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髋臼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的报道较少,如何控制该损伤而早期进行骨折内固定治疗目前尚无公识的方法.目的:进一步验证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材料覆盖负压封闭引流在髋臼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3 例髋臼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 组,髋臼骨折内固定前实验组采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负压封闭引流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对照组采用清创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比较两组患者伤后髋臼骨折实施手术的时间,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髋臼骨折实施手术的时间分别为伤后(20.62±6.01) d和(28.00±8.07) 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负压封闭引流可加速Morel-Lavallée损伤的病灶愈合,为髋臼骨折早期手术提供必要条件,从而有助于髋臼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李力更;吴啸波;孙柏山;梁卫东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对药物透皮性能的影响是制备榄香烯透皮制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的:建立一种榄香烯透皮凝胶并观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亲水性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榄香烯透皮制剂.在体外透皮实验装置上,用鼠背皮肤为屏障进行经皮渗透实验,高效气相色谱检测榄香烯的经皮渗透量.结果与结论: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使用比例对榄香烯的透皮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两种高分子骨架材料在凝胶基质中的浓度对榄香烯透皮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以30%含量(聚乙烯醇与羧甲基纤维素钠总量)为佳.提示此种透皮凝胶可用作榄香烯的良好载体.
作者:刘星言;刘宏;范海珠;林晶;曾昭武;何志巍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正畸矫治器的戴用破坏了牙齿及其周围组织的环境,造成菌斑堆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目的:检测含铜抗菌不锈钢正畸矫治器的细胞毒性.方法:①CCK-8 检测细胞增殖:取生长旺盛的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实验组加入含铜抗菌不锈钢材料浸提液,对照组加入普通医用不锈钢材料浸提液,阴性对照组加入DMEM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苯酚,分别培养24,48,72 h.②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普通医用不锈钢、含铜抗菌不锈钢材料对数生长期末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凋亡的影响,设置空白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培养48 h后,阳性对照组A值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其余组细胞A值随时间延长逐渐递增(P <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不锈钢和抗菌不锈钢材料的细胞毒性均为1 级.②普通医用不锈钢、含铜抗菌不锈钢组凋亡细胞均较少,且含铜抗菌不锈钢组少于普通医用不锈钢组(P均< 0.05).表明含铜抗菌不锈钢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毒性等级与医用不锈钢相同,符合口腔正畸材料的临床应用要求.
作者:张丹;任玲;杨柯;张扬;薛楠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镁合金作为潜在的新型医用可降解生物金属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外纯镁合金浸提液具有溶血作用.目的:探讨镁合金浸提液与其溶血率的关系.方法:将镁合金浸提液稀释,按GBT 16175-2008<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实验方法>第13 部分<溶血试验>的改良方法进行溶血实验.测量A值,计算溶血率,各稀释度溶液钠、镁离子浓度及pH值.结果与结论:100%,50%,25%,10%,5%,2.5%和1%稀释度镁浸提液的溶血率分别为65.3%,66.7%,33.8%,11.8%,6.2%,0.3%和-0.3%.随着稀释度的加大,镁离子浓度呈下降趋势,而钠离子则无明显波动.100%,50%,25%,10%,5%和2.5%稀释度之间的pH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高于1%稀释度(P<0.05).提示镁合金浸提液的高pH值和离子浓度是影响其体外试验溶血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旭琼;尹庆水;张余;王智运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具有较强的黏附性和生物支架材料可接枝结合,且不会改变材料的表面理化性质.目的:观察应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表面修饰猪主动脉瓣去细胞支架材料对骨髓干细胞黏附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胰蛋白酶+TritonX-100 法制备猪主动脉瓣去细胞支架材料,用YGRGDSP多肽(酪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进行处理,按照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的质量浓度(0.5,1.0,1.5,2.0 g/L)、反应时间(4,8,12,24 h)、反应pH值(7.0,7.4,8.0)分为不同实验组.结果与结论:茚三酮显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可很好的交联到猪主动脉瓣去细胞支架材料,佳反应条件为:室温、1.5 g/L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pH 7.4、持续振荡12 h.提示利用YGRGDSP多肽对猪主动脉瓣去细胞支架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可显著改善骨髓来源种子细胞的黏附性.
作者:李伟;徐更强;周华松;韩海霞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经皮给药技术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导入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方式.目的:研制一种基于微控制器的经皮给药系统,实现药物经皮无创导入的同时维持药物的活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方法:经皮给药系统以微控制器为核心,采用电致孔导入技术,电离导入技术和超声波导入技术从不同角度克服皮肤屏障,促进药物经皮吸收,在软硬件上合理的设计实现3 种机制的协同作用,提高药物导入的效率.结果与结论:试制出经皮给药系统样机,该系统操作简便,以无创的方式经皮给药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各治疗参数的调节,可用于多种药物的经皮导入,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可能.
作者:潘志雄;余学飞;彭达明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细胞诱导功能.目的:评价人脂肪干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健康成年人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分离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与传代培养,传至第3 代,将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联合体外培养3,7 d,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生长及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率;X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分布均匀,24 h内细胞开始伸展、黏附,二三天完全伸展变形,以梭形为主,呈网状排列;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支架上的细胞逐渐增多;人脂肪干细胞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混合培养后平均黏附率为95.03%,并保持正常的生长增殖速度,表明支架对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材料与人脂肪干细胞复合后相容性良好.
作者:罗志军;黎洪棉;王和庚;柳大烈;南华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下腔静脉滤器应用于临床可预防肺动脉栓塞.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和手术适应证,以及相关并发症出现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市人民医院2001/2011 经颈内静脉或股总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96 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96 例中55 例置入永久性滤器,23 例置入可回收滤器,18 例置入临时性滤器.置入后随访8 个月~7年,有症状的肺栓塞发生者1 例,滤器倾斜2 例,轻微宿主反应2 例,均未对治疗有太大影响.表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以有效预防致命性肺栓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作者:孙玉桂;黄保堂;于晋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成骨生长肽体外注射可以刺激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数增加,增加动物的骨量,加速骨折愈合,但因多肽不稳定性及注射应用不方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的: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球,并对其粒径、载药、体外释药、理化特性进行检测.方法: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和粒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动态检测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和缓释规律.结果与结论: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球形良好,球体表面有较多微孔,具有较高的包封率(>72%).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成骨生长肽可以从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中缓慢释放,整个释放过程可达49 d,累积释放率>85%.提示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负载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球,具有很好的控制释放成骨生长肽的能力.
作者:马树强;彭建强;李中檀;李玉红;巫伟东;林奇生;王坤正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ε-己内酯/D,L-丙交酯共聚物因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降解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而受到广泛研究,但对其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相对较少.目的:了解ε-己内酯/D,L-丙交酯共聚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性能.方法:以实验室自制的ε-己内酯:D,L-丙交酯共聚物90:10 为观察对象,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对其进行非等温测试,观察其结晶行为.结果与结论:随着降温速率R的增加,PCDLA的结晶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且Avrami指数均>3,以均相成核的三维球晶方式生长;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作者:杨立群;杨丹;李建新;关艳敏;李淼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丝素蛋白、壳聚糖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表现出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丝素蛋白/壳聚糖混合三维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方法:将诱导后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材料上,检测细胞黏附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细胞黏附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上的细胞看不清,随着时间的延长,支架周围细胞增多,且有细胞伸入支架内;扫面电镜观察显示,细胞生长活跃、增殖分裂正常,细胞周围见颗粒状、丝状基质物质,细胞的微丝与支架材料黏附紧密;细胞不仅可以在材料表面贴附生长,并伸入材料之中.说明丝素蛋白/壳聚糖混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作者:邓江;佘荣峰;黄文良;苑成;莫刚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前期实验显示脱细胞猪角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以支持角膜细胞和皮肤上皮细胞的生长.目的:检测脱细胞猪角膜是否保存了利于角膜上皮细胞生长的重要组织结构-基底膜.方法:利用荧光抗体对脱细胞猪角膜表面的基底膜成分(层粘蛋白和Ⅳ型胶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脱细胞猪角膜表面是否保存了基底膜成分.结果与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脱细胞猪角膜前基质表面层粘蛋白和Ⅳ型胶原呈阳性表达,与新鲜猪角膜表面基底膜的荧光表达相同,表明脱细胞猪角膜保存了利于角膜上皮细胞生长的基底膜.
作者:林旭初;金岩;惠延年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证明胶原/透明质酸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相容性.目的:观察复合材料胶原/透明质酸膜及明胶海绵的生物学性能.方法:应用材料复合交联的实验方法构建胶原/透明质酸膜并测定胶原/透明质酸膜、明胶海绵支架的力学性能.将支架材料种植于兔皮下,按照2,4,6,8,12 周不同时间点评价材料在体内的降解情况和组织相容性.结果与结论:①成功制备了胶原/透明质酸膜.②胶原/透明质酸膜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张强度,明胶海绵的力学性能不够理想.③两种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均符合生物材料的组织反应过程,胶原/透明质酸膜在体内12 周可完全降解,明胶海绵约6 周完全降解.④胶原/透明质酸膜与平滑肌细胞的黏附率高,细胞的增殖和代谢状况较好,而明胶海绵的细胞黏黏附和增殖率相对较低.说明胶原/透明质酸膜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
作者:肖荣冬;翁国星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托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色泽好,易于加工成型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但因其韧性、硬度问题也存在容易折裂的不足.目的:对比两种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颗粒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硬度改变.方法:将两种偶联剂KH-570 和KH-502 改性的纳米SiO2颗粒按质量比3%加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体中制成(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复合材料.实验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纳米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KH-570-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KH-502-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4 组.结果与结论:未经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相比,其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硬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经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之间比较,其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显著增强(P<0.05),KH-502-SIO2/PMMA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硬度值显著大于与其他3 组(P<0.05).结果表明,把经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颗粒添加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中制成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可使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硬度明显提高.而经过偶联剂KH-502 改性的纳米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性能提高更为显著.
作者:肖月;刘斌;王健平;于婷婷;王金刚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生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为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目的:在生理pH值7.40 下,合成水溶性明胶/水溶性PbS微纳米复合物,研究PbS颗粒在明胶大分子基体上的结合机制.方法:以明胶、Pb(NO3)2和Na2S·9H2O为原料,采用一釜化学反应法,即将Pb2+和S2-依次加入明胶水溶液中,原位生成PbS/明胶微纳米复合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紫外-可见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测定其形貌、粒径及其光谱性质.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显示,所合成的PbS颗粒在低Pb2+浓度时为不规则多面体,较高Pb2+浓度时呈橄榄形.动态光散射结果显示,当Pb2+浓度为2.0×10-5,8.0×10-5,2.0×10-4 mol/L时,明胶/水溶性PbS复合物的平均粒径分别为75,91,109 nm.PbS/明胶复合物的量子尺寸效应明显.形成机制为:Pb2+与明胶大分子肽链上的羰基氧相互作用并引起明胶大分子的构象由α-螺旋到β-折叠的变化以利于PbS成核;明胶大分子包覆于PbS颗粒表面使明胶/水溶性PbS复合物在水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作者:王军;黎幼群;毛新军;唐世华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细胞联合移植、NgR基因沉默及聚乳酸-乙醇酸支架为近年来脊髓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NgR基因沉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细胞在聚乳酸-乙醇酸膜上生长及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细胞分离、纯化及扩增后,经小分子干扰RNA转染以沉默NgR基因表达,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在转染前后NgR基因/蛋白的表达.在有血清的条件下,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许旺细胞组及联合组(均以未转染细胞为对照,共6 组)分别接种到聚乳酸-乙醇酸膜上,观察各组细胞的贴附、生长、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转染小分子干扰RNA后,与转染前相比,实验组Ng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过培养,在聚乳酸-乙醇酸膜上观察与未转染组相比,NgR基因沉默各组均观测到种植细胞的大量贴附和生长.提示NgR基因沉默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细胞贴附、生长的作用.
作者:王东;张建军;杨卫山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替代材料,但具有降解慢、力学性能差等缺点.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结合自体带血运骨膜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72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法均分为4 组:保留/不保留骨膜的不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保留/不保留骨膜的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修复后4,12,24 周取标本进行大体、放射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不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不保留骨膜12 周时才开始出现骨痂,24 周时骨端硬化,髓腔闭合;保留骨膜后4 周时出现少量的骨痂,12 周时骨痂增多,24 周时形成新生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不保留骨膜时4 周材料与骨端分界明显,12 周时分解模糊,24 周时材料与骨端形成骨性连接;保留骨膜4 周材料未见降解,12 周时材料有降解,24 周时材料吸收更多,髓腔再通.24 周时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不保留骨膜组大负荷低于保留骨膜组(P<0.05).说明磷酸钙骨水泥较好促进骨的生长,自体带血运骨膜的存在有利于磷酸钙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
作者:张俊国;潘朝晖;赵玉祥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生物玻璃作为骨修复植入体可以在材料界面与人体骨组织之间形成化学键合,可诱导骨的修复与再生,但是其抗弯强度不足,引起的应力屏蔽可造成骨修复失败.目的:评价不同植骨材料对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影响,探讨其替代自体骨用于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8 只随机均分4 组,壳聚糖/硅酸钙组,硅酸钙组,壳聚糖组,自体髂骨组.分别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脊柱融合术,将植入材料植入两侧的L4/5横突间.结果与结论:术后12 周,大体及手法检测发现壳聚糖/硅酸钙组7 例均融合,硅酸钙组、壳聚糖组和自体髂骨组分别为4 例,4 例和5 例;组织学观察显示壳聚糖/硅酸钙组材料对于降解、成骨有显著促进作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表明,壳聚糖/硅酸钙组抗拉伸强度优于其他组(P<0.05).结果显示3 种材料均能代替自体骨行脊柱横突间融合,壳聚糖/硅酸钙复合材料更能促进脊柱融合,并能提高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强度.
作者:孙君超;肖荣驰;欧俊;江玉民;孙煦化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传统的细小窝沟龋修复需要按Ⅰ类洞形进行预备,对牙体组织破坏较多.目的:评价流动纳米树脂微创修复细小窝沟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30 岁磨牙有窝沟龋且对侧同名牙或邻牙也有窝沟龋患者167 例,在一侧磨牙牙合面窝沟龋去除龋坏牙体组织后,采用Adper Single Bond 2 全酸蚀黏结技术,用Filtek TM Z350 流动纳米树脂充填整个微创窝洞作为实验组,对侧同名牙或邻牙窝沟龋用同一公司生产的Filtek TM Z350 纳米树脂充填作对照.结果与结论:随访2 年后发现实验组Z350 流动纳米树脂填充体保留率高,边缘完整性好,边缘着色率低,树脂保留率、边缘完整性及边缘着色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Filtek TM Z350 流动纳米树脂微创窝沟充填可有效修复细小窝沟龋.
作者:顾远平;秦明群;毛峻武;刘莉;蒋颖泉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克服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诸多缺点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负载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 的磷酸钙骨水泥经固化后可具有微孔结构,可提高经皮椎体成形充填材料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以可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和纤维蛋白胶作为共同载体,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应用于新西兰大白兔椎体成形的可行性.方法:制备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 新型复合材料.采用小鼠肌袋异位诱导成骨模型对不同植入材料进行骨诱导活性评价;模仿椎体成形观察新型复合材料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兔椎体后的生物力学改变.结果与结论:新型复合材料植入后2,4 周碱性磷酸酶水平高,植入后4 周软骨细胞逐渐成熟,新骨形成,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后(P<0.05),8 周后材料被进一步降解,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均有所上升,扛扭转强度与正常椎体相比无显著差别,但仍明显低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0.05).microCT提示其新生骨形成多而早,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未见材料吸收及周围骨质长入.说明新型复合材料植入椎体后能够获得良好的骨诱导和骨传导功能,材料降解和新骨替代同步,接近于正常椎体的骨愈合,可望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应用于椎体成形.
作者:钱光;杨文成;王明海;董有海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在人工关节置换中,骨水泥与何种抗生素配伍能起到有效预防和治疗置换后感染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中不同抗生素及不同混合方法对动物体内抗生素释放特性以及骨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36 只大白兔随机抽签法分为6 组,3 个实验组在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后分别加入2 g硫酸庆大霉素、1 g万古霉素、1.5 g头孢呋辛钠,制成负载抗生素的骨水泥,置于实验兔体内.3 个对照组分别在40 g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前加入2 g硫酸庆大霉素粉剂、1 g万古霉素粉剂、1.5 g头孢呋辛钠.结果与结论:3 种抗生素在兔体内持续平均释放时间均在31 d以上,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后加入抗生素的3 组抗生素洗提总量分别高于混合前加入抗生素的3 组(P<0.05),混合后加入万古霉素组的洗提总量高于其他各组(P <0.05).各组抗生素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均优于ISO 5833 国际标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抗生素能有效从骨水泥中释放,骨水泥中加入1.0~2.0 g抗生素不影响骨水泥的机械强度;万古霉素的洗提效果较好;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后加入抗生素的混合方法更有利于抗生素的释出.
作者:魏波;王宸;李贺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近等原子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以其8和射线不透性,成为理想的生物植入材料之一.目的:论述医用近等原子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表面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08 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医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表面化学处理、化学修饰及植入生物组织后镍离子溶出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近等原子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中含镍量较高,对其是否能在人体内安全地长期使用一直存有争议,合金表面改性是提高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镍钛记忆合金可通过表面改性降低镍离子释放,提高生物相容性,为此,国内外学者均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当前对于含镍钛医用合金置入后体内镍离子的代谢过程方面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全面.
作者:杜建;丁元法;苏向东;何力;郝维昌;王天民 刊期: 2012年第25期
背景:高分子泡沫材料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现已广泛地应用于皮肤撕脱伤的临床治疗.目的:探讨并归纳高分子泡沫材料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四肢皮肤撕脱伤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细节处理方法.方法:纳入22 例四肢皮肤撕脱伤患者,行撕脱皮肤回植的高分子泡沫材料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然后归纳总结治疗过程中的要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处理办法.结果与结论:21 例有效病例创面均获得治愈,临床疗效满意,但仍有6 例创面未能完全一期成活,这些实例为总结相关技术要点提供了良好的临床支持.通过总结可以认为皮片回植结合高分子泡沫材料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四肢皮肤撕脱伤的良好方法,更好的把握技术要点和细节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作者:谢志进;方跃;王彦川;石磊;余强;刘勇 刊期: 2012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