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0年25期文献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晶胶原基骨缓释系统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背景:利用载体或缓释系统负载生长因子,既能保护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又可以使生长因子缓慢释放,从而持续促进细胞生长及组织修复再生,是目前控制释放载体材料应用研究的方向之一.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晶胶原基骨缓释系统的体外缓释效果及与种子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扩增后种植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素/纤维连接蛋白+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实验组)和单纯的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对照组)行体外培养.测定缓释支架材料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量和持续时间;种植细胞后细胞的黏附率;培养3,7,10,14 d时支架材料中细胞数、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状况.结果与结论:①该缓释支架具有一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效果,持续时间可达14 d.②第3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可表达成骨细胞表型: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染色、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③体外实验显示该缓释支架与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相同时间点实验组的细胞黏附率、支架上细胞数量及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扫描电镜发现两组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但实验组的细胞生长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作者:徐晓峰;刘小平;王明伟;刘进炼;陈静家;李阳;张志坚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MTT法评价镧原位改性HMS材料的细胞毒性

    背景:国内外对La-HMS制备工艺的探讨比较多,但缺乏对La-HMS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目的:制备La-HMS六方介孔材料,并对其进行生物学评价.方法:以长链伯胺为模板剂,在中性条件下合成出具有六方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将镧元素嵌入分子筛骨架,得到La-HMS.将La-HMS粉末与一定量的黏合剂混合并压片,并经高温高压消毒备用.分离培养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MTT检测La-HMS细颗粒对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培养1 d后,细胞可在La-HMS周围贴壁生长,此后每天细胞生长情况良好,一直保持正常的形态.3 d和5 d后各培养孔中都未发现脱落的死亡细胞,细胞仍保持原来的形状且数量逐渐增加,且形态良好.MT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制备的La-HMS没有毒性.提示实验用的材料为六方介孔材料,材料的介孔结构利于细胞的黏附,材料符合生物材料细胞毒性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黏附性,可应用于生物医药方面.

    作者:赵娜;魏坤;苗国厚;李像;郭武生;吴远;舒丽君;曾晓峰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Fe3O4空心磁纳米微球制备工艺条件的影响因素

    背景:空心微球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和化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的:分析Fe3O4空心磁性纳米微球制备流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洗涤次数、超声时间工艺条件对粒径的影响.方法: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F127为原料,用共沉淀法制备空心超顺磁性纳米微球.运用正交试验的数学方法设计一个4×3的正交实验模型,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洗涤次数、超声时间4个方面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空心磁性纳米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得到的佳实验制备条件:在75℃下,充分反应6 h,用甲醇/去离子水反复洗涤3次之后,用功率为30%的超声处理20 min.样品通过0.22μm滤嘴过滤后,用粒径分布仪、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产物进行表征观察,证实用优的实验条件制备的空心Fe3O4磁性纳米微球粒径为37.5 nm,外壳厚度10 nm左右,颗粒大小均匀,分布较好.

    作者:彭健;唐琦;潘一峰;唐静波;李波;陈伟;崔健;张阳德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敷料的细胞毒性评估

    背景:传统的猪皮敷料具有保护创面的作用,但不具有主动抗感染功能.目的:评估自制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敷料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其作为新型敷料的可行性.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自制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敷料100%和50%的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并评价其细胞毒性.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培养2,4,7d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溶液吸光度值来评估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L-929细胞在自制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敷料的浸提液中增殖良好,其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细胞毒级为1级,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吸光度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自制纳米银猪脱细胞敷料无细胞毒性,作为新敷料具有可行性.

    作者:黄桂娟;景红霞;夏栋林;鲁双云;顾海鹰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壳多糖-胶原凝胶构建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

    背景:有研究探讨了以胶原/壳聚糖聚合物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皮肤的可行性.目的:拟探讨以壳多糖-胶原凝胶支架材料与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构建人工固有层的可行性.方法: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取自成年鼠颊部、牙龈或腭部.以2×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胶原溶液、壳多糖等或2×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胶原溶液等按一定比例配置成凝胶溶液,将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与上述凝胶溶液迅速混合制成口腔黏膜人工固有层,动态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和凝胶收缩情况.结果与结论:胶原-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复合物、壳多糖-胶原-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复合物体外培养1 d,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生长良好,细胞呈长梭形,排列无一定方向.随时间推移,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凝胶颜色变浅,厚度变薄,分别于2,3 d后发生收缩.结果证实,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可在壳多糖-胶原凝胶形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生长并分泌基质,形成类似黏膜固有层的致密结缔组织.壳多糖-胶原凝胶是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固有层的合适材料.

    作者:丁越;武志强;张力平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六氟硅酸铵溶液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

    背景:各种封闭牙本质小管和降低牙本质小管内液体流动性的方法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目的:观察六氟硅酸铵溶液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探讨六氟硅酸铵溶液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离体第3磨牙制作离体牙本质盘12块,并分预处理4组.分别经0.29 mol/L EDTA内浸置2 min;6%柠檬酸内浸置2 min;50%柠檬酸内浸置2 min;蒸馏水超声清洗20 min预处理.以上每组随机再分为3个亚组,分别应用试验药物0.476 mol/L六氟硅酸铵溶液、对照药物2.36mol/L银氟二铵溶液或生理盐水处理3 min,然后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牙本质小管经试验药物处理前后开放情况,经光电子能谱分析氟、硅、银、磷、钙组成比.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经六氟硅酸铵溶液和银氟二铵溶液处理后牙本质小管开放面积明显减小;经六氟硅酸铵溶液处理后牙本质小管中所形成的沉淀物中含有硅、钙和磷,呈现为一种硅磷酸钙盐复合体,经银氟二铵溶液处理后牙本质小管仍处于开放状态,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沉积物覆盖;两种含氟药物处理后的牙本质小管开放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六氟硅酸铵溶液有明显封闭牙本质小管作用,且封闭效果随酸性预处理溶液的pH值降低而降低.

    作者:胡承华;谢晓莉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重组降血压肽VLPVPR酶解制备工艺优化及降解原因分析

    背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与酶解法制备重组降血压肽VLPVPR,酶解产物为多肽混合物,易受微生物侵染而发生降解.目的:分析胰蛋白酶酶解制备重组降血压肽VLPVPR过程中影响VLPVPR稳定性的因素,并对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酶解产物中降血压肽VLPVPR的含量.工程菌表达产物经0.22 μm膜过滤除菌,观察其酶解过程中降血压肽VLPVPR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与不过滤除菌酶解过程进行比较,探讨杂菌污染和工程菌自身蛋白水解酶对VLPVPR降解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温度、pH、酶浓度和时间等酶解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与结论:降血压肽VLPVPR标准品与胰蛋白酶作用4 h,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胰蛋白酶不能再进一步降解VLPVPR.经过过滤除菌后的细胞破碎上清液在酶解过程中的VLPVPR含量在达到大后迅速降低,未经过滤除菌的样品中的降血压肽比过滤除菌的样品降解得更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工程菌释放的胞内酶和杂菌污染是导致VLPVPR降解的主要原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酶解制备重组降血压肽VLPVPR的佳条件:温度30℃,pH9.5,胰蛋白酶终浓度180 U/mL,酶解时间1 h.

    作者:肖平;孙海燕;刘冬;周丽珍;李艳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注入骨水泥后凸成形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新方法,目前已经在各大医院广泛开展,但是在临床上很多病例有多个椎体的骨折,采用经典的手术方法操作次数多,增加手术风险,射线暴露量大,医疗费用高.目的:观察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06/2009-06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和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骨一科收治的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12例(29椎),根据治疗前MRI信号改变判断疼痛性椎体并进行选择性单侧穿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的治疗.根据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变化,观察治疗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12例穿刺均顺利完成,48 h内疼痛缓解,平均随访14个月.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平均高度治疗前低于治疗后,至末次随访椎体复位后前缘、中部、后缘平均高度未见明显丢失(P>0.05).治疗前穿刺侧与对侧椎体高度差距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两侧差距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同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对多椎体压缩骨折采用选择性单侧穿刺后凸成形治疗,临床效果满意,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射线暴露和治疗费用,适于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治疗.

    作者:徐俊杰;李业海;唐浩然;梁俊升;董利军;王强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脊髓损伤大鼠核因子κB的表达

    背景:核因子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大鼠后核因子κB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方法:家兔用于制备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悬液.SD大鼠120只随机被分为4组.假手术组,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伤模型后分微囊组、细胞组、单损组.于损伤处分别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10μL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明胶海绵吸附的10 μL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明胶海绵吸附的10 μL生理盐水.术后6,12,24 h,3,7,14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细胞浆及细胞核内核因子κB表达增加,24 h达高峰水平,3 d后开始逐渐降低,7 d基本降至正常.微囊组脊髓核因子κB阳性细胞的体积密度和表面积密度值均少于单损组、细胞组(P<0.05).结果提示,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核因子κB的活性表达起抑制作用,有益于减轻核因子κB介导的炎性反应.

    作者:王小莲;曾文泓;王婷;刘德明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硅橡胶材料在总义齿再修复中的应用

    背景:总义齿再修复中,充分参考旧义齿的可利用信息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目的:观察硅橡胶材料在总义齿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例戴用旧义齿多年的无牙颌患者,利用技工用硅橡胶翻制旧义齿,同时结合硅橡胶印模材料在试排牙后进行口内印衬的方法重新制作总义齿.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研究两组新义齿使用前(旧义齿)及使用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咀嚼效率的变化.另选择10例患者按照常规方法重做义齿为对照.结果与结论:时间、处理因素(不同制作方法)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义齿咀嚼效率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实验组新义齿使用2周、使用1个月的咀嚼效率较高(P<0.05).实验组新义齿使用2周的咀嚼效率较使用前有明显改善(P<0.01),与使用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总义齿再修复中,利用硅橡胶材料的特性,参考旧义齿的可利用信息,可使新义齿在戴牙早期即恢复较高的咀嚼效率,降低患者对新义齿的适应时间.

    作者:邓敏;苏晓晖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充填骨水泥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凝血功能

    背景: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宜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在骨水泥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但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报道不多.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过程中充填骨水泥对患者凝血功能.方法:对65例ASAⅡ-Ⅲ级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38例,37例股骨头坏死,术中髓腔扩髓完成后,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 min,注入骨水泥后30 min,1,2及3 h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4项指标在注入骨水泥后30 min、1,2 h与注入骨水泥前30 min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在各时间点与注人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 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消除,24 h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说明人工关节置换中充填骨水泥后3 h可致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应引起重视.

    作者:尹俊萍;关凤英;苗海敏;乔国勇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牙周炎治疗前后口腔挥发性硫化物质量浓度变化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检测

    背景: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是近年来牙周病学的研究热点.目前,有关牙周治疗对挥发性硫化物3种主要成分质量浓度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采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OralChromaTM)检测牙周炎患者口腔挥发性硫化物的质量浓度变化.方法:采用鼻闻法评定口臭值筛选出全身健康牙周炎患者40例,应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OralChromaTM)测定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牙周炎患者口气挥发性硫化物中3种主要成分气体(硫化氢、甲基硫醇和二甲基硫)的质量浓度.牙周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及牙周冲洗.结果与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后患者牙周状况得到改善,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1),其中硫化氢、甲基硫醇的质量浓度降幅>80%,二甲基硫质量浓度降幅>50%,硫化氢在3种气体中的质量浓度高(P<0.01).牙周治疗后口臭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提示便携式气相色谱仪能有效检测口腔挥发性硫化物的主要成分和质量浓度变化,准确反映口臭程度的改变.牙周治疗是减轻牙周炎患者口臭程度和降低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质量浓度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盛炎;杨军英;陈珊;王小燕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GGW钛粘结实验瓷的热学性能测试

    背景:贵金属昂贵的价格与镍铬合金生物安全性的担忧,纯钛烤瓷冠受到关注.但制作成本较高和钛瓷结合强度薄弱使纯钛烤瓷的使用受到限制,本课题旨在钛瓷粉国产化,降低纯钛烤瓷的成本,取代镍铬合金烤瓷修复,提高固定修复体的安全性.目的:研制钛专用粘结瓷粉,并测试其热学性能指标.方法:根据钛粘结瓷的基本要求,综合粘结瓷的膨胀系数、黏度、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粘结瓷对钛金属润湿性的考虑,初步设计粘结瓷的基本成分组成,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实验,终确定粘结瓷的配方构成,制备出GGW钛粘结瓷.对GGW钛粘结瓷进行示差扫描量热法分析和热膨胀系数的测定,确定GGW粘结瓷的玻璃化温度,与铸造纯钛热力学匹配关系.结果与结论:GGW粘结瓷的示差扫描量热法显示在650℃左右,晶体开始从非晶态基体中析出,表明GGW钛粘结瓷烧结温度在800℃以下.玻璃化温度(537℃)时, GGW粘结瓷的膨胀系数为8.29×10-6/℃,铸造纯钛的膨胀系数为8.42×10-6/℃,两者只相差0.13×10-6/℃,两者有着良好的热力学匹配关系,GGW粘结瓷已达到钛粘结瓷的基本要求.

    作者:王晓洁;郭天文;张玉梅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骨水泥后的再骨折

    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但其骨水泥注入后邻近椎体骨折并发症也在逐年增加,椎体成形过程中常采用黏丝期骨水泥注射,而骨水泥注射时状态可影响其在椎体内分布.目的: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骨水泥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2006-07/2009-11对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DSA机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调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至黏丝期后经工作通道注入,并观察疗效.结果与结论: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4~6.0 mL,平均(3.40±1.02)mL.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旁14例,椎间隙内15例.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61±2.82)个月,未发现特殊的材料和宿主反应,29例患者疼痛再发,其中15例经MRI证实手术相邻椎体发生新鲜骨折,再次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的骨水泥后应力集中、术中灌注剂渗漏椎间隙等综合因素增加了术后相邻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寻找理想的骨水泥替代物将成为今后临床研究的方向.

    作者:孙辉;臧学慧;高立华;肖平国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体内生物学特性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不仅孔隙率、孔径、机械强度等性能符合人工骨材料的要求,并且结合了两种材料的优势,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胞贴附、增殖作用.目的:进一步探讨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及成骨特点,评价其性能.方法:将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随机植入成年新西兰白兔1.5 cm的桡骨缺损及一侧臀肌内,并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组.观察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植入后动物局部反应,检测血钙值;植入后6,8,12,16周取骨缺损处标本作X射线、骨矿含量、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臀肌处标本仅作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组织反应、骨缺损修复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植入后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血钙值无明显变化;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在植入6~16周内升高幅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X射线、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的成骨方式主要是骨传导成骨,至植入后16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而空白对照骨缺损断端仅有少量骨修复,形成骨不连;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植入后即开始其降解过程,12周以后材料周围出现较多吞噬有材料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6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未降解吸收.结果证实脱钙骨/聚乳酸重组人工骨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成骨能力,可以在体内逐渐发生生物降解.

    作者:刘金标;黄钢;潘显明;马泽辉;邓冰;邓少林;张波;周劲松;伍红桦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明胶-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

    背景:仿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与自体骨相似的组成和结构,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新型明胶-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上端15 mm×8 mm的腔隙性临界性骨缺损.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6)和空白对照组(n=4).实验组植入课题组研制的明胶-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及组织学观察新型骨修复材料的骨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植入8周后缺损已经融合,12周时塑形接近正常.X射线平片显示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增多,12周基本愈合,塑形完成,空白对照组未见骨性修复,形成骨不连.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4周材料开始吸收,8周后降解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均由纤维组织充填.提示新型明胶-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能有效促进临界性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周剑;汤健;李全利;张建湘;周健;窦晓晨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超临界流体技术合成的复合型骨替代生物材料:体内外生物学评价

    背景:在复合材料内部增加细胞黏附性较好的高分子材料或同骨组织羟基磷灰石成分相似的无机材料,可以改善材料的表面化学结构.过去的十几年,产生和发展了许多合成生物降解支架材料的新技术,虽然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在合成支架中时间尚短,但有着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众多优点,目前越发受到学者的重视.目的:以聚乳酸和同种异体骨粉为原材料,通过超临界流体技术合成复合型骨替代生物材料,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首先将同种异体皮质骨粉与聚乳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用下合成多孔复合型骨生物替代材料.将材料浸提液与成骨细胞系复合培养,体外观察细胞形态、增殖情况;通过材料浸提液皮内注射实验和材料肌袋内埋入实验,体内观察动物的致敏、组织炎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外大体观察该种复合材料形状、大小、孔隙可控,孔径适中,有较好的硬度,体外实验表明细胞相容性良好,对细胞的增殖无毒副作用;体内实验表明材料植入动物体内未发生致敏反应,组织相容性良好,但无异位成骨作用.说明制备的新型复合骨组织生物材料在细胞学和生物相容性检测上可以满足组织工程支架和骨组织替代的要求,该种合成技术及多孔生物材料有广阔发展前景.

    作者:李冀;何丽娜;彭晨;原林;王志强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脱钙骨基质与生物蛋白胶复合载体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背景: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软骨组织缺损,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在发挥承载作用的同时对软骨细胞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目的:观察利用脱钙骨基质与生物蛋白胶的复合载体修复实验性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制备脱钙骨基质与生物蛋白胶的复合载体.建立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编号后,将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载体复合细胞组(n=15):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区植入含有软骨细胞的脱钙骨基质与生物蛋白胶的复合载体;单纯载体组(n=15):植入不含细胞的复合载体;空白对照组(n=12):不进行任何植入处理.依照分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并做Wakitani评分,观察各组动物关节缺损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载体复合细胞组12周时可以修复膝关节软骨的缺损,并且以透明软骨组织为主,修复效果明显强于单纯载体组与空白对照组;Wakitani评分在各个时间均优于其他两组(P < 0.05).提示脱钙骨基质与生物蛋白胶的复合载体负载软骨细胞可以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能够用于再生修复软骨的缺损.

    作者:綦惠;孙磊;陈磊;陶剑锋;江健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的细胞黏附性

    背景: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poly(hydroxybutyrate-co-hydroxyoctanoate),PHBHOx]是一种新型的多聚羟基烷酸类材料,具有优良的可塑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等性能,但同其他酯类材料相似,PHBHOx亲水性能较差,单纯PHBHOx材料支架细胞黏附性能明显不足.目的:观察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的细胞黏附性.方法:取新鲜猪膝关节表面透明软骨,采用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 X-100、低渗Tris-HCl以及Dna酶和Rna酶等进行脱细胞处理.低温粉碎后与PHBHOx以不同比例复合,采用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技术制备支架.分离培养猪关节软骨细胞,进行细胞-支架黏附实验并通过MTT比色法和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存活情况.结果与结论:PHBHOx/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的细胞黏附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软骨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紧密,生长良好.提示复合脱细胞软骨基质可以明显提高单纯PHBHOx支架的细胞黏附性能.

    作者:张永红;许钰;林汲;赵良启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与羟基磷灰石听骨赝复物修复听骨链损伤的比较

    背景:以往多采用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作为听骨链重建的材料,近年来羟基磷灰石听骨赝复物已广泛地应用于鼓室成形术的临床工作中.而目前有关两种听骨赝复物在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尚无相关报道.目的:比较两种听骨赝复物的临床疗效,旨在探求更适宜临床推广应用的听骨赝复物.方法:将进行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术的慢性中耳炎患者60例分为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组和羟基磷灰石听骨赝复物组,两组在术前、术后进行纯音听力测试,以语言频率区(0.5,1.0,2.0 kHz)听阈气导平均值及气骨导差平均值统计,取后一次(至少6个月以后)复查听力结果作为组间对比指标之一.同时记录两组病例移植鼓膜愈合情况,即移植鼓膜良好上皮化的时间,两组听骨赝复物的脱出率.结果与结论:在相同病变类型、相同术式患者中,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与羟基磷灰石听骨赝复物植入后听力恢复水平方面差异不显著(P > 0.05),术后移植鼓膜愈合情况方面差异不显著(P > 0.05).在相同病变类型、相同术式的术后赝复物脱出率均为0.提示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与羟基磷灰石听骨赝复物在慢性中耳炎患者行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术中的临床疗效相似.

    作者:高红;姜学钧;杨会军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前脂肪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的生长与增殖

    背景:研究表明前脂肪细胞能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目的:将体外培养的前脂肪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观察前脂肪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上的生长和增殖情况.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前脂肪细胞接种在小肠黏膜下层上作为材料组,设置在孔板内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用MTT法检测前脂肪细胞的相对数量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前脂肪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查两组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并观察不同时间点前脂肪细胞生长和黏附情况.结果与结论:从生长曲线可以看出,接种13 d后小肠黏膜下层上的前脂肪细胞数高于孔板内培养的前脂肪细胞数(P < 0.05),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小肠黏膜下层上的细胞比孔板培养的细胞有更强的增殖能力(P < 0.05),两组前脂肪细胞均无明显凋亡.由此可知,前脂肪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良好黏附和生长的能力.小肠黏膜下层与前脂肪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兰海;黄富国;杨志明;罗静聪;李秀群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99Tcm-MDP骨显像监测可注射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活性

    背景:有关牵张成骨传统的新骨生长形态观察方法如超声、X 射线、CT文献报道较多,但有关核素监测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经皮注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促进牵张间隙成骨的可行性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其的早期监测作用.方法:将20只日本大耳白兔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右胫骨中下段造成20 mm的骨缺损,干骺端截骨.7 d后延长,1 mm/次、1次/d.造模前实验组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诱导成骨.延长达靶位点后,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射自体干细胞悬液,并同时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而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核素骨显像监测移植后2,4,8周时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放射性骨显像99Tcm-MDP注入3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可见显像剂明显沉积于牵张间隙区,均较对侧健性部位显影强.骨骼、肾及膀胱显像清楚,骨/软组织的对比度清晰,各组均可见大关节及肌腱附着处有对称性放射性增高区.两组在2,4周时牵张间隙放射性聚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实验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8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核素浓聚变弱,但两者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结果说明经皮注射移植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能够促进牵张间隙成骨能力,缩短成骨时间.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早期修复过程有比较灵敏的监测效果.

    作者:黄若昆;谢鸣;方真华;勘武生;程文俊;胡家朗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牙科合金生物相容性评价:细胞培养法的可行与可信?

    背景:随着口腔金属材料在修复学领域的大量应用,逐渐暴露出一定的生物毒性.细胞培养法以其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研究周期短、效费比高等特有的优点成为检测材料毒性的有效途径.目的:概括体外细胞培养法评价牙科用合金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状况.方法:以casting alloy, Biocompatibility, Cytotoxicity, Cytokin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铸造合金,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炎症因子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牙科用合金对细胞生物活性影响方面的内容.排除牙科用合金的理化特性以及力学方面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当牙龈组织金属离子释出量超过生理耐受量时,可能导致机体毒性,并改变该区域细胞代谢,出现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细胞活性,DNA/RNA/蛋白质的合成,胞膜的完整性等)及局部免疫学的变化,严重时可使该区域细胞代谢停止.

    作者:王莉莉;刘学政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不同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的系统评价

    目的:探讨自体与同种异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及腱骨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电子检索EMbase(1980-01/2010-01),MEDLINE(1966-01/2010-0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01/2010-01)和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获取相关文献.对动物实验进行归纳分析,对临床对比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4.2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从41篇动物研究中选出8篇文献,结果显示各实验组腱骨愈合均取得有良好效果,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具有更好的生物学和力学特性.从53篇临床文献中选取7篇对比研究,采用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体组织重建组优于同种异体组织重建组,但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7篇文献实验的RR值和95%CI分别为-4.70(-10.14,0.74),-3.00(-6.55,0.55),-1.60(-4.81,1.61),-1.80(-5.24,1.64),-1.00(-3.45,1.45),0.80(-1.85,3.45)和-0.70(-2.73,1.33),合并后的RR值和95%CI为-1.10(-2.18,-0.01).结论:骨膜包被、骨形态蛋白、骨保护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诱导性钙磷陶瓷、磷酸三钙等多种材料都可以促进腱骨愈合,同种异体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达到与自体组织相似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周玉坤;彭鸿灵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异种胶原移植物修复阴道后壁脱垂:解剖结构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背景:在盆底修复中引入了一种来源于猪真皮的选择性移植物,它包含胶原纤维、弹性蛋白纤维,分子间的交联使其强化并增强了对生物降解的耐受性.目的:评价应用异种胶原移植物修复阴道后壁脱垂引起的生活质量、性生活和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了术前评估,术后随访6~12个月.应用自我评估问卷法对生活质量和性功能进行评价.应用盆腔器官脱垂量化系统(POPQ)对脱垂程度进行分期.结果与结论:患者阴道后壁脱垂Ⅰ期3例,Ⅱ期26例,Ⅲ期4例.修复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脱垂Ⅱ期以上者分别为7例(21%)和13例(39%).Bp平均点从修复前-1.1 cm减少至修复后6个月-2.5 cm(P < 0.01),修复后12个月-1.8 cm(P < 0.01).以往的腹部手术不利于解剖结构恢复(比值比为2.0,95%可信区间为1.5~3.8).修复后1年性功能改变不明显.修复前76%的患者因生殖器脱垂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异种胶原修复阴道后壁脱垂后1年,尽管部分有关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会提高,但解剖结构不能完全恢复.所谓修复后改善不仅限于阴道形态位置的恢复,还应包括传统腹部手术对解剖结构的不良影响的改善.

    作者:盖晓丹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材料制作的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临床验配应用

    背景: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控制、延缓近视发展得到证实,使得佩戴者日益增多.对临床佩戴情况进行分析,为开展该项新技术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资料.目的:探讨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佩戴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和佩戴情况.方法: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为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材料制作,佩带者27例48眼,男14例、女13例,年龄6~42岁、平均(13.3±4.3)岁.筛选佩戴者、选择适应证、眼部情况检查、数据获取、镜片试戴、镜片订制、戴镜宣教、定期复查.结果与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7例29眼(68.9%)佩戴后7 d达到矫正视力,日戴型10例19眼佩戴后的矫正视力均达到佩戴之前矫正视力、47.3%提高1行以上;11.4%只眼出现角膜染色;应到复诊的次数111例次、未按时复诊次数15例次(占13%);83.3%一次成功佩戴;出现更换镜片14眼次、其中技术需要更换镜片8眼次、佩戴者损害镜片6眼次;佩戴者主要以18岁以下的学生为主;29.1%的学生能自行摘戴和护理、平均年龄为(12.4±2.1)岁.结果提示在医疗机构的监控下,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佩戴安全、有效、依从性好,佩戴人群以学生为主.

    作者:刘维锋;石浔;胡爱梅;曾瑛;朱璇;李颖洁;梅艳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三种不同材料全金属边缘烤瓷冠修复后牙的临床应用

    背景:对于一些要做后牙烤瓷全冠但又不宜或不愿多磨牙齿的患者来说,做全金属边缘烤瓷全冠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但金属烤瓷冠有很多种类,每种材料的性能及对人体的影响也不一样,文章选择3种常用的材料进行研究,希望能给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目的:探讨使用镍铬合金、钴┑铬合金、高金合金3种金属制作的全金属边缘烤瓷冠修复后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制作150个后牙全金属边缘烤瓷冠,分为镍铬合金组、钴┑铬合金组、高金合金组,每组50个冠.2年后比较龈缘染色和边缘密合情况.结果与结论:龈缘染色情况高金合金组 < 钴铬合金组 < 镍铬合金组,边缘密合情况高金合金组好,钴┑铬合金组稍优于镍铬合金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后牙全金属边缘烤瓷冠好使用高金合金,钴┑铬合金次之,好不要选用镍铬合金.

    作者:毛峻武;秦明群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癌69例

    背景: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属于第3阶梯用药,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主要方法之一.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9例骨转移癌患者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同时静脉滴注唑来膦酸4mg每4周1次,连续2次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发现骨转移癌患者的骨痛完全缓解25例(36%),部分缓解37例(54%),轻度缓解7例(10%),总有效率为90%(62/69);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腹胀、厌食、嗜睡、头晕、发热、肌肉痛等.结果表明,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疗效确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李宇清;何雁冰;杜志强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两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143例

    背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而各种支持系统疗效不尽相同,也尚未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价体系.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和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3例重型肝炎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或血浆置换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终末期肝病评分值和3个月病死率.结果与结论:①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后总胆红素、胆汁酸、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和终末期肝病评分值均明显降低(P < 0.05),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升高(P < 0.05).但单次血浆置换治疗改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率、终末期肝病评分值程度优于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P < 0.05),而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系统在改善肌酐、胆汁酸、白蛋白方面优于血浆置换治疗(P < 0.05).②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组和血浆置换组3个月实际病死率分别为63%,56.5%(P > 0.05),两者之间无优劣区别,但显著低于3个月预期病死率(P < 0.05),尤其在终末期肝病评分< 30分的患者中疗效显著.而对于终末期肝病评分≥30分者两种治疗并不能改善预后.结果提示分子吸附再循环和血浆置换均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安全的肝脏支持装置,终末期肝病评分有助于指导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

    作者:孙丽华;徐琴;肖琳;鲁晓擘;刘浩;徐玲;阎桂霞;张跃新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钛网连接固定种植体增强初期稳定性的临床应用

    背景:上颌后牙缺失后,部分病例出现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高度极端不足,如何做到简单、快捷、有效的进行种植修复是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通过钛板或钛网固定种植体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缩短治疗周期同时提高成功率是目前探索的方向之一.目的:探讨在上颌窦底剩余骨量极端不足(1~3 mm)时,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术中应用钛网连接固定种植体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量1~3 mm,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63颗,术中采用钛网辅助增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术后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0个月.结果与结论:术中种植体扭力均达到10 N·cm以上,与未连接钛网前术中种植体扭力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后种植体ISQ值为69.78±4.78;负载24个月时种植体末端骨厚度(2.53±0.36) mm,与刚植入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种植体边缘骨吸收(1.07±0.40) mm;术中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观察期内种植体稳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没有脱落现象,上部结构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满意;X射线检查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未见骨低密度影,无上颌窦炎症影像;2例在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失访.结果表明上颌后牙缺失2个以上牙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在极度不足(1~3 mm)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大直径的Straumann黏膜水平即刻种植体,同时采用钛网辅助增加初期稳定性,可以进行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获得理想的近期临床效果.

    作者:王丽萍;张树标;范长斌;方颖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高通量透析膜对C-反应蛋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背景:传统低通量透析不能改善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紊乱,新型的高通量透析则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因此如何改善微炎症状态和脂质代谢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另选22例健康体健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治疗1年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与正常对照组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治疗后高通量透析组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 < 0.05),而低通量透析组无明显变化(P > 0.05).结果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脂质代谢.

    作者:毕会;张敏;张宇;王少艳;阎昕;龙刚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花季如你,美丽如我

    这是多久前在哪儿看过的一句广告词儿?早已记不清了,但那句花季如你确始终没能忘记.怎样的花季会如你?是那二三岁呀呀学语的幼童?站在街上可以让人久久驻足.带着老人的慈祥,带着心底的微笑认真地看着看着,多么想摸摸她和他那张清晨花蕊样含露欲滴的脸庞!

    作者:王莉莎 刊期: 2010年第25期

  • 延伸阅读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