现代基因诊断技术明确诊断,分析不同种类病毒所致感冒/时行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确立感冒/时行感冒关键发病病机.结果 甲型H1N1组就诊时症状出现频次前10位依次为发热(100%)、苔黄(100%)、脉数(100%)、头重(97.6%)、头重如裹(97.6%)、身体困重(97.6%)、脉滑(97.6%)、咳嗽(96.4%)、倦怠乏力(94%)、有明确接触史(90.5%)、鼻塞流清涕(90.5%).证素集中在表、湿、热、外风、肺、气虚6种,没有寒证素出现,说明甲型H1N1病毒感染人体后有其特殊的中医证候特征.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风热疫毒”.结论 感冒/时行感冒的发生是人体、病毒和六淫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和病毒的存在是感冒/时行感冒发病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六淫邪气在外感热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红升;梁腾霄;李雁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清热凉血膏塌渍法配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西药(美洛昔康分散片+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双醋瑞因胶囊)治疗,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膏塌渍治疗,同时配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比较2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及膝关节WOMAC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56%,对照组仅为71.4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WOM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热凉血膏塌渍法配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治疗急性发作期KOA疗效显著.

    作者:范利锋;张永红;翁庚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潜类别模型在卵巢早衰中医证候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 对卵巢早衰中医症状、体征进行分类,提供卵巢早衰中医辨证分型依据.方法 采用潜类别模型,对162例卵巢早衰患者的中医证候(中医症状、体征)调查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以AIC小为标准,选择3个潜类别的潜变量模型为数据拟合的理想模型.结果 依据中医证候(中医症状、体征)情况,162例卵巢早衰患者可以分为3类,分别为脾肾两虚组21人、肾虚肝郁组52人和肝郁脾虚组89人.结论 由于卵巢早衰中医证候为定性资料,潜类别模型为理想的分类分析方法.

    作者:陶丽新;滕秀香;赵枫朝;王玮;李霞;李培培;侯雁;郭秀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糖脂平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及数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糖脂平对喂养型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及数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高盐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1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糖脂平组、二甲双胍组各6只,另有6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连续给药8周.取大鼠腓肠肌常规处理后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线粒体密度、体积及超微结构改变,用PCR方法检测骨骼肌线粒体数量.结果 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呈轻度肿胀,结构模糊不清,部分出现空泡样变,嵴部分断裂;经中药糖脂平治疗后,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但仍不能恢复正常状态.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16s rRNA表达量明显减少,提示线粒体数量减少,经糖脂平治疗后,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中药糖脂平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的线粒体结构和数量,糖脂平改善胰捣素对抗和调整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可能与改善骨骼肌线粒体数量和功能有关.

    作者:周晖;李丽;高彦彬;张涛静;邹大威;朱智耀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针刺对超排卵小鼠卵巢反应及卵巢组织FSH-R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针刺刺激对超排卵小鼠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理.方法 12 ~ 15周龄ICR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麻醉组与针刺组,腹腔注射PMSG后56 h注射hCG,针刺组于麻醉状态下针刺三阴交穴3次.hCG注射后17 h,取出卵巢与输卵管,从输卵管壶腹部收集卵子块进行卵子计数,制作卵巢组织学标本,RT-PCR方法检测卵巢组织中FSH-R的表达.结果 针刺组较模型组、麻醉组动物的排卵数目明显增加.卵巢组织学切片中,模型组与麻醉组存在残留的成熟卵泡,而在针刺组所有的成熟卵泡经破裂后排卵.针刺组卵巢组织中FSH-R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它2组.结论 在超排卵过程中应用针刺疗法可提高卵巢反应性而增加卵子数目并排卵完全,其作用可能与针刺调节卵巢组织FSH-R的表达有关.

    作者:金春兰;木村通郎;平尾幸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综合评价方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评价,是通过对照某些标准来判断观测结果,并赋予这种结果一定意义和价值的过程[1],综合评价则是对多元、多属性、多指标对象的价值判断.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评价结果的性质[2],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在管理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经济管理、工业工程以及决策领域中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近年来综合评价方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杨阳;李园白;亢力;于琦;朱晓博;奚怀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成分对海马细胞作用研究进展

    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由海马(hippocampus)、齿状回(dentate gyrus)和下托(subiculum)等相关的皮质区构成.海马结构的神经活性物质有乙酰胆碱(Ach)、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和门冬氨酸、强啡肽(dynorphin,DYN)、单胺类(儿茶酚胺、5-HT、组胺)、神经肽[1].作为大脑边缘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海马结构在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糖尿病认知功能损害等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对海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古文娟;张孟仁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通过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变应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变应性鼻炎与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有关[1].临床以鼻痒、喷嚏、流涕、鼻塞为主要表现,属中医学鼻鼽范畴.近年来,AR的相关研究在鼻科学领域受到关注.

    作者:陈陆泉;杨宇洋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芍药“通血脉”在儿科领域的效用初探

    芍药临床应用广泛,诸多医家认为其具有酸收敛汗之功.以《本经》《别录》的相关记载为切入点,借鉴《本草经疏》对芍药功效特点的评注,以及历代医家对“血脉不通”引发诸疾的病机认识,阐述芍药“通血脉”的作用机理;通过结合脏腑病理生理特点,探讨小儿常见病与“血脉不通”的相关性;并从发病时间、所涉脏腑、临床表现等方面,概括性地总结与芍药有关的常用配伍药物,为明确和丰富其功效主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王道涵;王素梅;张雯;李珉景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儿感宁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儿感宁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儿感宁口服液方中的葛根、苦地丁、柴胡、防风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中的葛根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薄层鉴别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葛根素在0.0389 ~ 0.1943μg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7.8%,RSD为1.56%(n=6).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结果可靠、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林红;韩琳;李晓侠;朱晓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利胆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目的 叙述消炎利胆汤经剂型改革制成利胆口服液的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利胆口服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合剂项下规定及运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中药的方法,控制利胆口服液的质量.结果 利胆口服液制备工艺设计合理,质量可控.结论 利胆口服液质量稳定,携带方便,避免了汤剂煎药麻烦的弊端.

    作者:杜立平;郭浩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考核方法的探索

    目的 评价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考核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30名西医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作为观察组,应用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选择67名西医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应用传统考核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试卷分析、临床病案分析等方法,评价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考核方法与传统考核方法的区别,以1个学期为1个研究周期.结果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从受学生欢迎程度及中医学考核成绩,均优于传统考核模式.结论 通过理论笔试结合临床病例考核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辨证思维,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终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能力.

    作者:章九红;朱宏勋;曹锐;李京;胡文忠;范春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医康复教育方法探讨

    通过参阅古典医籍及对现代康复书籍,明确了中医康复及现代康复的概念.回顾中医康复近10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康复人员缺少及教育不足是目前中医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医康复教育应引起高度重视,提出中医康复教育中中西医并重的必要性.对于在职人员的康复教育,在工作中以学习为主,以理论为指导,通过进修得以提高.本科中医康复教育要在临床康复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必修课程基础上,重点突出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学的课程教育,推动中医学在康复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提高中医康复的整体水平.

    作者:李惠兰;徐基民;卢虎英;刘兰群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中医心理学“十一五”发展概况与“十二五”展望

    中医心理学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发展,历经几千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医心理学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居重要地位,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与人才基础.中医心理学在“十二五”期间的学科地位将会进一步巩固,而且会涌现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人才队伍也将进一步壮大,治疗方法势必更加丰富.

    作者:汪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