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4年28期文献
  • 肺癌干细胞与肺癌的发生

    背景: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能够抵抗化疗药物治疗,5年生存率小于15%,目前难以确定肺癌的异质性和耐药性的发病基础。肿瘤干细胞模型近年来吸引了相当多的关注,通过这种模型可以解释各种肿瘤的异质性、耐药性、休眠、复发和转移的机制。目的:通过综述各类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肿瘤生长部位的特征,概括肺癌干细胞与各种肺癌发生的关系,从而为消灭肺癌干细胞攻克肺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英文检索词为“lung cancer,cancer stem cel ,lung cancer stem cel ,lung cancer occur,tumor heterogeneity, drug resistance,gene mutation,signal pathways”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至2014年Sciencedirect/PubMed 数据库,查阅近年肺癌干细胞对肺癌发生的影响的相关文献,终保留48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肿瘤干细胞模型近年来吸引了相当多的关注,通过这种模型可以解释各种肿瘤的异质性、耐药性、休眠、复发和转移。肺癌干细胞被认为是一类异质的细胞群,多种信号通路可以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消除他们,从而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多学科通力合作,正在进行肺癌干细胞表征和靶定,这将给肺癌治疗领域带来显著的治疗受益。

    作者:刘哲亮;肖高明;陈跃军;吴冠宇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表皮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向皮肤分化:理论特色与应用的可行性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不仅是维持皮肤新陈代谢的主要功能细胞,而且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的基础。现在表皮干细胞凭借其特有的生物学优势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对表皮干细胞的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PubMed 数据库以及进行Google学术搜索,检索词为“表皮干细胞,临床应用,干细胞分裂;干细胞培养;epidermal stem cel s,stem cel s division,stem cel s culture,clinical application”。排除较陈旧的理论观点以及重复性研究,后纳入4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是维持皮肤新陈代谢的主要功能细胞和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基础。表皮干细胞研究已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对烧伤、创伤等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治疗以及组织工程皮肤、基因治疗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目前在表皮干细胞研究领域里仍有很多问题需解决,例如如何筛选公认的具有表皮干细胞特异性的表面标志物,如何诱导表皮干细胞朝着特定的皮肤结构进行分化等。

    作者:刘光荣;陈清元;胡冠松;蔡玉春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背景: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为治疗急性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做一综述。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1999至2014年期间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肝样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和“hepatocyte-like cel 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s,differentiation”。后选择52篇文章纳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肝组织工程的首要问题是寻找性状稳定具有肝特异性功能的种子细胞,成熟肝细胞获取难度较大,并具有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培养困难等缺陷,严重限制了肝移植的开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快、易于扩增及培养等优点,被认为是有前途的细胞来源。已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可分化为肝细胞,并具有肝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但如何大量扩增此类细胞的同时又能保持其良好的分化潜能、体外培养的佳条件、诱导分化机制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作者:范敬静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亲缘及非亲缘供者心理健康状态比较

    背景: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保证顺利完成移植,使受者得到有效治疗非常重要。目的:比较亲缘及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心理及生理健康状态。方法:分别在入院时,采集前(1 d),采集后(一两天),1个月后回访4个时间点对亲缘与非亲缘供者的心理状态(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及一般生理指标(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与结论:在入院时,亲缘与非亲缘供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采集前、采集后,非亲缘供者的SCL-90总分、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分值高于亲缘供者(P <0.05);1个月后回访,大多数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非亲缘和亲缘供者的生理指标平稳,但在采集前和采集后2个时间点,两组供者呼吸和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非亲缘供者在采集过程中的心理负荷较高,应给予针对性情绪疏导指导和心理防护。

    作者:侯艳红;赵淑燕;齐秦甲子;刘丽辉;陈晓菲;施兵;朱玲;徐晨;贾瑞铭;王蔚蔚;杨静;梁永清;谭亦;李福兴;叶丽萍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脐血干细胞移植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安全性分析

    背景: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临床研究热点。目的:分析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天津红桥医院儿科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80例,按治疗方法分别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和单独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儿治疗后脑性瘫痪综合功能评定表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分值均有所提高(P<0.05),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P <0.05),且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所有患儿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重症脑性瘫痪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李迎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对心肌凋亡有一定影响,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少见报道。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5组(n=10),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建模后即刻尾静脉输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建模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两者联合应用;模型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对照组开腹后不做任何处理,均尾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4 h 后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取心肌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蛋白Bax、Caspase-3,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可见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可见广泛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肿胀或皱缩,可见空泡变性;心肌间质血管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组织相似,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轻,期间散在分布正常心肌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损害较轻,间质充血不明显,少量炎症细胞浸润。Western blot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模型组及对照组(P <0.01), 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减低(P<0.05)。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的治疗中可减轻心肌的病理学改变、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凋亡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滕金龙;李丹;于海初;蔡尚郎;潘新亭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炎性肠组织过程中的主导基因筛选

    背景:前期研究已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可定植于炎症性肠黏膜修复炎症性肠组织。目的:应用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前后大鼠炎症性大肠组织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初步揭示与间充质干细胞定植、分化、修复炎症性肠组织过程相关的主导基因。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移植实验组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作炎症性肠病模型,造模后24 h经尾静脉注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三硝基苯磺酸同法灌肠处理。于移植后28 d取移植实验组和对照组大肠组织,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移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移植实验组大肠组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有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共388个(P<0.05, FC>2),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91个、表达下调基因197个,主要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和细胞分化3个方面有关。前10位显著上调和下调的差异基因(共20条)中,与炎症反应相关的有3个,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有3个,与干细胞分化相关的有2个。388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33条信号通路(P <0.05),其中与炎症反应相关的有6条,与免疫反应相关的有8条,与干细胞分化相关的有5条。结果可见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的方法初步筛选了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炎症性肠组织的主要相关基因。

    作者:曹燕雯;魏亚明;李瑜元;聂玉强;吴倩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模型大鼠肺损伤的修复作用

    背景:研究发现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居于肺脏组织,参与肺组织的再生,但其修复衰老肺损伤方面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轻D-半乳糖所致肺脏组织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衰老模型组、细胞治疗组,每组10只。衰老模型组和细胞治疗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D-半乳糖,连续4个月制备衰老模型。细胞治疗组通过尾静脉输注3×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周1次,连续4周;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细胞培养液。采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确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肺脏的植入情况。测定3组大鼠肺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3组大鼠肺脏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与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给大鼠后,能向肺脏组织迁移并存活。与衰老模型组相比,细胞治疗组肺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各组大鼠的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大鼠的正常肺泡结构破坏,出现气腔扩大、肺气肿改变;而细胞治疗组大鼠的肺脏损伤有明显修复。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大鼠的肺脏损伤有修复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衰老作用。

    作者:王志红;陈为民;曲双;郭坤元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人巨细胞病毒检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早期诊断价值

    背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浆人巨细胞病毒载量,快速筛选出早期活动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进而指导临床用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活率。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共656份血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动态监测血浆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656份血标本中96份阳性,病毒载量介于5.0×102-1.0×107 IU/mL之间。治疗有效者人巨细胞病毒DNA迅速转阴,治疗耐药者持续阳性,12例连续阳性者2例死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巨细胞病毒DNA适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川;邹叶青;石庆芝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芬戈莫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创伤大鼠记忆功能的变化

    背景: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需要结合药物及生物工程材料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芬戈莫德免疫抑制剂对脑损伤大鼠记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采用液压颅脑损伤仪,给予253.3125-303.975 kPa峰值的液压冲击力,制成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成为脑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芬戈莫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1-28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脑损伤4周后取脑组织行PKH-26免疫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各组平均潜伏时间均逐渐缩短,芬戈莫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潜伏时间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缩短(P<0.05),较脑损伤组明显缩短(P<0.01)。芬戈莫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百分比均高于脑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 <0.05)。芬戈莫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 PKH-26阳性细胞明显高于脑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0.05)。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的记忆功能,联合应用芬戈莫德免疫抑制剂有协同效果。

    作者:王成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分离筛选相结合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含量很少,且易与其他细胞相混杂,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获得大量稳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获得大量稳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分离筛选法相结合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亚微结构,锥虫蓝拒染法计算活细胞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kit和CD45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CD4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接种后24 h倒置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有细胞贴壁并伸出伪足,4 d时可见有细胞集落形成,14 d时细胞可达到90%融合。经传代后细胞趋于一致,为纤维样细胞,呈漩涡或火焰状生长。②透射电镜下可见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积较小核大,核仁明显。染色质分布稀疏,电子密度低。细胞表面有微绒毛,胞质稀松,内有丰富核糖体,而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少见,提示细胞处于原始未分化状态。③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后第1天细胞数量有所减少,第2天细胞开始增长,第3天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第7天进入平台期,第9天细胞数量开始下降,绘制的生长曲线呈“S”形。④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DNA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DNA含量证明S期细胞比率为21.1%。⑤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证明c-kit阳性细胞比率为53.3%,CD45表达阳性率为1.68%。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16 d后,细胞的胞体呈椭圆形,有短突起彼此相连,胞浆较暗,提示可能富含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并具有分泌类骨质的功能。结果证明该方法获得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增殖活跃。

    作者:王英慧;郑瑞;陈莉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及周期性拉伸应变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样细胞的分化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软骨方向分化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周期性拉伸应变可以模拟软骨细胞在体内的力学环境,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及周期性拉伸应变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样细胞分化过程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取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骨穿针穿入股骨髓腔内,抽取骨髓3.0-4.0 mL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3代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组、周期性拉伸应变组以及周期性拉伸应变+转化生长因子β组,作用1,3,6 d后取出相应细胞,番红O染色观察大体形态,阿尔新蓝染色检测糖胺聚糖水平,ELISA检测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水平,RT-PCR检测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番红O染色可见细胞呈长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样改变,各实验组较空白组细胞数量及基质分泌增多。作用第3天时转化生长因子β组、周期性拉伸应变+转化生长因子β组上清液糖胺聚糖水平较空白组均升高(P <0.05),周期性拉伸应变+转化生长因子β组Ⅱ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增高(P <0.05)。结果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及周期性拉伸应变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郝耀;乔梁;郝永壮;向川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后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抑制其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参与的凋亡相关基因。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6孔 Transwel 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单独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72 h。基因芯片分析单独培养组与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情况,找出与调控肝星状细胞密切相关的凋亡基因。结果与结论:采用SABiosciences第2代功能分类基因芯片产品进行凋亡基因筛查发现,共培养后骨髓间质干细胞中显著上调的凋亡基因有:AKT1,PIK3R2,DAPK1,DHCR24,NOTCH2,BDNF等。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NOTCH有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胡昆鹏;刘波;姚志成;林继宗;邓美海;潘卫东;林楠;陈骋;许瑞云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自噬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放射损伤的关系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致死放射剂量下却能够存活,并且仍能维持典型的干细胞特性,促进放射后的造血恢复,而自噬是细胞在应激状态下重要的适应性调控机制,可能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放射耐受。目的:探索放射诱导的自噬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放射损伤过程中的关系。方法:取体外培养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3-甲基腺嘌呤组、雷帕霉素组、照射组、照射联合3-甲基腺嘌呤组和照射联合雷帕霉素组,3-甲基腺嘌呤组和雷帕霉素组细胞分别使用5 mmol/L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和200 nmol/L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干预12 h,照射组细胞接受单剂量6 Gy X射线照射2 h,照射联合3-甲基腺嘌呤组和照射联合雷帕霉素组分别在接受相应药物干预12 h后,接受6GyX射线照射2h。结果与结论:对照组中自噬泡阳性细胞及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均较低;照射组中自噬泡阳性细胞及凋亡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且可见较高比例的自噬+凋亡细胞;应用3-甲基腺嘌呤后,自噬泡阳性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但自噬+凋亡细胞比例与照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给予雷帕霉素后发现自噬泡阳性细胞显著高于照射组,但凋亡细胞比例与照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并且未观察到自噬+凋亡细胞。对照组与3-甲基腺嘌呤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蛋白表达水平均很低;雷帕霉素组与照射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但照射组低于雷帕霉素组;照射联合3-甲基腺嘌呤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照射组,但仍高于对照组,照射联合雷帕霉素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蛋白表达较照射组和雷帕霉素处理组均明显升高。提示自噬可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放射保护作用。

    作者:陈哲;刘洁;张斌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携带低氧诱导因子1α慢病毒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成骨基因的表达

    背景:人低氧诱导因子1α可调控其下游成骨及成血管基因的表达,具有提高成骨活性的作用。目的:观察携带人低氧诱导因子1α慢病毒感染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骨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Hela细胞中获得低氧诱导因子1α,构建携带低氧诱导因子1α的慢病毒表达质粒Lenti-HIF-1α-eGFP,与LentiPac HIV混合包装质粒共包装293Ta细胞,获得病毒;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慢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4,7,14 d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骨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Lenti-HIF-1α-eGFP有效地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成骨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在Lenti-HIF-1α-eGFP感染后第4天开始明显过表达,且持续至14 d。结果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活性。

    作者:付志杰;张巨峰;王大平;陈洁琳;段莉;何美建;李庆庆;李文翠;熊建义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肝癌干细胞分离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

    背景: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在基因表达和依赖的细胞信号通路上应该存在不同,如何发现能选择性杀伤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手段是一个仍然需要大量研究的课题。目的:分离人肝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MHCC97,分析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在人高转移肝癌细胞系 MHCC97中筛选肿瘤干细胞,分离正常人肝脏干细胞CD133-CD34-MHCC97和人肝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CD133+CD34+MHCC97,分别检测其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和多系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人肝癌细胞系 CD133+CD34+ MHCC97肿瘤干细胞的表型为 CD133+CD34+,人肝癌细胞系CD133+CD34+ MHCC97具有与CD133-CD34- MHCC97相似的细胞曲线和生长周期,可以向上皮和内皮细胞分化,并表达相应特异性的分子标志。提示人肝癌细胞系中 CD133+CD34+MHCC97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可以向内皮和上皮细胞分化,同时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也是临床治疗的靶点。

    作者:刘岩;周越塑;赫兢;刘鹏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3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增殖和矿化能力的影响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报道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对各类干细胞成骨矿化的作用,但转化生长因子β3与肝素联合作用后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和矿化能力的作用仍有待研究。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3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增殖和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将人乳牙牙髓分离培养,测定细胞集落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CD146,细胞爬片行Vimentin和STRO1免疫化学染色进行人乳牙牙髓干细胞鉴定;对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乳牙牙髓干细胞给予肝素和质量浓度1,5,25μg/L的转化生长因子β3进行干预。MTS法测细胞生长曲线;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改变。结果与结论:实验所得细胞集落克隆形成率高,细胞表面标记物 CD146呈阳性, Vimentin和STRO1免疫化学呈强阳性,鉴定获得人乳牙牙髓干细胞。MTS结果显示,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β3刺激人乳牙牙髓干细胞后并无明显的促增殖的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3-肝素联合作用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人乳牙牙髓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质量浓度分别为5,25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3和肝素联合作用组与转化生长因子β3单独作用组、肝素单独作用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升高(P<0.01)。转化生长因子β3-肝素联合作用组的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其中以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3-肝素联合作用组染色强。结果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3与肝素联合作用可促进人乳牙牙髓干细胞矿化能力。

    作者:任飞;刘建平;林锦梅;周慧;陈晓春;徐平平;杨勤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白细胞介素1β对大鼠髓核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背景:内源性干细胞并未在椎间盘退变的进程发挥修复作用,作者推测可能与相关致病因素的异常作用有关,导致对髓核间质干细胞功能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目的:观察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对大鼠髓核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取3月龄雄性SD大鼠脊柱腰段椎间盘髓核组织,用胶原酶,胰酶序贯消化法分离并培养髓核间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CD24,CD34,CD45,CD90,CD105表达;利用RT-PCR检测干细胞基因SOX2,Nanog的表达。观察髓核间质干细胞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β作用于髓核间质干细胞后的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β作用于髓核间质干细胞后SOX9,蛋白多糖,Ⅱ型胶原酶,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体外分离培养出的细胞表现为纺锤样长梭形;CD90、CD105表达阳性,CD45、CD34、CD24表达阴性,表达干细胞基因SOX2,Nanog,具有成骨和成软骨分化能力,无成脂分化能力。CCK-8检测白细胞介素1β可以抑制髓核间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作用时间、作用浓度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佳作用时间为48 h,佳作用浓度为50μg/L。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介素1β可以使髓核间质干细胞轻度凋亡;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OX9,蛋白多糖,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上调。结果可见白细胞介素1β具有抑制髓核间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是导致椎间盘自身干细胞无法发挥修复作用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宁;关晓明;马迅;张丽;张辉;宋亮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改良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乳牙牙髓干细胞增殖的佳浓度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用液氮冻融激活的改良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牙髓干细胞的增殖,且这种促增殖作用具有浓度特异性。目的:体外研究不同浓度的改良富血小板血浆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血小板浓缩物,反复冻融法激活,获得改良富血小板血浆;以α-MEM作为基础培养基,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2%,5%,10%,20%4种不同浓度改良富血小板血浆或者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增殖差异。结果与结论:不同浓度的改良富血小板血浆均能够促进乳牙牙髓干细胞增殖,体积分数2%改良富血小板血浆与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促进乳牙牙髓干细胞增殖作用接近。提示体积分数2%改良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促进乳牙牙髓干细胞的增殖,有可能代替胎牛血清用于乳牙牙髓干细胞的体外扩增。

    作者:文军;吴补领;段建民;李洪涛;李斯翰;李鑫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生物作用是目前牙周病治疗研究的热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是其分化的终末功能细胞之一,也是其主要的支持细胞,两者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比较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用组织块法体外对牙周膜细胞以及单细胞克隆分离纯化后的人牙周膜干细胞两种细胞分别进行显微镜下形态观察,CCK8法检测并绘制2种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分析比较2种细胞的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实时PCR对2种细胞碱性磷酸酶、增殖细胞核抗原和Scleraxis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外观差别明显,人牙周膜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培养前5d要低于牙周膜细胞,但在5 d后明显高于牙周膜细胞。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别为41.1%和23.9%。表面标记物检测结果显示2种细胞虽有相似的表达,但在表达率差异有有显著性意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人牙周膜干细胞在碱性磷酸酶、增殖细胞核抗原以及Scleraxis基因的表达检测均高于牙周膜细胞。表明牙周膜干细胞在成骨增殖等生物学功能上比牙周膜细胞具有更强的潜能。

    作者:封艳;粱学萍;赵今;孙玉亮;钟良军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小鼠附睾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背景:脂肪干细胞作为一种新的成体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取材容易、增殖能力强等优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干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切取小鼠附睾处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进行消化,利用1次消化多次收集与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脂肪干细胞。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肪干细胞的形态。绘制脂肪干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肪干细胞的免疫表型。加入细胞诱导剂对脂肪干细胞进行成骨及成脂肪的诱导分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肪干细胞与胶原支架材料的相容性。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脂肪干细胞呈长梭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密集排列成漩涡状或成束状交织,可在体外稳定传至第9代。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脂肪干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结构,细胞核体积大,细胞质内可见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脂肪干细胞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经成脂肪诱导剂诱导后,多数脂肪干细胞胞质内可见小脂滴,油红O染色可将小脂滴染成红色。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在脂肪干细胞生长密集区域内的细胞结构模糊、细胞间界限不清楚。经茜素红染色后,可见较多大小不一的折光率较强颗粒状结构沉积。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脂肪干细胞呈铺展状生长于胶原支架材料上。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出的脂肪干细胞能在体外扩增并稳定传代,在一定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并且与胶原支架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作者:张鉴清;季佳霖;崔新明;张祺;李艳茹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人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中长非编码RNA的差异表达

    背景:肥胖导致了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在内的诸多疾病,因此深入理解脂肪细胞分化机制对于肥胖的防治具有深远意义。目前对于脂向分化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微小RNA上,对于长非编码RNA在脂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尚且知之甚少。目的:获得脂向分化过程中差异倍数明显的长非编码RNA,并进一步筛选在脂向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长非编码RNA进行验证。方法:取人腹部皮下脂肪,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取脂肪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进行成脂诱导分化,通过微阵列技术对脂向分化过程中0,5,12 d长非编码RNA及mRNA差异性表达量进行统计,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报告筛选出呈现明显差异性表达的长非编码RNA,通过q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脂向分化过程中以差异倍数1.5(P <0.05)为标准,上调长非编码RNA的数量5 d vs.0 d 748个,12 d vs.0 d 847个,12 d vs.5 d 593个;下调长非编码RNA的数量5 d vs.0 d 828个,12 d vs.0 d 1113个,12 d vs.5 d 750个;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与脂类代谢有关的28个长非编码RNA中根据诱导0,5,12 d 差异表达倍数较高且其靶基因可能是已知的与成脂相关的基因中,筛选出3个长非编码 RNA:AK304548、BP216319、DA852857。通过PCR验证结果显示AK304548、BP216319及其靶基因表达量呈现先下调后上调的趋势,与微阵列测序结果相符,预示其在脂向分化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

    作者:岳文峻;王香梅;张芹;黄海华;韦有万;彭智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黄芪甲苷孵育脂肪源性干细胞对顺铂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背景: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有效性已经被多个研究证实,但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修复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孵育后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对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2.5μmol/L顺铂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24 h,建立肾小管细胞损伤模型(顺铂损伤组);将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组);利用 Transwel小室将20 mg/L黄芪甲苷孵育脂肪源性干细胞48 h后与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黄芪甲苷孵育脂肪源性干细胞+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组);以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做对照(正常对照组)。结果与结论: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组相比,AV/PI和TUNEL结果均显示脂肪源性干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组和20 mg/L 黄芪甲苷脂肪源性干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的比例和数量明显减少;ELISA结果表明20 mg/L黄芪甲苷脂肪源性干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显著提高(P<0.05);Western blot进一步显示20 mg/L 黄芪甲苷脂肪源性干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组caspase-3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Bcl-2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表明黄芪甲苷孵育的人脂肪源性干细胞对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恢复,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抑制caspase-3表达、上调Bcl-2水平有关。

    作者:王葳;姜燕;王巍巍;张金元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肝纤维化

    背景:近来国内外研究证明,来自其他组织的干细胞能够归巢到肝脏,并可能参与肝组织的再生,这为发展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目的:探究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修复作用,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自然贴壁法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用皮下多点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22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损伤组(n=11)和细胞移植组(n=11)。细胞移植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的第1,2,3周经尾静脉给予1×10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4周后将大鼠处死,收集各组大鼠血液检测肝功能;摘取肝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库普弗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免疫组化法观察治疗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大鼠的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免疫组化法观察库普弗细胞的数量提示,库普弗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方法利用抗BrdU抗体在治疗组大鼠肝脏观察到BrdU标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大鼠外周血液的血生化特性和肝的组织学结构。

    作者:张英杰;李玉云;郝晓娜;郝艳梅 刊期: 2014年第28期

  • 两性霉素B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分化

    背景:建立和完善避免真菌污染的方法,有效降低采集脐带时分离培养的污染率,以便获得优质高效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正常顺产足月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经两性霉素 B 处理,用MesenPRO RS?培养基进行体外扩增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析其形态、增殖方式和免疫表型,在体外诱导其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经两性霉素B处理后,在体外仍能成功分离培养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仍强表达CD44,CD105,CD73,CD90,阴性表达HLA-DR,CD29,CD31,CD34。两性霉素B处理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能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黄文敬;刘俊江;周建宇;洪敬欣;李茜;韩俊领 刊期: 2014年第28期