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3年25期文献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内皮祖细胞移植抑制大鼠肺纤维化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证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是目前肺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①构建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1的siRNA质粒,转染内皮祖细胞,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组,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第3天和第28天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②80只Wistar大鼠(北京维通利华动物实验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分为正常对照组、肺纤维化模型组、内皮祖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 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组,后3组大鼠气管内分别一次性注入0.3 mL博莱霉素溶液(5 mg/kg)以制备大鼠肺纤维化病理模型,造模后24 h,正常对照组和肺纤维化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20μL生理盐水,内皮祖细胞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组大鼠尾静脉注射20μL细胞浓度为3×106 L-1的内皮祖细胞悬液或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悬液;③移植28 d后,ELISA测定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RT-PCR、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Smad-2、Smad-7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在转染后第3天和第28天,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内皮祖细胞组较肺纤维化模型组病理变化减轻,肺泡间隔厚度低,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组病理变化进一步减轻;③内皮祖细胞组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肺纤维化模型组降低(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组进一步降低,但与内皮祖细胞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与肺纤维化模型组相比,内皮祖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沉默组大鼠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和Smad-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Smad-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组上述3种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优于内皮祖细胞组(P<0.05);⑤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移植对肺纤维化大鼠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降低Smad-2及增强Smad-7表达,发挥抑制肺纤维化作用.

    作者:彭秋凤;高静珍;叶奎;邢爱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CD200+亚群细胞的免疫特性

    背景:在不同的研究中,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相悖的免疫特性,这可能是因为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复合细胞,不同的亚群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免疫特性.目的: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分选获得CD200+亚群细胞,探讨该亚群细胞的免疫特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方法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分选出CD200+亚群细胞,对其进行细胞表型、多向分化潜能鉴定;ELISA方法检测CD200+亚群细胞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因子分泌量;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CD200+亚群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流式细胞术成功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分选获得CD200+亚群细胞,该亚群细胞高表达CD44、CD73、CD105和CD90,而CD34、CD45、CD80和CD86为阴性,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②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和CD200-亚群细胞相比,CD200+亚群细胞能够显著抑制被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下调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水平,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上调;③该研究发现,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分离获得的CD200+亚群细胞具有优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和CD200-亚群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婷;马晓娜;马海滨;杨婷婷;金毅然;梁雪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CD4+T细胞和Treg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

    背景:Treg细胞是一种抑制性CD4+T细胞,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T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对CD4+T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其稳定传代细胞系.收集第4代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及细胞上清培养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73、CD45、HLA-DR的表达.采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与细胞因子刺激剂联合培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6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成功建立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细胞系,且可稳定传代;②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能够显著降低CD4+T细胞表达比例(P<0.05),增强Treg细胞的表达比例(P<0.05),并上调其主要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P<0.01);③结果表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可以通过诱导CD4+T细胞向Treg细胞的转化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有望成为一种免疫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李伟伟;李晓丰;侯萍;李剑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miR1-2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但其分化率较低,且其分化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miR1-2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中的作用,揭示此过程中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用miR1-2和5-氮杂胞嘧啶处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qPCR检测心肌细胞标志物GATA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并通过测定该信号通路的上游蛋白评价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与结论:①miR1-2模拟物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后,miR1-2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加.miR-2模拟物处理48 h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②转染miR1-2模拟物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GATA4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处理72 h后,这些基因在miR1-2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5-氮杂胞嘧啶组和对照组;③与miR1-2-mimics-NC相比,用miR1-2模拟物处理后,β-catenin和Wnt1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均显著增加,而添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LGK-974后,β-catenin和Wnt1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④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miR1-2可以更有效地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并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作者:高维;李文薇;任增福;陈诗芸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髓干细胞在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片上向软骨的分化

    背景: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具有促进干细胞黏附、增殖和骨诱导分化的作用.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片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软骨性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电沉积法在钛金属基底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电沉积时间分别为30 min,1.5 h),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涂层形态,X射线衍射分析其化学组成.取4只3周龄SD雄性大鼠(购于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双侧股骨的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细胞接种于有涂层钛片及没有涂层纯钛片上,并进行4周的成软骨诱导分化.通过CCK-8试剂盒分析羟基磷灰石涂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二甲基亚甲基蓝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糖胺多糖含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评价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能力.结果与结论:①羟基磷灰石涂层均匀分布在钛基底上,大小结构较一致,X射线衍射图谱与羟基磷灰石标准峰基本吻合;②羟基磷灰石涂层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羟基磷灰石涂层亦表现了比空白钛片组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③羟基磷灰石涂层组较空白钛片组产生了更多的糖胺多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羟基磷灰石涂层组软骨相关基因(Sox9、多聚蛋白聚糖、Ⅱ型胶原、Ⅹ型胶原)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钛片组(P<0.05),电沉积时间为1.5 h的羟基磷灰石涂层组的Ⅱ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高于电沉积时间30 min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和空白钛片组(P<0.01);⑤结果表明,应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可以在钛片上制备均匀的羟基磷灰石涂层,且该涂层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

    作者:覃李玲;严妍;余卓;覃巧玲;黎伟;刘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及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背景:聚多巴胺仿生法被证实可在多种不同金属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但目前缺乏利用其在人工合成材料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研究.目的: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评价其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获得羟基磷灰石-聚多巴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hydroxyapatite-polydopamine-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HA-PDA-HA/P66)材料,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检测羟基磷灰石涂层,并检测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及亲水性.将骨髓间质干细胞C3H10T1/2分别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聚多巴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HA-PDA-HA/P66材料共培养,培养6,1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黏附情况;培养1 d,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培养1,3 d,DAPI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成骨诱导培养7,10 d,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诱导培养14 d,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证实成功制备了羟基磷灰石涂层,且羟基磷灰石涂层明显提高了材料亲水性和表面粗糙度;②培养6,12 h,HA-PDA-HA/P66材料表面黏附的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余两种材料(P<0.05);培养1 d,在HA-PDA-HA/P66及聚多巴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上的细胞呈多边形,且有较多伪足;培养1,3 d,HA-PDA-HA/P66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其余两种材料(P<0.05);④成骨诱导7,10 d,HA-PDA-HA/P66材料表面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其余两种材料(P<0.05);成骨诱导14 d,HA-PDA-HA/P66材料周围钙结节形成多于其余两种材料;⑤结果表明,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可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且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与生物相容性.

    作者:徐炎安;阳淇名;李鸿;蒋电明;谯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miR-410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对骨关节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涉及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明确.目的:探讨miR-410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中获得骨髓抽取物并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慢病毒将miR-410或miR-410抑制剂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然后加入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成软骨诱导,采用阿利辛蓝染色检测成软骨分化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相关标志物Sox9和Has2 mRNA、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分化过程中miR-410表达显著升高;②转染miR-410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iR-41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miR-410抑制组显著降低;③转染miR-410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miR-410抑制组在G0/G1期阻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④miR-410转染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miR-410转染增加了Sox9、Has2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⑤miR-410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的正调控因子,具有加速细胞周期和增强细胞活力的作用.

    作者:张庆金;关若洪;张安文;谢正轶;罗宇;颜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2协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背景:从细胞及基因水平揭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2具有协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为骨细胞的再生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目的:探讨过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2协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获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慢病毒包装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转化生长因子β2的重组质粒.将携带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慢病毒转染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S实验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定量PCR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2的mRNA表达水平,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检测二维混合培养条件下成骨分化标志物RUNX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量,体外三维培养获得的细胞团块经石蜡切片做Vonkossa染色(银染)定量分析成骨分化的阳性区域及表达强度.结果与结论:①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转化生长因子β2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转化生长因子β2 mRNA水平高于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体外二维培养条件下细胞爬片RUNX2免疫组化及体外三维培养石蜡切片Vonkossa染色均发现共转染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强于单独转染组(P<0.05);④结果表明,慢病毒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2的重组质粒过表达具有协同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

    作者:常晓朋;陈涛;赵寅;梁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联合应用可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早期腱-骨界面断裂强度与刚度,促进移植物与骨隧道早期愈合.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腺病毒载体Ad-GFP-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 h后检测GFP基因表达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将54只新西兰大白兔(购买于重庆市医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8只,均建立前交韧带重建模型,实验组将基因转染48 h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混合,注射至腱-骨界面;对照组将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混合,注射至腱-骨界面;空白组未注射任何材料.术后第4,8,12周分别获取股骨-移植肌腱-胫骨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测与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转染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转染效率为(86.1±6.3)%;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胞浆内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阳性;Western-blot检测可见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表达条带;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对照组腱-骨愈合效果明显优于空白组,实验组腱-骨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③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实验组、对照组的大载荷、刚度均强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的大载荷、刚度均强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进一步增强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胶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效果.

    作者:朱乐全;卢剑华;冉俊岭;杨卫保;王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背景:急性脑缺血时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到破坏,紧密连接蛋白转录或表达发生改变,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而形成脑水肿.目的:旨在从紧密连接蛋白的调控方面,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80只大鼠(山东省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模型组(n=1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16),补阳还五汤组(n=16),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联合组,n=16).利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前3 d开始,补阳还五汤组、联合组给予补阳还五汤15 mL/kg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1 d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联合组尾静脉注射含1×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其他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后3,5 d取缺血侧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Occludin、Claudin-5、JAM-A、ZO-1等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缺血脑组织中Occludin、Claudin-5、JAM-A、ZO-1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②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联合组缺血脑组织中Occludin、Claudin-5、JAM-A、ZO-1的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以联合组上调为明显(P<0.01);③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血脑屏障的修复具有协同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缺血脑组织中Occludin、Claudin、JAM-A、ZO-1的蛋白表达来维持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完整性,以实现脑保护的作用.

    作者:张运克;车志英;李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关节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共培养方式对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背景:在关节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环境中,软骨细胞功能活跃,增殖速度加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了软骨细胞的表型维持,而且少量软骨细胞提供的微环境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降低了软骨分化过程中出现的肥大表型和软骨内骨化,但是影响共培养系统中细胞增殖分化的因素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触共培养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共培养方式,为探讨共培养系统中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和培养新西兰兔(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代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1:3的比例直接混合在24孔板进行接触共培养为接触共培养组,以1:3比例分别在Transwel的上室和下室进行非接触共培养为非接触共培养组,共培养21 d.细胞爬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COL2a1及Cx43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应用CCK8检测共培养系统中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糖胺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3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共培养细胞COL2a1和Cx43的表达.然后添加转化生长因子β3进行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触共培养和非接触共培养,比较细胞增殖、糖胺聚糖水平、COL2a1及Cx4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高,接触共培养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P<0.05),糖胺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3水平以及COL2a1和Cx43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②添加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3共培养21 d,接触共培养组细胞增殖、糖胺聚糖水平、COL2a1及Cx43的表达与未添加转化生长因子β3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非接触共培养组的细胞增殖、糖胺聚糖水平、COL2a1及Cx43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但仍明显低于未添加转化生长因子β3的接触共培养组(P<0.05);③结果表明,接触共培养比非接触共培养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x43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赵文慧;皮洪涛;冯万文;李向东;王建伟;刘岳鹏;姜洋;马建新;夏亚一;王翠芳;邵林林;李春辉;郁洪阳;刘尚林;董言斌;马亚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与机制

    背景:皮肤烧烫伤是一类非常常见且致死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探索有效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意义重大.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是否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迁移产生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并利用角质形成细胞特异标记蛋白Keratin 14进行鉴定;超速离心法分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利用外泌体特异标记蛋白CD9、CD63和CD81进行鉴定;将纯化好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以不同质量浓度(0,10,20,50,100 mg/L)加入第3代角质形成细胞中,在处理的不同时间点(0,12,24,48 h)进行增殖和迁移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迁移,在质量浓度为50 mg/L和处理48 h时增殖显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通过调控ERK、AKT和STAT3蛋白的磷酸化而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迁移.

    作者:田新立;江波;颜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小鼠皮肤损伤

    背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促进软组织愈合,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具有促进皮肤再生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促进皮肤损伤修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C57/BL6小鼠(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全层皮肤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自造模后即开始治疗,各组分别涂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专用培养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富血小板纤维蛋白,3次/d,连续7 d.在治疗后的1,3,7,10 d测量创面大小并计算治疗后3,7 d的创面愈合率;治疗后第14天进行创面愈合的组织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专用培养基组相比,其他3组创面愈合时间缩短;②治疗后3,7 d,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3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专用培养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组织学分析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小鼠创面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聚集、血管新生、肉芽组织重塑、上皮化均比其他3组明显,伤口愈合效果好;④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应用能有效促进小鼠皮肤损伤的修复,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或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作者:黄敏;颜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的分子机制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已广泛用于组织填充修复,但是其对皮肤瘢痕抑制和修复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取第3代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别以0,3×104,6×104,1.2×105/孔接种于Transwel小室的上室(0为对照组,只含细胞培养液),取第4代对数生长期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以6×104/孔接种于下室(脂肪干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比例分别为0.5:1,1:1和2:1),进行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培养24 h取下室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①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能够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能力,并且随着脂肪干细胞所占比例的升高,抑制作用显著增强;②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能够显著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并且随着脂肪干细胞所占比例的升高,促进作用显著增强;③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能够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ERK、Bcl-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④结果表明,脂肪来源干细胞通过抑制ERK/β-catenin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并促进凋亡.

    作者:李响;吴志贤;刘宏伟;梁杰;莫自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两种方法的比较

    背景:干细胞因其可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而在临床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效率不高,为此作者对传统的诱导方法进行了改良.目的:探讨2种不同方法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及2种诱导方法的优劣.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干细胞鉴定,在神经营养因子诱导方案下,采用相同的诱导剂(2%B27、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L表皮生长因子),2种不同的诱导方法将其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传统方法:将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青链霉素合剂加入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诱导,3 d后加入全反式维甲酸,共培养10 d;改良方法:将B27、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青链霉素合剂及胎牛血清加入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诱导,6 d后用胰酶消化后重新接种于共聚焦小皿内,次日去除B27和胎牛血清,并加入全反式维甲酸,共培养14 d).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对诱导分化后细胞表面神经标志物——神经丝蛋白(NF-M)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进行检测,比较2种方法诱导后细胞表面神经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结果与结论:①成功分离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其高表达CD29、CD105,低表达CD34、CD45,符合干细胞特性;②2种方法诱导后,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均可呈现神经细胞样改变,免疫荧光检测提示2种方法诱导后细胞中神经丝蛋白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③传统方法组神经丝蛋白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18.73%和18.01%,改良方法组二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7.48%和29.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2种诱导方法均可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在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形态、神经标志物(神经丝蛋白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方面,改良方法更具有优势.

    作者:王武;齐保军;武忠炎;崔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钟基因在不同胎龄小鼠胚胎和孕鼠的表达规律

    背景:胚胎发育过程中,周期性节律出现的时间和作用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钟基因在不同胎龄胚胎、孕鼠肝脏和骨骼肌的时空表达特点.方法:收集ICR小鼠胎龄10-17 d全胚胎,用抗CLOCK和抗Per1多克隆抗体对胎龄10-17 d小鼠胚胎心脏、肺、肝和体壁骨骼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胎龄10-17 d小鼠胚胎、孕鼠肝脏和股四头肌的cDNA作模板,定量RT-PCR分析钟基因BMAL1、CLOCK、Per1和肌调节因子myogenin、Tcap、MAZ的表达规律.结果与结论:①小鼠胚胎发育早期,全胚的钟基因相对表达较低;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胎龄10至11 d,心脏未见CLOCK和Per1阳性细胞,孕鼠子宫蜕膜组织中可见略高于背景的CLOCK弱阳性细胞和Per1强阳性细胞;胎龄13 d,左心房底壁和左右支气管气道平滑肌清晰可见CLOCK阳性细胞;胎龄14 d,体壁骨骼肌出现CLOCK和Per1阳性细胞;胎龄15 d始,全胚的钟基因表达明显升高,但未呈现周期性节律波动,Z线相关蛋白Tcap表达显著增高,提示肌节发育,肺叶内细支气管壁可见CLOCK阳性细胞,右心房出现少量Per1阳性细胞;胎龄16至17 d,肺叶内终末细支气管气道平滑肌呈CLOCK和Per1阳性,右心房出现Per1强阳性细胞;③胎龄10-17 d肝脏内始终未见CLOCK和Per1阳性细胞;④胚胎发育过程中MAZ表达水平始终高于myogenin和Tcap,可能参与骨骼肌细胞的分化,钟基因在孕鼠骨骼肌呈稳定周期性节律表达;⑤结果表明,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钟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发育成熟相关;心脏、肺和骨骼肌发育可能受钟基因的调节,心房和心室发育不同步,右心室发育晚;小鼠胚胎昼夜节律和功能活动变化可能受孕鼠骨骼肌影响.

    作者:闫银弟1;罗旭光2;杨艳萍1;李海荣1;崔慧林1;曹锡梅1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银离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的Meta分析

    背景:国内外治疗糖尿病足使用的敷料种类有很多种,其中银离子敷料应用广泛,但尚未形成定论.目的:应用Meta分析法评价银离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lsevier、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银离子敷料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18年3月,文献质量的评价和资料提取由2名研究员进行,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7篇文献,共642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离子敷料组伤口痊愈率明显高于其他敷料组[OR=2.34,95%CI(1.57,3.48),P<0.0001],上皮形成时间明显早于其他敷料组[MD=-2.22,95%CI(-2.77,-1.66),P<0.00001],肉芽组织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其他敷料组[MD=-2.84,95%CI(-3.26,-2.41),P<0.00001],创面基本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其他敷料组[MD=-11.13,95%CI(-19.87,-2.39),P=0.01];③结果表明,银离子敷料能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

    作者:黄锐娜;黄锐佳;牛彩丽;邱文波;吴小婉;王小俊;王海焦;杨超洁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椎体后凸成形治疗Kummell病过程中发生的骨水泥渗漏

    背景:目前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形态及磁共振表现与Kummel病的相关性已有相关报道,但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程度与Kummel病相关性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Genant分级与Kummel病的相关性,探讨Kummel病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骨水泥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行保守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4例,共109例椎体,涉及骨折椎体节段为T9-L4,依据Genant半定量评估法将骨折椎体进行分级(轻度畸形48例、中度畸形34例、重度畸形27例),保守治疗6个月后复诊,MRI成像观察骨折椎体节段裂隙征发生情况,判定Kummel病,同时评估严重程度(Ⅰ型、Ⅱ型、Ⅲ型).对诊断为Kummel病的患者进行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X射线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治疗后随访观察疼痛、腰背部功能、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84例患者中,23例出现骨折椎体节段裂隙征,轻、中、重度畸形患者中骨折椎体节段裂隙征的发生率分别为3%,6%,12%,以T12椎体多发;②23例Kummel病患者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6例Ⅰ型患者中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各1例,14例Ⅱ型患者中发生2例骨水泥椎间盘渗漏、1例椎旁渗漏,3例Ⅲ型患者中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各1例;不同分型间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发生率比较无差异;③23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的疼痛、腰背部功能、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④结果表明,随着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Genant分级的提高,Kummel病发生率随之增加,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治疗Kummel病后的骨水泥渗漏率较高,且多趋于椎间盘内渗漏.

    作者:路文超;王宇鹏;湛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钛铜合金纳米管形貌能够降低细菌活性并促进成骨细胞功能

    背景:植入物的感染仍然是严重的骨科术后不良反应.铜是一种目前已知具有抗菌性能的金属.研究表明,通过纳米技术制备纳米结构金属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在体内的黏附、增殖和骨结合.临床上常见的重要植入物相关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用来测试抗菌性能的钛-铜合金纳米管.目的:观察钛-铜合金纳米管的抗菌能力及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将不同材料(纯钛、钛纳米管及5%-钛铜合金纳米管)与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共培养6,24 h,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和增殖.比较了钛-铜合金纳米管、纯钛纳米管和纯钛的抗菌性能.在各组材料形貌表面种植成骨细胞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在各组材料表面种植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其抗菌性能.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可见,钛纳米管和钛-铜合金纳米管表面良好的细胞黏附性,小鼠成骨细胞形态良好,排列规则;纳米管组细胞增殖情况优于纯钛组,而钛-铜合金纳米管与钛纳米管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细菌黏附实验显示,与钛铜合金纳米管相比,钛金属和TiO2纳米管上的细菌数量更多;③结果证实,钛-铜合金纳米管对细菌黏附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不影响成骨细胞的生物功能.

    作者:张磊;张杭州;Alieu Kamara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新型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背景:多孔磷酸三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可改善传统PMMA骨水泥骨传导性差的不足,但加入的大量致孔剂显著降低了复合骨水泥的力学性能.目的:为改善多孔磷酸三钙/PMMA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制备含不同比例纳米磷酸三钙、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复合PMMA骨水泥,观察其力学性能、凝固性能、成孔性能及生物安全性.方法:向PMMA骨水泥固相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纳米磷酸三钙(质量分数40%,50%,60%),液相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质量分数0%,5%,10%,15%,20%),混合固相与液相,制备不同组分的复合骨水泥,检测各组分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凝固高温度及凝固时间,筛选优选比例组分骨水泥.将优选组分骨水泥浸泡在模拟人细胞外液中12周,扫描电镜观察成孔性能.采用优选组分骨水泥浸提液培养成骨前体细胞,24 h后利用CCK-8法检测吸光度,计算细胞活力.结果与结论:①在固相中加入40%,50%的磷酸三钙,可增强复合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但当其比例达到60%时,复合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明显下降;磷酸三钙可明显降低复合骨水泥的抗弯性能,呈线性关系;在液相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可加强复合骨水泥的抗压、抗弯强度,但当浓度超过15%时,复合骨水泥的力学性能不再增强;②复合骨水泥的凝固高温度约为80℃,与磷酸三钙、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比例无关;复合骨水泥的凝固时间随磷酸三钙比例的增加而缩短,随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比例的增加而延长;③优选组分骨水泥比例,纳米磷酸三钙为50%,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0%,5%,10%,此3种复合骨水泥在模拟人细胞外液中浸泡12周后,表面可形成孔径约为100μm的多孔结构;④在3种优选复合骨水泥浸提液中,成骨前体细胞活力均大于75%,无细胞毒性;⑤综合以上结果发现,在加入PMMA固相中加入50%磷酸三钙、液相中加入10%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优复合骨水泥配方.

    作者:高山;周方;吕扬;袁亮;李爱玲;邱东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明胶海绵/β-磷酸三钙复合物联合不同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再生的评价

    背景:目前,常用的提高组织再生率的方法是将生长因子与支架材料相结合,因此基因增强的骨组织工程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评价明胶海绵/β-磷酸三钙复合物联合不同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再生效果.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制备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4组干预,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单纯明胶海绵/β-磷酸三钙复合物、载10,100,2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明胶海绵/β-磷酸三钙复合物.植入后8周取植骨材料及其下的颅骨,通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分析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明胶海绵/β-磷酸三钙复合物被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大量的新生血管及淋巴细胞,在β-磷酸三钙颗粒周围可见巨噬细胞,β-磷酸三钙颗粒未见明显吸收,β-磷酸三钙与颅骨间有新骨形成,新骨骨小梁之间有较多活跃的骨细胞,编织骨结构紊乱,编织骨下方为成熟的板层骨,是未破坏的原有颅骨;载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明胶海绵/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新骨形成量多,单纯明胶海绵/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新骨形成量少.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明胶海绵/β-磷酸三钙复合物可促进骨缺损中的骨再生,其中以100 n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骨再生效果好.

    作者:崔婷婷;邱泽文;贵林;仲维剑;马国武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动态载荷下牙半切与种植体联合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背景:磨牙半切除术后传统的修复方式对基牙健康均存在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牙半切与种植体联合为下颌磨牙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对比动态载荷下牙半切与种植体联合修复、单种植体修复和双种植体修复下颌磨牙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分别建立牙半切与种植体联合修复、单种植体修复、双种植体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修复体施加一个周期0.875 s的动态载荷,分析种植体、天然牙根及其周围骨组织在咀嚼周期不同阶段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同一材料咀嚼周期不同阶段的应力对比:种植体、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应力变化,舌颊向加载>颊舌向加载>垂直向加载;天然牙根的应力变化,垂直向加载>颊舌向加载>舌颊向加载;②1个咀嚼周期末种植体、皮质骨、松质骨的应力对比:牙半切与种植体联合修复模型>双种植体修复模型>单种植体修复模型;③种植体与基台连接处安全系数较低,是发生疲劳破坏的危险区域;牙半切与种植体联合修复模型的种植体使用寿命远大于种植体再口腔内受到的咀嚼压力次数,不会发生疲劳断裂现象;④结果表明,牙半切与种植体联合修复遵循仿生学原理,对咬合力的调节有重要作用,从生物力学角度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下颌磨牙修复方式.

    作者:邹英楠;王屹博;丁超;潘新宇;史久慧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