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0年19期文献
  • 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评价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坐骨神经缺损大鼠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背景:作者前期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目的: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逆行示踪技术对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神经移植复合体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冲经元的保护作用进行评价.方法:成年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①实验组:采用复合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无细胞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②空白对照组:采用无细胞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⑨自体神经对照组: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2刷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再牛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优丁无细胞神经移植物组,而与自体神经移植物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证实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人鼠坐骨神经缺损,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倨护作用,可能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作者:赵硕;张彩顺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肝炎病毒再激活的预防

    背景:感染肝炎病毒的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似物的耐药、药物持续时间、丙型肝炎病毒的靶向治疗等问题.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肝炎病毒冉激活的预防措施.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2005-01/2008-07收治的5例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的白血病患者,均经锁骨下静脉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同输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8.6~19.3)×108/kg,CD34+细胞数毓为(5.1~15.4)×106/kg.例1于初次诱导缓解化疗时开始应用拉米夫定,7个月后加用恩替卡韦,3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降至1.02×103U/mL,此间白血病复发,再次缓解后进行移植.例2 于诊断明确后给予格列卫+拉米大定,2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至<1.0×103 U/mL进行移植.例3 于诱导缓解化疗开始应用拉米大定,10周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至<1.0×103U/mL,巩崮化疗结束后移植.例4于CR1期移植,干细胞输入前1 d给予拉米大定.例5于CR1明移植.检测5例患者的病毒复制及肝功能状态.结果与结论:5例患者均完成9个月随访,全部获造血功能重建,均未发牛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均未出现脱病毒复制增加或肝功能损害.例1在移植后单用恩替卡韦6个月后停药,例2于移植后8个月停用拉米犬定,例3、例4 于移植后6个月停药.移植后4例患者乙型肌炎病毒DNA均持续小于1.0×103U/mL.例5丙型肝炎病毒RNA持续<1.0×103U/mL.拉米大定可以预防异基凶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澈活,在拉米大定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恩替卡书可以实现有效预防.

    作者:刘忠文;雷平冲;陈玉清;张茵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杜仲诱导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成骨与成脂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背景:杜仲对骨质疏松具有明显的干预和治疗作用,前期研究发现杜仲能够显著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抑制成脂分化,而对于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成骨和成脂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杜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和成脂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制备杜仲水,醇提取物,诱导培养罕第3代的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按牛药2g.定容至15 mL体积为原液,诱导时按10-3、10-4倍稀释度稀释.诱导实验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加入与诱导物等的PBS):阳性对照组(诱导物为地塞米松0.01 m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L-抗坏血酸钠50 mg/L);杜仲水提取物10-4稀释度诱导组;杜仲水提取物10-3稀释度诱导组:杜仲醇提取物10-4稀释度诱导组;杜仲醇提取物10-3稀释度诱导组,各组于诱导之后的第15天终止培养.RT-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成骨分化转录因子基因Runx2、Osterix和成脂分化转录因子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V、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Runx2除在10-3稀释度水提取物组表达下调,在10-4稀释度醇提取物组上调外.其他各组无显著变化;Osx在各诱导组的表达均明显下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在各组中无显著变化: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各组均下调.提示杜仲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与成脂相关转录因子脂肋酸结合蛋白的表达抑制相关.

    作者:张贤;蔡建平;张艳红;谭湘陵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转基因APP+小鼠的机制

    背景:研究发现APP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密切相关.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可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APP+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后,能否归巢到小鼠脑组织中,并分化为相关的中枢神经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法:无葡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109L-1,经尾静脉注入0.5mL至细胞移植组转APP+基因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转APP.基因小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测定Brdu标记的人第3代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各组小鼠脑组织中GFAP、Nestin和NSE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光镜下观察可见,移植组小鼠脑组织中大部分细胞核被染成蓝色.但有一些细胞核被染成棕色或褐色,Brdu呈阳性.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小鼠脑组织中的GFAP增加了近4倍,表达显著增加,甚至超过正常组的表达(P<0.05);Nestin的表达则显著升高,增加了近10%,但是还比正常组低了近20%(P<0.05).NSE的表达降低了近1/3,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通过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转基因APP+小鼠脑组织中,并分化成中枢神经细胞的途径实现的.

    作者:王成春;杨波;关方霞;李国栋;周长辉;周云帆;胡祥;谷晨熙;雷宁静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应用含标记基因K562细胞制备的小鼠白血病模型

    背景:文献报道应用NOD/SCID及SCID小鼠可以建立移植性人白血病小鼠模型,但由于小鼠存在免疫缺陷,使得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相关过继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受到限制和影响.目的:探索用SPF级Balb/c小鼠和转染GFP及NeoR基因的K562细胞株制各自血病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分为5组,A、B组和C、D组分别经x射线照射2Gy和3Gy,24 h后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GFP+/Neo+)细胞,A、C组尾静脉注射2×106个/只;B、D组尾静脉注射5×106个/只:E组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小鼠生存时间,进行骨髓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分类,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FP阳性细胞及PCR方法测定Neo基因.结果与结论:实验各组在接种5-7 d时发病.分别于30,23,24,17 d内全部死亡;生存天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P<0.01).体质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小鼠的向血病发病率为100%,无自发缓解.随接种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照射剂量的增加,小鼠的存活时间缩短,且外周血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所占比例增加,流式细胞仪测定及PCR方法也证实了GFP+细胞和NeoR基因在肝、脾中的存在.结果证实Balb/c小鼠经照射后从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株可以制备抉得白血病小鼠模型.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钱震;张茜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法舒地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有协同治疗作用吗?

    背景:RhoA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能有效抑制心肌梗死后的心肌肥大.目的:观察法舒地尔联合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鼠心功能的影响,探讨两者是否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扩增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选取42只雌性SD大鼠结扎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成3组.干细胞组,干细胞+法舒地尔组梗死心肌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干细胞+法舒地尔组同时给予法舒地尔治疗,梗死组不干预.4周后.以二维超声心动图分析心功能变化,SRY-PCR检测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Western-Blot 检测RhoA蛋白表达,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与结论:与梗死组比较,于细胞组和联合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均显著减小(P<0.01),射血分数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干细胞+法舒地尔组变化幅度优于细胞移植组(P<0.05).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基因有SRY表达,梗死组未榆测到基因SRY.干细胞+法舒地尔组RhoA蛋白表达水平较梗死组、干细胞组显著降低(P<0.05).病理观察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心肌修复优于梗死组,干细胞+法舒地尔组较干细胞组明显.结果表明单纯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以及法舒地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减少心室扩张程度,两者联合情况下效果佳,对心肌梗死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作者:王丽君;范广明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胚胎肝脏原始细胞表型及生物学特性

    背景:目前肝干细胞尚无特异性标志物,从胚胎中建立具有干细胞样特性的肝脏原始细胞群是鉴定及研究肝干细胞的一个可行方法.目的:观察胚胎肝原始细胞表型及生物学特性,寻找肝原始,干细胞候选细胞群.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孕13.5 d的BALB/C小鼠胚胎肝原始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Westem blot、RT-PCR法测定AFP/Albumin/CK19/c-Met/E-cadherin等肝干细胞表面标记,以及CD45、CD14、SMA等非肝干细胞标记的表达;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时相;表皮生长因子加二甲基亚砜诱导分化成熟后行PAS糖原染色.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干细胞,原代细胞多呈集落样生长,小圆形.细胞周期测定提示细胞多数处于静止期,符合干细胞特点.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核浆比例大,细胞器不成熟,呈现原始细胞特点.流式细胞周期测定结果S期占10.8%,G2/M期占10.6%,无异常DNA含量.PAS染色后阳性对照组肝癌细胞的糖原主要表达在靠近一侧的核周边胞质内,呈强阳性;而胚胎肝前体细胞诱导组,核浆比例大,部分细胞胞质内可见较弱的糖原表达,充满胞质.提示实验初步建立表达AFP+Albumin+CK19+c-Met+E-cadherin+标志的集落样生长的肝原始细胞群,其表达多种干细胞表型,具有未成熟肝干细胞特点.可能作为肝干细胞候选细胞.

    作者:余强锋;周剑寅;尹震宇;王效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电针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背景:目前经报道的成骨诱导方法很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提出很多新的思路及方法.但是电针是否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尚不清楚.目的:尝试应用电针治疗仪诱导人骨髓闻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分离培养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取第3代细胞进行培养.当细胞铺满培养瓶底90%以上时进行胰酶消化,分别以3.0×103/cm2的浓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实验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加入2 mL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F12培养液;化学诱导组:每孔内加2 mL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当细胞贴壁生长达到60%-70%汇合时,加入骨诱导剂;电针刺激组:加入2 mL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L-DMEM/F12培葬液,电针刺激.采取连续波输出,基波脉冲频率为50 Hz,基波脉冲宽度0.5 ms,持续作用30 min,共电针刺激28 d.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茜索红染色结果:细胞诱导14,28 d后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测定细胞中骨钙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骨钙素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在28 d的诱导过程中,化学诱导组5-7 d细胞汇合成单层,细胞突起互相连接,并可重叠生长而不发生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现象:电针刺激组9 d或10 d发现细胞体积大,呈三角形、多角形或鳞形;空白对照组细胞形态仍然是纺锤状.②化学诱导组和电针刺激组28 d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均观察到育矿化结节出现,进行茜素红均呈阳性反应,而空白对照组呈阴性反应.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进行诱导时化学诱导组和电针刺激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在14,28 d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化学诱导组碱性磷酸酶14 d时高于电针刺激组(P<0.05),但28 d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空白对照组骨钙素mRNA及蛋白含量均低于化学诱导组和电针刺激组(P<0.05).提示电针可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张斌;胡炜;俞兴;朱陵群;徐林;王硕仁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人脐带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

    背景;培养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过程中,细胞形态常易变得宽大不规则,传代不易贴壁,死亡率高,找到一个维持细胞稳定的方法是有必要的.目的:拟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Wharton'sjelly中分离培养问充质干细胞,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和扩增脐带组织间充质于细胞,对照组用DMEM/F12培养基+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培养,实验组用DMEM/F12培养基+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20 pg/L碱性成纤维细胞牛长因子培养.观察组织块游出细胞的时间和细胞形态,每隔3 d或4 d更抉培养液,待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用0.25%胰酶消化后,按1:2或1:3的比例传代.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中从8~10 d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四周游出贴壁,实验组中从6~8 d开始有细胞从组织块四周游出贴壁.1周后可见多数呈长梭形或扁平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围绕组织块成旋涡状,前3代细胞形态及传代间隔时间两组基本相同; 3代以后实验组细胞较对照组易于贴壁,传代死亡率低,生长曲线提示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周期显示第3,6代70%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且第3,6代细胞均阳性表达CD29,CD44,弱表达HLA-ABC,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结果提示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从人脐带Wharton'sjelly中分离出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使细胞从组织块游出时间提前和有助于促使细胞贴壁,一定程度上维持细胞形态稳定性,提高增值能力,并且不改变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表达.

    作者:巴云涛;关方霞;胡祥;杨波;杜英;张天祥;田毅;乔晓俊;王成春;谷晨熙;雷宁静;王晓薇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淫羊藿苷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

    背景:淫羊藿苷作为补肾中药淫羊藿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够有效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在诱导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阐释其可能的诱导机制.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20 mg/L淫羊藿苷作为间充质干细胞药物干预浓度,根据干预条件的不同将实验分为;空白组、经典组(加经典成骨诱导剂)、淫羊藿苷组、淫羊藿苷+经组:ELISA法检测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典组、淫羊蓍苷组、淫羊藿苷+经组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值均高于空白组(P<0.05):各组第7天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值高于14,21 d(P<0.01),各组不同诱导时间骨形态发生蛋白2值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量可能是淫羊藿苷诱导各组促进间充质于细胞骨向分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杨丽;张荣华;朱晓峰;蔡宇;黄丰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体外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转染与鉴定

    背景:骨髓间充质千细胞的定向分化需要合适生长因子的调控,利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促进其生长,定向分化和加速骨缺损修复是近年来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含人pcDNA3.1-bFGF真核表达载体DH-5α菌扩增,用EndoFree质粒抽提纯化试剂盒抽提质粒,并对所提取的pcDNA3.1-bFGF重组表达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利用脂质体将pcDNA3.1-bFGF质粒转染到生长良好的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418筛选获得抗性克隆.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m-blot检测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及其产物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结果与结论:脂质体介导pcDNA3.1-bFGF重组表达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转染细胞确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且表达部位丰要位干胞浆.转染细胞增殖活力加强,处于增殖周期的细胞比例更高(P<0.05).提示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能将pcDNA3.1-bFGF成功导入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可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存状态,促进其增殖.

    作者:郑有华;张志光;苏凯;匡世军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吡咯喹啉醌对许旺细胞增殖及So×10表达的影响

    背景:许旺细胞是神经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但其体外增殖缓慢,难以满足科研与临床对其的需要,而吡咯喹啉醌可以对多种细胞的增殖产生促进作用.目的:观察吡咯喹啉醌对许旺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探讨其对许旺细胞So×10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大鼠许旺细胞,S-100免疫荧光罄定许旺细胞;细胞经无血清培养12 h后,加入10 nmol/L吡咯喹啉醌继续培养24 h 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加入不同浓度(0,1,10,100,1 000,10 000 nmol/L)吡咯喹啉醌于许旺细胞培养24 h,利用RT-PCR技术检测So×10的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吡咯喹啉醌促使许旺细胞发牛形态学改变,多数呈束状或并排生长,且细胞数日增多:1~1 000 nmol/L吡咯喹啉醌可使许旺细胞So×10mRNA表达增高,100 nmol/L时表达高:10000 nmol/L时对So×10的表达表现为抑制作用(P<0.05).

    作者:贺斌;刘世清;李皓桓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体外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肌源性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背景:肌源性干细胞易于提取、分离及扩增,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等中胚层组织细胞,还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是组织工程临床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观察肌源性千细胞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均进行脊髓半切损伤,伤后9 d,移植组于伤处移植体外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大鼠肌源性干细胞,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于移植后1,2,3,4周用斜板实验和BBB评分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同时进行损伤脊髓取材、快速冰冻切片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手术均成功.术后无动物死亡.肌源性干细胞移植后1周,移植组与对照组均有所恢复,斜板实验和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周移植组恢复明显较好,斜板实验和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后肢活动与前后肢活动的协调性明显优于对照组.荧光显微镜观察经诱导分化和基因标记的肌源性干细胞在损伤脊髓组织局部生长良好,并且有沿着脊髓神经束向头尾两侧迁移的趋势.提示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经肌源性于细胞移植后能在损伤脊髓组织局部长期存活并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肌源性干细胞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有修复作用.

    作者:杨彪;杜成林;梅晰凡;刘畅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许旺细胞提取与纯化的新方法

    背景:许旺细胞移植可改变损伤局部的微环境,有利于神经创伤的修复,获取大量高纯度、具有增殖活性的许旺细胞是研究的关键.目的:探求一种简单且快速提取和纯化许旺细胞的方法.方法:实验组大鼠在无菌条件下切断坐骨神经远端,使坐骨神经在体内预变性;对照组大鼠的坐骨神经不予任何处理.术后7 d切取两组坐骨神经,采用混合酶消化、组织块移植法提取许旺细胞:通过低酶消化、2次接种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许旺细胞.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计算细胞纯度: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培养第7天可见典型呈双极或三极的许旺细胞,细胞间建立连接:对照组细胞突起较短,与周围细胞较少关联.S-100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呈阳性绿色表达.实验组细胞增殖较快,第15天迅速形成漩涡状,成纤维细胞数量相对较少,细胞纯度达96.1%;对照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增殖较缓慢,成纤维细胞数量多,细胞纯度较低.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原代培养时两组许旺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弱;传代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许旺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或0.01),第三四代达峰值.结果证实体内预变性、体外混合酶消化、组织块移植结合低酶消化、双差速贴壁分离许旺细胞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提取纯化许旺细胞的方法.

    作者:张际绯;赵富生;武庚;刘志新;李月珍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吗?

    背景:将骨髓基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分别单独移植于帕金森病模型鼠脑内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尚未见联合移植的报道.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认知功能的影响,并与单纯神经千细胞移植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用Neurobasal+B27培养3~6代的骨髓基质细胞24 h后,收集并离心上清液.即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后,行BrdU标记.55只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剩余47只采用它体定向仪单侧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注射6-陉荩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32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3组,选取右侧纹状体两个坐标点为移植点,单纯神经干细胞组每点注入神经千细胞悬液5 μL,联合组每点注入神经干细胞悬液+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5 μL,模型组不注入任何液体.观察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变,通过水迷宫试验对大鼠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蚩白的表达及移植区BrdU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8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大鼠旋转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移植后第4,8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百分比、游泳距离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后2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8周,各组大鼠6-羟基多巴胺注射侧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襄达基本缺失: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移植区可见一定数量的BrdU阳性细胞表达.多数位于针道刚近.部分细胞沿胼胝体迁移.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和认知能力,与单纯神经千细胞纹状体移植的效果基本相似.

    作者:顾平;张忠霞;王彦永;崔冬生;耿媛;王铭维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体外震波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涉及股骨近端骨髓祖细胞脂肪化转变.从而导致骨重建修复困难.能否首先通过体外震波疗法体外诱导自体非骨坏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成骨细胞前体.然后移植入自体骨坏死区,从而史加利于坏死区的骨重建?目的:观察体外震波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激索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自愿捐赠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24 h后施以5 kV/500频次体外震波干预10 min.空白对照组未经体外震波干预.结果与结论:体外震波组细胞传代后进入增殖高峰期更早,呈现出成骨分化趋势;空白对照组细胞存在向其他类型细胞多向分化的表现.体外震波组各时间点(除第1天)细胞增殖速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体外震波组第24天时碱性磷酸酶平均阳性率约90%.窄白对照组至第36天才上升至约50%.培养20 d茜素红染色示体外震波组矿化结节数为(7.0±1.3)个/视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结节,染色始终为阴性.体外震波组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除第3天)均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体外震波组OC 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除第3、6天)均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适当强度的体外震波可促进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翟磊;孙楠;姜川;徐磊;邢更彦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背景:随着近年来对骨质疏松机制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成骨细胞的来源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上.目的: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骨质疏松的细胞病理学机制,以期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药物靶标.方法:选用10月龄SD雌性大鼠去卵巢增龄3个月来复制骨质疏松模型,设假于术对照组.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两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运用扫描电镜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行生长曲线及贴擘率检测.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与对照大鼠相比存在许多结构特征的差异.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下降可能是骨质疏松的细胞病理学机制.

    作者:龚理;索有军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背景:体外培养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一定浓度范围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体外诱导可获得较高的神经元分化比例.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5,10,20 μJ/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5,10,20 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诱导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另设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与结论:①向神经细胞诱导后,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收缩,胞核部分折光性增强,出现类似于树突及轴突样结构.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20 μg/t.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高.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均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作者:黄伟;苗宗宁;陈镭;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动态机械力刺激对幼鼠前脂肪细胞活力与增殖及凋亡变化的研究

    背景:幼年动物脂肪组织中前脂肪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肥胖的发病和防治关系密切,而采用细胞生物力学实验方法直接观测力学振荡对前脂肪细胞生物力学行为变化可为推拿按摩治疗单纯性肥胖原理研究提供更直接的实验证据.目的:通过对体外培养的幼鼠前脂肪细胞实施不同频率的机械力刺激,观测细胞活力、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SD幼鼠前脂肪细胞.对细胞进行鉴定后,通过细胞恒温培养振荡器对前脂肪细胞实施动态机械力学刺激.根据不同处理频率分别分为0(空白对照).1.5和3 Hz共3个组,每组振荡时间均为30 min,每12 h振荡1次,共处理3 d.观察细胞活力、增殖与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培养初期细胞形态似成纤维细胞,油红O染色后,细胞内出现红染颗粒,证明体外培养的幼鼠细胞经鉴定为前脂肪细胞.随实验振荡力的刺激,前脂肪细胞的活力和增殖有显著抑制(P<0.05或P<0.01),但力学振荡刺激对前脂肪细胞的凋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推拿防治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前脂肪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而作用的.

    作者:陈波;崔瑾;谢西梅;李小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背景:传统的胚胎来源和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由于取材困难,并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目的:拟利用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方法: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的骨髓,采用全骨髓培养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免疫表型,油红O染色及鸶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骨、成脂能力.取传至4~6代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27的DMEM/F12无血清神经培养基进行诱导,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予以鉴定. 结果与结论:P5骨髓间充质千细胞(91.5±3.1)%处于G1期.高表达CD90及CD29,不表达CD45及CD34,成脂诱导后在胞质中可见桔红色脂滴,成骨诱导后可见黑色矿化结节.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为(97.2±1.1)%,NSE,β-Tubulin,GFAP及MAP-2抗原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表达.表明在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在体外适当条件下,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

    作者:陈静娟;李华;许志恩;柯俊龙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变化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诱导因素刺激后,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同时表达缝隙连接蛋白43,移植后可改善心功能或修复受损的心脏起搏传导系统.而缝隙国连接蛋白43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过程中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变化,及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Percoll非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瞳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诱导组加入5-氮胞苷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检验细胞诱导前后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将原代培养1 d的乳鼠心肌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两组细胞爬片上,免疫荧光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的情况.划痕试验设立正常组、诱导组以及添加甘草次酸的阻滞剂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二细胞诱导前后细胞间隙连接的功能变化.结果与结论:正常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呈弱表达,5-氮胞营诱导2,4周后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明显增强(P<0.001),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依赖性增强(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后,诱导组缝隙连接蛋白43明显呈线状表达在两个相邻细胞的接触面.与诱导4周时比较,阻滞剂组细胞问隙连接通讯功能明显受到抑制(P<0.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自发衷达缝隙连接蛋白43,在移植后早期能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从而有利于移植后心肌电传导,并发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效应.

    作者:周浩粤;邱汉婴;卢炯斌;李学东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BrdU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能力的变化

    背景:BrdU标记是一种标记率高、标记简便的标记物,但其毒性报道不一.目的:观察BrdU标记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增殖与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2%Brdu标记后检测其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经成骨诱导液诱导培养3周后,利用茜素红染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观测标记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Brdu标记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减弱,在克隆个数和面积上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增殖能力方面,BrdU标记后第4天开始进入对数增长期时增殖较慢,高峰较低(P<0.05);在成骨能力方面,经成骨诱导后BrdU标记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均表达骨钙素、Ⅰ型胶原,并且都有明显的钙结节形成,RT-PCR检测显示标记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钙索基因的表达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BrdU标记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克隆增殖形成能力,但不会降低其成骨分化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干细胞研究的示踪剂.

    作者:冯进益;尤元璋;李偏;蔡志刚;芮钢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大隐静脉来源细胞向组织工程化韧带种子细胞诱导的比较

    背景:关节病中韧带损伤难以治愈,且传统的韧带替代物有很多不足.利用组织工程方法治疗关节病,需要选择适合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诱导分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大隐静脉来源细胞作为韧带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胰酶-去垢剂法制备去细胞韧带组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细胞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牛长因子诱导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设大隐静脉间质细胞为对照,比较2种细胞形态学、增嬗能力,胶原合成以及在韧带上的生长情况方面的异同.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大隐静脉来源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梭形或多角犁,两者的冻存和复苏率、合成胶原能力方面无显著差异,都能种植在韧带组织上并在其上面生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成纤维细胞与静脉来源的间质细胞之间无显著差异.

    作者:杜尧;李晓声;张娜娟;陈铁柱;曾文魁;谭财福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淋巴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背景:研究发现真皮组织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存在自体移植的可能性.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将皮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淋巴细胞,则可解决许多免疫系统损伤疾病.目的:探讨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向淋巴细胞转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4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诱导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的条件培养基由人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和新鲜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以7:3比例组成.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1-8d细胞表面淋巴细胞标志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3,6,9 d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自身标记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稳定表达自身特异性标志CD73,Vimentin等,不表达造血系统特异性标志CD34.CD45等,且低表达HLA-1.完全不表达HLA-DR.诱导3 d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增殖速度明显低于诱导前,细胞内和细胞间存在许多折光性强的囊胞样颗粒.除CD45淋巴细胞标志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外,诱导后1-4 d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CD3,CD19,CD16,CD4,CD8的表达率均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升高趋势.诱导后5-8 d处于平台期.诱导后3,6,9d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自身标记CD73,CD34,Vimentin,HLA-DR的表达无变化,HLA-l的表达率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提示在体外人皮肤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被诱导向淋巴细胞转分化,具有参与免疫系统损伤修复的潜能.

    作者:官立萍;余杰;黄冰;罗挺;黄健发;刘茜;林丽萍;张敏;李凯婧;陈系古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

    背景:一些研究者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标记,并利用MRI技术对标记细胞肝内、肾内移植后进行初步的活体示踪,但是,对于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存活、增殖以及分化是否有影响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存活、增殖以及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是否有影响.方法:使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普鲁上蓝染色法鉴定其标记率、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MTT法检测标记干细胞的细胞增殖活力,以1 mmol/Lβ-巯基乙醇及无血清DMEM培养液体外诱导标记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奠定诱导后细胞、再次使用普鲁上蓝染色法鉴定神经细胞内的铁颗粒.结果与结论:普鲁士蓝染色对干细胞的标记率接近100%,锥虫蓝染色显示标记细胞的存活率为97%:MTT法检测发现标记干细胞的增殖活力与未标记干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β巯基乙醇诱导后大部分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再次普鲁士蓝染色显示铁颗粒位于神经细胞的细胞浆内.提示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于干细胞的存活、增殖以及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无影响.

    作者:王凯;李建丁;张瑞平;徐隋意;汲晶 刊期: 201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