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EBM RP)是一种新型金属粉末快速成型技术,它具有精准、复杂成型的特点,已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医疗植入器材等领域显示独特的应用优势。目的:探索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用于骨科植入物时表现出的产品性能、个性化定制能力,尤其是诱导骨长入能力。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东方早报》《世界科学》《中国骨科杂志》,以及相关的中英文会议论文集。所有检索时间均截止至2013年9月。纳入标准:①应用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的文章。②外科植入物相关文章。后选择50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EBM态Ti6Al4V骨科植入物具有良好的产品综合性能;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技术具有优良的个性化定制能力,尤其是生成的3D连通的孔隙结构,可提供诱导骨长入的结构性条件,在骨科植入物方面享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王彩梅;张卫平;王刚;闫慧;杨晓杰;李志疆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临床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方案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共识,如何保留患者的股骨头也一直是临床治疗的核心。目的:综述目前国内外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现状,主要分析多孔钽金属棒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年1月至2013年8月的 PubMed 数据库,在标题和中以“avascular necrosis”,“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和“tantalum rod”为主题词检索有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分型及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相关性差以及内容重复的文献,后选择42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髓芯减压+多孔钽金属棒置入是一项治疗股骨头尚未塌陷的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微创技术,能延缓或防止早期股骨头坏死进一步发展,但对于出现股骨头塌陷、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晚期患者效果较差。虽然多孔钽金属棒置入在临床已开始应用,有些报道也显示出令人振奋的短期疗效,但其在临床治疗经济学方面的效果仍需要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来权衡。
作者:刘敬锋;冯建民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颈椎病已取得确切疗效。目的: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技术的术式演变、各术式的优缺点及临床常见并发症3个方面对此术式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做一简要阐述。方法: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适应证,术后并发症”,“unilateral open-door,expansive laminoplasty, indication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保留65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技术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伴颈椎椎管狭窄等疾病疗效肯定,临床医师应该慎重地选择术式和有意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代杰;买尔旦?买买提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外科治疗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能够大程度的切除病变滑膜,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膝关节功能和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行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病检均为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其中24例患者行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10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后根据病情行辅助放疗。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结果与结论:34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41.3个月。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为(86.3±10.3)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5.5±13.2)分(t=3.81,P=0.016,P<0.05)。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40.7±2.2)分提高到(90.2±1.1)分(t =6.27,P <0.01);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治疗前的(34.2±3.9)分提高到(80.8±1.9)分(t=16.58,P<0.01)。证实,关节镜下滑膜切除结合辅助放疗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取得较好效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较好恢复膝关节功能,且复发率较低。
作者:雷鹏飞;谢杰;文霆;钟达;汪龙;杨序程;胡懿郃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文献报道营养状况不良与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的死亡存在相关性,但国内此项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血液白蛋白、淋巴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130例髋部骨折患者,年龄大于70岁,均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双动头置换治疗。患者入院时测量白蛋白、淋巴细胞数及血红蛋白,置换后随访1年,或者随访至患者死亡,其中有效随访92例。采用 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中,20例(22%)白蛋白<35 g/L,67例(73%)淋巴细胞数<1.5×106 L-1,56例(61%)血红蛋白<120 g/L。Kaplan-Meier法分析提示,白蛋白正常患者(≥35 g/L)的生存率显著高于白蛋白减低患者(<35 g/L)(P<0.01);淋巴细胞数正常(≥1.5×106 L-1)与淋巴细胞数减低(<1.5×106 L-1)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红蛋白正常患者(≥120 g/L)的生存率显著高于血红蛋白减低患者(<120 g/L)(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减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提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与其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常规的入院检验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振恒;方永超;阚翔翔;郭亭;赵建宁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唐进;杨涛;熊小江;陈林;程智勇;占方彪;廖乙名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半肩或全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在迅速消除患者疼痛、有效恢复关节功能等方面临床疗效较好。目的:分析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按Neer分型:其中,三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10例。以X射线观察、Neer评分标准对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与结论:12例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6-48个月)。Neer评分: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随访期X射线显示内假体位置良好,无关节周围骨折、神经损伤、感染、脱位和松动等并发症。说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半肩关节置换中须注意肩袖的有效修复和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结合置换后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长路;刘晓民;黄健;聂慧娟;马钢;丁良甲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活动量较大、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年轻患者。目的:分析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近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1例,评估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为(92.0±3.4)分,优良率94.1%。置换后无关节脱位病例发生,3例轻度跛行,均未作特殊处理。至随访结束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未见假体松动、下沉及碎裂发生,假体周围无透亮线形成。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活动量相对较大的青壮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能有效减少因磨损碎屑造成的骨溶解,减少假体的松动及下沉,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侯喜君;李霖;王春华;李玉强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肝硬化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等骨科治疗者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其围置换期处理是骨科医生的一大挑战。目的:分析合并肝硬化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合并肝硬化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置换前后的诊治措施及疗效。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髋关节置换均顺利完成,随访均超过5个月。置换前Child-Pugh分级A级7例病例中5例置换后2周内动态观察评级仍维持A级,2例上升为B级,护肝支持治疗后均按时拆线出院。置换前B级者6例中2例置换后黄疸加剧并腹水,升为C级,其中1例置换后5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予以生长抑素及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出血迅速控制,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时Harris评分髋关节的功能良好。结果提示在充分评估肝功能状况,全面围手术期处理的保障下,肝硬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许杰;黄晶;马若凡;李登;蔡志清;李亮平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目前,内固定治疗逐渐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治疗,而内固定置入方法和置入材料种类较多,那么哪种方法临床疗效好呢?目的:对比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6例,根据自愿选择治疗方式,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髋关节置换置入治疗转子间骨折。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X射线检查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患者切口小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但出血量及操作时间均高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长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Harris评分低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P<0.05)。提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出血量少,且临床疗效好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患者,但长期疗效如何尚待进一步评估。
作者:王亚平;路通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股骨颈保留型(Col 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假体为意大利骨科医生Pipino与德国LINK公司联合设计开发。该假体手术操作手册中推荐截骨平面是否适合国人股骨结构特点以及所采用截骨方式是否会引起假体以及股骨应力发生变化,目前尚未见研究报告。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和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股骨颈保留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以及应力分布变化。方法:①回顾分析36例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及36例普通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通过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前后偏心距变化、IDES-Engh放射学及并发症等指标评价疗效。②建立两种不同截骨平面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股骨转子间窝上1.5 cm及头颈交界处为截骨平面带来的偏心距差异、股骨以及假体应力分布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头颈交界处为截骨平面的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短期随访临床疗效优良,与普通生物型无明显差别。②有限元分析显示:头颈交界为截骨平面与转子间窝上1.5 cm为截骨平面比较,偏心距增大,假体及股骨所受应力增大,但应力分布相同。
作者:孙玉玺;付志厚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仿真力学具有可重复性和对模型无损伤性的优势,加上个性化结构模型提高了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选择虚拟置换后对膝关节的力学分析不失为一种优化尝试。目的:通过膝关节置换虚拟手术,用有限元法全面分析术后的膝关节接触面的受力状况,为下一步“手术规划”实验提供客观资料。方法:CT/MR扫描患侧膝关节,激光扫描假体,经逆向软件数字化重建假体、膝关节及其韧带并测量下肢力线,根据膝关节置换标准,用Mimics中的Simulation性能模拟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截骨、置入假体之后,再将所得的模型导入ANSYS划分网格、材料赋值、施加载荷,以有限元法分析接触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获得佳的全膝关节置换后3D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测得的力学数据与前人在力学实验中对假体直接测试所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以有限元方法分析出虚拟置换后膝关节的结构形变、应力分布、内部能量变化等情况,有利于寻找假体置入的佳位置、优化截骨、预见手术结果,成为手术规划不可缺少的数据。
作者:彭鳒侨;张占磊;钟世镇;何二兴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在治疗上选择甲氨蝶呤单独疗法还是三联疗法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甲氨蝶呤单独疗法与甲氨喋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三联疗法比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 NRR (http://www.updatesoftware.com/National)、CCT(http://www.control ed-trails.com)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手工检索(中文主要骨科杂志)。收集甲氨蝶呤单独疗法与甲氨喋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三联疗法比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4篇,共297例患者,方法学质量均为B 级。Meta分析结果表明,甲氨蝶呤单独疗法与三联疗法比较,甲氨蝶呤单独疗法在血沉方面的改善要大于三联疗法[MD=7.0195%CI(2.82,11.19),P=0.001],三联疗法在关节改善情况方面优于单独疗法[OR=0.6295%(0.41,0.95),P=0.03],在不良反应上,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ACR因文献未提供详细数据未能做Meta分析。与三联疗法治疗相比,甲氨蝶呤单独疗法更明显降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沉,但在关节功能改善方面三联疗法要优于甲氨蝶呤单独疗法。而在不良反应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因这次系统评价纳入的病例数较少,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增加证据的强度。
作者:张磊;努尔艾?沙吾塔力;阿依娜孜?巴达力汗;杨康华;乌兰拜?唐克杰;黄勇;加莎热特?杰力勒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骨质疏松伴腰椎退行性病变行椎弓根钉固定骨质疏松的椎体后可能会出现螺钉的松动、脱落,使用固化材料强化椎弓根钉能提高治疗效果。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内固定中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和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加强椎弓根钉两种技巧的临床效果。方法:腰椎滑脱、腰椎失稳、严重腰椎管狭窄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共61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椎弓根钉组和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组。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操作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中2例患者出现了注入的骨水泥渗漏,随访未造成新的神经损伤。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未出现逐渐的增强趋势;硫酸钙骨水泥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出现渐进性的改善,与患者治疗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改善率呈线性相关。两组患者未出现螺钉松动、拔出及神经功能的异常。表明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似,硫酸钙骨水泥能增加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
作者:江泽华;朱如森;袁建军;邵高升;张学利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生物力学的观点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在后凸的顶点处截骨佳,但术中脊髓损伤的风险大。目的:分析联合应用椎板间截骨+椎体截骨+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36例,均采用PSO(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截骨+SPO(Smith-Peterson Osteotomy)联合截骨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结果与结论:36例患者未发现植入物修复后矢状位失平衡者,矢状位失衡的改善率为64%。患者植入物修复后胸腰椎后凸角的到恢复,改善率为60%;颌眉角的改善率为98%,疼痛症状缓解程度为64%,ODI 指数95%;均未发生拔钉、断钉、断棒现象。说明选择性截骨矫形技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能够获得稳定的内固定疗效,防止出现矢状位失平衡,以及强直性脊柱炎因骨质疏松导致的拔钉、断钉、断棒现象的发生。
作者:王晓平;陆明;马华松;周建伟;袁伟;陈阳;牛晶;任冬云;秦柳花;郑蕊;张敬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目前多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但其固定方法目前尚有争议。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应用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及医师建议分为空心螺钉组(n=25)和缝线组(n=21),分别在关节镜下行空心螺钉与缝线内固定。结果与结论:空心螺钉组与缝线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固定后 Ikeuchi 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空心螺钉组患者固定后功能训练时间明显比缝线组短(P <0.05)。提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比缝线有利于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恢复。
作者:陈维东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均作为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但目前尚不能肯定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哪个更具优势?目的:探讨比较PHILOS和 LPHP这两种锁定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 LPHP 治疗组(n=27)和PHILOS治疗组(n=34)。均根据Neer分类,LPHP组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9例;PHILOS组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11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6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6个月),PHILOS组和LPHP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随访1年时优良率分别为81.5%,82.4%;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等优点,两种锁定板目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治疗移位和不稳定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效的切开复位内置物。
作者:陈立;赵弟庆;杨广忠;陈刚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锁骨中段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罕见的损伤,目前对其内固定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意见。目的:探讨锁骨中段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这种罕见损伤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1年收治的3例锁骨中段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分别采用锁骨解剖锁定钢板+钢丝喙突下环扎、锁骨解剖锁定钢板+锁骨钩钢板、锁骨解剖锁定钢板+双Endobutton钢板重建喙锁韧带的方法行内固定。比较3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肩关节功能评估等。结果与结论:1例病例漏诊,仅诊断为锁骨中段骨折。3例病例均得到12个月以上的门诊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分别在内固定后12,9,11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病例3的Endobutton钢板未取,取出内固定后无再脱位发生。在患者取出内固定前及取出内固定后对疼痛、日常功能、活动度及肌力进行综合评估,3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前评分分别为64,71和92,取出内固定后评分分别为68,79和95。使用双Endobutton钢板结合锁骨锁定钢板治疗的病例功能恢复好。提示双Endobutton钢板结合锁骨钢板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的理想内固定选择。
作者:陈羽;宋烜;俞思明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治疗后常出现膝关节功能受限,但对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也各说不一。目的:筛选分析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受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21例股骨髁部复杂骨折患治疗后6及12个月回访信息,依Merchan标准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合并伤情况、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骨折类型、固定方式、手术时机、内固定后石膏固定情况、切口愈合情况、骨愈合情况及功能锻炼情况等12项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总结出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以内固定后是否发生膝关节功能受限作为因变量 Y,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X,选择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性别(X1)、是否合并伤(X3)和软组织损伤情况(X4)及手术时机(X6)共4个因素不能引入模型,说明上述4个因素与内固定后是否发生膝关节功能受限无显著相关。其他8个因素则进入多因素分析模型,表明患者内固定前致伤原因(X2)、内固定前骨折类型(X5)、内固定方式的选择(X7)和植骨与否(X8)、内固定后石膏固定与否(X9)、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锻炼与否(X10)及伤口愈合情况(X11)、骨愈合程度(X12)等8个危险因素与股骨髁部复杂骨折内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受限有较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松军;王兆杰;谭伟源;邝立鹏;陈军平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文献报道采用X射线透视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骨盆髋臼骨折,但其内固定时间长,且患者与医生的放射暴露量大。目的:评价ISO-C3D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技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下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髋臼骨折31例,患者伤后至内固定时间为4-13 d。所有患者随访满1年。结果与结论:患者内固定治疗中除1例伴有骶髂关节损伤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出血量约300 mL,其余患者平均出血量18 mL。内固定中共置入螺钉42枚,髋臼前柱骨折螺钉24枚,后柱螺钉18枚,所有螺钉均一次性准确置入。平均内固定时间59 min,平均透视时间为39 s。31例患者治疗后1周疼痛明显减轻,均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至随访结束,摄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无螺钉断裂及松动,根据Matta临床评分标准,优23例,良8例,优良率100%。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根据Majeed 评分系统:优2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提示ISO-C3D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可实现坚强内固定,且治疗中创伤小,内固定后并发症较少。
作者:马玉鹏;周东生;李连欣;穆卫东;何吉亮;李庆虎 刊期: 2013年第52期
喜欢山楂花,因其可泡茶或入药。近的科学研究还显示,山楂花中总氨基酸含量高,其次是叶,果实中含量低。山楂花中含治疗心律不齐的谷氨酸量高,比叶高2.7倍,比果实高15倍,所以呐,一些研究者在开发山楂花治疗缺铁性贫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不齐、调节血脂及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功能,说这花呀比叶和果都好!
作者:王莉莎 刊期: 2013年第52期
背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骨组织力学性能测试的试验标准。以往将传统传感器引入骨折位移的研究,存在精度低、高消耗成本等问题。目的:采用数字散斑法测量肱骨骨折内固定后钢板螺钉的位移特点。方法:取8根肱骨,于其中点横断,制造肱骨中段骨折模型。将标本用8孔钢板固定,骨折线两端各使用4枚螺钉。将实验模型设计成5种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状态a是骨折后加压钢板坚强内固定组(未锯断,模拟骨折愈合),状态b是在状态a锯断后基础上近端去1枚螺钉,状态c是在状态b的基础上远端去1枚螺钉,状态d是在状态c的基础上近端去1枚螺钉,状态e是在状态d的基础上远端去1枚螺钉。螺钉编号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1-8号,即骨折线上位螺钉为1-4号,骨折线下位螺钉为5-8号。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100 N与500 N测量,通过相关软件计算位移。结果与结论:在不同载荷间的总位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155,P<0.001),即随着加载力的增大,5种模拟状态下第4钉、第5钉的总位移值均呈逐渐增大趋势。提示骨折线两端的2枚螺钉是承受较多应力的部位(应力集中),易于发生断裂,应选用比现有螺钉直径增大1-2.5 mm的螺钉,增加骨折线旁固定螺钉的稳定性以避免断钉等后遗症。
作者:杨利萍;田明;周轶平;叶宏;李必俊;陈英杰 刊期: 2013年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