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一直是国内外遗传界研究的热点,对此病的治疗一直缺乏有效的手段.目的:分析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例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进行综合分析及基因检测,观察移植成功情况及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结论:2例均为儿童脑型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但发生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另1例移植失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早期儿童脑型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有效方法,但终的疗效受移植是否成功及移植后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尚需要长期的观察.
作者:张菁;应艳琴;罗小平;张义成;肖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可能源于正常干细胞的积累突变和通过基因突变重新获得自我更新能力的祖细胞或已经完全分化的成熟细胞,其特异标志物正处于研究阶段.目的:概述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以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2年5月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2年5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stem cells,multiple myeloma,tumor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251篇,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1篇.结果与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可能来源于记忆B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CD19和CD20是目前应用得多的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的研究对阐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机制、生物学行为及临床治疗、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强;刘振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神经干细的定向分化调控机制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方法:以“neural stem cells,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ischemic brain injur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 数据库1990至2012年相关文献;以“神经干细胞,干细胞移植,缺血性脑损伤”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2005至2012年相关文献.分析神经干细的定向分化调控机制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内容,排除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有胚胎来源、脐血来源和成体来源,主要采用机械分离法和胰酶消化法进行分离.②目前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离鉴定的标记物有巢蛋白、波形蛋白1、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③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调节是通过正负双重作用实现的,负性调节是通过对称性的分裂来增加神经干细胞数量,包括Notch信号途径和一些生长因子等.正性调节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包括参与细胞合成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途径等.④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时间窗选择在实验动物脑缺血两三周后,时间过早和过晚均不适合细胞的存活.神经干细胞通过脑立体定位仪直接进行脑内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移植后可见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和梗死中心均可长期存活,并可广泛迁移,移植神经干细胞后观察到其运动行为学评分有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希望.
作者:曲艺;孙正巍;杨东波;蒋传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诸多特有的良好生物学特性使得其在组织工程化气管研究中成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目的:总结间充质干细胞在构建组织工程化气管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方法:由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1979至2012年,在英文标题和摘要中以“mesenchymal stem cells,tissue-engineered trachea”和“tracheal chondrocytes,tracheal epithelial cells,trache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检索,中文文献检索中以“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气管、气管软骨细胞、气管上皮细胞和气管血管内皮细胞”为关键词,选择与组织工程化气管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共纳入51篇.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化气管种子细胞研究主要包括软骨细胞、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细胞因子在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尚未发现合适的诱导因子能特异性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气管上皮细胞.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殊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化气管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谭荣邦;史宏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药,可以减轻受损神经组织水肿和改善脊髓损伤区微环境.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80只,建立胸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处理;依达拉奉组脊髓损伤后6h经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后6h脊髓损伤区域注入神经干细胞悬液;依达拉奉+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后6h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同时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结果与结论:造模后8周可观察到PKH-26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存活并在脊髓内迁移;细胞移植组和依达拉奉联+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荧光金逆行脊髓追踪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依达拉奉+细胞移植组可见被荧光金标记的神经锥体细胞穿越损伤区.PKH-2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及荧光金阳性神经纤维数:依达拉奉+细胞移植组多,依达拉奉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次之,对照组少,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肢功能运动BBB评分依次为依达拉奉+细胞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依达拉奉组>对照组.提示依达拉奉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在损伤区的存活并向神经细胞分化,依达拉奉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有促进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
作者:赵志军;孙智敏;张春阳;韩建国;石瑞成;王伟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内皮祖细胞在维持内皮系统功能及血管损伤后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到心血管、下肢缺血、血管修复等多种疾病,但在炎症疾病及肺损伤中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探讨细胞移植能否改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炎症状态.方法:同遗传背景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骨髓内皮祖细胞.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溶液.造模半小时后,正常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内皮祖细胞悬液;肺损伤组大鼠同法注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溶液.结果与结论:与肺损伤组相比,细胞移植组中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显著增加(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下调,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移植促进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能改善损伤肺组织的炎症状态.
作者:毛梅;张波;傅祖红;徐西琳;张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糖尿病足溃疡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目前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而干细胞疗法在组织再生和创面修复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及潜力.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创缘皮下移植对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经DAPI标记.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正常足溃疡对照组、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大鼠糖尿病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所有大鼠在双后足背上切取一3 mm×7 mm矩形全层皮肤制成足溃疡模型.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5,8,11天评估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及相关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正常足溃疡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大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但后2组之间无差异.冰冻切片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荧光强度和区域在第5天达到高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第5天正常足溃疡对照组肉芽组织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厚.免疫组化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CD31平均小血管数目在第8天和第11天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多(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Ki-67阳性细胞数在各时间点均比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多(P<0.01).ELISA和RT-PCR结果均显示,正常足溃疡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高.第5天和第8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足溃疡对照组(P<0.01).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创缘皮下移植明显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此疗效可能是通过促进创伤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万江波;蔡黔;刘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脚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3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沿下肢动脉走行路径进行多点注射,测定患肢疼痛程度、冷感缓解程度、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及皮肤溃疡或坏疽面积的改变,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疼痛评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疼痛评分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个月与移植后1年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冷感缓解程度:移植后2个月缓解率为51%,移植后1年缓解率为60%,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踝肱指数的变化:移植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移植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踝肱指数较移植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对经皮氧分压增加值进行比较,移植后2个月及移植后1年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行走距离:移植后2个月和移植后1年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溃疡创面的变化: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溃疡面积均较移植前有缩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新生血管评价:移植后股动脉造影显示缺血下肢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部位毛细血管增生明显,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循环,促进了缺血下肢的血液供应.
作者:虞桂平;刘长建;陈国强;王忠;刘昭;王晓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受损心肌组织内存活和分化.目的:进一步观察局部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到一定数量(106)后用BrdU标记.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未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1 mL直接注射到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的周围;假移植组: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DMEM培养液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5周测定大鼠心功能.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5周假移植组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大(小)变化速率均低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高于移植前(P<0.01);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大(小)变化速率高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低于移植前(P<0.01).②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于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大(小)变化速率均高于假移植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低于假移植组(P<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
作者:李小林;范忠才;白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合适的供者及快速查找到合适的供者有助于提高移植的成功率.目的:比较父母供子女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父母为供者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父供子移植、父供女移植、母供子移植、母供女移植4组,对比4组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均完全植入并获得造血重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和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4组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2年无病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父供子移植组、母供女移植组的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父供女移植组和母供子移植组;同时父供子移植组和母供女移植组的2年无病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高于父供女移植组和母供子移植组.可见父母供子女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可行的,供受者性别相同比供受者性别不同的疗效好.
作者:万鼎铭;石聪聪;谢新生;孙玲;孙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乳牙牙髓干细胞具有极强的增殖活力,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组织工程需要的细胞量.目的:比较传统酶消化法和改良酶消化法获取人乳牙牙髓干细胞的成功率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无龋滞留乳切牙12颗,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分别应用传统酶消化法和改良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乳牙牙髓细胞,在不同代次细胞中检测细胞扩增天数、收获量、生长曲线、倍增时间、克隆形成率、细胞表面特异标记物STRO-1、CD146、CD34和CD45的表达.细胞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及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和牙本质涎蛋白表达水平,判定细胞牙向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两组细胞生长曲线,扩增天数、细胞收获量及细胞倍增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牙向分化实验结果显示,改良酶消化法碱性磷酸酶和牙本质涎蛋白较传统酶消化法和对照组而言呈强阳性表达.然而,两组在克隆形成率、细胞表面特异标记物及多项诱导分化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改良酶消化法与传统酶消法相比,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同源乳牙牙髓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可为牙齿再生治疗提供高质量种子细胞,是乳牙牙髓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可靠方法.
作者:别利克孜·卡德尔;刘奕杉;王璇;李伯琦;马艳;毕晓娟;努斯来提·哈里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是牙周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促进牙周膜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有助于牙周疾病的治疗.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对牙周膜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人牙周膜组织,获得牙周膜干细胞,经体外鉴定、扩增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流式细胞仪对牙周膜干细胞进行生物学检测.分别在成骨细胞诱导培养液中加入成骨诱导液(对照组)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持续诱导7,14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并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标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刺激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钙化结节明显高于对照组,Runx2、Alp、col-1的mRNA呈高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刺激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钙化结节也高于对照组,Runx2、Alp、col-1的mRNA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体外培养的牙周膜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宋静;何健民;李珊;闫雪萍;卢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DNA损伤及损伤后的应答异常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基因组不稳定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细胞衰老过程中,衰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下降,对于端粒、端粒酶的研究以及对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表明细胞衰老和肿瘤有密切的联系.目的:以氧化损伤为模型,探索DNA损伤应答异常是衰老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直接原因.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鉴定.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检测细胞衰老情况,Brd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建立体外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衰老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与结论:人间充质干细胞经长期培养发生衰老,培养40代以后,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BrdU掺入能力显著下降,提示间充质干细胞长期培养后发生衰老.生存曲线结果显示H2O2作用下,年轻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衰老间充质干细胞;活性氧及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显示,H2O2处理后衰老间充质干细胞DNA损伤更严重,修复时间更长,说明衰老间充质干细胞比年轻间充质干细胞对H2O2损伤更为敏感.
作者:张岳;余瑾;张艺;石家仲;黄亚琴;杨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难治性疾病研究的热点.如何有效提高神经干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将是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干细胞培养质量的可能因素,为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①神经干细胞分离和培养:分离出生24h内SD大鼠的大脑,剪碎离心后以1×108 L-1的浓度接种,经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预培养4h后改用无血清条件培养基(DMEM/F1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B27)培养,2d或3d换液1次,6d时传代.②神经干细胞鉴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免疫组化检测第3代细胞神经巢蛋白表达和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胶质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出生24 h的新生大鼠可获得足量的神经干细胞;血清预培养可提高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率;免疫组化结合血清诱导分化可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定性鉴定.取材时间、细胞接种密度、传代时间、细胞因子、血清等多种因素都将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培养质量.
作者:徐富翠;邹礼乐;梅欣明;郭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在体外某些外来信号的调控和诱导下,神经干细胞可定向诱导分化成与受体部位细胞类型与构成相似的细胞群体,使其更容易掺入靶组织,并可满足移植所需的细胞数量,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目的:验证白细胞介素1β在低氧环境下体外诱导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法:分离孕12 d胎鼠中脑组织,培养神经干细胞、传代并鉴定.将鉴定后传代培养的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按分组接种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白细胞介素1β培养基;分别置于常氧(体积分数21%O2)和低氧(体积分数3%O2)环境下诱导分化,诱导分化9-11 d后行小鼠抗大鼠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酪氨酸羟化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结果与结论: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尤其是低氧+白细胞介素1β组中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突起数目更多,且长度更为延长.孕12d胚鼠腹侧中脑组织可以在体外培养传代、并能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低氧环境或低氧+白细胞介素1β诱导下,分化率均高于常氧组,其表型更成熟.说明在低氧或低氧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下,可明显促进中脑源性干细胞分化为形态及功能成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作者:丁继固;丁文杰;李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被激活早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再狭窄的形成,另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部分黏附分化参与血管重塑,实验拟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动脉硬化及血管损伤后再狭窄过程中的可能机制.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直接接触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改变及表达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的情况.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API标记细胞核)与外膜成纤维细胞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培养7d,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核蓝染(DAPI标记细胞核)、胞浆红染(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的双标细胞出现,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结果可见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直接接触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分化的趋势.
作者:袁文丹;李京敏;徐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利用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韧带样细胞并促其分泌胶原蛋白是构建组织工程化韧带的关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并研究此种韧带样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自幼兔四肢骨抽取骨髓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增殖.采用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和25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观察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使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使用天狼腥红染色法定量对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泌胶原蛋白量.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使用BrdU荧光染色标记,然后移植到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观察细胞增殖分布情况,并与空白组对照.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组,细胞形态优于空白组及单一因子组,细胞增殖率、胶原分泌量也较高.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增殖分布情况明显优于空白组.提示联合使用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促使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对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孙芳菲;张春礼;李小建;韩先伟;李光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有关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的测定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白血病干细胞含量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测定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含量,研究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白血病干细胞含量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白血病患儿113例次.采用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及单细胞悬液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单个核细胞染色、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分析及根据初诊免疫表型获得白血病相关表型,并采用该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进行单抗组合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初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和非肿瘤对照组(P均< 0.017),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含量显著高于非肿瘤对照组(P< 0.017).②对33例次缓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果提示,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也存在于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骨髓细胞中,且当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获完全缓解时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含量却没有下降,但非肿瘤对照组标本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的含量极微.②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骨髓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
作者:范海滨;陈迪;欧良红;宋军利;宋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骨肉瘤干细胞在骨肉瘤的发生、复发及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中发挥关键作用,而目前关于骨肉瘤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报道甚少.目的:从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分离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高致瘤性细胞亚群,检测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05的表达.方法:无血清悬浮培养法从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分离出骨肉瘤细胞球,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球中CD73、CD90、CD105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骨肉瘤细胞株及骨肉瘤细胞球中CD105的阳性率,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105+和CD 105的细胞,传代后分别接种于NOD/SCID小鼠评估其致瘤性.结果与结论:CD105在球体细胞中高表达,此类肿瘤细胞具有高侵袭性和高致瘤性,在NOD-SCID小鼠中仅需移植1 000个细胞即可形成肿瘤,这些细胞具有自主生长特性,能够在无血清条件下长期培养,CD105+骨肉瘤细胞显示了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CD105可能成为骨肉瘤干细胞的表面标志之一.
作者:冯大鹏;黄权;李焱;郑必强;肖建如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但脂肪基质细胞开始诱导反应的佳时间尚未明确.目的:通过成人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扩增生长曲线和超微结构特征推测诱导分化反应的佳时期.方法:将取自吸脂术的脂肪组织消化、离心、提取细胞,并体外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测定脂肪基质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D44、CD29、CD34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脂肪基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脂肪基质细胞生长迅速,传代到第3代5-7 d呈对数生长,第8天细胞呈长梭形,数量达(5.32±0.03)x 107 L-1并趋于稳定;脂肪基质细胞的CD44、CD29阳性表达率为(84.35±9.73)%,(86.37±8.45)%,CD34为阴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到处于幼稚状态的细胞器等超微结构.脂肪基质细胞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传至第3-6代8-12 d时的细胞数量多且形态稳定,具有细胞分化和合成所需蛋白的超微结构,此时是开始诱导分化反应的佳时期.
作者:陆艳卉;元小冬;欧亚;蔡亚楠;孙巧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脂肪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可以诱导为内皮细胞从而有效解决材料血管化困难的难题.目的:体外观察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向内皮细胞转分化的可能性、以及在立体培养基上的血管形成情况.方法:切取人皮下脂肪,用酶消化法分离和培养脂肪干细胞,将传至第3代或第4代的脂肪干细胞用内皮细胞诱导液、同时在Matrigel三维培养基内诱导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变化.对脂肪干细胞和诱导细胞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脂肪干细胞的CD31表达阴性,诱导细胞CD31可见阳性表达.在三维立体培养基内诱导的细胞24 h逐渐迁徙成团,伸出伪足,诱导1周细胞形成网格样交叉,2周形成较长血管,后血管增粗,并出现分叉,CD31阳性表达.因此,脂肪干细胞体外可以被诱导向内皮细胞表型转分化,并形成血管,提示脂肪干细胞可以作为促进组织工程移植物血管化的种子细胞的理想选择.
作者:马丽;黄鲁刚;林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倾斜性与随机X染色体失活的人胚胎干细胞拷贝数变异是否存在差异不清楚.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倾斜性X染色体失活的人胚胎干细胞的拷贝数变异情况,分析其涵盖基因及其对细胞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3株倾斜性X染色体失活细胞为研究组,两株随机X染色体失活细胞为对照组.运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Cytogenetics Whole-Genome 2.7M芯片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数据经ChAS软件、OMIM等工具分析,在3株倾斜性X染色体失活细胞中寻找相同拷贝数变异区域及其涵盖基因.结果与结论:①研究组中大于50 kb的拷贝数变异数均超过130个,高于对照组的平均36个,两组中拷贝数变异改变均以重复为主(>70%).②研究组中共发现9个共同拷贝数变异区域,分布于1 q22、1p34.1、6q16.3、7q31.32、11q13.1、16q12.2、19p13.12、Xp22.33及Xq26.2,均为3个拷贝的重复,总共涵盖19个基因.对照组中这些区域及基因均为正常2个拷贝.③拷贝数变异涵盖基因多与DNA及核苷酸结合等功能相关,Xq26.2区域的GPC3基因突变与倾斜性X染色体失活可能有关联.结果表明倾斜性X染色体失活细胞相对随机失活细胞具有更多的微小基因组改变,拷贝数变异涵盖的重要基因可能对人胚胎干细胞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刘维强;何文智;曹定娅;李洁亮;郭丽媛;黎青;孙筱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5-氮胞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难以应用于临床.中药丹参本身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目的:观察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联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效果.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丹酚酸B、丹参酮ⅡA及二者联合分别对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不加诱导剂为空白对照组.3d后各实验组去除诱导培养基,用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4周.结果与结论:空白对照组细胞结蛋白、α-横纹肌肌动蛋白、肌钙蛋白T及缝隙连接蛋白43均为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丹酚酸B组,丹参酮ⅡA组,丹酚酸B+丹参酮Ⅱ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标记物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其中,二者联合诱导组各标记物的阳性率均高.荧光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可见诱导组细胞质内结蛋白的表达呈红色,肌钙蛋白T的表达呈绿色,当两者同时被观察时可见其重叠的部位变成黄色.结果显示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均可分别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心肌分化表型,且二者联合诱导效果好.
作者:李旭;王亚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鉴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终研究目的,是将诱导后的细胞移植入体内参与损伤神经系统的修复过程,因此,保证移植细胞的活性显得十分重要.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隐丹参酮体外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以隐丹参酮为诱导剂诱导第8代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段诱导细胞的凋亡百分比(每间隔0.5 h为1组,共12组).选择细胞凋亡百分比较高的一个时段,观察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0-100 μg/L,共11组)对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诱导后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升高,约4h时达到峰值,维持约1h后下降(P<0.05).随着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由0 μg/L提高到30μg/L,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下降(P<0.05),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超过30 μg/L后,细胞凋亡水平受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影响不再显著.结果可见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隐丹参酮体外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晓刚;邓宇斌;蔡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