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肝储脂细胞产生胶原是导致肝硬化的直接原因,调控肝储脂细胞产生胶原的能力即可以防治肝硬化.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d 对体外培养肝储脂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储脂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100 mg/L 人参皂苷Rd 进行培养干扰,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技术检测Ⅰ,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比对照组,Ⅰ,Ⅲ型胶原阳性产物吸光度和面积比值明显降低(P < 0.05),说明人参皂苷Rd 对体外培养肝储脂细胞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肝储脂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作者:谯时文;王继丰;黄勤;朱宗贵;张知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研究表明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目的:检测腰退变椎间盘组织和正常腰椎间盘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方法:选取经手术切除的36例退变椎间盘组织和10例正常椎间盘组织为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中磷酸化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并应用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腰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磷酸化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椎间盘组织(P < 0.05),证实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呈高表达.
作者:原野;赵静;赵杰;李永民;王旭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中药大黄、黄柏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效果.目的:观察以大黄、黄柏为主药的中药对实验性软组织损伤兔血液流变学及损伤软组织前列腺素E2 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6 只随机分为3 组:中药组﹑模型组、正常组,前2 组采用打击法建立新西兰大耳白兔右腿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造模30 min,中药组于损伤处敷跌创散,每日1 次,模型组及正常组不使用任何药物治疗.于造模后第5 天,观察兔损伤软组织前列腺素E2 的表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造模后第5,13 天,苏木精-伊红染色结合病理评分观察兔损伤软组织的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损伤软组织病理评分更高(P < 0.05),较早接近于正常组织.同时,中药组损伤软组织前列腺素E2 的水平和血液黏度较模型组低(P < 0.05).说明,中药跌创散可能通过降低损伤局部组织炎症递质前列腺素E2的表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其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贵富;王志义;刘丹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目前,制备DNA 分子量标准的方法主要有2 种,一种是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某种DNA,另一种是利用PCR 扩增,2 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前期采用PCR 技术在前期扩增100~500 bp 片段的基础上,实验室又成功扩增出600~1 000 bp片段,PCR 产物经过纯化,混匀,制备的DNA Ladder,结果制备DNA Ladder 的条带清晰,易于识别,可完全与公司商品化的DNA Ladder 相比,完全可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目的:利用PCR 扩增技术制备DNA 分子量标准参照物.方法:自行构建了一种特殊适宜扩增的质粒pUC-DNA,根据pUC-DNA 的基因序列,利用primer5.0 设计能特异扩增100~1 000 bp 的PCR 引物.PCR 扩增出100~1 000 bp 大小的DNA 片段,在2%琼脂糖凝胶中电泳观察结果.用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目的PCR 产物,测序结果与pUC-DNA 上基因序列进行序列比对,Blast 进行同源性分析.将PCR 产物用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按比例混匀,即可使用.结果与结论:利用PCR 技术能够成功扩增出100~1 000 bp 条带,片段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片段序列与GenBank 序列完全一致,利用回收片段制备的DNA Ladder 条带清晰,可与同类产品相比.
作者:王俐;董卫华;张俊河;王天云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补肾中药为骨伤科常用药,但对不同有效成分用于骨愈合的比较研究尚缺乏.目的:观察不同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对骨损伤大鼠骨愈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股骨干骨折模型并分别用提取的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菟丝子总黄酮、柚皮甙、槲皮素,以及橙皮甙对造模大鼠进行灌胃治疗.21 d 后取血及骨标本,检测大鼠骨愈合程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结论:不同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均对骨愈合有益,且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效果优于其他4 种药物.骨碎补总黄酮和淫羊藿总黄酮可有效抑制低剪切速下大鼠的血液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P < 0.05),但对红细胞变形性无显著作用.说明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可促进骨损伤的愈合,且对血液流变学有一定作用,以骨碎补总黄酮效果佳.
作者:张镝;贾志杰;田永利;许志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证实,鹿茸多肽其具有显著的促细胞有丝分裂活性,可刺激软骨细胞的增殖.目的:观察鹿茸多肽对实验性骨性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和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左膝关节内侧皮肤切开后缝合,模型组建立左膝骨性关节炎模型.模型组建模成功后再将随机分为2 组,鹿茸多肽组给予鹿茸多肽针剂生理盐水稀释液关节腔注射干预,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关节腔注射作为对照,干预后第1,7,15,30 天分别观察鹿茸多肽组和生理盐水组关节软骨形态学变化和软骨细胞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关节软骨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结果与结论:在相同时间段内,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鹿茸多肽组关节软骨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细胞增殖指数及关节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含量均增高(P < 0.05),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 (P < 0.05).结果证实鹿茸多肽可降低实验性骨性关节炎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1 水平,并可促进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
作者:修忠标;江陟郝;孙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已证实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目的:构建表达bFGF 的荧光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亚克隆构建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FGF-GFP,利用脂质体介导将bFGF 基因导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通过荧光观察和RT-PCR 检测基因的表达.实验分为3 组,对照组(转染pcDNA3.1)、过氧化氢组(转染pcDNA3.1+H2O2)和bFGF 转染+过氧化氢组(转染pcDNA3.1-bFGF-GFP+H2O2),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 检测caspase-3 P17 活性亚单位和Bax 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FGF-GFP,该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bFGF mRNA 显著增加,并可观察到绿色荧光.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 P17 活性亚单位、Bax 蛋白的表达量都明显增加(P < 0.01),而bFGF 转染+过氧化氢组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 P17 活性亚单位、Bax 蛋白的表达量则比过氧化氢组显著降低(P < 0.01).证实bFGF 基因转染能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ax 蛋白表达和caspase-3 活性有关.
作者:徐彬;林桂先;武晓英;毛建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一般认为天然水蛭素能够提高淤血皮瓣的成活率与其抗血栓、抗凝血酶有关,但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重组水蛭素效果与天然水蛭素的差异也未有深入研究.目的:探索天然、重组水蛭素对大鼠随意皮瓣淤血模型存活保护机制.方法:Wistar 大鼠30 只,背部设计随意皮瓣10 cm×3 cm 制成淤血模型.皮瓣随机分为天然水蛭素组、重组水蛭素组和对照组,均于术后即刻、第3,5 天注射在距皮瓣末端1.5 cm 和3.0 cm 处分别注射5 U 天然水蛭素、5 U 重组水蛭素和相同剂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7 天的皮瓣成活率、皮瓣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水平.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天然、重组水蛭素组皮瓣成活率高,皮瓣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增多,内皮素、丙二醛水平减少.且天然水蛭素效果优于重组水蛭素.说明水蛭素能够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减低皮瓣的坏死率、丙二醛、内皮素的含量.
作者:郭应信;殷国前;李佳荃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寒冷刺激可引发心血管疾病或导致其加重,研究极端气候条件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规律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对制定有效的防范和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低温对心肌细胞凋亡率、乳酸脱氢酶活性及促凋亡蛋白Bim 表达的影响,并从PI3K/Akt 信号通路探讨低温影响心肌细胞中Bim 表达的可能途径.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在4 ℃冷水浴中处理1 h 后,放入37 ℃CO2 培养箱中继续培养0,4,8,12,16,24 h,Annexin V-FITC/PI 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率,MTS/PMS 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细胞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活性.Western blot 测定Bim 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在Bim 蛋白开始表达的时间点向培养的心肌细胞中加入PI3K/Akt 阻断剂LY29004,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率、乳酸脱氢酶活性及Bim、p-PI3K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冷处理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存活率降低、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Bim 表达增加(P < 0.05),均在冷处理后24 h 达到极点.加入LY29004 后,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更明显,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及Bim 表达也有所增加,p-PI3K 表达降低(P < 0.05).说明低温能够通过促进Bim 表达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而PI3K/AKT 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Bim 的诱导表达.
作者:鲍晓明;程晓曙;黄晓;王耀晟;李菊香;洪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扇贝多肽可以通过Fas通路及NF-κB通路发挥对中波紫外线照射后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 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辐射后HaCaT 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活化情况,以及扇贝多肽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以20 mJ/cm2中波紫外线辐照HaCaT 细胞0.5 h建立细胞辐射损伤模型,药物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抑制剂组分别在造模前2 h加入1.42,2.84,5.69 mmol/L 的扇贝多肽、5.68 mmol/L 的维生素C及50 mg/L 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结果与结论:中波紫外线辐照后,HaCaT 细胞凋亡增多,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mRNA 及磷酸化JNK蛋白表达量增加;1.42,2.84,5.69 mmol/L 的扇贝多肽均可降低中波紫外线辐照引起的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mRNA及磷酸化JNK表达,抑制HaCaT 细胞凋亡,以5.69 mmol/L 扇贝多肽的作用效果明显,与5.68 mmol/L维生素C的作用相当,且50 mg/L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也可明显降低中波紫外线辐照引起的细胞内磷酸化JNK表达.说明扇贝多肽能抑制中波紫外线辐照引起的HaCaT细胞凋亡,其可以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通路发挥抗凋亡作用.
作者:郑淞文;李金莲;王春波;韩彦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研究表明热预处理能够提高肌肉抗损伤的能力,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热应激预处理对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离心运动组、预热应激+离心运动组.热应激温度为43 ℃,时间约35 min.采用-16°下坡跑台跑做大负荷间歇性离心运动,跑速为26.8 m/min,运动5 min,间歇1 min,共进行10组.分别于运动前1 h、运动后1,24,48 h 取大鼠腓肠肌,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大鼠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离心运动组大鼠腓肠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 < 0.05),并随运动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运动后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与离心运动组比较,预热应激+离心运动组大鼠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高(P < 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说明热应激预处理可增强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对离心运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单劲松;任秋君;高前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激素的应用已经成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的首要原因.目的:拟应用马血清与皮质醇激素联合制备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模型,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 组.激素联合马血清组静脉注射马血清10 mL/kg,3 周后再次注射马血清6 mL/kg,再2 周后注射甲强龙45 mg/kg,1 次/d,连续5 d.激素组注射甲强龙45 mg/kg,1 次/d,连续5 d.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激素给予前及激素注射后1,3,7 和14 d 检测定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于激素注射后第2、4、8 周行股骨头MRI 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和激素组大白兔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分别于激素注射后1 d 和3 d 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MRI 检测结果显示,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大白兔股骨头于激素注射后第4 周出现坏死信号;激素组第8 周出现坏死信号.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大白兔于激素注射第4 周时股骨头出现骨小梁部分变细、断裂,空骨陷窝增加;第8 周骨小梁稀疏、破碎,脂肪细胞增大,空骨陷窝明显增大.激素组病理坏死程度各时段均较激素联合马血清组轻.结果表明,激素联合马血清方法可成功制备股骨头坏死早期模型.
作者:王远贺;张才龙;田少奇;孙康;王翠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有研究表明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eucine-rich repeats and immunoglobulin-like domains 1,LRIG1)基因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呈低表达,LRIG1基因过表达后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 LRIG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和抑制其生物学行为,但却很少有研究从阻断LRIG1基因的表达的角度进行论证.目的:构建针对LRIG1基因的特异性RNA干扰质粒,稳定转染人脑胶质瘤GL15细胞系,观察其对目的基因LRIG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提供的LRIG1基因序列设计2条RNA干扰序列,命名为LRIG1-shRNA1和LRIG1-shRNA2,并设计1条非特异性序列作为阴性对照,命名为pGenesil2-negative shRNA.合成各自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后与pGenesil2质粒载体连接,转化扩增后测定序列.用不同浓度的G418作用于GL15细胞确定G418对GL15细胞的筛选浓度.将3种重组表达载体转染GL15细胞,G418筛选后挑单克隆并扩增获得稳定株.Western blot检测LRIG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构建的重组pGenesil2-LRIG1- shRNA质粒经限制性酶切及DNA测序分析证明其序列插入正确.转染pGenesil2- LRIG1-shRNA1(LRIG11)细胞和pGenesil2- LRIG1-shRNA2(LRIG12)细胞LRIG1蛋白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pGenesil2-negative shRNA分别下降47.9%(P < 0.01)和32.8% (P > 0.05).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了针对LRIG1基因的特异性shRNA表达载体pGenesil2-LRIG1-shRNA1,其转染GL15细胞后可抑制LRIG1的表达.
作者:刘红朝;王宝峰;谢蕊繁;蔡明俊;郭东生;雷霆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目前,深静脉血栓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形成的核心调控网络仍未完全阐明,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预测也无理想的方法.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L/G 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的预测.方法:采用蚊式钳夹闭50 只SD 大鼠双侧股静脉的3 个不同部位3 s 随后予以模具制动制备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根据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生物学特征,将模型大鼠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另取10 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取大鼠创伤静脉,提取总RNA,经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应用real-time PCR 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杂交结果发现组织蛋白酶L/G 基因在各组间差异表达明显,其中血栓形成组高,无血栓形成组和血栓形成前组次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real-time PCR 分析结果与基因芯片杂交分析结果相一致.说明局部静脉血管壁中组织蛋白酶L/G 表达水平升高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可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预测的候选分子标志.
作者:李文;胡继红;李兴国;李宏昆;章玉冰;赵学凌;王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建立理想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是研究该疾病的基础.目的:探讨建立较为理想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将八九周龄SD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皮下注射,并以高脂饲料和50 g/L 葡萄糖水喂养,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常规饮食喂养.结果与结论:造模6 周后,模型组大鼠卵巢体积明显增大,且呈多囊性改变;血清睾酮、黄体生成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 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葡萄糖转运蛋白4 阳性颗粒靠近骨骼肌细胞膜边缘者较少.可见胰岛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皮下注射,并饲以高脂饲料和50 g/L 葡萄糖水是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开军;王娈;马瑞欣;赵文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研究表明小檗碱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小檗碱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肝脏脂诱性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目的:观察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模型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及结合小剂量链脲菌素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模型.建模后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胰岛素抵抗组给予高脂饮食,2型糖尿病组给予高脂饮食+小剂量链脲菌素,2型糖尿病小檗碱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小剂量链脲菌素+小檗碱,治疗9周.结果与结论: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组地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α,β/d,酰基辅酶A氧化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的表达降低(P < 0.05),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脂蛋白脂酶,脂肪酸转运者(FAT/CD36)和脂肪酸结合蛋白(ap2)的表达增加(P < 0.05).结果证实,小檗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并逆转了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的受体及其靶基因表达的改变,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地鼠脂诱性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与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的受体及其靶基因表达的改变相关.
作者:刘栩晗;李国生;黄澜;朱华;刘亚莉;马春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肾间质中通过诱导肾小管间质细胞增生、表型转化、炎性细胞浸润等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随时间的演变情况.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 大鼠60 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将模型组大鼠左侧输尿管结扎剪断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结扎剪断仅游离左侧输尿管.术后3,7,14,21,28 d,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方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mRNA 的表达水平及变化.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仅少量表达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而在模型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同时表达于肾间质纤维化区域,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表达增多.同时模型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mRNA 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 < 0.05),且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提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促纤维化的重要意义.
作者:张倩倩;孙建平;高延霞;董晖;周丽敏;刘洪彦;肖玉翠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通过杂交瘤细胞株接种小鼠腹腔可获得含大量抗体的腹水,但以往纯化腹水中单克隆抗的方法较复杂,不易操作.目的:制备、纯化和标记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轻链的单克隆抗体,以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的表达.方法:将杂交瘤细胞接种至小鼠腹腔,获得含抗人轻链β2m抗体的腹水,用改良的辛酸-硫酸铵方法纯化腹水,将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后的抗体用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空载人类白细胞抗原A2分子的T2细胞和白血病K562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并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纯化后的抗人轻链β2m-FITC单克隆抗体纯度为96%.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高表达,在表达空载人类白细胞抗原A2分子的T2细胞表面低表达,而在白血病K562细胞表面不表达.结果证实,用改良的辛酸-硫酸铵方法纯化腹水以此制备的抗人轻链β2m-FITC能有效区别不同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的强弱,其纯化方法简便易行.
作者:阮光萍;姚翔;庞荣清;汪兴明;戴莹;潘兴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容易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药鹿茸具有骨生长因子,能促进伤口愈合、组织修复,可能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治疗作用.目的:观察鹿茸粉对大鼠激素诱导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 只雄性wistar 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高、中、低剂量治疗组.1 周2 次臀部肌肉注射给予地塞米松(30 mg/kg),连续6 周.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按200,400,800 mg/kg 剂量灌胃鹿茸粉,每天1 次,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予同量生理盐水.治疗2 个月后,测量大鼠血脂水平,取两侧股骨头测量骨密度、病理变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类固醇激素干预后,大鼠造成明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损伤,经过治疗后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大鼠损伤骨组织明显恢复,与模型组相比,骨密度增高,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股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上升.提示鹿茸粉能通过增加骨形成,改善脂肪代谢和增加血管形成来治疗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
作者:帕力哈提·白克吐尔逊;彭昊;李彬彬;黄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吸氧在早产儿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吸氧范围以及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观察不同氧环境在新生鼠视网膜病的作用.方法:将新生鼠40 只分为空气组、波动1,2,3 组,各10 只,分别以正常空气、浓度50% 、20% 变化氧气、40% 、10% 变化氧气、50% 、10% 变化氧气环境饲养.饲养14 d 后,视网膜铺片经ADP 酶染色和视网膜切片经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视网膜铺片波动2,3 组新生血管钟点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气组和波动1 组,空气组和波动组1 组未见明显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证实了反复血氧浓度波动可导致新生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性病变,吸入氧浓度差的波动与病变程度有关;低氧比高氧对发生视网膜病变可能更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魏二霞;柯晓云;陈慧;刘子彬;吴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Cecropins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采用真核细胞表达或人工合成Cecropins,效率低、成本高.目的:克隆表达家蝇抗菌肽基因Cecropin A,并对其重组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依据GenBank中家蝇Cecropin 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RT-PCR从家蝇幼虫组织中扩增Cecropin A成熟肽基因,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与表达载体中的Thioredoxin基因构成融合基因,并转化E.coli BL2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采用家蝇幼虫血淋巴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Western blot和三羟甲基氨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诱导的重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E.coli BL21可表达Cecropin A成熟肽,兔抗家蝇幼虫血清、三羟甲基氨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Western blot结果证实表达产物为Cecropin A成熟肽.说明使用原核表达系统可以获得天然Cecropin A成熟肽.
作者:陈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研究提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SBTI)对治疗糖尿病,调节胰岛素失调可能有一定效果.目的:观察SBTI 对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糖耐量及肝糖原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方法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2 只小鼠随机等分为4 组,另取正常8 只小鼠作为对照组.造模后,SBTI-L、SBTI-H 组每日分别灌胃0.27,0.80 mg/kg SBTI 溶液,格列本脲组每日灌胃优降糖0.16 g/kg,模型组和对照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持续给药2 周.给药第0,7,14 天,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改良蒽酮法测定小鼠肝糖原含量.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格列本脲组、SBTI-L 组、SBTI-H 组血糖明显下降(P < 0.05),糖耐量升幅明显减小(P < 0.05),肝糖原含量明显增加(P < 0.05),且SBTI-L 组、SBTI-H 组较格列本脲组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以SBTI-H 组效果明显.表明SBTI 有明显的降血糖、改善糖耐量、提高肝糖原含量的作用.
作者:郭瑞华;王慧丽;翟义敏;胡艳;金晓董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从不同层面了解灯盏花素阻止/延缓腹膜功能衰竭的作用及其机制,从而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灯盏花素来阻止/延缓腹膜功能衰竭从而延长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腹膜透析时间、提高透析质量、减少透析失败率,提高腹膜透析远期疗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腹膜透析液诱导的人腹膜间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分泌及其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分为5 组:分别为对照组、腹膜透析液组、灯盏花素终浓度为5,10,20 μmol/L 组.检测各组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的水平以及间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腹膜间皮细胞在腹膜透析液诱导下,转化生长因子β1 分泌显著增加、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灯盏花素5 μmol/L 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分泌低于腹膜透析液组(P < 0.05),细胞增殖活性高于腹膜透析液组(P < 0.05) ;灯盏花素10,20 μmol/L 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分泌显著低于腹膜透析液组(P < 0.01),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腹膜透析液组(P < 0.01).结果显示灯盏花素可以抑制腹膜间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分泌,拮抗腹膜透析液对腹膜间皮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
作者:杜飞;张克非;高原;张文辉;袁立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要背景:组成型光形态建成1蛋白与细胞凋亡有关.目的:观察高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肾小球足细胞凋亡和组成型光形态建成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分别加入体外培养的条件永生性小鼠肾小球足细胞株培养液中,培养不同时间后检测肾小球足细胞凋亡指数和死亡指数,以筛选佳剂量效应葡萄糖浓度.用30 mmol/L葡萄糖溶液干预小鼠肾小球足细胞(高糖组),并设立对照组和采用30 mmol/L甘露醇干预的甘露醇组.结果与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葡萄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诱导肾小球足细胞凋亡和死亡(P < 0.05),随着葡萄糖浓度的yahoo.com.cn 进一步加大,肾小球足细胞死亡指数明显升高,而凋亡指数变化不大.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凋亡指数显著增加(P < 0.05),其COP1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 < 0.05).结果证实,高糖可诱导肾小球足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COP1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晓林;甘华;杜晓刚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 是一种重要的调节骨构塑的细胞因子,其是否能作为反应骨转换的敏感因子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与骨形成、骨吸收指标,以及腰椎正位骨密度间的关系.方法:实验共纳入来自长沙的健康妇女663 名,年龄20~80 岁.采用ELISA 法测定空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的水平,同时应用双能X 射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正位的骨密度.并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 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检测结果显示30~39 岁,40~49 岁年龄段妇女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水平高,转化生长因子β1 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校正体质量指数后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 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负相关,校正体质量指数和年龄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水平与腰椎正位骨密度正相关.说明转化生长因子β1 能动态地反映骨转换情况.
作者:皮银珍;廖二元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以往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的常用诱导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建立高质量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目的:拟利用复合高脂饮食和低浓度四氯化碳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方法:取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高脂模型+四氯化碳组.观察饲养第2,4,6和8周末肝脏形态和病理变化,测定第8周末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以及肝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结果与结论:复合高脂饮食+5%四氯化碳腹腔注射的方式造模,第2周末开始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第4周末出现少量脂滴,第6周末出现脂肪病变,第8周末在脂肪病变的基础上,部分小鼠出现了肝纤维化,8周末小鼠肝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肝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通过8周复合高脂饮食和5%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成功建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作者:王俊杰;方会龙;李纯伟;陈福春;唐伟军;蒋显勇;吴海燕;陈东林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生物性的重建虽能达到修复缺损,重建关节面的目的,但功能上难以与正常软骨一致.应用可降解的聚合物把移植的软骨细胞包埋起来进行移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透明软骨.目的:观察以同种异体兔软骨细胞胶原包埋后,点种法移植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纯种兔制备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后分为3组:分别进行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单纯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和仅在大面积软骨缺损的软骨下钻孔.结果与结论:术后2,4,12,24周观察组织学动态变化,发现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组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而软骨细胞点种法组和单纯软骨下骨钻孔组缺损区仅为纤维组织填充,并且胶原包埋软骨细胞点种法移植组兔各期平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得分均高于其他两组(P < 0.01).说明胶原包埋点种法软骨细胞移植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尤其适用于大面积软骨缺损.
作者:陈义泉;沈惠良;雍宜民;胡怀建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体内实验显示,小分子肽能明显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钙含量,使其骨密度增加,能很好地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体外实验显示,小分子肽能促进小鼠成骨细胞和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 增殖、分化、矿化,并且可能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 p50 和p65 的表达来起作用.而小分子肽对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小分子肽对MC3T3-E1 在增殖、分化、矿化过程中骨保护素和RANKL 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积分数10% 胎牛血清的DMEM 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50,100 mg/L 质量浓度小分子肽作用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分别于作用3,6,12,18,24,30 d 后,收集细胞提取蛋白,Western Blot 检测骨保护素和核转录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50,100 mg/L 小分子肽作用MC3T3-E1 后能明显促进作用骨保护素的表达(P < 0.01),而对核转录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无明显影响.小分子肽作用后MC3T3-E1 中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比值要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因此,认为小分子肽可以通过增加骨保护素的表达来影响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系统,间接地抑制破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作者:吴昆鹏;杨巧珠;马凤燕;戴永武;刘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关节软骨组织细胞对力学刺激产生反馈来维持它的形态和结构,进而适应环境.加载装置能提供研究关节软骨力生物学的合适的力学环境.目的:根据组织工程仿生的原理,建立一种用于软骨力学生物学研究的双频加载装置.方法:该力学环境采用双频加载方式实现,通过控制可调凸轮和压电陶瓷振幅和频率来实现低频-高幅载荷耦合高频-低幅载荷,同时使用有限元法对受载体进行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按照仿真的原理,研制出用于软骨力生物学研究的加载装置.在双频加载的条件下,软骨浅表层受到的力学载荷大,其次是中间层,深层受到的力学应力小;在高频10 Hz 和20 Hz 与低频1 Hz 和2 Hz 叠加时,软骨表现出不同的力学响应,但是二者引起的差异很小.该力学环境的构建可能有助于组织工程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的应用,未来将采用生物学实验进行检验.
作者:徐强;张春秋;郭勇;武汉;董心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正畸医生常常通过扩大腭中缝矫正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骨形成蛋白2 可以诱导骨和软骨的形成,促进牵张成骨过程中的骨重建.然而关于骨形成蛋白2 在腭中缝牵张成骨中的时间空间表达规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2 在大鼠腭中缝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选用80 只5 周龄雄性Wistar 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包括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将初始力值为50 g 的腭中缝扩大簧黏接到大鼠两侧上颌牙列上建立大鼠腭中缝牵张模型,牵张1,4,7,14 d 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荧光PCR 方法分析骨形成蛋白2 蛋白和mRNA 在各加力时间点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腭中缝扩张后骨形成蛋白2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存在时空表达差异,主要定位于腭中缝纤维组织、软骨细胞层、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胞浆及其细胞外基质.同时,骨形成蛋白2 mRNA 表达也明显上调.提示腭中缝牵张力可刺激骨缝中骨形成蛋白2 蛋白和mRNA 的合成,在骨缝塑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海琨;周静;王尧;李婧;何武林;邹淑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作者既往研究发现海藻酸多糖衍生物有促进骨细胞生长的作用.目的:探索海藻酸多糖衍生物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60 只Wistar 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和模型组,每组20 只.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维甲酸诱导产生骨质疏松模型.治疗组大鼠每只每公斤每天10 mg 多糖衍生物灌胃,模型组每只每公斤每天10 mg 葡萄糖灌胃,持续2 周.观察大鼠股骨病理形态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骨小梁面积、平均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密度显著降低,而髓腔质间隔宽度则明显增加;经过海藻多糖衍生物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股骨平均骨小梁密度,平均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面积较模型组均显著上升,同时髓腔质间隔宽度明显下降;说明海藻酸性多糖能有效促进骨细胞生长,可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
作者:司艳莉;李冬霞;刘友才;千智斌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研究表明富含血小板血浆常通过同源异体制备,可应用于促进扁骨和松质骨的骨折愈合.目的:用Landsbergs法制备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观察其对兔桡骨骨折愈合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富含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分别建立桡骨中下1/3处骨折模型,富含血小板血浆组中加入制备的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对照组建立骨折模型后直接缝合.采用Landsbergs法制备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并植入富含血小板血浆组的骨折端,并行骨折断端石膏外固定.结果与结论:兔骨折标本在建模后1,2,4,6周均有不同程度骨痂形成.富含血小板血浆组在建模后第4周X射线进行影像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富含血小板血浆组Ⅰ型胶原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 < 0.05),可持续4周左右.结果证实,富含血小板血浆可通过增加骨痂中骨岛量和加速Ⅰ型胶原合成而明显促进长骨骨折愈合.
作者:周海洋;王宸;耿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诱骗受体1 输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配体受体,其可能作为诱饵受体生理性阻断细胞凋亡过程.目的:观察诱骗受体1 在突出和正常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2010-01/09 收集退行性椎间盘患者手术切除的突出椎间盘标本20 个及自愿流产的胎儿的正常腰椎间盘标本8 个,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诱骗受体1 蛋白在不同椎间盘组织中的分布.结果与结论: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诱骗受体1 阳性表达的髓核和纤维环细胞明显多于正常椎间盘,说明突出椎间盘组织中诱骗受体的表达提高.
作者:杨吉坤;张国庆;陈伯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人体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与各年龄阶段人群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成分各组分比例失调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目的:全面了解目前常用的体成分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体成分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概述.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和Elsevier 数据库1961/2010 收录的体成分测量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体成分测量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相关文献36 篇.体成分各组分比例失调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对体成分进行测量关系到对人体健康的评估.目前国际上有许多体成分测量方法,但是由于不同的测量方法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作者:闫丹;阮祥燕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虽然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开放性损伤导致的伤口感染率仍然较高.目的:对比低强度超声波与传统方法对开放性创伤伤口冲洗的效果.方法:收集84例开放性创伤患者,观察经低强度超声波冲洗的42例患者(观察组)的伤口细菌清除及愈合情况,并与经常规冲洗的42例患者(对照组)细菌清除及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清创2 h后伤口组织中细菌清除率、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P < 0.05) ;观察组5 d伤口愈合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其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P < 0.01).说明使用低强度超声波创伤冲洗机对伤口进行冲洗,具有清除效果确切和操作简便易行,同时能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张寰波;魏蔚;郑宏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自体或异体植皮治疗,往往需要多次植皮.而国内临床上应用人工真皮较少,应用经验亦不足.目的:评价人工真皮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收集因皮肤软组织缺损,行人工真皮结合自体薄皮移植修复创面的22 例患者,其中骨外露6 例,肌腱外露2 例,表皮肿瘤切除3 例,其他11 例.一期清创移植人工真皮,2~4 周后局部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外露肌腱、骨组织被类真皮组织覆盖,二期移植自体薄层皮片.观察取皮部位、损伤部位、操作性能、密封性、不良反应情况,结合评价临床效果及综合评价.结果与结论:20 例患者人工真皮结合二期自体薄皮移植全部存活,至二期植皮所需时间(18.50±4.27) d,其中1 例患者因感染再次手术,2 例患者行人工真皮后未行二期植皮,而自动上皮化;随访至3 个月,21 例损伤部位表皮生长性、外观性均良好、无瘢痕增生,1 例因感染而致瘢痕增生严重、外观不良,但生长性良好;20 例患者取皮部位无明显的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出,无严重增生性瘢痕,上皮形成时间为(15.35±4.67) d.说明人工真皮结合自体薄皮移植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创面愈合质量高,供皮区损伤轻微,至二期植皮时间较长,总体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方洪松;王虎;甘经岳;汪巍;李彬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背景:目前采用骨科弹道式冲击波治疗软组织劳损较为普遍,但与中药熏洗配合治疗的报道甚少.目的:观察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软组织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2 例软组织劳损患者采用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评定患者痛点受压时的疼痛强度.结果与结论:经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1周后,患者疼痛下降明显,第2周时测类比定级法评分变化不明显.2 周以后,患者疼痛强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 < 0.05).跟痛症与网球肘、屈指肌腱腱鞘炎比较,患者疼痛强度下降缓慢(P < 0.05).结果证实,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软组织劳损疗效显著.
作者:刘波;刘辉;赵卫侠;伍萨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