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人多能干细胞的出现与发展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但其在基础/临床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还有诸多限制,建立安全有效标准化的冷冻保存方案是人多能干细胞广泛应用面临的重大挑战.目的:回顾人多能干细胞冷冻领域的研究进展,探索造成冷冻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及改进方式,致力于促进新的更有效的冷冻方案形成.方法:以“人多能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玻璃化、程序化冷冻、慢冻法、冷冻保存”为中文检索词,以“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umanintro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vitrification,programmed cryopreservation,slow-freezing,cryopreserva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VlP)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有关人多能干细胞冷冻保存技术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及重复文献,保留58篇文献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了解人多能干细胞冷冻过程中造成冷冻损伤的原因和机制,是寻找高效的冻存方案的关键.需要更清晰的了解冷冻过程中损伤的原理,改进和创新低温生物技术来避免各种冷冻损伤的发生并致力于探讨可重复的,高效的,符合GMP要求的,能大规模冻人多能干细胞的方案.
作者:刘鸿燕;黄元华;马燕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近年来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细胞替代疗法可以用来治疗传统治疗方案难以治愈的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综述干细胞在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新进展.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6至2014年有关干细胞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tem cell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ematopoietic stem cell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myocardial infarction,intestinal stem cell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cute lung failure”,中文检索词为“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肌梗死,肠道干细胞,炎症性肠病,急性肺衰竭”.排除陈旧性、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的文献,收集到47篇相关文献纳入综述.结果与结论: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分化阶段,其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也可以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将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备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在干细胞应用过程中,应重视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例如社会伦理问题、干细胞的获取与存活、特异性诱导分化等,积极推动干细胞的应用.今后应多着眼于转化医学研究,建立大动物模型,填补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之间的证据,同时更多标志性的原始创新性工作急待开展.
作者:冯涛;考晓明;嵇武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近年来逐渐应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目的:分析国内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4种风湿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主要以“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肌炎”、“系统性硬化症”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收集2004年至2013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对其中1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12篇文献共报道76例风湿性疾病患者,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46例(61%),类风湿关节炎21例(28%),多发性肌炎/皮肌炎8例(1 1%),系统性硬化症1例(1%),76例患者移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未涉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报道,随访期间7例(9%)出现病情复发,其中1例死亡.说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总体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更多的临床病例、随访资料和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作者:陈欢雪;王晓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近10年来干细胞研究所取得的巨大进展,不仅影响和促进了生物学及其相关基础科学,而且还在医学、药物开发、农业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目的:在干细胞的定义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明确定义将有利于干细胞研究的快速发展.方法:回顾干细胞的发展和概念提出,特别是通过中英文权威定义的比较,提出作者的看法.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的定义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一些中英文表述不同影响了理解.例如,“多能干细胞”对应译成两个单词:Pluripotent Stem Cell和Multipotent Stem Cell,然而Pluripotent和Multipotent两个单词的英文意义不同.为了学术交流和沟通,作者提出将Pluripotent Stem Cell称为“万能干细胞”,而保留Multipotent Stem Cell为“多能干细胞”的定义.以上结论供广大同仁探讨,以利于抛砖引玉.
作者:林同香;蔡焕焕;林益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制备较易、具备有较强的自我增殖能力、稳定的生物学性状、低免疫原性、能在宿主脑中生存较长时间、易于转染外源性基因且有较高的转染率、对肿瘤细胞具有趋向性而成为一种较有希望的基因治疗的靶细胞.目的:利用不同基因转移的方法分析间充质干细胞用于临床多种难治性疾病基因治疗的优势和缺陷.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英文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gene therapy”.共检索到文献2 1 14篇,终纳入符合标准的42篇文献.结果与结论:基因治疗有多种,按基因操作分为:①基因修正和基因置换.②基因增强和基因失活.按靶细胞分为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体细胞基因治疗.按给药途径分为活体外途径和活体内途径.相对与其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宿主脑中生存较长时间、易于转染外源性基因且有较高的转染率、对肿瘤细胞具有趋向性而成为一种较有希望的基因治疗的靶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其移植物抗宿主病、克隆氏病的治疗在国外已经进入到3期临床阶段.国内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临床上一些难治性疾病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探索干细胞移植佳治疗窗口,寻找适宜的基因剂量、移植细胞数量及合适的治疗时机,发挥佳的治疗效果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丽春;李剑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对于高原地区受到环境负面影响的组织创伤,例如高原骨缺损,干细胞的特点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加速创伤修复的方法.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高原股骨缺损的创伤恢复效果.方法:分离提取雄性Wistar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表型鉴定.雌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实验性股骨圆形缺损后随机均分为平原对照组、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原对照组、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n=20).治疗后第30天拍X射线片观察股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并于第10,20,30天分别采集股骨缺损区组织,检测其中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与结论: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股骨缺损区愈合速度较高原对照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原对照组高(P<0.05);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缺损区愈合速度也比平原对照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也较平原对照组高(P<0.05).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缺损区愈合速度较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P<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局部移植可提高高原股骨缺损区局部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加速缺损区的创伤修复速度,但高原股骨缺损区的愈合修复较平原组慢.
作者:王鲲;伏小平;杨志华;郑英;高瞻;高彩艳;买超平;哈小琴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神经前体细胞的免疫原性各家研究结果不一,尤其是体内移植后的机体免疫反应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体外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组成型及诱导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情况;体内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大鼠脑缺血组织后局部免疫细胞活化情况,探讨神经前体细胞的移植排斥可能性及模式.方法:自pCX-hrGFP ES-D3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神经前体细胞,流式细胞术体外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Ⅰ,Ⅱ类分子表达及v-干扰素诱导前后表达变化.实验分3组,磷酸盐缓冲液组、神经前体细胞组分别于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模型造模后经侧脑室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注射及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假手术组不造模.免疫组化法观察纹状区ED1+、CD4+、CD8+细胞浸润情况;淋巴细胞再刺激增殖实验观测神经前体细胞诱导移植大鼠颈部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与结论:神经前体细胞组成型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Ⅰ类分子,几乎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分子;经γ-干扰素诱导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Ⅰ类分子进一步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分子亦有轻度上调,提示神经前体细胞有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移植实验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磷酸盐缓冲液组及神经前体细胞组均表现强烈的ED1+、CD4+、CD8+细胞浸润(P<0.05),说明脑缺血损伤本身能导致局部免疫细胞活化;神经前体细胞组比磷酸盐缓冲液组有更强的ED1+、CD4+细胞浸润(P<0.05),提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可能导致局部免疫更进一步活化,且以CD4+T细胞反应为主.磷酸盐缓冲液组及神经前体细胞组神经前体细胞诱导下的增殖指数值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1),但前两组增殖指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提示脑组织局部炎症导致颈部淋巴细胞增殖性增加,而离体神经前体细胞不足以单独刺激致敏淋巴细胞增殖.
作者:梅爱农;张苏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强神经的可塑性,诱导自身定向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目的:观察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及移植细胞的迁徙情况.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的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别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的黑质、纹状体和侧脑室内,移植后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迁徙与分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实验动物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对比实验动物旋转行为的改变,评估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与结论:移植细胞存活良好且分化出了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向黑质纹状体环路迁徙趋势明显;脑内多巴胺含量增加,动物旋转行为改善明显.表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的神经上皮干细胞多向黑质纹状体环路迁徙,且可增加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王家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研究报道在特定的体内外环境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包括神经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组织细胞.目的:评价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腰穿途径移植后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鞘内注射法将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到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分别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前、移植后3,9,12个月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改良Asworth肌肉痉挛程度分级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MRI变化;同时对随诊患者行胸片、心电图及血生化检查,客观评价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的安全性.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3,9,12个月,治疗组Asworth肌肉痉挛程度分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移植后9,12个月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及日常生活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在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相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2个月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MRI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示鞘内注射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疗效优于高压氧治疗.
作者:姚星宇;杨丽敏;侯吉峰;李伟伟;李宁;李光南;张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方式,近年来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供者来源广泛在临床应用较多,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仍是影响移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特点,探讨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方法及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的意义.方法: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52例,其中HLA全相合组31例,单倍体组21例.HLA单倍体组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T细胞免疫球蛋白预处理方案,HLA全相合组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干细胞植入.其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为48%(25/52),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为23%(12/52);全相合组及单倍体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9%(12/31)和62%(13/21)(P>0.05);全相合组及单倍体组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3/31)和43%(9/21)(P< 0.05);发生于移植后+30 d、+31 d-+60 d、+61 d-+100 d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发生在移植后+30 d内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于移植后+31 d-+60 d和+61 d-+100 d;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相合组与单倍体组相比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年无病生存率前者高于后者(P<0.05).说明采用上述移植方案,单倍体组安全性与疗效接近全相合组;在缺乏HLA相合供者时,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郑静静;谢新生;万鼎铭;孙慧;孙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骨平衡被打破造成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往往是由炎症因子的升高造成的,在牙周组织中,炎症致病菌可产生破坏宿主组织的毒性因子,如脂多糖、菌毛、凝集素等.目的:通过建立卵巢切除小鼠骨质疏松的模型,观察脂多糖刺激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初步探讨雌激素缺乏患者易患牙周炎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绝经后妇女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3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卵巢切除组和对照组.取两组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同时加入不同质量浓度脂多糖(0,10,100 μg/L)刺激,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之后检测成骨相关分子Runx2、Ocn、Alp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成骨诱导7d后可表达碱性磷酸酶,21 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可形成矿化结节.检测发现成骨相关分子Ocn、Runx2、Alp的mRNA在成骨诱导后均有表达;3种目的基因在100 μg/L脂多糖作用下表达显著下降(P<0.05),卵巢切除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脂多糖作用下3种基因表达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卵巢切除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下降;脂多糖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下降,卵巢切除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在脂多糖作用下明显减弱,这可能是雌激素缺乏导致牙周炎易感性增加的细胞分子学机制之一.
作者:刘大勇;王梅蕊;兰玲玲;赵梦明;贾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先在骨髓中发现,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研究也多,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有限且含量极低.近年来,已经从人胚胎组织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成脂诱导能力比较尚无明确报道.目的:比较人胚胎组织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成脂诱导能力.方法:采用全骨髓法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原酶消化法获得胚胎组织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用细胞计数方法检测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分别向两种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成脂诱导剂诱导14d,经油红O染色后观察并计数,计算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诱导分化率.结果与结论:从两种不同组织中均可获取梭形贴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CD73、CD90和CD105均呈阳性表达,CD14、CD34和CD45均为阴性表达;胚胎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0.01).胚胎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成脂诱导液诱导14d后,油红O染色结果均为阳性,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脂能力明显强于胚胎组织间充质干细胞(P<0.01).
作者:李秀英;白金萍;仲苓芝;李雪;杨麒巍;刘颖男;王轶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前列腺素E2不仅是参与机体炎症反应的炎性递质,而且在骨组织形成与改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且前列腺素E2在其他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中,也表现出类似的调节作用.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骨向分化的影响,检测其促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佳剂量,筛选出前列腺素E2的效应基因,评价前列腺素E2诱导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配制10-2,10-3,10-4,10-5,10-6 g/L不同质量浓度的前列腺素E2溶液,分别与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空白组为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L-DMEM.MTT比色法及碱性磷酸酶定量检测,筛选出前列腺素E2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佳剂量.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佳成骨诱导浓度前列腺素E2诱导后14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诱导组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前列腺素E2诱导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前列腺素E2佳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浓度为1×10-4 g/L,前列腺素E2佳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浓度为1×10-5 g/L.基因芯片筛选发现Cxcl 13、Cd55基因及PPAR、MAPK信号通路可能与前列腺素E2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关系密切.
作者:李劼若;邓思远;侯辉歌;黄浩;王欢;郇松玮;佘国荣;罗斯敏;刘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目前还缺乏前列腺素E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表型.以每孔1×104数量接种于96孔板,将前列腺素E1分别以0(对照组),1,2,5,10,20,40,100 μg/L的浓度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2 h,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观察佳增殖浓度10%的前列腺素E1在不同时间(24,48,72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阳性率CD11 b/c为4.93%,CD29为99.93%,CD45为0.1%,CD90为99.58%,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征.质量浓度为1,2,5,10,20,40,100 μg/L的前列腺素E1均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的增殖,以10 μg/L的作用强.10 μg/L前列腺素E1在作用48 h后能显著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0.05),其作用呈一定程度的时间依赖性,72 h达高.
作者:曾宽;江慧琦;王萌;华平;张洪武;邓保平;张书铭;杨艳旗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障碍参与其中,而Notch1信号通路在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骨诱导分化前后Notch1和成骨基因Runx2的表达,以及Von Kossa染色鉴定钙质沉积程度.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加入Notch1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和安慰剂,48 h后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鉴定Notch1信号通路下游分子Hes1和成骨指标Runx2表达,2周后Von Kossa染色鉴定钙质沉积程度.结果与结论:成骨诱导48 h后,间充质干细胞的Notch1表达减低,但是骨髓瘤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降低幅度小于正常对照间充质干细胞;48h后Runx2的表达在骨髓瘤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明显弱于正常对照间充质干细胞;2周后,Von Kossa染色鉴定钙质沉积程度,骨髓瘤患者间充质干细胞明显弱于正常对照间充质干细胞;48h后Hes1表达在DAPT组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而Runx2的表达在DAPT组明显高于安慰剂组.2周后DAPT组钙质沉积明显强于安慰剂组.实验说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中,Notch1信号通路失活缺陷可能抑制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朱红燕;王倩;李亚丽;葛雪萍;陈萍;李炳宗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目前环氧化酶2基因沉默在干细胞中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目的:构建携带环氧化酶2基因沉默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其定向分化潜能变化情况.方法:应用重组慢病毒技术构建携带沉默环氧化酶2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并用其转染体外培养第3代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无目的基因的慢病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组和未做处理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作为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进行对比.转染后7d分别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和蛋白检测环氧化酶2表达量.对环氧化酶2基因沉默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观察环氧化酶2基因沉默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成骨、成软骨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慢病毒转染3d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出绿色荧光,阴性对照组转染效率可达90%以上,实验组转染效率达85%以上.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环氧化酶2基因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得到了明显抑制.环氧化酶2基因转染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成骨、成软骨能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赫天;张海宁;项金瑜;刘相萍;邓继红;王英振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脂肪干细胞由于具备易于获取等特点,在组织工程中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因此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的生长规律,鉴定其干细胞特性和免疫学性质.方法:自整形外科行抽脂的3名健康志愿者身上获取皮下脂肪组织及外周血,志愿者年龄20-30岁,均为女性.用Ⅰ型胶原酶消化脂肪组织获得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脂肪干细胞分化群表面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并将异体脂肪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脂肪干细胞是否可以刺激后者增殖.结果与结论:所获脂肪干细胞具有很强的体外增殖能力,其生长曲线呈“S”形;第3代脂肪干细胞表面CD29、CD44、CD90以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Ⅰ呈阳性表达,CD31、CD45、CD34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呈阴性表达;未发现异体脂肪干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提示所获细胞确为脂肪干细胞,且具有较弱的排斥反应,有可能成为细胞治疗或组织工程的同种异体细胞来源.
作者:依里牙尔·依里哈木;王云海;王理;高华;许新才;张文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番茄红素均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而二者联合应用对衰老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却未见报道.目的:分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番茄红素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番茄红素组、干细胞组及干细胞联合番茄红素组.模型组与各治疗组连续8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造模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液衰老相关T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水平并观察脾脏、胸腺组织结构.结果与结论:3个治疗组均能提高衰老小鼠血液CD3+、CD8+CD28+T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水平(P<0.01);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初始性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记忆性CD8+T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干细胞及番茄红素组初始性及记忆性CD8+T细胞百分比变化不显著(P>0.05);各组初始性及记忆性CD4+T细胞百分比变化均不显著(P>0.05);胸腺、脾脏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胸腺小体缩小,脾脏淋巴小结明显增多,髓质淤血;正常对照组与3个治疗组胸腺、脾脏皮质髓质均未见明显病变.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番茄红素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衰老小鼠免疫功能,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优.
作者:刘佳;王意忠;崔晓兰;时瀚;李倩倩;王琳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面临移植前保存的问题,而临床保存介质对移植前细胞活性的影响直接关乎移植后疗效,目前却缺乏对临床介质保存效果的系统性研究.目的:评价临床常用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在4℃与室温(25℃)条件下,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人血白蛋白溶液)中保存2,4,6h,观察上述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凋亡/死亡率、多向分化能力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无论在4℃还是室温条件下,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介质中的活性均在短期内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此外,不同保存介质引起细胞死亡而非凋亡,且死亡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经不同介质保存后,细胞出现DNA损伤,但其增殖与多向分化能力未受明显影响,提示细胞核DNA损伤为细胞活性下降的关键因素.
作者:周楠;陈彦;雷鑫;董艳婷;徐文婧;牛玉虎;牛勃;程牛亮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背景:白藜芦醇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善高糖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的不良记忆目前鲜有报道.目的:验证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联合间充质干细胞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代谢记忆效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10组: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0.1 μmol/L)、白藜芦醇中剂量组(1 μmol/L)、白藜芦醇高剂量组(10 μmol/L)、干细胞组、白藜芦醇低剂量+干细胞组、白藜芦醇中剂量+干细胞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干细胞组.分别于5.5 mmol/L葡萄糖培养第1,4,6天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细胞核蛋白,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的表达水平,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的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可诱导内皮细胞核因子κB表达上调,同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水平升高,且在糖浓度恢复正常后仍持续上升.与高糖组相比,白藜芦醇及其联合干细胞干预后可以使内皮细胞核因子κB表达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水平呈白藜芦醇剂量依赖性降低.干细胞组上述指标与高糖组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甘露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核因子κB通路降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水平,改善高糖代谢记忆效应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而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不仅有赖于核因子κB通路.
作者:丁慧;王鹏;王颜刚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